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病,手足厥冷五天,發熱也五天。假設到了第六天,應當再次出現手足厥冷,如果沒有再厥冷,病會自愈。因為手足厥冷終究不超過五天,與發熱的天數都是五天,所以知道病會自愈。
【注釋】傷寒邪氣傳至厥陰經,會出現陰陽錯雜的病症。如果陽氣與陰氣交會,即陰中有陽,就不會手足厥冷;如果陰氣與陽氣交會,即陽中有陰,就不會發熱。隻有陰寒強盛不能與陽氣交會,陰獨自為陰,才會手足厥冷;陽氣亢盛不能與陰氣交會,陽獨自為陽,就會發熱。一般來說,厥冷與發熱相互較量,哪方偏勝就是病情逆亂,病情就會進展;厥冷與發熱平衡,病情就順和,病就會痊愈。現在厥冷與發熱天數相等,陰陽之氣自然平衡,所以知道陰陽調和,病會自愈。
【集注】方有執說:手足厥冷五天,發熱也五天,陰陽的勝負沒有偏差,應當再次出現厥冷。沒有再厥冷,是陽氣偏勝。陽氣主生長,所以可知病會自愈。
張璐說:這裡說手足厥冷終究不超過五天,是說厥冷的一般情況;後麵說厥冷反而持續九天且伴有下利,是說厥冷的變化情況。一般情況病容易治,有變化就難以恢複。
林瀾說:三陰經傷寒,從太陰經開始,手足溫暖;少陰經病,手足寒冷;厥陰經病,手足厥逆。然而病到厥陰,陰寒已至極,反而有發熱的道理?因為陽極生陰,所以陽病會有厥冷的症狀;陰極生陽,所以厥逆會有發熱的情況。
傷寒熱邪輕微,厥冷也輕微,僅指頭寒冷,神情沉默不想吃東西,煩躁幾天後,小便通暢,顏色清白,這表明熱邪已除。想進食,病就快好了。如果出現厥冷、嘔吐,胸脅煩悶脹滿,之後必然會便血。
【注釋】傷寒熱邪與厥冷都輕微,所以手足不冷,僅指頭寒,說明寒邪淺。沉默屬陰象,煩躁屬陽象。不想進食,是胃氣不和。這是厥陰經陰陽錯雜的輕症,即論述中熱輕微厥冷也輕微的證候。如果幾天後小便通暢色白,說明邪熱已去;想進食,說明胃氣已和。熱邪去除、胃氣調和,陰陽自然平衡,所以病會痊愈。如果小便不利且色赤,厥冷嚴重,不僅沉默還煩躁,不想進食且嘔吐、胸脅脹滿,這表明熱邪未除且更深入,即論述中厥冷嚴重熱邪也嚴重的證候。熱邪深入不除,長時間留存於陰分,以後必然會便血,這裡說的“幾天”,就是連日的意思。
【集注】王肯堂說:如果還不想進食,適宜用乾薑甘草湯。嘔吐且胸脅煩悶脹滿,是少陽經證候,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邪氣侵犯少陽經的腑,所以嘔吐且胸脅煩悶脹滿。肝主藏血,所以之後必然會便血。
方有執說:熱少厥微,說明邪氣淺,所以手足不冷,僅指頭寒。沉默,就是不說話。不想進食,是因為厥陰經的經脈夾著胃。煩躁說明體內有熱,所以通過小便來判斷。想進食,表明邪氣已退,胃氣恢複。厥冷且嘔吐、胸脅煩悶脹滿,是因為厥陰經的經脈夾胃、貫穿膈膜、分布於脅肋部。便血是因為陰寒邪氣必然會趨向於下部孔竅。
林瀾說:熱厥,說指頭寒;寒厥輕微的,說手足寒;嚴重的,說四肢逆冷。厥逆的輕重程度,應當仔細體會。
汪琥說:按此條論述,仲景沒有給出治法。郭壅說:熱邪不除且便血,可用犀角地黃湯。
傷寒病在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之間出現手足厥冷,必然會發熱。前期發熱的,後期必然會出現厥冷;厥冷程度嚴重的,發熱程度也嚴重;厥冷程度輕微的,發熱程度也輕微。這種厥冷應當用攻下之法,如果反而用發汗之法,必然會導致口腔黏膜破潰、紅腫。
