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溫病脈症並治篇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辮溫病脈症並治篇(1 / 1)

《黃帝內經》說,熱病都屬於傷寒這一類疾病,不是說類似於傷寒,而是說與傷寒同屬一類病症。傷寒是因為感受時令之寒邪而得名,溫病、熱病,也會隨著時節不同而變換名稱。《內經》說:冬天被寒邪所傷,就會發熱生病,這是當時就發病的情況。《內經》又說:冬天被寒邪所傷,到春天必然會得溫病,這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的情況。《內經》還說:凡是感染傷寒之邪而後引發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就叫做溫病,在夏至之後發病就叫做暑病,暑也就是熱的意思,這是根據時節不同而發病的情況。如此說來,在秋分以前,都可以用熱病來命名疾病;在秋分以後,都可以用傷寒來命名疾病。這就是軒轅黃帝、岐伯以及張仲景確立傷寒、溫病、熱病名稱的含義。《內經》還說:腎精內藏充足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這說明了過了一段時間而不發病的原因。《內經》又說:冬天不能閉藏腎精,春天必然會得溫病。這說明了過了一段時間必然發病的原因。由此可知,傷寒發病,與腎精的閉藏與否無關,隻要受到寒邪侵犯就會發病。不像溫病、熱病,閉藏腎精就不會發病,不閉藏腎精就一定會發病。不過,能夠閉藏腎精的人,即使偶然感染外邪,無論是溫邪還是暑邪,病情自然會輕;不閉藏腎精的人,即使輕微感染外邪,無論是溫邪還是暑邪,病情必然嚴重,隻是稍有差異而已。如果認為隻要冬天不閉藏腎精,毫無外感邪氣,就是少陰經本身的病症,熱從體內產生,那就違背了張仲景關於溫病的宗旨。在張仲景的論述中,隻是說太陽經剛開始發病,出現發熱口渴、不惡寒的症狀就是溫病。這是為了辨彆它不是傷寒,並不是說太陽經所受的寒邪,不是從體表侵入,而是竟然從少陰經以熱邪內生的方式發病。《內經》又說:風溫作為病症,脈象陰陽都呈現浮象。這明確指出溫病的發作,是因為感受春風觸動體內鬱熱而開始發病,所以陰陽脈象都浮。這裡是把溫病、風溫與熱病的論述,相互闡發其中的含義。隻是關於熱病的論述,《內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如果再詳細論述,不免顯得多餘,並非張仲景重視傷寒論述而輕視溫病論述。現在把伏氣、溫病、風溫合為一篇,它們的溫熱病治療方法,與六經辨證相同,讀者再仔細研讀《素問·熱病論》以及《刺熱》《評熱》等諸多論述,與本篇論述相互參考,自然會有所收獲。

老師說:伏氣引發的疾病,要通過分析來判斷。假如本月之內,可能會有伏氣發病的情況,如果以前就有伏氣,應當通過脈象來判斷。如果脈象微弱,應當會喉嚨疼痛,好像受到損傷,但並非喉痹。病人說:確實是咽喉疼痛。即便如此,現在又可能會出現腹瀉。

【注釋】四季的時令之氣,屬於正氣;不合時節的氣,屬於邪氣。正氣侵襲人體時,侵入程度較淺,感受邪氣嚴重的人會立即發病,感受邪氣輕微的人,邪氣潛藏在肌膚之中,不會立即發病,身體強壯的人可以自行恢複。邪氣侵襲人體時,侵入程度較深,即使感受邪氣輕微,也會立即發病,嚴重的邪氣甚至會直接侵入臟腑而無法自行恢複,身體虛弱的人就會因此死亡。這一篇所說的伏氣引發的疾病,就是四季時令正氣所引發的疾病,並非四季不合時宜的邪氣,也不是極為異常的疫邪。所謂伏氣,比如感受冬季的風寒,感受嚴重的人,損傷榮衛之氣,當時就發病的,叫做中風、傷寒;感受輕微的人,邪氣潛藏在肌膚,過一段時間後發病,叫做溫病。所以,時令之氣引發的疾病與伏氣引發的疾病,二者不可不加以辨彆。春季的三個月,叫做“發陳”,是伏氣將要發作的月份。假如以前就有伏氣在體內的人,趁著冬天不能閉藏腎精的時機而發病,就應當通過脈象來識彆病症。本月之內,剛開始患傷寒、溫病的人,如果脈象微弱,這是少陰經的脈象,如果喉嚨疼痛,這是少陰經的症狀。然而這種疼痛必定比較和緩,不像外感時令之氣導致的喉痹那樣突然腫痛劇烈。現在既然說確實咽喉疼痛,而且脈象又微弱,所以知道這是少陰經伏氣從體內發作而產生的陰火。即便出現咽痛症狀,恐怕還會出現腹瀉,不能按照外感時令之氣產生陽火導致的喉痹來治療。

