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2-1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2-1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2-1(1 / 1)

進食後想要嘔吐,這種情況如果屬於陽明經病症,可用吳茱萸湯主治。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嘔吐反而加劇,這表明病變屬於上焦。

【注釋】進食後想要嘔吐,若屬於陽明經病證,是因為胃主受納,如今胃中虛寒,不能容納穀物,所以想要嘔吐。用吳茱萸湯來溫補中焦、降逆止嘔就可以。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嘔吐反而加劇,這肯定不是中焦陽明經的裡寒證,而是上焦太陽經的表熱證。吳茱萸氣味都屬溫熱,與上焦表熱的病情不相符,所以嘔吐反而加劇。治療應當依照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吐的治療原則,適宜用葛根加半夏湯。

【集注】方有執說:進食後想要嘔吐,是胃寒的表現,所以說屬於陽明經病證,這與惡寒、嘔逆的病症不同。上焦,指的是以膈以上的部位。

病人脈象數,數脈主熱,本應消食易饑,然而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使陽氣衰微,膈間氣虛,所以脈象才表現為數。這種數脈是外來的虛熱導致,並非胃中實熱,因為胃中虛寒,所以嘔吐。

【注釋】病人脈象數,數脈通常表示有熱,那麼就應該消食易饑,現在進食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見到身熱脈數,錯誤地認為是表熱而發汗,從而使病人陽氣衰微,膈間氣虛。卻不知這個脈象的數,是外邪客熱導致的數,並非胃中實熱的數。病人不能消化穀物食物反而嘔吐,是因為胃中本來就虛寒。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發汗後脈象數且嘔吐食物,應當考慮是胃陽虛。陽氣在胸中受氣,發汗過多,使陽氣衰微,膈間氣虛,虛熱向外浮越,所以脈象數。這種外來的虛熱不能消化穀物而導致嘔吐,應當歸咎於胃中虛寒。如果因為脈象數就用清胃的藥物,那就錯了。

程應旄說:見到數脈卻反而嘔吐,數脈雖是熱脈,但如果無力就是虛脈,膈間氣虛,虛陽客於上焦,不能向下溫暖中焦,所以導致胃中虛寒。熱是外來的虛熱,寒是真正的虛寒,追究根源,隻是因為發汗使陽氣衰微。既然如此,陽氣是多麼珍貴,怎麼能錯誤地發汗呢?

陽明病,若不能進食,攻下其熱邪必然會導致噦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由於患者本來就體質虛弱,攻下熱邪就一定會引發噦逆。

【注釋】陽明病出現不能進食,是因為中焦有寒,即便有脈數這種外來虛熱的表現,上一條已經告誡不可發汗,這裡又說也不可攻下。如果攻下熱邪,就會損傷胃陽,也必然會引發噦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外來虛熱雖然消除,但胃也變得虛寒了。因為患者本來就胃虛,所以攻下熱邪必然會導致噦逆。噦,就是乾嘔。

【集注】方有執說:攻下熱邪用的都是寒涼藥物,所以知道必然會導致噦逆。胃中虛是就不能進食而言,這也是告誡醫者要謹慎。

林瀾說:陽明病出現譫語、潮熱且不能進食的,可攻下,這是因為有燥屎在體內。但也有因胃中虛寒而不能進食的情況,必須仔細辨彆,不能一見到不能進食就當作實症。如果誤攻下,熱邪雖去但噦逆就會發作。既然如此,怎麼能一概認為陽明病都適宜攻下呢!

如果胃中虛寒,不能進食,飲水就會導致噦逆。

【注釋】這是承接上條,說明即便不攻下也會出現噦逆的道理。如果患者胃中虛寒,不能進食,即便不攻下熱邪,飲水也會導致噦逆,這是因為胃中已經虛寒,又攝入冷水,所以會噦逆,適宜用理中湯加丁香、吳茱萸,溫胃降逆就可以。

【集注】喻昌說:表熱裡寒,治法應當先救治裡寒,在太陽經病中也會用四逆湯,在陽明經病中就更不用說了。這一條比上一條虛寒的情況更嚴重,所以不但攻下熱邪必然會導致噦逆,即便飲水也會噦逆。

