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患病,脈象虛弱,患者繼而自行腹瀉。假如應當使用大黃、芍藥,用量應當減少,因為患者胃氣虛弱,胃氣)容易被擾動的緣故。
【注釋】太陰經發病,必然會腹部脹滿疼痛,治療的方法,應當根據脈象來判斷。如果患者脈象虛弱,說明裡氣不實,即便沒有氣轉動向下趨向少腹的症狀,然而必然會繼續自行下利。假設應當使用大黃、芍藥,也應該減少用量,因為患者胃氣虛弱,難以承受峻猛的攻下,其大便容易泄瀉的緣故。由此推斷,可知大便硬結的情況,不論在陰經還是陽經,凡是脈象虛弱都不可輕易攻下。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太陰經脈象虛弱,恐怕會繼續自行下利,即便有腹痛症狀,也不適宜用攻下之法,這與建中湯的意義相互闡明。
喻昌說:這一段內容與陽明篇的論述相互補充說明。陽明篇說:不轉矢氣,先硬後溏,尚未確定形成硬結,這些都是擔心損傷太陰脾的正氣。這裡太陰經病症而脈象虛弱,擔心繼續自行下利,即便有腹痛,減少大黃、芍藥的用量,又是擔心損傷陽明胃的正氣。
汪琥說:有人問,大黃會損傷胃氣,所以應該減少用量,芍藥能調和脾陰,為什麼也要減少用量呢?回答說:脈象虛弱則正氣不足,仲景認為溫性甘甜的藥物能夠補氣,芍藥味酸寒,雖然不像大黃那樣峻猛,但也不是正氣虛弱的人適宜多用的,所以也要減少用量。
感染傷寒,脈象浮且和緩,手足自然溫暖,這表明病在太陰經。一般而言,太陰經的病症會出現身體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的時候,即便突然出現煩躁,一天下利十多次,也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的功能充實,體內的腐穢之物應當會被排出的緣故。
【注釋】傷寒脈象浮而和緩,手足發熱的,病在太陽經;現在手足溫暖,所以知道病在太陰經。太陰經屬濕,濕邪與熱邪相互瘀結,應當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如果小便通暢,那麼濕邪不會蓄積,熱邪也不會瘀結,所以不會發黃。如果到了七八天,大便硬結,那麼就是轉歸為陽明經病;現在大便既然不硬結,即便突然出現煩躁,一天下利十多次,也必然會自行停止,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緩、手足溫暖,可知太陰脾家向來充實,邪氣不能留存,腐穢之物應當排出的緣故。
【集注】程知說:這裡說的是自行下利的病症,脈象浮緩,手足溫暖,就是脾家充實的表現。太陰經的脈象本來就和緩,所以浮緩雖然類似太陽中風的脈象,但手足隻是溫暖,不像太陽經病那樣發熱,更不像少陰經、厥陰經病那樣手足厥冷,所以判斷病在太陰經。太陰經濕熱相互熏蒸,必然會出現發黃的症狀,然而如果小便通暢,那麼濕邪就會向下排泄而不會發黃。這裡雖然突然煩躁、頻繁下利,有點類似少陰經的病症,但這種下利應當會自行停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浮緩、手足溫暖,可知患者脾氣充實,並非虛寒可比,體內濕熱所積聚的腐穢之物,自然會隨著下利而排出。如果不仔細辨彆而用四逆湯的方法治療,那就錯了。
程應旄說:太陰經出現浮緩、手足溫暖的脈象和症狀,說明胃陽發揮作用,自然不會有臟寒的疼痛,可能會有陰邪鬱滯的情況。小便不利必然會發黃,即便發黃,也不是陰黃。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陰邪想要鬱滯而陽邪必然會驅趕它,到了七八天,即便突然煩躁、下利一天十多次,也必然會自行停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不沉且不弱而是浮緩,手足不涼而是溫暖,陰得到陽的保護就不會寒冷,不寒冷就不會虛弱,這就是脾家充實的表現。經典說:陽道充實,陰道虛弱,陰邪處於陽道,怎麼會容留邪氣長久存在呢,這就是腐穢之物應當排出的原因。
汪琥說:下利且煩躁死亡的患者,這是先下利而後煩躁,是正氣虛脫而邪氣擾動。這裡則是先煩躁而後下利,是因為脾家的正氣充實,所以不接受邪氣並與之抗爭,因而突然出現煩熱。
太陰經感受風邪,出現四肢煩擾疼痛。若脈象呈現浮取微、沉取澀,但脈形長的,這表示病情將要痊愈。
【注釋】“太陰中風”,指的是這個太陰經的病症是由太陽中風傳變而來,所以會有四肢煩擾疼痛的症狀。這裡的“陰陽”是從脈象的浮沉來說的,以浮取微、沉取澀的太陰經脈象,卻又兼見陽明經脈形長的脈象,這就是陰病見陽脈,意味著臟邪傳向腑,所以表示病情將要痊愈。
【集注】程知說:傷寒,是陰邪所致,所以會自行下利,適宜用四逆湯。傷風,是陽邪所致,所以煩擾疼痛出現在四肢。凡是太陰病脈相浮的,大多是太陰中風。
喻昌說:在微澀的脈象中,進一步觀察到脈形長而不短,就知道元氣沒有離散,疾病應當會自行痊愈。
太陰病,容易解除的時段,是從亥時到醜時對應現代時間是晚上9點到次日淩晨3點)。
【注釋】病邪的解除,必定在其所主旺的時段。亥時、子時、醜時是太陰經氣主旺的時段。在這個主旺的時段,所以病邪不能戰勝正氣而自行解除。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