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所以厥陰經發病時,陰陽錯雜,寒熱混淆,邪氣侵入該經後,從化情況各不相同。如果患者平素體質偏熱,那麼邪氣就從陽化熱,所以會出現消渴,氣上衝心胸,心中疼痛且有熱感,蛔蟲上逆,口腔糜爛,咽痛,喉痹,癰腫化膿,便血等陽熱病症;如果患者平素體質偏寒,那麼邪氣就從陰化寒,所以會出現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肌膚寒冷,內臟虛寒而厥冷,下利,腹部脹滿等陰寒病症。因此,少陽經病不解,傳變到厥陰經時病情就會危急;而厥陰病衰退,轉屬少陽經則是病情將要痊愈的表現,陰陽的消長變化中,潛藏著很大的危機。在此,將陰陽從化、厥熱勝複的微妙旨意,在篇章中詳細闡發,使臨床醫生在診治時能夠掌握重要的方法。
厥陰病的症狀表現為消渴,氣上衝心胸,心中疼痛且有熱感,饑餓但不想進食,進食就會吐出蛔蟲;如果誤用攻下之法,就會導致下痢不止。
【注釋】這一條是對厥陰病病症大綱的總體闡述。厥陰,作為陰寒之氣將儘、陽氣即將生發的臟腑,邪氣侵入其經脈後,會根據人體陰陽的偏盛情況而從化,從陰化則為寒證,從陽化則為熱證,所以厥陰病的特點是陰陽錯雜、寒熱混淆。消渴,是指飲水多但小便少,這是厥陰經陽熱之邪化熱,耗傷津液所致。厥陰經的經脈,起始於足大趾,沿著大腿內側進入前陰,環繞陰器,到達少腹,貫穿心膈。厥陰經的熱邪沿著經脈向上逆行至膈中,所以會出現氣上衝心胸,心中疼痛且有熱感。饑餓但不想進食,並非真的不想吃東西,而是因為進食會擾動蛔蟲,導致蛔蟲上逆而嘔吐,所以雖然饑餓卻不想進食,進食就會吐出蛔蟲。消渴多飲,饑餓卻不能進食,那麼胃中就隻有水與熱。如果再把厥陰經熱氣挾帶蛔蟲上衝導致的疼痛,誤認為是轉屬陽明經的實痛而使用攻下之法,那麼胃氣就會更加虛弱,必然導致下痢不止。
【集注】成無己說:邪氣從太陽經傳至太陰經,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但還沒有形成消渴;傳至少陰經,則會出現口燥舌乾而口渴,但還沒有形成消渴的程度;傳至厥陰經才形成消渴,是因為邪氣強盛,能夠消耗水液。張卿子也說:曾經見過幾個厥陰消渴的病例,舌頭全部紅赤,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口渴非常嚴重,服用白虎湯、黃連湯等都無法救治。因為厥陰消渴,都是寒熱錯雜的邪氣導致,並非純陽亢熱的病症可比。
魏荔彤說:這是對厥陰經傳經熱邪致病的詳細解釋,列舉了各種症狀,以警示不要誤下。傷寒邪氣傳入少陰經,已是裡證中的裡證,而從少陰經再傳至厥陰經,更是三陰經的儘頭之處。在陰寒之極的地方受到邪氣侵犯,無處再傳,卻與少陽經同為人體氣機升降的出路。少陽經病沒有攻下之法,厥陰經的陰寒邪氣致病也沒有攻下之法,由此可知攻下是錯誤的。首先標注“消渴”二字,一般熱證必然口渴,而寒濕之邪阻隔正氣,也會有口渴的情況,然而這種口渴雖然想喝水,但必定不能多飲,不會出現像消渴這樣,喝水後仍然口渴,邊喝邊消邊渴的情況。像這樣的消渴,無疑是傳經的熱邪傳入了厥陰經。
厥陰病,口渴想要喝水的,少量地給患者喝水,病就會痊愈。
【注釋】厥陰病出現口渴想要喝水的症狀,是陽氣回複,陰陽將要調和,患者通過飲水來自我滋潤,這是疾病將要解除的征兆。此時應當少量地給患者喝水,以調和胃氣,胃氣調和後出汗,疾病自然就會痊愈。如果大量給水喝,那麼水反而會停留在胃中,必然導致手足厥冷、下痢。
【集注】張璐說:陽氣將要恢複,所以想要喝水,而少量給水喝,是因為陰寒邪氣剛剛要解散,陽氣還沒有完全恢複,如果放縱飲水而不能消化,反而會有停飲蓄積的隱患。
汪琥說:厥陰病有消渴這一症狀,但沒有說會自愈,這是因為熱邪強盛,津液被消爍,即使喝水也不能戰勝燥烈的熱邪,這是邪氣深入、疾病尚未痊愈的表現。而這一條所說的口渴想要喝水,給少量水喝就能痊愈,是因為這裡的熱不像消渴那樣嚴重,而是邪氣向外,將要解除的跡象,兩者情況自然不同。
傷寒病,出現手足厥冷,並且心下悸動,應當先治水,此時應當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手足厥冷。否則,水液浸漬入胃,必然會導致下痢。
【按語】在“厥而心下悸者”之後,應當有“以飲水多”這四個字。如果沒有這四個字,那麼就是陰寒內盛導致的厥冷、心悸,而不是停水導致的厥冷、心悸了,又怎麼能立刻知道是水邪,並且說應當先治水呢?
