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7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7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7(1 / 1)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打碎。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四升,先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藥,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加入阿膠烊化溶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方解】趙羽皇說:仲景創製豬苓湯,用來治療陽明、少陰二經的水熱之症。然而其主旨全在於益陰,並非單純利水。因為傷寒表虛時,最忌諱陽氣耗散,而裡虛時又擔心陰液耗損。這裡所說的陰液耗損,指的是腎中的陰液與胃中的津液。所以陰虛的人,不但大便不可輕易攻下,小便也忌諱通利過度,倘若陰虛之人過度滲利小便,那麼津液反而會耗竭。方中阿膠質地黏稠,能養陰潤燥;滑石性質滑利,能清熱利水;再佐以豬苓、茯苓滲濕瀉下,既能疏泄濁熱而不使其壅滯瘀積,又能滋養真陰而不會過於枯燥,是利水而不傷陰的良方。所以利水的方法,在太陽經用五苓散,是因為太陽經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來溫通,這是通過暖腎來促進水液運行;在陽明、少陰經用豬苓湯,是因為這兩經都關係到津液,特意用阿膠、滑石來潤燥,這是滋養無形的陰液來運行有形的水液。雖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藥的寒熱溫涼截然不同,隻有明達之人才能知曉。

脈象浮而大,心下反而堅硬,有熱象。如果病屬裡臟),可以攻下,不可發汗;如果病屬表腑),不可使小便頻數。因為小便頻數會導致大便乾結,汗出多則熱邪容易痊愈,汗出少則大便困難,若脈象遲緩,暫時還不可攻下。

【注釋】“屬臟”,指的是病在裡;“屬腑”,指的是病在表。“溲”,指的是小便。脈象浮而大,這是太陽經與陽明經的脈象。浮脈主表,大脈主裡,現在太陽經浮脈所主的表證未解,而心下反而堅硬,表明陽明經的裡證也較為急迫,此時應權衡是發汗還是攻下。假如裡有熱邪結實之象,攻下是毫無疑問的,不必先發汗解表。如果沒有熱邪結實之象,而僅有浮脈所主的表證,不但不能攻下,即便小便不利,也不能利小便,仍應當解表。這是因為擔心小便頻數、汗出過多,會耗亡津液,導致大便乾結,從而使熱邪更加結實。如果汗出少且脈象遲緩,即便有大便乾結,裡實也尚未形成,同樣不可攻下。

【集注】王肯堂說:《傷寒論》提到脈象浮大,反而發汗、攻下是錯誤的治法。這裡因為心下堅硬且有熱象,可知邪氣已傳入裡,所以要舍棄脈象而依據症狀來論治。對於大便乾結的情況,可以攻下;對於小便,卻不可以通利,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攻下大便可使內熱消除,通利小便則會損傷津液。

林瀾說:心下堅硬與腹部堅硬脹滿不同。腹部堅硬,表明邪氣已經結聚成實,而這裡僅是心下堅硬,自然與那種非攻下不可的情況不同。將“腑”與“臟”對舉來說,是為了表明一種是邪氣入裡,一種仍是邪氣在表的意思。

陽明病,脈象遲緩,進食難以吃飽,吃飽後就會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必然小便困難,這是將要發生穀疸的表現。即便使用攻下之法,腹部脹滿依然照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

【注釋】患陽明病,不大便,進食後仍像饑餓一樣,但進食後就腹部脹滿,脈象數的,屬於胃熱,是可以攻下的證候。如今脈象遲緩,遲脈主中焦有寒,中焦有寒就不能運化穀物,所以雖然饑餓想要進食,卻難以吃飽,吃飽後就會煩悶,這是脾胃健運功能失常。清陽之氣受阻不能上升,所以頭目眩暈;濁陰之氣受阻不能下降,所以小便困難。食物鬱積、濕邪瘀滯,這是將要發生穀疸的征兆,與陽明熱濕導致的腹部脹滿、發黃不同。即便攻下,腹部脹滿暫時減輕,但不久又恢複原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遲緩,中焦有寒。

【集注】方有執說:遲脈表示寒邪不能運化穀物,所以進食難以吃飽。濕邪鬱積而熏蒸,氣機上逆而不能下行,所以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小便困難。疸,就是黃疸病。穀疸,是水穀之濕邪蒸發而導致身體發黃。

