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合病並病脈症並治篇1-2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合病並病脈症並治篇1-2

辮合病並病脈症並治篇1-2(1 / 1)

三陽合病,脈象呈現浮大上,且在關部明顯,患者隻想睡覺,閉上眼睛就會出汗。

【按語】“浮大上”中的“上”字,應該是“弦”字,這樣才符合論述中三陽合病的脈象。如果是“上”字,那麼在經典論述中,從來沒有兩寸脈象主三陽病的道理。

【注釋】脈象浮大弦,這是三陽合病的脈象。浮、大、弦的脈象都在關部出現,由此可知三陽的熱邪都聚集在陽明經。熱邪聚集在陽明,正常情況下應當煩躁得無法入眠,現在患者隻想睡覺,這是熱邪過盛導致神誌昏沉的昏睡,昏睡時自然會閉上眼睛,熱邪熏蒸就會出汗。如果治療得當,能使邪氣回到體表從而解除病症,否則病情發展難以預料。此時適宜依據具體情況,酌情選用柴胡湯、桂枝湯、白虎湯,合起來使用。

【集注】方有執說:太陽經的脈象為浮,陽明經的脈象為大,關部是少陽經的診脈部位,所以稱為三陽合病。

魏荔彤說:診察脈象,浮是太陽經的脈象,大是陽明經的脈象,脈象向上延伸到關部,那麼弦脈就可推知。弦脈又是少陽經的脈象,這表明三陽經同時受到邪氣侵襲,所以三陽經的脈象同時在病症中顯現。再仔細查看症狀,隻想睡覺並非少陰經的病症,而是陽熱亢盛導致神誌昏沉的睡眠。閉上眼睛就出汗,這是陽熱亢盛與陰氣相爭而出現的出汗。

三陽合病,患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轉側,口中感覺麻木、味覺失常,麵部如蒙汙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此時若用發汗的方法,會使胡言亂語加重;若用攻下的方法,會導致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湯治療。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進一步詳細說明症狀,以明確治療方法。三陽合病,即太陽、陽明、少陽合在一起發病。必然同時具備太陽經的頭痛、發熱,陽明經的怕熱、失眠,少陽經的耳聾、寒熱往來等症狀。太陽經主背部,陽明經主腹部,少陽經主身體側麵,現在整個身體都被三陽的熱邪所困,所以身體沉重,難以翻身轉側。胃的孔竅開口於口,熱邪向上攻衝,所以口中感覺麻木、味覺失常。陽明經主麵部,熱邪熏蒸,所以麵部如蒙汙垢。熱邪在裡結聚就會腹部脹滿,熱邪在胃中過盛,所以會胡言亂語。熱邪逼迫膀胱就會小便失禁,熱邪熏蒸肌表,所以會自汗。病症雖涉及三陽經,但熱邪都聚集在胃中,所以應當按照陽明經熱證來治療。如果按照太陽經表證來發汗,那麼津液會更加枯竭,胃中的熱邪會更盛,胡言亂語必然會加重;如果按照陽明經裡證來攻下,那麼陰液會更受傷,陽氣因失去依附而散越,所以會額頭出汗、手腳冰冷。一定要審察患者未經發汗、攻下治療,且身體發熱、自汗出,這才是陽明經的確切病症,適宜用白虎湯治療,大力清瀉胃熱,緊急救護津液,以保存陰液。

【集注】江琥說:有人問白虎湯為什麼能解除三陽經的熱邪?回答是:病症發展到自汗出的階段,太陽經和少陽經的邪氣就都歸到陽明經了,怎麼能不按照陽明經病症來專門治療呢?

鄭重光說:三陽合病,表裡都會受到損傷。發汗偏重治療太陽經,那麼邪氣就會都聚到陽明經,從而使胡言亂語更加嚴重。攻下偏重治療陽明經,就會出現額頭出汗,汗出不暢,手腳冰冷,必然會形成陽氣亡失的病症。既然這樣,既不適宜發汗,也不適宜攻下,隻有白虎湯這一方劑,可以同時解除陽明經表裡的熱邪。如果沒有自汗出,表邪還沒有解除,尚且不能用這一條的治法,應當參照中暑病症來綜合治療。

二陽並病,在太陽經剛開始得病時,予以發汗治療,若汗起初出得不暢,病邪就會因此轉而傳至陽明經,隨後會自行微微出汗,且不再惡寒。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尚未解除,不可使用攻下之法,若攻下則屬於治療錯誤,這種情況可稍微發汗。假如患者滿麵持續通紅,這是陽氣鬱滯在表,應當通過發汗來解表。若發汗不透徹,就會陽氣鬱滯不能發越,本應出汗卻不出汗,患者會煩躁不安,不知疼痛部位,一會兒覺得在腹中,一會兒又覺得在四肢,按壓卻找不到確切之處,患者還會氣短,隻能坐著,這都是因為汗出不暢的緣故,再次發汗病症就會痊愈。怎麼知道是汗出不暢呢?從脈象澀就能得知。