【注釋】傷寒病一二日就出現厥冷,四五日仍厥冷不止,這是陰盛陽衰的寒厥,也就是臟厥。如果一二日厥冷,到四五日轉為發熱;或者一二日發熱,到四五日出現厥冷,前厥後熱,前熱後厥,這是陰陽相互勝複的熱厥,也就是陽厥。厥冷嚴重,發熱也嚴重;厥冷輕微,發熱也輕微,這種厥冷是應當攻下的熱厥,不是應當溫散的寒厥。如果誤當作寒厥而用溫散之法,會助長熱邪上攻,必然導致口腔黏膜破潰、紅腫。
【集注】成無己說:經典說:各種四肢逆冷的情況,不可攻下,到這裡又說應當攻下,最應該仔細審慎。先賢說熱厥時手足雖厥冷,但有時會溫暖,手足雖逆冷,但手心、足心一定是暖的。戴元禮又通過指甲的冷暖、顏色紅青來辨彆厥證的寒熱,都是極其謹慎的做法。
汪琥說:這條是傳經的邪熱,陽極似陰的證候。傷寒病在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之間出現厥冷,是說傷寒在一二日時本來發熱,到四五日後出現厥冷,這是邪氣傳至厥陰經的表現。必然發熱,是說病人四肢及體表雖厥冷,但體內一定發熱。前期發熱後期必然厥冷,是說明一二日為前期,四五日為後期,以表明熱到極點必然會出現厥冷。陽邪深入潛伏,應當用苦寒藥物攻下熱邪,使陰氣得以伸展,陰陽就會平衡,四肢和順而不再厥冷。醫術不精的醫生看到厥冷,誤認為是寒證,反而用辛溫藥物,辛溫藥物都有升散作用,會引熱上行,必然導致口腔黏膜破潰、紅腫,因為厥陰經的經脈環繞臉頰內側、嘴唇內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病人手足厥冷,脈象突然緊勁,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出現心下滿悶且煩躁,饑餓卻不能進食,表明病在胸中,應當采用催吐法,適宜用瓜蒂散。
【注釋】病人手足厥冷,如果脈象微弱且細,這是虛寒之象,虛寒者可采用溫法或補法。如今脈象突然緊勁,這是寒實之象,寒實者適宜用溫法或催吐法。時而煩躁、吐出蛔蟲、饑餓卻不能進食,這是病在胃中;現在心中煩悶滿脹、饑餓卻不能進食,這是病在胸中。寒飲實邪壅塞在胸中,導致胸中陽氣被邪氣遏製,無法向外通達四肢,所以出現手足厥冷、胸滿煩悶、饑餓卻不能進食的症狀。應當催吐,適宜用瓜蒂散,使停聚在上焦的邪氣湧吐而出,這樣滿悶症狀可消除,手足厥冷也能緩解。
【集注】喻昌說:這與太陽經的結胸完全不同,其脈象突然緊勁,邪氣也必然是突然結聚,所以用瓜蒂散使邪氣向上湧吐而出,這樣陽邪仍從陽經解除。
程應旄說:手足厥冷,是邪氣內阻,脈象突然緊勁,緊而不持久,在往來搏動中忽然出現一次。
傷寒脈象滑利且伴有手足厥冷,這是裡有熱,用白虎湯治療。
【注釋】傷寒脈象微細,身體無熱,小便清白且手足厥冷,這是虛寒性的厥冷,應當用溫法。脈象突然緊勁,身體無熱,胸滿煩悶且手足厥冷,這是寒實性的厥冷,應當催吐。脈象堅實,大小便不通,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且手足厥冷,這是熱實性的厥冷,應當攻下。如今脈象滑利且手足厥冷,滑是陽脈,可知裡有熱,這是熱厥。然而體內沒有腹滿疼痛、不大便的症狀,說明雖然有熱但裡還未結實,不可攻下而可清熱,所以用白虎湯治療。
【集注】程應旄說:脈象滑利且手足厥冷,是陽熱實證格拒陰氣導致的厥冷,白虎湯寒涼能清裡熱,辛味可解表。所以應當舍棄症狀而依據脈象用藥。
林瀾說:熱厥也有不同情況,比如傳經之邪入腑,大便秘結不通,燥屎在內,非得攻下不可的,這是用承氣湯治療的證候。如果火極似水,裡有大熱,但大便不閉結,沒有燥屎可下,脈象滑說明裡熱已深,手足厥冷說明邪氣內陷已極,不用白虎湯清滌這極盛的熱邪,那亢盛的陽氣怎麼能清除呢!
