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痙濕暍病脈症並治全篇1-2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痙濕暍病脈症並治全篇1-2

辮痙濕暍病脈症並治全篇1-2(1 / 1)

患有濕病的人,其病症表現為全身疼痛,發熱,身體的顏色如同被煙熏過一樣發黃。

【注釋】“濕家”,說的是罹患濕病之人。濕邪引發疾病,要麼是因為外感濕氣,從而致使全身疼痛;要麼是由於體內產生濕病,進而出現發熱、身體發黃的症狀。要是內外都受濕邪侵犯,就會全身疼痛、發熱,身體顏色呈現出如煙熏般的黃色。這種“熏黃”,是濕邪強盛導致的發黃,屬於脾臟的瘀濕,所以顏色暗沉,就像被煙熏過一樣。不像傷寒熱盛引起的發黃,那是屬於陽明經的鬱熱,所以顏色鮮亮如同橘子。

【集注】張璐說:濕證出現發黃,必須區分陰陽表裡。陽濕,如果在裡,用茵陳蒿湯治療;在表,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陰濕,在裡用白術附子湯,在表用麻黃白術湯,這是陰濕在表而出現發黃的情況。《金匱要略》中說:濕病患者身體煩疼,可以用麻黃加術湯。因為寒邪與濕邪相合,不適宜大量發汗,所以添加白術。麻黃配上白術,發汗就不會過於迅猛,白術配上麻黃,濕邪的阻滯就能得到疏通。

濕病患者身體疼痛、發熱、麵色發黃而且氣喘,頭痛,鼻塞並且煩躁,脈象宏大,自己能夠正常飲食,腹部沒有病痛,這是因為寒濕之邪在頭部,所以鼻塞,將藥物放入鼻中就可痊愈。

【注釋】這是對上一條的進一步闡述,詳細說明症狀並指出脈象,以便區彆治療方法。濕病患者身體疼痛、發熱、麵色發黃而且氣喘,這是體內自生濕邪與外感濕邪共同導致的病症,外在適合用羌活勝濕湯,內在適合用茵陳五苓散,如果氣喘嚴重,可用大陷胸丸。如果還伴有頭痛、鼻塞且煩躁,脈象宏大,症狀類似傷寒,但患者體內平和能夠飲食,可知並非傷寒,不能發汗,而是濕邪在頭部,所以頭痛鼻塞,隻適宜將藥物放入鼻中,讓黃水隨著鼻涕流出,自然就能痊愈。所用的藥物,就是瓜蒂散一類。

【集注】鄭重光說:身體疼痛、發熱、麵色發黃、氣喘、頭痛、鼻塞,這表明寒濕之邪侵襲停留在上焦。《內經》說:因感受濕邪,頭部如同被布包裹一樣。用瓜蒂散吹入鼻中,這是針對病邪在上焦而采用的因勢利導、使其上越外出的治法。

患有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而細,這種情況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表現為,患者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溏泄,此時隻需通利小便即可。

【注釋】濕病患者脈象浮細,說明濕邪在體表,應當采用發汗的方法。現在患有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溏泄,脈象不是浮細而是沉細,這是濕邪在體內強盛,形成濕痹導致氣血不通的表現。所以隻需通利小便,使濕邪從小便排出,這是針對濕邪在體內的正確治法。

【集注】成無己說:濕邪過盛就會導致泄瀉。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溏泄,是因為濕氣向內流動。隻需通利小便,以宣泄腹中的濕氣。古人說:治療濕病而不通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法。

方有執說:這是針對濕邪入裡的情況而言。關節疼痛,是寒濕之氣遊走灌注、向內滲透,所以脈象沉而細,“痹”就是以疼痛來描述,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溏泄,是因為濕就是水,水不能向外滲透,就會橫流而不遵循正常水道。通利小便,就是引導水遵循正常水道流動。

張誌聰說:關節,指的是腰背肘膝這些大的關節,是大筋所統屬的部位,與一般骨節不同。濕邪流注關節,大筋失去協調,所以疼痛、氣血痹阻不通。濕邪損傷太陽經,筋脈阻滯不暢,所以叫做濕痹。通利小便,那麼水道暢通,排水就不會出現差錯,濕邪去除,筋脈也就調和了。

濕病患者,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烤火。如果過早使用攻下之法,就會出現呃逆、胸部脹滿、小便不通暢,舌頭上好像有苔一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寒冷,口渴想要喝水,卻又不能喝,隻是感到口燥心煩。

【注釋】濕病患者僅頭部出汗,這是濕氣向上泛濫導致的出汗,並非陽明經熱邪不能透散。濕病患者背部僵硬,是濕氣阻滯導致的沉重僵硬,並非痙病那種拘攣僵硬。想要蓋被子、烤火,不是因為對外界寒冷懼怕,而是濕邪過盛產生了體內虛寒。如果錯誤地把濕氣泛濫導致的頭部出汗,當作陽明經瘀熱導致的頭部出汗,而使用攻下之法,寒濕之氣就會乘虛進入胸部,導致胸部脹滿,進入胃部就會呃逆。寒濕之氣不能化解,所以小便不通暢;胸中寒冷,所以舌頭上滑膩發白如同有苔;丹田有熱,所以口燥口渴,想要喝水卻又不能喝,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濕的緣故。