【按語】“當解之”後麵的“熏之”二字,應當是“以汗”二字,這樣才與上下文意思連貫。

【注釋】某一經病症未愈,又傳至另一經,兩經同病之後歸並為某一經單獨發病,這種情況稱為並病。這裡的二陽指太陽經與陽明經。太陽經初得病時發汗,若汗出不暢,未儘的邪氣就會傳至陽明經。若隨後自行微微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這才是陽明經可攻下的病症。若不是微微出汗,且仍惡寒,說明太陽經表證未除,不可攻下,攻下就會導致治療失誤。若已發過汗,但表證仍有殘留,宜用麻桂各半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微微發汗以調和表證,病症自然可解。“緣緣”是接連不斷之意,“正赤”指不夾雜其他顏色,即滿麵持續通紅。這是因汗出不暢,陽氣鬱滯不能宣散,所以患者煩躁、氣短,脈象澀,不知痛處,忽在腹中,忽在四肢,卻又找不到確切位置。這都是邪氣在經絡中壅塞嚴重,沒有出路,隻能因汗出不暢而乾坐著。此時應再用大青龍湯或葛根湯發汗,病症就會痊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按語】麵赤這一症狀,勞損導致午後顴骨發紅,屬於骨蒸陰虛。格陽導致的浮紅,伴有手足厥冷、下利、脈象微弱,屬於陽虛。赤色深重,伴有潮熱、大便堅硬,屬於裡實。赤色淺淡,伴有惡寒、無汗,屬於表實。氣短、脈象澀,內因多為氣血虛弱,若因外因導致氣短,呼吸必定粗重,這是汗出不暢,邪氣壅塞胸中,無法順暢呼吸的氣短,並非發汗過度傷氣,正氣虛弱不能接續呼吸的氣短。外因導致的脈象澀必定有力,這是汗出不暢,邪氣壅滯,營衛之氣不能流通的脈象澀,並非發汗過度傷津液,津液不足不能滋養脈道的脈象澀。

【集注】王肯堂說:因是太陽經的病,所以應當發汗;因涉及陽明經,所以應當微微發汗。“先”字很有順序,這是仲景用藥的關鍵。攻下用大、小承氣湯,發汗用麻黃等湯。

程應旄說:太陽經病已轉至陽明經,應按陽明經病症治療。然而擔心在傳變過程中,表邪尚未完全去除,裡邪趁其未深入,兩邪相互對峙,先後症狀交替出現,這就是並病。即便表證少裡證多,終究是帶有表證的陽明病。太陽經一般不應有腹痛,因邪氣沒有出路,想要向內攻,所以疼痛部位不定且找不到確切之處。

林瀾說:汗出不暢,脈象必定澀,不再次發汗,邪氣怎麼能去除呢?由此可知,未發汗時是並病,已發汗則病轉至陽明經。未發汗時陽氣鬱滯在表,已發汗則是汗出不暢。汗出不暢的,必須再次發汗;病轉至陽明經的,必須攻下;未發汗的,可微微發汗;陽氣鬱滯的,可通過發汗來解除。邪氣來源不同,病症自然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

二陽並病,若太陽經症狀消失,僅出現潮熱,手腳不斷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此時攻下即可痊愈,適宜用大承氣湯。

【注釋】二陽並病,即太陽經與陽明經同病。太陽經症狀消失,病邪全部歸並到陽明經,所以僅出現潮熱,手腳不斷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這些都是陽明胃實症的表現,所以攻下即可痊愈,適宜用大承氣湯。

【集注】喻昌說:這兩條並病的論述,都是關於太陽經與陽明經的。上一條病剛傳入陽明經,太陽經邪氣未除,所以仍應發汗;這一條病已完全傳入陽明經,太陽經症狀消失,病邪全部歸並到陽明經,所以應當攻下。

程知說:並病,是指一經症狀多,一經症狀少,有歸並的趨勢。太陽經症狀消失,病邪歸並到陽明經,僅手腳不斷出汗,這表明大便已乾結,用大承氣湯來清下胃熱即可。

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出現頭項部僵硬疼痛,或者頭目眩暈、昏冒,有時感覺如同結胸,心下部位痞塞堅硬,此時應當針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穴位。千萬不可發汗,若發汗就會出現譫語。如果脈象弦,過了五六天,譫語仍不止,應當針刺期門穴。

【注釋】因為是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所以出現頭項部僵硬疼痛,或者頭目眩暈、昏冒,有時感覺如同結胸,心下部位痞塞堅硬的症狀。這裡說的“或”“時如”,是指兩陽經歸並的病情尚不穩定的狀態。病情狀態不穩定,不適合用藥,應當針刺肺俞穴,以瀉太陽經之邪,因為太陽經與肺經相通;應當針刺肝俞穴,以瀉少陽經之邪,因為肝與膽相表裡。所以通過針刺來等待病情變化的時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把頭項部僵硬疼痛當作太陽經的邪氣,把頭目眩暈、胸部滿悶當作少陽經的邪氣,進而發汗,那麼兩陽經的邪氣就會趁著燥熱侵入胃腑,從而引發譫語。假如脈象長大,還算是順證,可以攻下。現在脈象不大而弦,過了五六天譫語仍不止,這是脾土受病而出現肝木之脈象,叫做“負”。所謂“負”,就是相克賊害的意思。此時千萬不可攻下,應當針刺期門穴,直接瀉肝經之邪。

