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1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1

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1(1 / 1)

少陰腎經,是內藏水火的臟腑。外邪侵襲少陰經後,會根據人體正氣的虛實情況,或者隨著水的特性化為寒邪,或者隨著火的特性化為熱邪。化為寒邪,這是少陰經邪氣的本質;化為陽熱之邪,則是其表象。寒邪致病,脈象表現為沉細而且微弱;熱邪致病,脈象則是沉細且數。至於臨床表現,兩者也各有區彆。寒邪致病,患者隻想睡覺,身體沒有發熱;熱邪致病,患者雖也想睡覺,但多伴有心煩。寒邪致病,患者背部怕冷,口內感覺正常;熱邪致病,背部怕冷的同時,口中乾燥。寒邪導致的咽痛,咽部不腫;熱邪導致的咽痛,咽部會腫。寒邪致病會腹痛,下利清穀即腹瀉,糞便中夾雜未消化的穀物);熱邪致病同樣腹痛,但下利清水,或者大便帶有膿血。寒邪致病,外在表現為發熱,麵色發紅,內裡則表現為寒象,大便稀溏,小便色白;熱邪致病,外在表現為手足厥冷,內裡則有熱象,大便秘結,小便色赤。這些就是少陰經疾病,根據邪氣從化不同而出現的標本寒熱的脈象與症狀。但凡針對少陰經疾病本質寒證)的治療,都適宜采用溫散寒邪、回陽救逆的方法;針對其表象熱證)的治療,都適宜采用清攻邪熱、救陰存津的方法。回陽救陰,時機非常關鍵,總是需要在臨證時詳細探究,辨彆疾病的標本寒熱,從而及時施行治療,這樣才可能成功,稍有遲緩就來不及了。

少陰經發生病變,脈象微細,患者總是昏昏欲睡。

【注釋】少陰腎經,是陰氣旺盛的臟腑。少陰經受到邪氣侵襲,人體陽氣就會微弱,所以脈象細。衛氣運行在陽分人就會清醒,運行在陰分人就會入睡。少陰經受到邪氣侵襲,陰氣旺盛,衛氣運行在陰分的時間增多,所以患者總是昏昏欲睡。這是少陰病的提綱,後麵凡是提到少陰病的,都指的是這種脈象和症狀。

【集注】方有執說:少陰指腎經,位居人體最下部,其經脈起始於小腳趾之下。《靈樞》說:“腎經是主司其所發生疾病的經脈,表現為嗜臥,總是想睡覺。”大概人效法天地,天地之氣運行在陽分時,天地就會開啟而天亮;運行在陰分時,天地就會閉合而夜晚來臨。所以人的衛氣運行在陽分時,人就會活動而清醒;運行在陰分時,人就會安靜而入睡。凡是患者總是想睡覺的,是因為邪氣客居在陰分。

張璐說:這說的是少陰病總的脈象和症狀。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少陰經,在傳變之前脈象雖然浮大,但此時也必定變為沉細;在傳變之前症狀雖然煩熱不安,但此時也必定變為昏沉嗜睡。隻是必須分辨出脈細沉數、口中乾燥的是熱證;脈沉微細、口內感覺正常的是寒證,按照這樣來明確分辨,就絕對不會有差錯了。

程應旄說:凡是陰經的脈象都是沉的,這與太陽經的浮脈不同,這就不必說了。陽明經脈象大,微脈是大脈的相反脈象;少陽經脈象弦,細脈是弦脈的相反脈象,脈象沉而且兼見微細,陰證就可以確定了。

少陰病,剛開始得病時,反而出現發熱,脈象沉,這種情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注釋】這裡說的少陰病,指的是總是想睡覺的症狀。脈象沉,指的是脈象不是微細而是沉。現在剛開始得病,按常理不應該發熱卻反而發熱,這是少陰經裡有寒邪,同時又兼有太陽經的表熱。所以適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既能溫裡,又能發汗,兼顧陽氣,那麼兩感表裡同時受邪)的寒邪,都能夠得到解除。

【集注】方有執說:發熱,說明邪氣在表;脈象沉,是因為少陰經位居北方,主裡。因為病在裡,而邪氣在表卻發熱,所以說“反”。因為邪氣在表不在裡,所以用麻黃來發汗解表;因為少陰經本質屬陰,標象為寒,所以用附子來溫裡。細辛味辛性溫,能通少陰經,用它來輔助主藥,是因為它能專門入少陰經,起到向導的作用。

