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4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4

辮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1-4(1 / 1)

病人身體高熱,卻反而想要添加衣物,這是熱在體表,寒在骨髓;身體寒冷,卻反而不想靠近衣物,這是寒在體表,熱在骨髓。

【注釋】身體部位為表,臟腑為裡,這是按照內外來區分表裡。皮膚為表,骨髓為裡;六腑為表,五臟為裡,這是按照身體部位的深淺、臟腑的陰陽屬性來區分表裡。“病人”,指已經患病的人。“身大熱”,是說全身內外都發熱,這是三陽經的病症表現。反而想要靠近衣物,這是假熱,熱雖然在皮膚淺表之處,但真正的寒實則在骨髓深處,這是陰寒極盛導致的類似陽證的情況。“身大寒”,是說全身內外都寒冷,這是三陰經的病症表現。反而不想靠近衣物,這是假寒,寒雖然在皮膚淺表之處,但真正的熱實則在骨髓深處,這是陽熱極盛導致的類似陰證的情況。

【按語】這是通過病人的喜好和欲望,來推測其寒熱的真假,從而確定陰陽病症。應當與少陰病、厥陰病論述中表熱裡寒、裡熱表寒、脈象滑而手足厥冷、惡寒卻不想靠近衣物、口燥咽乾等條文相互參照學習。

【集注】成無己說:皮膚代表淺的部位,骨髓代表深的部位;皮膚代表外在,骨髓代表內在。身體發熱卻想要靠近衣物,是表熱裡寒;身體寒冷卻不想靠近衣物,是表寒裡熱。大致來說,表熱裡寒,脈象必定沉遲;裡熱表寒,脈象必定滑數,必須仔細辨彆。

鄭重光說:皮膚,是骨髓之外相對浮淺的部位;骨髓,是皮膚之內相對深沉的部位。想要靠近衣物,是借助外在的溫暖來抵禦內在的寒冷,這是真正的寒症;身體接觸衣物就感到不適,不在於衣物的厚薄,這是假寒症。不觀察病人的喜好和欲望,怎麼能推測出真寒、真熱從而確定疾病的標本呢?

少陰病,出現下利,糞便清稀夾雜未消化的穀物,裡有寒邪而體表有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反而不怕冷,病人麵色發紅,或者伴有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痛,或者下利停止但脈象仍不出現,這種情況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注釋】少陰經對應腎,腎的卦象類似坎卦。一陽陷於二陰之中,如果二陰過盛,那麼一陽必定衰弱,陰邪就得以侵入體內,孤陽因此而向外浮越。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這是裡陰極其強盛的表現。身體反而不怕冷,麵色反而發紅,體表反而發熱,這是陽氣被格拒於外。所以即便有腹痛、乾嘔、咽痛等症狀,也應當仿照白通湯的方法,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以消除陰寒,恢複陽氣。

【集注】程應旄說:熱因寒邪格拒,無論腹痛、乾嘔、咽痛,都是下利過程中陽氣被格拒的症狀,即使下利停止,但脈象仍然像之前那樣微弱欲絕不出現,也不能認為裡寒已經消退,就隨意治療其外在的熱象。必須遵循四逆湯的用藥原則,在下部消除陰寒之邪,隻需加入蔥白,在下焦宣通陽氣,使陽氣通暢,脈象也就會出現,這才是真正的痊愈。

林瀾說:“格”,就是拒格的意思。也叫做“隔陽”,即陰陽相互隔離。又叫做“戴陽”,陽氣浮越於上,如同戴在頭上。真寒之邪進入體內,陰氣沒有不旺盛的,然而其嚴重程度,不過是陽氣越微弱,陰氣就越旺盛罷了!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體質強壯的人可用四兩)、附子生用,去皮,切成八片,大的一枚)。

