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主時為春季,此時陽氣一半出於地麵之上,一半仍在地麵之下,人體的氣機也是如此,所以少陽主半表半裡。所謂半表,指的是在外側的太陽經;所謂半裡,指的是在內側的太陰經。邪氣侵入這個部位,陰陽之氣相互推移,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發作,正邪相互對峙,一方進則另一方退,相互抗拒。在這個階段,汗法、吐法、下法都在禁忌之列,因此創立小柴胡湯和解之法,並根據具體症狀加減用藥。然而在小柴胡湯的加減法中,又有口不渴、身體有輕微發熱的情況,可加用桂枝來發汗;還有在攻下之後,出現胸脅脹滿、輕微痞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頭部出汗,往來寒熱的,用柴胡桂枝乾薑湯發汗。又有具備柴胡湯適應證,卻反而用攻下之法,出現心下脹滿且堅硬疼痛的,這是結胸症,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柴胡湯症仍然存在,就先給予小柴胡湯;若嘔吐不止,心下急迫不舒,心中鬱悶且微微煩躁的,這是病症尚未解除,用大柴胡湯攻下。更有本來是柴胡湯症,醫生卻用丸藥攻下,導致輕微腹瀉,出現胸脅脹滿、嘔吐,傍晚時出現潮熱的,用小柴胡加芒硝湯攻下等方法。由此可見,仲景也有使用汗法、下法的時候,隻是需要臨證詳細審察,根據病情進行治療,不可拘泥於某一種方法。
少陽病的症狀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
【注釋】少陽指的是膽經。它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外眥,從耳後進入耳中,沿著咽部出於腮部及下巴中間。邪氣侵犯少陽經,所以會出現口苦、咽乾、目眩。口苦,是因為熱邪熏蒸,膽氣向上上泛;咽乾,是熱邪耗傷津液;目眩,是熱邪熏蒸眼睛,使人視物發黑。這揭示了中風、傷寒邪氣傳至少陽的總綱,凡是本篇中提到的少陽中風、傷寒,就是具備這些症狀的意思。
【集注】林瀾說:《傷寒論》中論述少陽病,胸脅疼痛、耳聾、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脅痞硬等半表半裡的症狀已經闡述得很詳細了。這裡為什麼又說口苦、咽乾、目眩呢?大致來說,病在經絡方麵的症狀,本篇其他條文已經詳儘論述了。如果是膽腑自身有熱邪致病,就必然會出現這些症狀。
沈明宗說:這些雖然是少陽病的總症狀,但偏向於裡證。少陽主膽,其經脈循行於脅部,聯絡於耳部,所以會有胸脅疼痛、耳聾的症狀。仲景另辟蹊徑,補充口苦、咽乾、目眩這些裡證,是概括了少陽經受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氣,以及風寒同時侵襲的情況而言的。
吳人駒說:少陽為一陽。少陽經之上,由相火所主。如果邪氣從火化,火勢亢盛就會導致乾燥,所以出現口苦、咽乾。少陽屬木,木與肝相應,肝主目,所以發病時就會目眩。
魏荔彤說:膽腑與少陽經互為表裡,但並非指半表半裡的含義。所謂半表,是相對於太陽經的全表而言;所謂半裡,是相對於太陰經的全裡而言,所以說少陽在半表半裡之間,總體是以經絡的界限來說的。又說:經文中所說的“不必悉具”,指的是或許會出現其他症狀,但少陽經和膽腑的主要病症,如果不是全部具備,就不能輕易認定為少陽病已成。
少陽中風,患者兩耳失聰、眼睛發紅、胸中脹滿且煩躁的,不可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若誤用吐下法,會導致心慌驚悸。
【注釋】"少陽"即首條所述的口苦、咽乾、頭暈之症。"中風"指此少陽病是由外感風邪傳入所致。少陽經脈起於眼外角,從耳後入耳中;其分支聯絡缺盆,向下貫穿胸中,沿脅肋分布。表邪侵入少陽經,故出現眼睛發紅、耳聾、胸中脹滿煩躁等症狀。但這是少陽病處於半表半裡狀態的胸滿煩躁,與太陽病邪氣內陷的胸滿煩躁不同,因此不可用吐下法。若誤用吐下,會耗傷正氣,導致心神虛弱,出現心慌驚悸。此條揭示了風邪傳入少陽的核心病機。
【集注】程知說:少陽病隻宜和解,若用吐法會損傷陽氣而致心慌,用下法會耗損陰血而致驚悸。
汪琥說:少陽病本有禁用吐下之戒,此症因胸滿煩躁而誤用吐下。前人注釋認為吐法傷氣致心慌、下法傷血致驚悸,實則驚悸皆與心神相關。誤吐下會耗竭津液,導致神誌虛弱,故見心慌驚悸。
沈明宗說:胸中煩滿看似可用吐法,但少陽邪氣已深入胸脅,吐法反傷胸中正氣,迫使邪氣內擾心神,引發心慌驚悸。
魏荔彤說:此條仲景未出方劑,但小柴胡湯證中有心煩、心下悸的記載,推測可用小柴胡湯和解。既然汗、吐、下法皆不可行,當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少陽病對症之方。
傷寒病,脈象弦細,伴有頭痛發熱症狀的,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可用發汗的治法,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譫語。這是因為病邪轉屬到胃,如果胃氣調和就會痊愈,胃氣不調和,就會出現煩躁而且心悸的症狀。
【注釋】:不說“少陽傷寒”,而隻說“傷寒”,這是簡略的說法。意思是這個少陽病是從傷寒之邪傳變而來的。弦細的脈象,是少陽病的脈象。上一條沒有提及脈象,這裡提到脈象,是補充說明。頭痛發熱無汗,是傷寒的症狀,又同時出現口苦、咽乾、目眩這些少陽病的症狀,所以說屬於少陽病。因為少陽病已經屬於半裡的階段,所以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進一步損傷津液,助長熱邪,必然會出現譫語。既然出現譫語,那麼就是病轉屬到胃了。如果這個人平素津液充足,胃能夠自行調和,那麼或許可以痊愈。否則津液乾涸,熱邪結聚,胃不能調和,不但會有譫語,而且還會更加煩躁並且心悸。這揭示了傷寒之邪傳變到少陽的大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注】王肯堂說:凡是頭痛、發熱都被認為是病在表,唯獨這裡的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其脈象弦細,所以知道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的範圍。
喻昌說:少陽傷寒禁止發汗,少陽中風禁止吐法和下法,這兩個意義相互列舉,其主旨更加嚴格。因為傷寒的頭痛發熱,本適宜發汗的,尚且不可發汗,那麼傷風不可發汗,就更不用說了。傷風出現胸滿而且心煩,看似可以用吐法和下法的,尚且不可用吐法和下法,那麼傷寒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就更不用說了。脈象弦細,表明邪氣想要入裡,胃中的津液已經被熱邪消耗,再次發汗,使津液向外流失,怎麼能不出現譫語呢?