程知說:三陰經的解表方法與三陽經不同,三陰經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來解表,而對於少陰經來說尤其關鍵。所以使用既能散邪又能溫經的方劑,使深入的外邪能夠透出,同時體內陽氣也不會因此而向外耗散。

程應旄說:一開始發病就發熱,再加上陰經病症沒有汗出,世上那些按照病期和症狀來用藥的人,大多會用麻黃而忌諱用附子。他們不知道脈象沉,是因為患者平素腎經虛寒,體內陽氣不能協同呼應,所以脈象沉而不能浮。脈沉屬於少陰經病,不可發汗,然而剛開始得病就發熱,又兼有太陽經病症,所以又不得不發汗。必須用附子溫經助陽,穩固裡氣,使陽氣不至於隨著汗出而耗散,這樣麻黃才可以與細辛合用。

林瀾說:傳變而來的邪氣與陰寒之邪都可能出現沉脈,沉脈隻能說明疾病在裡,而不能單純認為沉脈就一定是寒證。在少陰病的症狀中,沉而微細的脈象與沉而細數的脈象,寒熱的差彆是非常大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麵三味藥,加入一鬥水,先煮麻黃,煮去二升水,除去上麵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得到三升藥液,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陰病,得病兩三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得病兩三天還沒有出現裡證,所以隻需微微發汗。

【注釋】這是對上一條內容的詳細說明,少陰病已經兩三天了,如果仍然脈象沉、發熱不緩解,適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意思是說,兩三天沒有出現嘔吐、下利等裡寒症狀,可知邪氣已經有所衰減,然而熱邪仍然在表,還是應當發汗,但不可發汗太過,所以不用細辛而用甘草,這是在溫經散寒發汗之中,又有調和之意。這兩種病症,都沒有提到無汗,並非仲景疏忽遺漏,而是因為陰經病不會有汗,不需要特彆說明。

【集注】張璐說:少陰經病一般沒有發汗的治法,發汗必然導致亡陽。隻有這一種病症,外在有太陽經發熱無汗的表現,體內沒有嘔吐、下利、煩躁、口渴等症狀,才可以溫經散寒,使患者微微出汗。

程應旄說:既然提到微微發汗,又用“以”字、“故”字來推究原因,足以看出其鄭重的態度。對照這兩條,與太陽篇中發熱、頭痛、脈象沉,使用四逆湯的是同一類症狀。那裡因為病情不緩解,過了三天,可知病已入裡,雖然仍有太陽經的頭痛症狀,但直接按照少陰經病的治法來處理。這裡少陰病在剛開始的兩三天,雖然沒有頭痛症狀,也不能直接當作少陰經病來治療,所以仍然要兼顧太陽經病的治法。這樣一進一退的辨證論治,如同嚴謹的法律條文。假如上一條是得病兩三天,後兩條過了兩三天病情不緩解,那麼四逆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的應用,就可以互換了。

汪琥說:上一條是反而發熱、脈象沉,這裡也是反而發熱、脈象沉,但上一條說“始得之”,病情較急,這裡說“得之二、三日”,病情相對緩和。病勢稍緩,治法也相應緩和。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兩)

以上這三味藥,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水沸騰後除去上麵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煮至得到三升藥液,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解】柯琴說:如果是太陽病但脈象反而沉,就用四逆湯來急救裡證,這是因為裡寒陰盛。這裡是少陰經病的脈象但體表反而發熱,於是在解表方劑中加入附子來預先固護人體陽氣,這是因為表熱但陽氣衰弱。既有發熱無汗的太陽表證表現,又有脈象沉、但欲寐的少陰裡證表現,假如隻用麻黃開泄腠理,細辛發散浮熱,而沒有附子來固護元陽,那麼太陽經的微弱陽氣就會向外亡失。隻有附子與麻黃並用,才能使寒邪消散而陽氣不致亡失。這種裡病影響到表,脈象沉卻應當發汗的情況,與病在表、脈象浮而發汗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彆。如果體表隻有輕微發熱,那麼所受的寒邪也較輕,所以用甘草替換細辛,以微微發汗,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藥力,這與用辛味藥物來發散藥力,又稍有不同。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以發汗,這是因為發汗會導致陽氣亡失。陽氣已經虛弱,如果尺部脈象弱而澀,同樣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