將以上三味藥,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服藥後脈象隨即出現的,病就會痊愈。

麵色發紅的,加蔥白九根。

腹中疼痛的,去掉蔥白,加芍藥二兩。

嘔吐的,加生薑二兩。

咽痛的,去掉芍藥,加桔梗一兩。

下利停止但脈象不出的,去掉桔梗,加人參二兩。

病症都與方劑的適應證相符的,才服用此藥。

【方解】在《傷寒論》中,扶助陽氣、抑製陰寒的方劑,若中焦有寒,陽氣微弱不能向外通達,以四逆湯為主方;若內外都寒,陽氣虛弱嚴重,以附子為主藥;若陰寒在下焦強盛,將陽氣格拒於上,以白通湯為主方;若陰寒在體內強盛,將陽氣格拒於外,以通脈四逆湯為主方。由此可知,四逆湯是推動陽氣運行的,附子是溫補陽氣的,白通湯是宣通上下陽氣的,通脈四逆湯是通達內外陽氣的。現在脈象微弱欲絕,裡寒外熱,這是腎中陰寒強盛,將陽氣格拒於外,所以用通脈四逆湯主治。加倍使用乾薑,加入甘草,輔助附子,改名為通脈四逆湯,是因為它能夠極大地強壯元陽,主持內外,使外越的陽氣回歸體內。此時人體的陰陽之氣已經分離,死亡就在頃刻之間,如果以藥性柔緩的甘草為君藥,怎麼能迅速召回外越的陽氣呢,所以改用乾薑。然而必須加入與乾薑等量的甘草,是擔心陽氣渙散之餘,乾薑、附子的藥力過猛,不能安養元氣,這就是所謂有節製的用藥方法。如果麵色發紅,加蔥白以通格拒於上的陽氣。腹痛的,加芍藥以調和在裡的陰氣。嘔吐的,加生薑以止嘔。咽痛的,加桔梗以利咽。下利停止但脈象不出、氣短的,都加倍使用人參,以生發元氣,恢複脈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少陰病,出現嘔吐、下利,手足不出現逆冷,反而發熱的,不會死亡。如果脈象摸不到,可艾灸少陰經穴位七壯。

【注釋】少陰病出現嘔吐、下利,按照常理應當手足逆冷,現在手足不逆冷,反而發熱,這表明陽氣尚未衰弱,所以說不會死亡。如果脈象摸不到,即便有體表發熱的症狀,也恐怕是假熱,必須防備陽氣虛脫,應當趕緊艾灸少陰經穴位,迅速使陽氣通暢,那麼脈象就可能恢複。

【集注】程知說:前一條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的情況,是裡寒外熱,手足逆冷,而且脈象摸不到。這一條使用艾灸的方法,是裡寒外熱,手足不逆冷,但脈象摸不到。少陰經的動脈,在足內踝處。

喻昌說:前一條出現背惡寒的症狀,艾灸之後使用附子湯,是因為陰寒在體內凝聚,不是一次艾灸就能戰勝的。這一條手足反而發熱,隻是陰在體內、陽在體表,所以隻需艾灸本經穴位,引導陽氣向內入裡,不必再使用溫熱藥物。

汪琥說:經典記載,腎經的原穴出於太溪,艾灸少陰經七壯,應當艾灸太溪穴。該穴位在足內踝後、跟骨動脈的凹陷處。

少陰病,出現嘔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得想要尋死,用吳茱萸湯治療。

【注釋】雖然稱作少陰病,卻用治療厥陰病的藥物,這是因為少陰經與厥陰經經常同時發病,症狀相似但病情本質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區彆。少陰經有嘔吐、下利的症狀,厥陰經也有嘔吐、下利;少陰經有手足厥逆,厥陰經也有手足厥逆;少陰經有煩躁,厥陰經也有煩躁,這是合病時症狀相同的情況。然而,少陰經的厥逆有輕有重,厥陰經的厥逆有寒厥與熱厥之分;少陰經的煩躁多表現為躁擾不寧,厥陰經的煩躁多表現為心中煩悶。大概少陰經的病症,多是陰寒太盛將陽氣格拒於外,所以用四逆湯中的乾薑、附子,驅逐陰寒以恢複陽氣;厥陰經的病症,多是陰寒太盛鬱遏陽氣,所以用吳茱萸的辛烈之性,迅速驅散陰寒以通陽氣,這就是病情本質不同而治療方法有彆的原因。現在嘔吐但沒有吐出蛔蟲,手足厥冷,所以以少陰病來命名。大概厥冷不超過肘膝關節,且多煩悶而躁擾得想要尋死,所以屬於厥陰病的主治範疇。因此不用四逆湯,而用吳茱萸湯。