張璐說:攻下後腹部脹滿依然如故,這是因為腹部脹滿已經是邪氣內陷,脈象遲緩表明胃氣不實,隻是攻下糟粕,疾病既不能解除,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陽明症本來應當攻下,陽明病發展到腹痛,尤其應當緊急攻下。唯獨這一證候,攻下後腹部脹滿必然照舊,因為脈象遲緩則胃氣空虛,津液不充足,這種脹滿隻不過是虛熱內盛,與熱邪結聚應當攻下的情況不同。由此可見,脈象遲緩、胃氣虛弱,不但攻下沒有益處,即便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可用,隻應當用調和之法,比如用甘草乾薑湯,先溫補中焦,然後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來微微調和胃氣就可以了。

程應旄說:熱邪蓄積形成黃疸的腹部脹滿,攻下可以消除。而這種情況是水穀之氣不能宣泄,是胃氣虛寒導致的,攻下會使胃虛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腹部脹滿依然如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陽明病,如果是中焦有寒,就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斷出汗,這是將要形成固瘕的表現,大便必然起初乾結,後麵稀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能分彆清濁。

【注釋】陽明病若為內熱,就會不大便,能進食,小便通暢,手足不斷出汗,這是可以攻下的證候。現在中焦有寒不能進食,小便不利,即便手足不斷出汗,也不可攻下,這是因為中焦有寒將要形成固瘕。怎麼知道呢?因為大便必然起初乾結,後麵稀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寒,水穀不能分清泌濁,所以小便不利,大便必然稀溏。

【按語】“不能進食”與上一條“進食難以吃飽”,同樣是不能腐熟水穀。“小便不利”與上一條“小便困難”,同樣是不能將水液下輸至膀胱。唯有“手足不斷出汗”與上一條“吃飽後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不同,上一條是將要發生穀疸,這一條是將要形成固瘕,都是胃中寒冷所致。上一條因為稍微感到心煩、頭目眩暈,陽氣鬱於中上焦,所以不發生泄瀉而發生黃疸;這一條因為手足出汗,陽氣趨於四肢,所以不發生黃疸而發生泄瀉。另外,上一條中焦有寒進食難以吃飽,無汗,小便困難,將要發生穀疸,是因為還能少量進食、稍微感到心煩,說明還有陽氣。這一條中焦有寒不能進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將要形成固瘕,這是寒濕不能運化,屬於純陰之證。固瘕,就是大瘕瀉,俗稱為溏瀉。“固”,是指時間長久不止。

【按語】人的汗如同天地間的雨,陰陽調和而後有雨,陽氣亢盛則熱而雨少,陰氣過盛則寒而雨多,人的汗也是如此。四肢手足屬土,土主脾胃,如果脈象大,汗出如熱氣蒸騰般發熱,就是陽盛可攻下的證候;如果脈象遲緩,汗出如細雨般寒冷,就是陰盛可溫陽的證候。

【集注】程應旄說:水穀不能分清泌濁,大多屬於濕熱偏滲。這裡特彆指出胃中寒冷,是想讓人知道疾病根源在於寒,應當從寒證論治,關鍵不在於小便。

太陽病,寸部脈象和緩,關部脈象浮,尺部脈象弱,患者發熱、出汗,又怕冷,不嘔吐,但心下痞滿,這是醫生誤用攻下之法導致的;如果沒有經過攻下,患者不惡寒而口渴,這表明病已轉屬陽明。小便頻數的,大便必然乾結,即便十幾天不大便,也沒有痛苦。口渴想要飲水,應當少量給予,並且按照恰當的方法救治。如果口渴,小便不利,適宜用五苓散。

【按語】“但以法救之”這五個字,應當是“若小便不利”,這樣才與上文“小便數”以及下文“渴者”的意思相符合。此處寫這樣不針對病情緊急救治的文字,實在沒有意義,必定有遺漏錯誤。王三陽也說:此處五苓散難以應用,不然經文“渴者”之後,應當有缺漏的文字。