【注釋】少陰病,脈象微弱,即便有發熱症狀,也是少陰經裡寒外熱,與太陽經的發熱不可相提並論,所以不可以發汗,發汗就會導致陽氣亡失。而且陽氣已經虛弱,津液已經乾涸,即便出現少陰經口燥咽乾可以攻下的症狀,如果尺部脈象弱而澀,同樣不可以攻下,這是又擔心會導致陰液亡失。

【集注】方有執說:脈象微弱,是陽氣不足,所以說“無陽”,陽氣不足則氣化不能運行,所以不能發汗。尺部脈象用來候察陰分,弱而澀,是陰血不足,所以說同樣不可攻下,那麼此時應當儘快進行溫補,也就可想而知了。

程應旄說:少陰經病多有自行下利的症狀,人們本來就不會輕易使用攻下之法。但這裡特彆指出尺部脈象弱澀,那麼少陰經出現大承氣湯證時,其尺部脈象必然是強盛而滑利的,這裡已經有所暗示了。

病人脈象寸關尺都緊,反而出汗,這是陽氣亡失,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經病,按照病症規律應當出現咽痛,而且還會伴有嘔吐、下利。

【注釋】病人脈象寸關尺都緊,伴有發熱無汗,這是太陽傷寒證;如果發熱且汗出不止,這是太陽經陽氣亡失的症狀。現在脈象緊但沒有發熱,反而出汗,這屬於少陰經病。而且少陰經病,按照病症規律應當出現咽痛,並且還會伴有嘔吐、下利。上一條脈象微弱無汗,不可發汗,是以脈象作為判斷依據;這一條有汗且脈象緊,不可發汗,是以症狀作為判斷依據。是從脈象還是從症狀來判斷,不可不仔細審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集注】程知說:脈象寸關尺都緊,這是傷寒的脈象,按照規律應當無汗,現在反而出汗,這是太陽經的陽氣向外亡失。如果把少陰經陽氣亡失的症狀,誤認為是太陽中風的症狀,那就錯了。少陰經的寒邪向上逼迫,就會出現咽痛和嘔吐,向下逼迫就會出現下利。

少陰病,脈象緊,到了七八天的時候,出現自行下利,脈象突然變得微弱,手足反而轉溫,脈象緊反而消失,這是病情將要緩解的表現,即便伴有煩躁、下利,也必然會自行痊愈。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從不同角度闡發其義,以辨彆陰陽寒熱。少陰病,脈象沉微細,這是寒邪致病的脈象;脈象沉數細,這是熱邪致病的脈象。如果脈象緊且出汗,這是少陰寒虛證;現在脈象緊且無汗,這是少陰寒實證。病情遷延到七八天,出現自行下利,如果寒實症解除,那麼脈象必然會由緊變弱且突然微弱,症狀必然是手足由寒冷反而轉溫,由此可知邪氣隨著下利而排出,這是病情將要緩解的表現。所以此時即便伴有煩躁、下利,也是陰寒之邪消退,陽氣恢複,因此知道必然會自行痊愈。

【集注】方有執說:脈象緊,表明有寒邪。自行下利,脈象突然微弱,是陰寒之邪從內部瀉出。所以說手足“反溫”,意思是陽氣恢複。陽氣恢複則陰寒之邪消退,所以說脈象緊反而消失,是病情將要緩解的表現。寒邪在陰分且脈象緊,出現自行下利,脈象突然微弱,手足轉溫,緊脈消失而病情將要緩解,就如同邪氣在陽分,脈象數且發熱,出汗後脈象平和、身體涼爽,數脈消失而病情將要痊愈的道理一樣,這是陰陽相互消長的機理。

程應旄說:脈象在腹瀉之後,突然由緊變為微弱,手足在腹瀉之後,由不溫轉為溫暖,那麼這裡的“微”不是各種表示陽氣亡失的“微”,而是緊脈消失、病情安穩的“微”。因為之前的寒邪,已經隨著下利而排出,所以陽氣得以恢複,病情將要緩解,即便伴有煩躁、下利,也必然會自行痊愈。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陛下,你管這叫沒落寒門? 鬥羅:死遁歸來,修羅場裡當團寵 影帝他當眾抱走了死對頭 從十二形拳開始肉身成聖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數字化 現代曆史課,被皇帝們旁聽了 四合院:開局爆錘眾禽 靈泉空間,荒年帶娃找首長爹認親 入獄三年,歸來仍是大佬! 扶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