【集注】張錫駒說:這一條說的是伏氣引發的疾病,是從體內向外發作,不像時行的突然發病,是從體外侵入的。

太陽經病症,如果出現發熱且口渴,卻不惡寒的症狀,這就是溫病。若誤用發汗之法,發汗後身體灼熱的,就叫做風溫。風溫作為病症,其脈象陰陽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浮象,患者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呼吸時必定會發出鼾聲,說話也困難。如果誤用攻下之法,就會導致小便不利,眼睛直視,還會出現遺尿的情況;如果誤用火療,病情輕者身體會微微發黃,病情嚴重的就如同驚癇發作一樣,時常出現抽搐;就好像用火熏烤一樣,一次誤治尚可拖延些時日,再次誤治就會加速患者死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發熱但不口渴,且惡寒的,這是典型的太陽經傷寒證。發熱並且口渴,不惡寒的,這是陽明經的症狀。現在太陽經病症剛出現,還沒等寒邪化熱傳入陽明經,就已經出現發熱口渴不惡寒的症狀,由此可知這不是太陽傷寒,而是太陽溫病。這是因為那些生活優渥的人,冬天不能藏養腎精,而辛苦勞作的人,冬天易被寒邪所傷,體內陰氣已經虧損,體表陽氣被鬱遏,全身經絡早就形成溫化的狀態,所以到了春天,一旦遇到外邪,就會從體內引發病症。感受寒邪的,沒有汗出,叫做溫病,應當按照劉河間的方法使用水解散,根據表裡症狀來解表清裡。水解散,就是天水六一散與防風通聖散的合劑。感受風邪的,會有汗出,叫做風溫,應當在水解散中減去麻黃,加入桂枝,加倍使用石膏,使其微微出汗以調和營衛。如果過度發汗,就會助長體內蘊積的熱邪,一定會使身體發熱像被火灼燒一樣。風溫作為病症,是風邪在體表過於強盛,所以陰陽六脈都呈現浮象;熱邪在胸內壅滯,所以會嗜睡,呼吸時發出鼾聲。風邪損傷衛氣,體表衛氣不固,所以自汗出;強盛的熱邪損傷正氣,所以身體沉重困倦,聲音低微,說話困難。如果誤用攻下之法,就會進一步耗損陰液,導致津液枯竭,所以小便不利。太陽經腑氣將要衰竭,所以眼睛直視。少陰經臟氣不固,所以會遺尿。如果誤用火療,就是以火助火,陽氣被熏灼,身體將要發黃,所以會微微發黃。病情嚴重的熱極生風,所以如同驚癇發作,時常抽搐。輕微發黃後,病情加重顏色逐漸變黑,所以如同用火熏烤一樣。溫病、熱病不惡寒,是因為表有熱。口渴想喝水,是因為裡有熱。表熱無寒,所以不適合用發汗之法;裡熱沒有實邪,所以不適合用攻下之法。表裡都熱,更不適合用火療。所謂“一逆”,就是指誤用發汗、攻下、火療其中一種治法;“再逆”,就是指發汗後又攻下,攻下後又用火療。一次誤治已經使陰液枯竭,還能拖延些時日;再次誤治就會使陰液立刻消亡,所以說會加速死亡。傷寒,是人體受到冬季正常寒邪的侵襲。溫病、熱病,是人體受到春、夏、秋三季突然來襲的寒邪侵襲。不合時宜突然來襲的寒邪屬於異常之氣,因為它與當令的節氣相結合而引發疾病。所以春天與風溫之氣結合,就以風溫命名;夏天與暑熱之氣結合,就以暑熱命名。世人通常把這些病統稱為傷寒,又叫做時氣。醫生看到它們在六經中傳變,表裡症狀都相似,所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溫病、熱病沒有汗出的,適合用大青龍湯;有時無汗有時有汗的,適合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有汗出的,適合用桂枝湯合白虎湯。體內有熱的,適合用防風通聖散。表實症,就加倍使用麻黃;裡實證,就加倍使用大黃。根據病情的輕重、用藥劑量的多少來解表清裡,發病三日之前治療,沒有不痊愈的。如果外感邪氣嚴重,體內陰液早就受損,經過發汗、攻下治療後仍不痊愈的,就應當仔細審察表裡症狀,根據傳變出現的病症進行治療。這種治法隻有在西北兩地,四季都可以使用,並且往往隨手就能取得療效。如果是江淮一帶氣候比較溫暖的地方,隻有冬月初春可以使用。如果是春末秋前,即便脈象和症狀都符合,應當使用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等方劑時,也一定要減輕劑量,根據症狀變化斟酌用藥,適可而止,千萬不可過量,過量就會反而導致病情變逆。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同病異治。

【集注】程知說:溫病,熱從體內產生,所以發熱且口渴不惡寒。風溫,是內外都有熱,再加上自汗,所以有身體沉重、嗜睡等症狀,有病情輕重和生死的分彆。醫生應當把有汗、無汗作為辨彆的關鍵要點,也應當把能否發汗作為救治的微妙權衡。又說:張仲景的青龍湯、白虎湯非常神妙。領會這個用藥的思路並加以推廣,就可以應對各種病症而不會窮儘。大概溫病適合在發散藥物中著重加入清涼藥物,風溫則不能在清涼藥物中大量加入發散藥物。

程應旄說:太陽經病症剛開始的第一天,就出現發熱且口渴,不惡寒的症狀,是因為邪氣早就蓄積在體內,這次外感於太陽經,隻是疾病發作的開端而已。體內蓄積的熱邪,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大概從冬天不能藏養腎精而被寒邪所傷的時候,腎陰就已經虧損,一旦春天陽氣發動,即便疾病還沒有發作,而周身經絡就已經充滿陽盛陰虛之氣。所說的到春天發作成為溫病,大概從其初始階段就已經種下病根了。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鳳凰龍旗棄公主掛帥當女帝 被他吻時心動 全宗穿七零,我和崽崽們被團寵啦 民國文裡走劇情【快穿】【穿書】 這屆死刑犯的遺產過於離譜 六個陰鷙反派淪陷後,女配跑路了 納川棺 七零全家盼我死,軍區大佬派專機來接 曠世歎 武道烙印:我的功法能自動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