【注釋】太陽病,脈象浮緩而弱,這是中風的脈象;發熱、出汗、怕冷,這是中風的症狀。不嘔吐說明裡氣調和,為何會有心下痞滿的症狀呢?這必定是醫生誤用攻下之法導致的。如果沒有經過醫生攻下,邪熱自然傳變入裡,患者不惡寒而口渴,這表明邪氣已離開太陽經,轉屬陽明經。如果小便頻數,大便必然乾結,然而即便十幾天不大便,卻沒有脹滿或疼痛的痛苦,這仍然屬於虛燥而不實的乾結,不可貿然攻下,等待即可。如果患者口渴想要飲水,必然是胃中乾燥,應當少量給予水來滋潤胃。如果患者小便不利且口渴,這又是水液停聚不能運化,適宜用五苓散來疏導停聚的水液。因為病在膀胱,所以仍然治療太陽經而不治療陽明經。

【集注】張兼善說:十幾天不大便,卻不用攻下之法,為什麼呢?回答是:這並非熱邪結聚,雖然不大便,但沒有潮熱、譫語等可攻下的症狀,應當謹慎,不要因為天數久就輕易攻下。

喻昌說:寸部脈象和緩、關部脈象浮、尺部脈象弱,發熱、出汗、怕冷,完全是太陽中風未愈的症狀,假如沒有誤下,怎麼會出現心下痞結呢?如果沒有誤下,太陽經的病症必然會逐漸傳經,以至於不惡寒而口渴,顯然邪氣已傳入陽明。然而陽明的津液既然偏滲到小便,那麼大腸就會失去潤澤而大便乾結,這與腸中熱邪結聚自是不同,所以十幾天不大便,也沒有痛苦。

汪琥說:小便頻數,大便乾結,仲景的論述中為何沒有治法呢?這正是仲景認為不需要用藥的情況,等待人體陰陽自然調和,那麼小便就會逐漸減少,大便必然會自行排出。

陽明病,出現心下堅硬脹滿的,不可攻下。若攻下後導致泄瀉不止的,會死亡;泄瀉停止的,疾病可痊愈。

【注釋】這是進一步說明上條中提到的,心下痞硬、不大便,十幾天沒有痛苦,若誤攻下所產生的變證。陽明病若不是胃家實證,僅見心下堅硬脹滿,不可攻下。如果攻下,患者泄瀉不止,就會正氣虛脫而死亡。若患者泄瀉自行停止,邪氣消退,疾病還是可以痊愈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注】汪琥說:有人問,結胸症同樣是心下堅硬脹滿,為何又屬於可攻下的範疇呢?這是因為結胸證,心下堅硬脹滿且疼痛,屬於胃中結實,所以可攻下;而本證不痛,應當是虛硬虛滿,與半夏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硬大致相同,所以說不可攻下。

各種虛症,不可攻下,若攻下就會出現嚴重口渴。此時想喝水的,較容易痊愈;厭惡水的,病情會加重。

【注釋】虛證患者使用攻下之法,會使虛症更嚴重,陰津消亡,自然會嚴重口渴。想喝水的,表明陽氣尚存,所以容易痊愈;如果厭惡水,說明陽氣已經衰竭,就難以痊愈了。

【集注】程應旄說:各種虛證,陽氣津液、陰液必然有所損耗,所以攻下後會嚴重口渴;想喝水的是陰液耗損,厭惡水的是陽氣耗損,所以有痊愈和病情加重的分彆。由此可知,仲景擔心誤下助長陰寒,比擔心誤下耗亡陰液更為重視。

劇烈攻下之後,又發汗,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這是因為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進行治療,等到小便通利,必然會自行痊愈。

【注釋】劇烈攻下之後,又發汗,會嚴重耗損津液,小便應當減少,這是因為體內水液枯竭。“勿治之”,是說不要通利小便。必須等待津液恢複,小便自然通利,疾病必然會自行痊愈。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攻下之後又發汗,有等待津液自行恢複的方法。如果強行通利小便,那麼膀胱氣化功能不能正常運行,會加重腹部堅硬脹滿、氣喘、腹脹等症狀,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應當以不治療作為治療方法。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宿主之娘娘在上 裴大人,表小姐她又跑了 嬌嬌惑臣 釣係女修太迷人,五個道侶搶瘋了 這個毒舌師弟正得發邪 男二彆撩了,本係統木有感情 青釭洛神記 共感世子後,我女扮男裝掉馬了 七零辣妻:惡毒大小姐到甜寵軍嫂 那我這仙不是白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