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9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9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9(1 / 1)

傷寒病七八天,身體發黃如同橘子的顏色,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用茵陳蒿湯主治。

【注釋】身體發黃,是濕熱引起的病症。如果濕邪勝過熱邪,那麼黃色晦暗;如果熱邪勝過濕邪,那麼黃色鮮明,如同橘子的顏色,就是說黃色鮮明。傷寒病七八天,身體黃色鮮明,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這表明裡熱深重。所以用擅長治療黃疸病的茵陳蒿作為君藥,佐以大黃,使以梔子,讓濕熱從大便和小便排出,那麼身體發黃和腹部脹滿的症狀自然可以消除。

【集注】唐不岩說:晦暗發黃,是陰黃;如同橘子般鮮明發黃,是陽黃。

程知說:這是祛除濕熱的方法。傷寒病七八天,是可以攻下的時候;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是可以攻下的症狀。再加上黃色鮮明,那麼無疑是三陽經邪氣入裡,所以用茵陳祛除水濕,梔子清泄熱邪,用大黃輔助驅除濕熱,對於這種可以攻下的病症,仍然必須以除濕為主,而不是專門依靠攻下,情況就是如此。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掰開,十四枚)、大黃去掉外皮,二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蒿,煮到水量減少六升,加入另外兩味藥,繼續煮取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服藥後小便應當通利,尿液如同皂莢汁的狀態,顏色純正赤紅,一夜之後腹部脹滿減輕,黃疸通過小便排出。

傷寒病,身體發黃且發熱,用梔子柏皮湯主治。

【注釋】傷寒病身體發黃且發熱,如果有表證無汗,適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發汗解表。如果有裡證成實,適宜用茵陳蒿湯攻下。現在體表沒有可以發汗的表證,體內沒有可以攻下的裡證,所以隻適宜用梔子柏皮湯清熱。

【集注】林瀾說:傷寒病身體發黃,是胃中有瘀熱,本來應當攻下,但是因為發熱而裡熱未實,所以適宜用梔子柏皮湯清解。

汪琥說:身體發黃同時伴有發熱,這是黃疸病中的發熱,而不是麻黃湯證、桂枝湯證那種發熱。熱邪鬱積而發黃,雖然有表證但並非純粹的表證,隻應當清除鬱熱,使黃疸消退,那麼發熱自然會痊愈。

魏荔彤說:這三條論述的雖然都是外感寒邪挾帶濕邪,瘀積而形成熱的病症。然而,病症在表還是在裡,濕邪勝還是熱邪勝,尤其應當留意,怎麼能一概當作裡證而隨意攻下呢!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掰開,十五枚)、甘草炙製,一兩)、黃柏二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按語】這個方劑中的甘草,應當是茵陳蒿,必定是傳抄書寫有誤。

陽明病用火法治療,額頭上微微出汗,而小便不利的,必然會發黃。

【注釋】陽明病沒有出汗,不用葛根湯發汗,卻用火法劫取汗液,導致熱邪熾盛,津液乾涸,飲水後水液停聚,熱邪向上熏蒸,所以額頭上微微出汗,而全身反而不出汗。如果小便通利,那麼病從燥化,必然會煩躁口渴,適宜用白虎湯;如果小便不利,那麼病從濕化,必然會發黃,適宜用茵陳蒿湯。

【集注】喻昌說:陽明病,濕邪停聚,熱邪鬱積,煩渴加劇,勢必會發黃。然而,如果出汗,熱邪能從體表散發,就可以避免發黃;如果小便多,熱邪能從下焦泄出,也可以避免發黃。如果誤攻下,熱邪就會更加內陷,津液更加損傷,汗和小便就越發難以排出。如果誤用火法,熱邪就會更加熾盛,津液向上奔湧,額頭雖然微微出汗,但全身的汗和小便就越發難以排出。發黃的變症,怎麼能避免呢?

程知說:太陽經發黃,是因為寒邪鬱遏濕邪,濕邪不能解除;陽明經發黃,是因為濕邪瘀積熱邪,熱邪不能發散,所以應當分經論治。

陽明病,沒有出汗,小便不利,心中感到煩悶不適,身體必然會發黃。

【注釋】陽明病沒有出汗,這使得熱邪無法從體表散發。小便不利,意味著濕邪不能從下焦排泄。心中煩悶不適,表明濕邪與熱邪在體內鬱積。所以身體必然會發黃,適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既能向外發散表邪,又能在內通利小便。如果經過發汗、催吐、攻下之後,或者小便通利,但心中仍煩悶不適的,這是熱邪鬱積,並非濕邪與熱邪共同瘀積。若大便乾結,適宜用調胃承氣湯攻下;若大便軟,適宜用梔子豉湯湧吐。