【集注】方有執說:“並”,如同“合”的意思。彼此相互兼合,但存在輕重、多少的不同,就叫做“並”。大概因為少陽經間隔著陽明經,距離太陽經較遠,所以隻是兼並發病。

喻昌說:少陽經的脈絡,環繞脅肋、胸間,與太陽經的邪氣合並,就與結胸證看似相同但實際不同。肝與膽相表裡,針刺肝俞穴就是為了瀉膽經之邪。膀胱與肺雖不相表裡,但肺主氣,針刺肺俞穴以通調氣機,這樣膀胱的氣化功能得以運行,邪氣自然就不能停留。發汗會導致譫語,這與合病中木氣過盛克製脾土的意思相同。脈象弦也就是合病中少陽經氣勝而陽明經氣“負”的另一種說法,針刺期門穴是為了瀉除過盛的木邪。

林瀾說:大椎就是百勞穴,在第一椎上的凹陷處,主要用於瀉除胸中的各種熱氣。第一間懷疑就是商陽穴,在手食指內側,主治胸中氣滿,熱病汗不出。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各距離脊柱二寸,這兩個穴位都主要用於瀉除五臟的熱邪。期門穴在乳根二肋端,主治傷寒,胸中煩熱,病過經而汗不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出現心下痞硬,頸項部強硬且頭目眩暈,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位,千萬不要攻下。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強調不可攻下的道理。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心下痞硬且頭目眩暈,屬於少陽經的症狀;頸項部強硬,屬於太陽經的症狀。應當針刺肺俞、肝俞穴位,以瀉除太陽經和少陽經的邪氣,千萬不可攻下。如果因為心下痞硬而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必然會引發變證。

【集注】成無己說:千萬不要攻下。攻下少陽經的邪氣,太陽經的邪氣就會乘虛入裡,必定會形成結胸。經典說: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反而攻下,就會形成結胸。

程知說:上一條說不可發汗,這一條說不可攻下。不可發汗,是擔心會出現譫語;不可攻下,是擔心會形成結胸。

程應旄說:在這條並病中,心下痞硬列在首位,頸項強硬且頭目眩暈次之,看似還可以攻下,卻不知少陽經有三種治法禁忌,隻可針刺而千萬不可攻下。

汪琥說:大椎這一穴位,實際上可以同時瀉除太陽經與少陽經的邪氣。各家注釋都不明白用針的原理,竟然拋開大椎穴不談,實在是大錯特錯。

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卻反而用攻下之法,就會形成結胸,出現心下堅硬,下利不止,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咽,患者心中煩躁。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內容,講述錯誤使用攻下之法後出現的變證。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時,不針刺肺俞、肝俞穴位,卻反而用攻下之法,太陽和少陽兩經的邪氣就會乘虛陷入裡部,原本有時類似結胸的症狀,現在就真的發展成結胸了。心下堅硬的症狀,會轉變為下痢不止,水和食物都無法咽下。上麵不能進食而下麵又不斷下痢,導致體內中空無物,患者就會心中煩躁忙亂,從而變成難治的壞症,即便有前麵提到的針刺方法,此時也派不上用場了。

【集注】程知說:這是太陽與少陽二經並病,錯誤使用攻下之法後的變證。太陽經的表邪乘虛進入裡部,就會形成結胸,出現心下堅硬的症狀;少陽經處於半裡的邪氣,乘虛進入裡部,就會導致下利不止。上下都出現病症,而處於中間的陽明經,就會發展到水和食物都無法咽下,進而出現心煩的症狀。

喻昌說:並病即便沒有錯誤地使用發汗、攻下之法,就已經有類似結胸、心下痞硬的症狀了,更何況又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呢?所以比起單純太陽經病錯誤攻下後的變證,情況恐怕更為嚴重。“其人心煩”似乎是沒說完的話,然而經典中說結胸證具備,且出現躁煩的患者會死亡,想來這裡說“其人心煩”,也是預示患者會死亡嗎?

汪琥說:太陽經病在經絡階段,不可使用攻下之法,少陽經病,攻下同樣屬於禁忌,所以這裡說“下之為反”。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繕緣:古籍修複師和她的奸臣夫君 青冥問道傳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乾什麼? 許你愛我 見過發光料理嗎,你就畫美食番? 魔道神豪攜億萬魔晶,在兩界殺瘋了 八門術:我是陰行泥瓦匠 瀟湘爵爺 掌燈判官 這個仙界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