汪琥說:如果胃中虛寒不能進食,飲水後水寒之氣相互搏結,氣逆向上也會導致噦逆,治法應當大溫胃陽。

趺陽脈浮,浮脈主虛,虛浮之脈相互並見,所以會導致氣噎,這是說胃氣虛竭。脈象滑也會導致噦逆,這是醫生的過錯,誤將虛症當作實症來治療,本應滋養空虛的正氣,卻逼迫血液妄行。如果趺陽脈浮,且鼻中乾燥,必然會出現鼻出血。

【注釋】誤攻下或飲用冷水,都可能導致氣噎,確實如此。現在趺陽胃脈浮而不大,無力且虛,這是胃虛與邪氣相互搏結,即便不誤攻下或飲用冷水,也會導致氣噎。如果趺陽胃脈滑而出現噦逆,這是熱氣壅塞鬱滯導致的氣噎,並非胃氣虛竭導致的氣噎,醫生為何要將虛症當作實症來治療,從而給自己招致過錯呢!如果趺陽胃脈浮且鼻中乾燥,這表明熱邪侵入血分,血分有熱逼迫血液妄行,必然會出現鼻出血。世上有人將噦逆當作呃逆,其實噦就是乾嘔,因為它有噦噦的聲音,所以又叫噦。觀察現在患呃逆的人,飲用冷水後,氣從臍下向上衝,出口時發出格兒格兒的聲音。聲音悠長且有時能停止的,屬於實症,可治;聲音短促且不停的,屬於虛證,難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集注】方有執說:這裡又提到趺陽脈,並說到噦逆與鼻出血,都是強行發汗卻不得汗所導致的。咎,就是過錯。責虛,是說從虛證來尋求病症根源。取實,是說反而將虛證當作實證來治療。血屬陰,在內守護人體,所以說“守空”。迫血,是說強行發汗。

寸口脈象浮大,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這是嚴重錯誤的治法。浮脈表明營血不足,大脈主寒,寒邪與虛氣相搏結,就會出現腸鳴。醫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讓病人飲用冷水,使病人大量出汗,水遇到寒邪,寒冷之邪必然相互搏結,病人一定會出現噎塞的症狀。

【按語】“令汗大出”這四個字,應當是衍文即多餘的文字)。

【注釋】這裡所說的寸口脈浮大,指的是雙手寸口六部脈象都呈現浮大之象。六部脈象皆浮大,那就不是陽明經那種重按有力的大脈,而是太陽經輕按即得的大脈。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這是嚴重錯誤的治法,致使原本浮脈轉變為營血不足的虛象,大脈轉變為胃寒的遲緩脈象,虛寒相互搏結,就會出現腸鳴。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讓病人飲用冷水,病人受到水寒之氣,寒冷與胃中虛氣相搏結,所以一定會出現噎塞的症狀。噎塞就是氣逆結滯發出聲響,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呃逆。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邪氣在表時誤用攻下之法所產生的變證。寸口脈象浮大,但沒有腹部堅硬脹滿、臟腑有熱等症狀,按照治法應該發汗,如果反而攻下,這就是嚴重錯誤的治法。已經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後,原本所說的浮脈,就會變得體內空虛而營血不足;原本所說的大脈,會轉變為裡虛而有寒,虛寒相互搏結,就會出現腸鳴。醫生見到脈象大,就認為有熱,讓病人飲用冷水,想要用水寒之性來勝熱並促使出汗,然而病人裡氣先已虛寒,又受到冷水的影響與之搏結,那麼寒邪就會凝結在上焦,必然導致咽喉噎塞、氣機上逆。

傷寒病出現噦逆且腹部脹滿的症狀,觀察病人的大小便情況,看哪一處不通利,通利之後病就會痊愈。

【注釋】傷寒病出現噦逆但腹部不脹滿的,是正氣虛弱,屬於吳茱萸湯證。如果噦逆且腹部脹滿的,是邪氣壅實,觀察病人的大小便,看哪一處不通利,通利之後病就會痊愈。

【集注】成無己說:噦逆且腹部脹滿,是氣機上逆而不能下行。觀察病人的前後二陰,哪一處不通利,就通利哪一處來降氣,前部指的是小便,後部指的是大便。

程知說:前部小便不通利,後世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後部大便不通利,後世醫生用承氣湯治療。