吳人駒說:厥冷是因為陽氣不能順利交接,脈象應當呈現陰象。脈象滑是氣有餘,這是陽熱盛於內,格拒陰氣於外,體內是實熱,體表是假寒,用白虎湯清解實熱,厥冷自然就會解除。辨彆方法是,體表冷得一定不厲害,輕觸感覺冷,按到肌骨之下,反而感覺熱。
傷寒脈象急促,手足厥冷,可以用艾灸治療。
【注釋】傷寒陰證見到陽脈,雖然病情困重但並無大礙,不妨等待觀察。如今傷寒脈象急促,手足厥冷,卻說可以艾灸,這是因為想要用溫法,卻因有陽脈而有所疑慮;想要用清法,又因有陰厥的症狀而有所妨礙。症狀和脈象沒有明確的寒熱依據,假如因為脈象急促這一陽脈而用清法,唯恐誤判脈象;假如因為手足厥冷這一陰證而用溫法,又唯恐誤判症狀。所以采用艾灸這種兩全的方法,既能通陽又不助長熱邪,既能回厥冷又不損傷陰氣。
【集注】喻昌說:傷寒脈象急促,可知陽氣受到拘束,再加上手足厥冷,陽氣必定被陰氣格拒而不能返回,所以適宜艾灸來通陽。
張璐說:手足厥冷,本來應當用四逆湯,但因為脈象急促,知道是陽氣內阻,而不是陽虛,所以隻用艾灸來通陽,不用溫經藥來助陽。
傷寒發熱四天,厥冷反而隻有三天,之後又發熱四天,厥冷少而發熱多,這種病應當會痊愈。如果從第四天到第七天熱仍不消退,必然會出現大便膿血。傷寒厥冷四天,發熱反而隻有三天,之後又厥冷五天,這種病屬於病情進展,寒多熱少,表明陽氣衰退,所以病情進展。
【注釋】傷寒邪氣在厥陰經,陽邪會導致發熱,陰邪會導致厥冷,陰陽錯雜,相互勝負交替,所以會出現或厥冷或發熱的情況。傷寒發熱四天,厥冷也四天,這是陰陽相互勝負。如今厥冷反而隻有三天,又發熱四天,這是熱多厥少,陽氣戰勝陰氣,陰氣衰退,所以病應當會痊愈。應當痊愈卻未痊愈,熱仍然不退,那麼熱邪鬱積在陰分,之後必然會出現大便膿血。如果厥冷九天,發熱反而隻有三天,那麼厥冷多發熱少,陰氣戰勝陽氣,陽氣衰退,所以病情進展。
【集注】程知說:這就是厥冷與發熱往複變化的關鍵,了解陰陽進退的意義,明白厥證關鍵在於陽氣,那麼厥陰病的主旨就清楚了。
張璐說:太陽經病以惡寒發熱為病情進展,是擔心邪氣傳裡;厥陰經病以厥冷少發熱多為病情好轉,是因為欣喜陰寒將儘陽氣恢複。
程應旄說:厥陰與少陽,一臟一腑。少陽在三陽經中為陽氣將儘,陽儘則陰生,所以有寒熱往來;厥陰在三陰經中為陰氣將儘,陰儘則陽生,所以有厥冷與發熱的勝負交替。凡是遇到這種病症,不必討論它是來自三陽經還是起於三陰經,隻看厥冷與發熱的多少。熱多厥少,可知是陽氣勝,陽氣勝病應當會痊愈;厥多熱少,可知是陰氣勝,陰氣勝病就會日益進展。熱在後期而不退,就是陽氣過勝,過勝而陰氣不能恢複,就會出現便血等熱症;厥冷在後期而不退,就是陰氣過勝,過勝而陽氣不能恢複,就會出現亡陽等死症。所以調整這兩種情況的治法,必須符合陰陽進退的關鍵,陽氣勝適宜攻下,陰氣勝適宜溫陽,如果不趁早謀劃,任其發展導致陰竭陽亡,必然會死亡。
吳人駒說:《內經》說,人受了寒邪,就會生病發熱,熱即使很嚴重也不會死亡,這說明傷寒病以熱為可貴。然而熱不足會生病,熱太過也會生病。所以這兩節論述寒熱的多少,以表明既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