汪琥說:錯誤地使用發汗之法而出現譫語,是因為津液被奪而胃中乾燥,所以言語錯亂。此時少陽之邪已經轉屬到胃,所謂胃調和就會痊愈,是說應當用藥來清降胃中的熱邪,使胃氣恢複平和。胃氣不調和,不但會有譫語,還會更加煩擾、心中悸動不安,這是說胃熱向上侵犯心臟,所以心臟之神不能安寧。
傷寒或者中風,經過五六天,出現往來寒熱,胸脅部苦於滿悶,神情默默,不想吃東西,心裡煩躁,喜歡嘔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脅下痞硬,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或者不口渴,身體有輕微發熱,或者咳嗽等症狀,用小柴胡湯主治。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麵三條,相互詳細地列舉症狀,以明確其治療方法。傷寒或者中風三四天,出現口苦、咽乾、目眩的症狀,以及弦細的脈象,就知道邪氣已經傳變到少陽了。如果同時出現耳聾、目赤、胸滿而且心煩的症狀,就知道是從中風傳來的;如果同時出現頭痛、發熱、無汗的症狀,就知道是從傷寒傳來的。現在經過五六天,又出現往來寒熱,胸脅部苦於滿悶,神情默默,不想吃東西,心裡煩躁,喜歡嘔吐,就知道這是中風、傷寒兼有的症狀。少陽的邪氣,進一步可以傳至太陰的裡,退一步可以回到太陽的表,處於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向外與表合並,半表不能解除就會出現寒象;向內與裡合並,半裡不能調和就會出現熱象,或表或裡沒有固定規律,所以往來寒熱沒有定時。少陽的經脈,下行經過胸部,沿著脅部,邪氣聚集在經脈,所以胸脅部苦於滿悶;少陽之邪接近陰分,所以神情默默;少陽屬木,木邪致病會妨礙脾土,所以不想吃東西;邪氣在胸脅,火氣沒有地方宣泄,向上逼迫心臟,所以心裡煩躁。邪氣想要入裡,裡氣向外抗拒,所以嘔吐,嘔吐後木氣得以舒展,所以喜歡嘔吐,這些都是小柴胡湯應該主治的症狀。其餘各種症狀,有時會出現,總之都應該用小柴胡湯主治,再根據所見到的症狀進行加減治療就可以了。然而既然區分了中風、傷寒的傳變,卻不區分其治療方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經有營衛的區分,所以對於風寒的辨彆應該嚴格,等到邪氣傳變到陽明、少陽,就沒有營衛的區分了,而且邪氣都已經化熱,所以治療方法是一致的。
【集注】:成無己說:邪氣在表和裡之間,叫做半表半裡。這裡說的傷寒中風,是指或者是傷寒,或者是中風,不是說傷寒之後又中風,中風之後又傷寒。五六天,是邪氣從表傳變到裡的時候,邪氣在表就會惡寒,在裡就會發熱,現在在半表半裡之間,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往來寒熱。邪氣在表,心腹不會脹滿,邪氣在裡就會心腹脹滿,現在說胸脅部苦於滿悶,這也是在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在表會呻吟不安,邪氣在裡就會內心煩躁。《內經》說:陽邪進入陰分,就會安靜沉默,這是因為邪氣剛剛從表傳變到裡,處於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在表能夠進食,邪氣在裡就不能進食,不想吃東西,還不至於一定不能吃東西,所以也是在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在表不會心煩、嘔吐,邪氣在裡就會心煩脹滿而且嘔吐,心煩而且喜歡嘔吐,是因為邪氣剛剛從表傳變到裡。邪氣剛剛進入裡,沒有固定的位置,所傳變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會有各種或然出現的症狀。
方有執說:五六天,大概是一種約略的說法。往來寒熱,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軀殼的裡麵,臟腑的外麵,這兩個界限之間的空隙地帶,就是所謂的半表半裡,是少陽所主的部位。所以邪氣進入與陰合並就會惡寒,外出與陽合並就會發熱,出入沒有規律,所以寒熱交替出現。太陽經,有營衛的不同,所以對於風寒的治療方法不同;陽明經離太陽經很近,營衛的通道不遠,對於風寒的辨彆還很嚴格,少陽經,遠離陽明經和太陽經,對於風寒沒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經文以傷寒、中風五六天,往來寒熱,相互交錯行文,是為了闡明風寒到了這個階段,治療方法是一致的。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