【注釋】傷寒病,出現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動,如果沒有口渴引飲的症狀,那是陰寒內盛導致的厥冷、心悸;如果是因為飲水過多,那就是停水導致的厥冷、心悸。所以應當先治水,然後再治療手足厥冷,此時應當給予茯苓甘草湯,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生薑。桂枝、甘草能補陽虛,佐以生薑可向外散寒邪,這樣手足厥冷就可以恢複;以茯苓為君藥,能在內疏通水道,使心悸得以平複,這就是先治水後治厥冷的治法。一般停水的患者,必然小便不利,如果不這樣治療,那麼所停的水液浸漬入胃中,必然會導致下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按語】在傷寒太陽病篇章中,有汗出但表證未和,小便不利的情況;在這一條中,傷寒表證未解,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動。這兩種病症都使用茯苓甘草湯,是因為二者雖然症狀表現不同,但體內無熱、表證未和、停水的情況是相同的。所以一個用它來調和營衛以利水,一個用它來解表通陽以利水,都是可行的。這個病症雖然沒有明確說小便不利,但小便不利的意思自在其中,如果小便通暢,那麼水就不會停聚,而厥冷、心悸就屬於陰寒病症了,難道還適合發表利水的治法嗎?
【集注】方有執說:《金匱要略》中說:水停留在心下,嚴重時就會心悸,這表明心悸是因為水邪過盛,而厥冷是因為寒邪過盛。寒無形而水有形,水邪去除則寒邪也會消散,厥冷也會痊愈,水進入胃中,是因為水能夠滲濕於土。
喻昌說:在太陽病篇章中,飲水過多的人,心下必然會悸動,所以這裡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動,明顯是飲水過多導致的。所以趁著水液還沒有浸漬入胃,先用茯苓甘草湯治水,以清除導致下利的根源,然後再治療手足厥冷,這樣才不至於使厥冷與下利相互影響。
程應旄說:因為水停而導致寒邪內生,進而出現手足厥冷的病症,其驗證的症狀就是心下悸動。厥陰病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消渴飲水過多導致的,水是根本原因,寒是外在表現。不先治水而先治厥冷,並且要防止水液浸漬入胃,怎麼敢輕易攻下呢?