【集注】方有執說:沒有出汗且小便不利,那麼濕邪停滯,心中煩悶不適,這是濕邪停滯、熱邪鬱積,所以知道必然會發黃。

張璐說:在外不能出汗,在下不能排尿,濕熱鬱積在胸中無法宣泄,勢必會熏蒸身體而發黃。

陽明病,麵部呈現紅色,不可攻下,否則必然會發熱、麵色發黃,且小便不利。

【注釋】陽明經的病症,麵部應當呈現紅色,這表明熱邪仍然鬱積在經脈,還沒有傳入裡而形成實症,所以即便不大便,也不可攻下。如果攻下,那麼鬱積在經脈的邪氣不能解除,必然會導致發熱、麵色發黃;如果患者體內乾燥,小便通利,那麼病會隨燥氣而化,應當不會發黃,但必然會出現大便乾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集注】方有執說:“合”,就是相應的意思。赤色,是熱的顏色。胃熱向上運行,麵部相應呈現赤色,攻下會損耗津液,所以會發熱、麵色發黃,這是因為小便不利。

程知說:這是說熱在陽明經,不可攻下。熱在經脈,是陽氣鬱積在體表,攻下則經脈中的熱邪不能從體表發散,必然會發熱、麵色發黃,這是因為小便不利。

程應旄說:熱邪阻滯在肌膚之間,所以發熱,小便因此不利,鬱積而形成黃疸。

陽明病,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這表明熱邪能夠向外透散,不會發黃。如果隻是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汗到頸部就停止,小便不利,並且口渴想喝水漿,這是熱邪與濕邪在體內瘀積,身體必然會發黃,此時用茵陳蒿湯主治。

【注釋】陽明病,出現發熱、出汗,這意味著熱邪能夠透散。如果小便通利,大便因此乾結,就不會發黃。而僅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這說明陽明經的熱邪無法向外透散,隻能向上熏蒸。小便不利,是濕邪蓄積在膀胱;口渴想喝水漿,是熱邪灼傷胃腑。這種情況是濕熱在體內瘀積,向外侵及肌膚,所以身體必然會發黃。使用茵陳蒿湯主治,是因為它能通利大便和小便,使濕熱之邪從下竅排出。

【集注】方有執說:“越”,是散的意思。頭部出汗、瘀熱發黃等注釋在太陽病篇章中都有提及。茵陳能祛除濕邪瘀積導致的黃疸,梔子能清除胃中的熱邪,大黃能推除壅塞的瘀滯,這三味藥,以苦味來泄熱,熱邪得泄則黃疸消散。

程應旄說: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汗到頸部就停止,由此足以證明陽熱之氣鬱結在體內而不能透散,所以隻能向上熏蒸頭部,因為頭是諸陽彙聚之處。陽氣不能下達,所以小便不利,胃腑之氣過於燥熱,所以口渴想喝水漿。“瘀熱在裡”,是針對無汗而言,無汗但小便通利的屬於寒證,無汗且小便不利的屬於濕熱證,兩種邪氣相互交結鬱積,不能宣泄,所以會蘊結而發黃。解熱除濕,沒有比茵陳、梔子更好的清上之藥,大黃瀉下之力強,能使全身的熱邪得泄,黃疸又怎麼會不散呢?

傷寒病,脈象浮緩,手足自然溫暖,這表明病邪關聯於太陰經。一般來說,太陰經受邪,身體應當發黃,如果小便自然通利,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這就轉變成陽明病了。

【注釋】這是太陰經病症轉屬陽明經病症。傷寒病脈象浮緩,手足發熱,這是太陽經病證。現在手足自然溫暖,並非太陽經病症,這表明病邪關聯於太陰經。然而,太陰經的脈象應當是沉緩,現在脈象浮緩,這是太陽經的脈象。症狀表現為太陰經病症,脈象卻是太陽經脈象,這說明邪氣是由太陽經傳至太陰經,所以說“係在太陰”。如果小便自然通利,那麼就不會從太陰經濕化而發黃,到了七八天,出現大便乾結,這就是從燥化,此時就成為陽明病了。