【集注】程知說:嘔吐、下利,表明陰邪在體內,向上侵犯脾胃;手足厥冷,是陽氣不能溫煦四肢;煩躁不安,是陰寒極盛,導致陽氣暴露、擾動不寧,病情到了這種程度,幾乎十分危險。如果不用吳茱萸的辛溫之性,就無法降逆上衝的陰氣;如果不用人參、生薑、大棗的甘溫之性,就無法培補中焦脾胃以製約腎中寒邪。躁煩與煩躁也有區彆,躁是陰躁,煩是陽煩。躁煩,是說從躁擾進而煩悶,表明陰邪已經向外逼迫;煩躁,是說從煩悶進而躁擾,表明陽氣還在與陰邪抗爭。其中輕重、深淺的區彆,學習者應當詳細審察。

程應旄說:溫法原本是為陰寒病症而設,所以真寒證大多伴有假熱症狀,凡是陰盛格陽、陰證似陽等情況,都是少陰病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必須從假象中找出真象,才不會被其牽製。比如嘔吐、下利且出現厥冷,這是胃陽衰弱而腎中陰寒之氣並入脾胃。誰不知道這是寒證呢,然而反而出現煩躁得想要尋死的症狀來迷惑人,這都是陽氣被陰寒之氣拒阻而無處容身,所以才出現這種表現。吳茱萸湯借助木氣肝屬木)來增強火勢心屬火,火生土),從而使脾胃得到溫煦,腎中寒水之氣得以退卻。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藥,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藥液,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集解】羅天益說:仲景的治療方法,對於少陰病注重穩固元陽,對於厥陰病則注重穩固生氣。厥陰屬肝木,雖然處於兩陰交儘的位置,但一陽的真氣實際上從其中生發。一旦這種生氣虛弱,那麼三陰的濁氣就會直接向上逼迫中焦和上焦,不僅厥陰經本身的各種症狀都會出現,還會使陽明經的健運功能失職,進而導致少陰經的真陽浮露,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逆、煩躁得想要尋死、進食就想嘔吐等種種病症。吳茱萸稟受東方震卦之氣,味辛苦,性大熱,能夠疏達木氣的鬱結,直接進入厥陰經,降泄陰寒強盛的濁氣,所以用它作為君藥;人參秉持中和的正氣,味甘性溫,具有大補的功效,能夠接續先天真氣,挽回生命,提升將要垂絕的生氣,所以用它作為臣藥;再佐以生薑和大棗,調和胃氣並使藥力通達四肢。這樣就如同與震卦的神靈協同發揮作用,使木氣和土氣互不傷害,一陽的奇妙作用得以形成,而三陰之間,就都充滿了生生不息的陽氣。這樣的話,各種病症還有不消退的嗎?

方有執說:嘔吐會損傷陽氣,下利會損耗陰氣。手足厥冷是因為陰氣受損而逆亂,煩躁是因為陽氣受傷而紊亂。吳茱萸味辛性溫,能夠散寒暖胃並止嘔;人參味甘性溫,能夠補益陽氣、固護根本並補中焦;大棗有助於調養脾胃;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所以這四味藥,是溫中降逆所必需的。

少陰病,出現嘔吐、下利、躁擾煩悶,四肢逆冷的,是死症。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相互闡明其含義,以區彆疾病可治與不可治的情況。這一條的嘔吐、下利、煩躁、厥逆等症狀,都與上一條相同,但上一條用吳茱萸湯治療,這一條卻說為死症不可治,這是為什麼呢?大概因為少陰經的煩躁,多是躁擾而少煩悶,躁擾屬於陰象;厥陰經的煩躁,多是煩悶而少躁擾,煩悶屬於陽象。厥陰經的手足厥冷,不超過肘膝關節,說明微弱的陽氣尚未斷絕,所以可治;少陰經的四肢逆冷,不能恢複溫暖,表明隻有陰寒而陽氣不能運化,所以說是死症。

【集注】程應旄說:從嘔吐、下利進而發展到躁擾煩悶,可知陰陽已經分離脫失而出現擾亂。再加上四肢逆冷,說明陽氣已經斷絕,不死還會怎樣呢?如果早知道溫中散寒,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呢?

張璐說:這一條與上一條沒有不同,為什麼上一條可治,而這一條不可治呢?必定是已經使用了溫中散寒的方法但沒有治愈,反而加重了躁擾煩悶,所以才判斷為死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八零港娛:玄學美人救場凶宅成頂流 左眼見飄心中喜六最終章 開局負豪:我的債主是學姐 者途何名 鬥羅V:人麵魔蛛,多子多福 穿越玄幻最強反派:覺醒返利係統 重生1975,我靠趕海養嬌妻 將門棄女:戰王他日夜糾纏 我在民俗副本扮演玩家 星際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