汪琥說: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動,明顯是因為飲水過多,寒飲停留在心下,胸中之陽氣不能向四周布散,所以出現厥冷,這與外來的寒邪不同,所以治法應當先治水,必須給予茯苓甘草湯,而治療厥冷的方法也包含在其中了。因為水邪去除,厥冷自然就會消除。否則,就是說如果不治療水邪,那麼水液浸漬入胃,必然會導致下痢。
吳人駒說:人體氣脈的流行,如果不遵循正常的通道,就會出現悖逆,稱之為厥。但厥症有痰厥、實厥、寒厥、熱厥、氣厥、水厥等不同類型,這裡是因水邪導致的厥症。水邪之氣不沿著正常的通道運行,那麼水的寒氣就會向上侵犯心臟而導致心悸,所以治水就是為了消除心悸,同時厥冷也會恢複。如果不這樣做,那麼水邪嚴重時,就像土地被水浸濕,從而導致下痢。
傷寒病,脈象微弱且手足厥冷,到了七八天,全身肌膚都寒冷,患者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臟厥,並非蛔厥。蛔厥的患者,應當會吐出蛔蟲。現在患病的人,安靜時而又會不時煩躁,這是因為內臟虛寒。蛔蟲向上進入膈中,所以會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進食後嘔吐,又出現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動,患者就會自行吐出蛔蟲。蛔厥用烏梅丸治療,烏梅丸也可治療久痢。
【按語】這裡“此為臟寒”的“此”字,應當是“非”字。如果是“此”字,那就成了臟厥,與辨彆蛔厥的文意不符。
【注釋】首條總論厥陰經陽邪化熱的情況,此條詳細辨析厥陰經陰邪化寒,以明確臟厥與蛔厥的不同,並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傷寒病脈象微弱且手足厥冷,這是厥陰經的脈證。到了七八天,手足厥冷沒有緩解,並且全身肌膚都寒冷,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厥陰經陽氣虛弱、陰寒過盛的臟厥,並非陰陽錯雜的蛔厥。如果是蛔厥,患者應當會吐出蛔蟲。現在患病的人安靜時而又會不時煩躁,不像臟厥那樣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由此可知這不是因為內臟虛寒導致的躁擾,而是蛔蟲向上進入膈中,所以其煩躁過一會兒就會停止。進食後嘔吐又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動,所以又煩躁。進食後蛔蟲擾動導致嘔吐,蛔蟲隨著嘔吐而出,所以說患者會自行吐出蛔蟲。蛔厥用烏梅丸治療,烏梅丸也可治療久痢,是因為這個方劑的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並用,能夠解除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邪氣。臟厥,適宜用吳茱萸湯。若兼見少陰經症狀,適宜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附子湯等,臨床醫生可酌情選用。
【集注】方有執說:“脈微而厥”,是總體而言。“膚冷”,是說不隻是手足寒冷,由此可見陽氣內陷。“臟厥”,是說病邪不在經絡而在臟腑。
喻昌說:脈象微弱且手足厥冷,那麼陽氣衰微就可以知道了,但此時還不能確定是臟厥還是蛔厥。隻有肌膚寒冷且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才是臟厥。臟厥用四逆湯及艾灸的方法治療,如果厥冷不能恢複,就會死亡。如果是蛔厥,就會時而厥冷時而煩躁,並非必死之症,但如果因此導致胃氣衰敗,就會死亡。
程知說:這裡是說厥症有臟厥和蛔厥的區彆。臟厥,是腎臟陽氣不能運行;蛔厥,是手足冷且吐出蛔蟲,是胃腑陽氣不能運行。蛔厥,蛔蟲活動時就會煩躁,且有安靜的時候,不像臟厥那樣躁擾不安沒有片刻安寧。這是胃陽的病症,與腎陽無關,所以雖然都有厥冷,但症狀不同。
程應旄說:脈象微弱且手足厥冷,這是純陰的脈象表現;七八天肌膚寒冷,這是無陽的形體表現。陰寒至極就會出現躁動,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自然是少陰經的臟厥,屬於不治之症,厥陰經沒有這種情況。至於吐蛔,是厥陰經的本證,那麼蛔厥可以與陰陽不相順接的情況聯係起來理解。使用烏梅丸名為安蛔,實際上是安胃,並且可治療久利,由此可見陰陽不相順接,出現厥冷而下利的病症,都可以用這個方劑概括治療。
林瀾說:陽證的煩與陰證的躁,煩較輕而躁較重,對於臟厥說躁,對於蛔厥說煩,已經體現出病情安危的差異。臟厥,是陽氣將要虛脫,臟腑之氣將要斷絕而相互爭擾,所以臟厥是死症;如果是蛔厥,是臟腑虛寒,但還不至於斷絕。臟腑虛寒,蛔蟲就不能安於其所在之處而活動,臟腑氣虛,蛔蟲就會因尋求食物而出動,所以蛔厥的症狀必然是吐出蛔蟲。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