沈明宗說:邪氣傳至胃中,胃氣壅滯,兩種邪氣相互搏結,氣機上逆,就會導致噦逆。

張錫駒說:傷寒病發展到出現噦逆的階段,要麼是胃氣衰敗,要麼是胃中有寒。然而,也有因為裡實不通,氣不能向下排泄,反而上逆導致噦逆的情況,應當詳細辨彆。

一般來說,實證會出現譫語,虛證會出現鄭聲,鄭聲就是言語重複。

【注釋】譫語這一病症,有虛症和實症之分。實證出現譫語,是因為陽明經熱邪亢盛,向上侵擾心神,導致言語混亂沒有條理,聲音高亢響亮,這是邪氣亢盛的表現。虛證出現鄭聲,是由於精神衰弱疲憊,無法自主控製言語,說話反複重複,聲音微弱短促,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

【集注】戴元禮說:譫語屬於陽證,鄭聲屬於陰證。經典中說:實證會出現譫語,虛證會出現鄭聲。譫語的表現為,言語顛倒錯亂,說話毫無條理,常常對著虛空獨自說話,如同見到鬼怪的樣子。鄭聲的表現為,說話鄭重且頻繁,言語雖然荒謬但卻喋喋不休,老年人遇到事情就會不停地嘮叨,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神誌不清。這就是譫語和鄭聲在虛實方麵的不同之處。這兩者本來不難辨彆,但是陽盛裡實和陰盛格陽,都可能出現言語錯亂的情況,必須結合其他症狀進行辨彆,然後根據具體的證候進行治療。

婁全善說:我使用人參、黃芪、當歸、白術等方劑治療譫語,治愈的病例很多,怎麼能不區分虛實,一概使用黃連解毒湯、大小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呢?按語)他這裡所說的其實也是鄭聲。

張錫駒說:實證出現譫語,是因為陽明經燥熱亢盛,導致神誌昏亂、氣息紊亂,所以說話不顧及親疏,胡言亂語甚至罵人。虛證出現鄭聲,是因為神氣虛弱而不能自主,所以聲音不正,言語重複。

傷寒病四五天,脈象沉且伴有氣喘、腹部脹滿,脈象沉表明病在裡,此時反而發汗,導致津液外泄,大便乾結難以排出,這樣就形成表虛裡實的情況,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譫語。

【注釋】傷寒病四五天,正是邪氣傳入裡的時候。脈象沉且氣喘、腹部脹滿,這是裡證導致的氣喘和脹滿,此時反而發汗,津液就會外泄,從而使表氣虛弱;出汗後胃中津液乾涸,大便乾結難以排出,就導致裡實。時間久了,胃中熱邪熾盛,必然會出現譫語。

【集注】方有執說:“越出”是說津液從非正常途徑外泄。

張璐說:傷寒病四五天,正是邪熱傳裡的階段,況且見到脈象沉表明病在裡的氣喘和脹滿,卻反而發汗,必然會導致燥結和譫語。燥結譫語的症狀,很像大承氣湯症,但這是因為過度發汗損傷津液所致,並不會出現大實大滿、腹部疼痛的症狀,隻適宜用小承氣湯才恰當。

陽明病,患者多汗,由於津液向外流失,胃中變得乾燥,大便必然乾結,大便乾結就會出現譫語,此時用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一次小承氣湯後譫語停止,就不要再繼續服用。

【注釋】這一條是對上一條內容的詳細闡釋,以明確其治療方法。患陽明病的人多汗,使得津液向外流失,胃中津液減少而變得乾燥,大便必然乾結,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譫語,這種情況適宜用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一劑小承氣湯後大便通利,譫語停止,一定要謹慎,不可再繼續服用。

【集注】張璐說:多汗且譫語,當下之症十分急迫。但因為患者出汗已經很多,津液在體表大量消耗,所以不適宜使用大承氣湯峻下。隻應當稍微給予小承氣湯,調和胃氣,譫語自然會停止。如果過量服用,反而會損傷津液。

沈明宗說:這種多汗導致胃燥的情況,不能按照一般的實症來治療。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青釭洛神記 共感世子後,我女扮男裝掉馬了 七零辣妻:惡毒大小姐到甜寵軍嫂 那我這仙不是白修了? 末日超市:傲嬌喪屍王非要當店員 倒黴蛋的修仙生活 渣雌翻車第一晚,獸夫們纏寵不休 八零香江:我靠算命走向人生巔峰 驚!豪門血包竟是玄門大佬 重生2000:高考狀元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