【集注】程應旄說:陽明病,根源在於胃家實。胃家實的形成,不僅僅是三陽經受邪能導致轉屬陽明,即使三陰經受邪,也能導致轉屬陽明,這裡僅舉太陰經為例說明。脈象浮緩,這是表脈,然而沒有發熱、頭痛、惡寒等表證,且手足隻是溫暖,說明邪氣不在表而在裡。但邪氣入裡有陰陽的區彆,需要通過小便來辨彆,小便不利,濕邪熏蒸、熱邪瘀積就會發黃,這是因為患者胃中原本沒有燥氣;小便通利的,胃中乾燥、大便乾結就會形成實症,這是因為胃中本來就有燥氣。疾病雖然在七八天形成,但起始症狀卻是脈象浮緩、手足自然溫暖,確實是從太陰經轉屬而來。從太陰經與陽明經的轉變來推斷,少陰經的三大承氣湯證,厥陰經的一小承氣湯證,又何嘗不是轉屬陽明的病證呢!

魏荔彤說:病在太陽經時,熱邪被濕邪鬱積在體內,必然有個歸宿。既然不能發黃,且小便通利,那麼邪氣會歸向何處呢?必然會歸向萬物彙聚的胃。到了七八天,小便增多,大便乾結,就成為陽明病了。

傷寒病轉歸到陽明經時,患者會出現持續微微出汗的症狀。

【注釋】凡是傷寒病,無論最初是三陰經還是三陽經受邪,如果轉歸到陽明經,患者必定會出現持續微微出汗的症狀,才表明轉屬陽明經。

患太陽病而使用催吐法,原本太陽病應當惡寒,現在反而不惡寒,不想靠近衣物,這是因為催吐導致體內煩熱。

【注釋】患太陽病而使用催吐法,如果表邪解除,應該不惡寒;裡邪解除,也不惡熱。現在反而不惡寒,不想靠近衣物,這是惡熱的表現。這是因為催吐之後,表邪解除但裡邪未解,從而在體內產生煩熱。一般來說,無汗且煩熱,熱在表,是大青龍湯證;有汗且煩熱,熱在裡,是白虎湯證。經過吐下之後,心中煩悶不適,無汗且煩熱,大便雖然乾結,但熱仍在體內,是梔子豉湯證;有汗且煩熱,大便已經乾結,熱全部入腑,是調胃承氣湯證。現在因為催吐之後,體內產生煩熱,這是氣液已經受傷的虛煩,並非未經發汗、攻下的實煩。上述的治法都不適用,隻適宜用竹葉石膏湯,在益氣生津的同時,清熱除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集注】張璐說:這是因為催吐損傷了胃中的津液,所以體內煩熱,不想靠近衣物。雖然表現出虛煩的症狀,但相較於關上脈象細數而形成虛熱、脾胃兩傷的情況稍輕,雖然不至於病情嚴重,但也是誤吐的過錯。

患太陽病,應當惡寒發熱,現在自行出汗,反而不惡寒發熱,關上脈象細數,這是醫生誤用催吐法導致的。如果在患病一二日時催吐,患者會腹中饑餓,但口不想進食;如果在患病三四日時催吐,患者不喜歡喝糜粥,想吃冷食,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就嘔吐出來,這都是醫生催吐導致的,這屬於小的失誤。

【按語】“欲食冷食”之下,應當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個字,如果沒有這一句,那麼“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與“朝食暮吐”的表述就不連貫。並且仔細研讀上文“一、二日”“三、四日”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必然有“五、六日吐之者”這一句,這是按照病情由淺到深的順序來說的。

【注釋】太陽病沒有解除,應當惡寒發熱,現在自行出汗,不惡寒發熱,這表明表邪已經解除。關上脈象細數,是胃氣不和的表現。脈象細,提示胃氣虛;脈象數,提示胃氣熱。症狀與脈象不一致,詢問原因,得知是醫生誤用催吐法導致的。患病一二日時,病在太陽經,正氣尚未衰弱,催吐的話,對胃的損傷還不嚴重,所以腹中感覺饑餓,但口不想進食;患病三四日時,病在陽明經,胃中已經有熱,催吐會再次損傷津液,所以不喜歡喝糜粥,想吃冷食;患病五六日時,病即將傳入陰經,正氣已經衰弱,催吐會使胃中虛寒,所以早上吃的食物傍晚就嘔吐出來,這些都是醫生催吐導致的,病情還在可治的範圍內。所以說,這屬於小的失誤。

【集注】程知說:本來是太陽病,醫生使用催吐法,導致表邪乘虛傳入陽明經,擾動胃氣,從而使關脈細數。

程應旄說:陽明之氣,下行才順暢,上行就屬於逆。因為是醫生催吐導致的,並非脾胃本身的疾病,所以這屬於小的失誤。更不要錯誤治療,以免使小的失誤發展成嚴重的失誤。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