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嘔吐,脈象虛弱,小便頻繁且量多,身體有輕微發熱,同時伴有手足厥冷,這種情況治療難度較大,需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注釋】厥陰病出現嘔吐且脈象虛弱,一般大便多溏瀉。如今小便頻繁且量多,即便身體有輕微發熱,卻又出現手足厥冷,這表明邪氣既向上逆行,下焦又虛寒不能固攝,呈現出陰寒之勢增強、陽氣之勢衰退的征象,所以病情棘手。使用四逆湯治療,目的在於迅速強壯陽氣,陽氣恢複,患者才有生機。
【集注】方有執說:脈象虛弱看似邪氣在衰減,但小便頻繁且量多,說明體內虛寒。所以說,出現手足厥冷就難以治療。由於身體有輕微發熱,因此即便有手足厥冷的症狀,仍可用四逆湯挽救陽氣,促使其恢複。
程知說:這裡講的是嘔吐且手足厥冷的情況,適宜溫養下焦。嘔吐是邪氣向上逆行導致的。脈象弱且小便量多,顯示下焦虛寒。身體有輕微發熱,本應是陽邪在表,然而出現手足厥冷,這表明陰寒在體內強盛,微弱的陽氣有難以自保的憂患。
汪琥說:查看各條關於手足厥冷、下利的病症,大多是大便溏瀉。此條以嘔吐為主症,唯獨小便量多且出現手足厥冷,上下不能固攝。使用四逆湯,其中附子能散寒、降逆氣、補助命門之火,對上可消除嘔吐,對下可減少小便,對外能使手足厥冷恢複正常。
乾嘔,吐出清稀的涎沫,伴有頭痛,用吳茱萸湯治療。
【注釋】太陰經病症表現為吐食,但沒有嘔吐;少陰經病症是想吐卻吐不出來,伴有咳嗽和嘔吐;厥陰經病症是手足厥冷且嘔吐,甚至嘔吐出蛔蟲。現在所說的乾嘔,是指隻有嘔吐聲音而無食物吐出;吐涎沫,是指清稀寒冷的涎沫隨著嘔吐而出,這是因為厥陰經的寒邪向上侵犯到胃。三陽經出現頭痛時,必定伴有身體發熱,而太陰、少陰二經都沒有頭痛症狀,隻有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所以厥陰經頭痛但無身體發熱。這是少陽經病未愈,邪氣傳入厥陰經,陰寒邪氣向上逆行,故而出現嘔吐和頭痛。用吳茱萸湯治療,是依據厥陰經病症的根本治法。
【集注】程知說:這裡是說嘔吐且頭痛的情況,適宜溫中降逆。
張錫駒說:嘔,是指有聲音且吐出東西;吐,是指吐出東西。所以有乾嘔的說法,而沒有乾吐的說法。現在乾嘔並吐出涎沫,是涎沫隨著嘔吐而吐出。
嘔吐的患者,如果嘔吐物中有癰膿,不可專門止嘔,等癰膿排儘,嘔吐自然會痊愈。
【注釋】心煩且嘔吐,這是內熱導致的嘔吐;口渴飲水後嘔吐,這是水飲停滯導致的嘔吐。現在嘔吐物中有膿,必然是體內有癰膿,所以說不可專門止嘔,隻需等待癰膿排儘,嘔吐自然會痊愈。因為癰膿腐穢,人體通過嘔吐欲將其排出,所以不應止嘔。若強行止嘔,反而違背了人體的自然機製,熱邪會在體內壅塞,阻礙癰膿排出的途徑,使其無法宣泄,必然會引發其他變故。所以不可止嘔,癰膿排儘後,熱邪會隨著膿排出,嘔吐也就自然停止了。
【集注】汪琥說:肺胃形成癰腫,是由於風寒蘊結在經絡,邪氣鬱滯在肺,或者傳入胃腑,轉化為熱。熱邪過盛,就會導致氣血瘀積形成癰腫。癰,就是壅塞的意思,是說熱毒壅聚而形成膿。
鄭重光說:邪熱向上逆行,結聚形成內癰,就是肺胃的癰腫。
厥陰經受風邪或寒邪)侵襲,如果脈象稍微浮起,表明病情即將痊愈;若脈象不浮,則表示尚未痊愈。
【注釋】這裡所說的厥陰中風,涵蓋了傷寒的情況。脈微,是厥陰經的脈象特點。浮,是表陽的脈象。厥陰患病,若出現陽浮的脈象,說明邪氣已經回到體表,所以病情即將痊愈。若脈象不浮而是沉,沉是主裡的陰脈,表明邪氣仍然在體內,所以尚未痊愈。
【集注】成無己說:脈象浮,是邪氣回到體表、將要出汗的征兆,所以說病情即將痊愈。脈象不浮,則邪氣深入,容易發生多種變症,所以說尚未痊愈。
方有執說:風邪致病,脈象應當浮。因為厥陰經脈象原本微弱遲緩不浮,所以稍微浮起,就表明邪氣回到體表,病情即將痊愈。
厥陰病,容易痊愈的時段,是從醜時到卯時。
【注釋】醜、寅、卯三個時辰淩晨1點到早上7點),是厥陰風木之氣旺盛的時段。人體正氣在此時旺盛,邪氣自然衰退,所以疾病容易在此時緩解。
【集注】方有執說:厥陰病的緩解,從寅卯時結束;少陽病的緩解,從寅卯時開始。因為寅時陽氣初動,但陰氣仍然強盛,卯時天地開辟,陰陽分明,所以這兩條經脈在此時同處旺盛狀態,它們病症的緩解,以此為起止。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