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病,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心中煩躁,隻想睡覺。到了五六天的時候,出現自行下利且口渴的症狀,這屬於少陰病。因為正氣虛弱,所以需要飲水自救。如果小便顏色清白,那麼少陰病的症狀就全部具備了。小便顏色清白,是因為下焦虛寒,不能約束水液,所以導致小便色白。
【注釋】少陰病出現想嘔吐卻吐不出、心中煩躁、隻想睡覺,五六天後又自行下利且口渴,這是少陰經傳變之邪導致的寒熱兼具的症狀。如果是少陰經熱邪導致的燥熱口渴,小便顏色必定發紅,這是少陰經燥熱不能生成津液,下焦有熱的表現。現在是少陰虛寒,通過飲水自救的口渴,所以小便顏色清白,這表明少陰虛寒,不能化生津液,下焦有寒。由此可知,少陰病症狀都具備且口渴的情況,存在寒證與熱證兩種不同的類型。
【集注】成無己說:想嘔吐卻吐不出、心煩,是表邪傳入裡。如果伴有腹滿疼痛,就屬於太陰病,這裡隻是隻想睡覺,所以知道屬於少陰病。五六天是邪氣傳至少陰經的時間,如果自行下利但不口渴,寒邪在中焦,屬於太陰病;現在自行下利且口渴,是寒邪在下焦,屬於少陰病。腎氣虛,水液燥熱,所以口渴想要飲水自救。下焦虛寒,所以小便顏色清白。下利且口渴,小便顏色清白,可知不是裡熱。
方有執說:這是反複說明,提醒人們不要認為煩躁口渴都屬於熱證,以免造成誤診。
程應旄說:煩躁的症狀不都屬於少陰病,所以指出“但欲寐”來辨彆;口渴的症狀也不都屬於少陰病,所以指出“小便白”來辨彆。歸結為下焦虛寒,教導人們上焦的病症要從下焦論治。因為上焦虛弱且沒有陰液來滋養,根本原因是下焦虛弱且沒有陽氣來溫煦。兩個“虛”字都是由“寒”字引發的。又說:吐利且口渴,與豬苓湯證相同,區彆在於“但欲寐”。而且豬苓湯證,小便必定不利且顏色發紅;口渴飲水與白頭翁湯證相同,但白頭翁湯證說“因為有熱”,小便顏色也必定不白。
林瀾說:想嘔吐卻吐不出、心煩,是陽虛被格拒而浮越於上。隻想睡覺、自行下利、小便色白,表明裡寒已經很深重。這裡的口渴,與口燥舌乾的口渴不同。如果同時伴有腹滿、大便閉結、譫語等症狀,自然應當當作陽邪傳裡來治療。既然已經出現裡虛、自行下利、小便色白,那麼虛寒的情況就非常明顯了。特彆指出“下焦”,足以看出陰寒在下焦強盛,陽氣必然被格拒於上,怎麼能因為煩躁口渴就錯誤地攻下熱邪呢!
汪琥說:從整體文意來看,很像熱證,唯有小便顏色清白,可知是真寒證。這裡的“但欲寐”與熱邪導致的嗜睡不同,這種嗜睡神誌必定不昏沉,呼吸必定急促且微弱。說“屬少陰”,是為了區彆不是陽邪導致的口渴,而是體內沒有津液,通過飲水自救的口渴。試著給患者喝冷水,必定不會喝很多。仔細觀察其小便,如果顏色清白,那麼少陰虛寒的症狀就全部具備了,可知不是熱邪。
沈明宗說:這是少陰虛寒看似熱證的辨彆方法。世人隻知道四肢厥逆是虛寒證,怎知小便顏色清白才是確切的驗證呢?
吳人駒說:陽明病想嘔吐就不能入睡,在少陰病則是隻想睡覺,以此作為虛實的區彆。
少陰病,食物剛吃入口就嘔吐,心中感覺不適,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得病時,手足寒冷,脈象弦遲,這是胸中存在實邪,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應當采用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飲,隻是乾嘔,就不可用吐法,應當溫裡,適宜用四逆湯。
【按語】“溫溫”,應當是“嗢嗢”。“嗢嗢”,是嘔吐飲邪的狀態。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條“欲吐不吐”,詳細辨彆脈象和症狀,以明確其治法。食物入口就嘔吐,並且心中不適,想吐又吐不出,惡心不止,這不是少陰寒虛所致的嘔吐,而是胸中寒實引起的嘔吐。所以剛開始得病時脈象弦遲。弦脈主飲邪,遲脈主寒邪。而手足寒冷,是因為胸中陽氣被寒飲阻滯,不能通達於四肢。寒實之邪在胸,應當順勢使之上越而吐出,所以不可攻下。如果膈上有寒飲,隻是乾嘔有聲但沒有東西吐出,這是少陰寒虛導致的寒飲,並非胸中寒實之飲,所以不可用吐法,隻能迅速溫裡,適宜用四逆湯,或者用理中湯加丁香、吳茱萸也可以。
【集注】程知說:這裡說的是少陰病因寒飲而嘔吐,是腎中寒邪上逆,應當溫裡而不應當用吐法。想嘔吐卻吐不出,是陰邪上逆的症狀。如果剛開始得病時,邪氣還沒有深入,手足隻是寒冷而不厥冷,脈象隻是弦遲而不沉細,那麼就是邪氣實於胸中,寒邪還在表,屬於陽分,應當用吐法而不應當攻下。吐是有東西吐出,嘔則沒有東西吐出,這兩者必須分辨清楚。如果膈上有寒飲,隻見乾嘔而不能吐出東西,那麼就是陰寒上逆,應當溫裡而不應當用吐法。說“急溫”,是表明如果不溫裡,就會出現厥逆、無脈等各種變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程應旄說:寒邪在胸中,按照治法不可攻下,因為是實邪,隻宜用吐法,一吐就能使陽氣通暢,吐法就是溫法。如果膈上有寒飲而乾嘔,是虛寒之邪從下向上,使寒飲停留在胸中,歸根結底不是胸本身的病症,直接用四逆湯迅速溫裡就可以了。
少陰病,脈象微細且沉,隻想躺著,出汗但不煩躁,自己想要嘔吐,到了五六天的時候,出現自行下利,又煩躁不安,不能安臥入睡,這是死症。
【注釋】這一條是對上條的進一步闡發,詳細說明脈象和症狀,強調因未能及時溫裡而導致病情惡化的含義。脈象微細且沉,隻想躺著,這是少陰寒症。本應當無汗,現在反而出汗且不煩躁,這是少陰病陽氣外亡。而且自己想要嘔吐,陰寒之邪上逆,此時正應當迅速溫裡,如果錯過這個時機不進行治療,拖延到五六天,再加上自行下利,又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臥入睡,這是少陰腎中的真陽發生擾亂,向外浮越欲絕的死症。到了這個時候,即使溫裡,也來不及了。
【集注】方有執說:脈象微沉細,隻想躺著,這是少陰經本來的病症。出汗卻不煩熱,是陽氣虛弱。想要嘔吐,是經中的邪氣沒有退去。自行下利,是臟腑病症加重。又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臥入睡,是陽氣將要斷絕而擾動不寧。
程應旄說:現在的醫生論治,不等到出現惡寒、身體蜷縮、四肢逆冷等症狀同時出現,就不敢用溫法,卻不知道症狀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再用溫法已經來不及了。何況有些症狀直到死亡也不一定全部出現,那麼為何不將本論中的要旨逐一詳細研究呢:少陰病,脈象必定沉而且微細,論中一開始就揭示這一點,這已經向人們展示了可以用溫法的脈象。少陰病隻想躺著,論中又已經向人們展示了可以用溫法的症狀。在陽經出汗不可用溫法,在少陰經出汗則應當迅速溫裡,論中又懇切地向人們說明了陽氣外亡的原因。何況又有不煩躁卻自己想要嘔吐,陰邪上逆的症狀呢?那麼真武湯、四逆湯,實在就如同預先儲備三年的艾草比喻早做準備)。卻不知道提前做好準備,拖延到五六天,之前隻是想嘔吐,現在已經下利了;之前不煩躁,現在煩躁而且躁動不安了;之前隻想躺著,現在不能安臥了,陽氣虛弱而擾動不安,陰寒旺盛且更加嚴重,怎麼會不死呢?
少陰病,經過二三天還不好轉,到四五天時,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以及自利腹瀉)的,這是體內有水氣的表現。患者還可能伴有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等症狀,應當用真武湯主治。
【注釋】心下有水氣,如果發熱、有汗、煩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屬於太陽中風,是五苓散證。如果發熱、無汗、乾嘔、不渴、小便不利的,屬於太陽傷寒,是小青龍湯證。現在少陰病,經過二三天還不好轉,到四五天時出現腹痛、腹瀉,說明陰寒已經很深了。如果小便通暢,那就是純屬寒邪而無水氣,是附子湯證。現在小便不利,還伴有咳嗽或嘔吐,這就是陰寒兼有水氣的表現:水寒之氣向外侵襲體表,就會導致四肢沉重疼痛;在體內積聚,就會引起腹痛和自利;水氣停留在上焦胸肺,就會引發咳嗽、喘息、不能平臥;停留在中焦胃腑,就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停留在下焦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利,甚至少腹脹滿。這些症狀,歸根結底都是陰寒水氣作祟。不用五苓散,是因為這不是表熱引起的水飲;不用小青龍湯,是因為這不是表寒引起的水飲。因此,隻有用真武湯來溫陽製水。
【集注】喻昌說:在太陽篇中,提到四肢厥冷、筋脈拘急、肌肉跳動、陽氣欲脫時,會用真武湯。現在少陰病的水濕上逆,仍然用真武湯來鎮攝。這說明太陽膀胱和少陰腎,一腑一臟,都與寒水有關。腑邪屬於陽邪,可以用麻黃、桂枝配伍成青龍湯;臟邪屬於陰邪,可以用附子配伍成真武湯。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切,三兩)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將上述五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若患者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若小便通暢,去掉茯苓。
若腹瀉不止,去掉芍藥,加乾薑二兩。
若嘔吐,去掉附子,加生薑,使生薑總量達到半斤。
【方解】小青龍湯,主治表證未解,同時體內有水氣,是表裡內外皆為寒邪實證的病症。真武湯,則用於治療表證已經解除,但體內仍有水氣,是表裡內外皆為虛寒之邪的病症。“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靈,用它來命名方劑,是取其能夠鎮攝水邪的含義。在人體中,控製水液代謝的是脾,主持水液的是腎。腎如同胃的關閘,會彙聚水液並使水液按其特性運行。倘若腎中陽氣不足,那麼雖然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運轉,但腎的關閘不開,水液即便想要運行,又有誰來主宰呢?所以水液沒有主宰和控製,就會泛濫肆意妄行,從而出現各種相關病症。真武湯中,使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強壯腎中的元陽,使水液有了主宰;用白術的苦燥之性,來健運中土,使水液得以控製。生薑的辛散,輔助附子來補陽,在溫陽之中有散水的作用;茯苓的淡滲之性,輔助白術來健運脾胃,在製水的過程中有利水的功效。尤其精妙的是芍藥的酸斂之性,加入到製水、主水的藥物之中,一方麵能夠瀉水,就像讓“子”水)盜“母”腎)虛,從而避免水液肆意妄行的隱患;另一方麵能夠收斂陽氣,使陽氣歸藏於陰,更不用擔心陽氣外越的危險。誰說寒性陰柔的藥物對陽氣沒有益處呢?而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不懂得相互製約的道理。《傷寒論》中提到誤服小青龍湯發汗導致亡陽,此時使用真武湯,也是這個道理。然而,若出現下利症狀,要減少芍藥的用量,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向外散失;增加乾薑,是因為它能溫補中焦、戰勝寒邪。水寒之邪損傷肺臟導致咳嗽,添加細辛、乾薑,是為了驅散水寒之邪;添加五味子,是為了收斂肺氣。如果小便通利,就去掉茯苓,因為此時雖然有寒邪,但水液不會停聚。如果出現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倍使用生薑,因為病症並非在下焦,而是水液停聚在胃。所以不需要溫補腎陽來行水,隻應當溫胃以散水。配伍生薑,是因為它具有止嘔的功效。
【集解】程知說:白通湯、通脈湯、真武湯都是為少陰病下利而設的方劑。白通湯的四味藥中,附子都生用;隻有真武湯中附子熟用。因為附子生用可以溫經散寒,炮熟則能溫中去飲。白通湯等方以通陽為主,真武湯以補陽為先,所以用藥有輕重之分。乾薑能輔助生附子溫經,生薑能輔助熟附子散飲。
張璐說:真武湯的方義,本是治療少陰病,水飲內結,所以首先推重白術和附子,同時用茯苓、生薑運脾滲水,這是容易理解的。至於芍藥的微妙用法,隻有張仲景能做到。此症雖然是少陰本病,但實際上是因水飲內蓄,導致腹痛、自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小便反而不利。如果極度虛寒,小便必然清白無禁,哪有反而不利的道理呢?此證不僅真陽不足,真陰也必然素虧,或許陰中伏有陽邪所致。若不用芍藥固護陰液,怎能承受附子的雄烈呢?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