【集注】成無己說:傷寒一般沒有汗,濕病患者雖然有汗但不能遍及全身,所以隻是頭部出汗。

程應旄說:雖然口渴想要喝水,看似有熱,但從不能喝水這一點可以分辨,隻是口燥心煩,實際上並非胸中燥熱煩悶,可見症狀相同但疾病不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濕病患者若誤用攻下之法,出現額頭上汗出不止,微微氣喘,小便通利的情況,會死亡;如果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也會死亡。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說明濕病患者誤下後產生的嚴重後果。濕病患者誤下後,出現胸滿呃逆、小便不利、舌上似苔、口燥渴卻不能飲水的症狀,這已經屬於誤治的逆症,但還在可治範圍。此次誤下之後,額頭上汗出不停,微微氣喘不止,這是陽氣向上脫失;小便反而通利,腹瀉不止,這是陰氣向下脫失。陰陽相互分離,所以會導致死亡。

【集注】方有執說:治療濕病應當通利小便,而這裡卻以小便通利主死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誤治導致陰陽散失消亡。

程知說:濕邪侵襲人體,陰氣先受損傷,所以本經的濕證,大多采用助陽溫散的方法治療,如果隨意攻下,就會導致陽虛陰盛而無法挽救。額頭上汗出、微微氣喘,是虛陽將要向上脫失;二便失禁,是盛陰將要向下脫失。陰陽分離,所以會死亡。

患者全身都疼痛,發熱,在傍晚時分症狀加劇,這種病叫做風濕。這是由於出汗時吹風,或者長期貪涼受冷所導致的。

【注釋】這裡所說的“病者”,指的是全身都疼痛的患者。患濕病的人全身疼痛,患風濕的人同樣全身疼痛。然而濕病的疼痛,表現為身體沉重難以轉側;風濕的疼痛,則表現為輕微掣痛且不可屈伸,這是疼痛方麵的區彆。至於發熱,濕病的發熱,早晚沒有明顯的輕重之分;風濕的發熱,則在傍晚時必定加劇。這是因為出汗時吹風,或者長期受濕,又再次感受風冷之邪所導致的。

【集注】張誌聰說:出汗時吹風,就會得風濕;長期貪涼受冷,就會得寒濕。

張錫駒說:發熱在傍晚時分加劇,是因為傍晚時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濕為陰邪,所以在陰氣旺盛的時候症狀加劇。問:風濕相互搏結,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遇到天陰下雨不止,醫生說此時可以發汗,但是發汗後病症卻沒有痊愈,這是為什麼呢?答:發汗時,如果汗出過多,那麼隻是風邪去除了,濕氣仍然留存,所以病症沒有痊愈。如果治療風濕,發汗時,隻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感覺,那麼風邪和濕氣就都會去除。

【注釋】這是詳細說明風濕相互搏結、全身疼痛時,不僅不能用攻下之法,即便發汗也不能不得其法。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相互搏結,陰陽都受到邪氣侵襲,所以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遇到天陰下雨不止,此時濕氣旺盛,即便發汗,汗出過多而病症卻不痊愈,這是因為僅僅風邪去除了,濕氣還在,所以沒有痊愈。因為正值濕氣旺盛的時候發汗,汗出過多,這種發汗方式不當,所以病症不能解除。如果治療風濕,一定要等到天氣晴朗時發汗,隻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狀態,那麼風邪和濕氣就都會去除,病症自然就會解除。

【集注】方有執說:陰雨連綿不止,那麼濕氣難以去除,所以更應當發汗。然而風濕本來就是因為出汗時吹風而得,那麼汗出過多,必然反而使濕氣更加嚴重,微微有似要出汗卻不見汗出,這樣濕氣消散而風邪也會散去。這是發汗的微妙關鍵之處,後世的人動不動就說要大量發汗,實在是與正確的治法相差甚遠。

張璐說:風濕相互搏結,按照治法應當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適合用桂枝加術湯,使微微出汗蒸發,表裡之氣調和,風濕之邪都會去除。這與濕病患者身體煩痛,可用麻黃湯加白術的道理相同。

程應旄說:濕病患者不僅不能誤用攻下之法,即便發汗也不能錯誤發汗。風濕相互搏結這一病症,全身都疼痛,雖然稍微挾有表邪,然而其脈象不浮,終究難以大量出汗,治療風邪同時要治療濕氣,隻讓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治法。

傷寒病過了八九天,出現風濕相互搏結的情況,身體疼痛且煩躁,不能自行轉身側躺,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此時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患者大便堅硬,小便通暢,就用去桂枝加白術湯主治。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內容,詳細說明脈象和症狀,以明確治療方法。傷寒病已經八九天,不嘔吐、不口渴,說明沒有傷寒裡證的表現;脈象浮虛而澀,說明沒有傷寒表證的脈象。脈象浮虛,表明病在表,是虛風所致;脈澀,表明病在經絡,是寒濕之邪引起。身體疼痛且煩躁屬於風邪致病,不能轉身側躺屬於濕邪致病,這是風濕相互搏結的病症,並非傷寒病,所以用桂枝附子湯溫通發散風濕之邪,使其從體表解除。如果脈象浮實,那麼就應當用麻黃加術湯,大力發散風濕之邪。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狀,即便大便堅硬,小便通暢,也不考慮使用攻下之法,因為這不是邪熱入裡導致的大便堅硬,而是風邪使濕氣去除後出現的大便堅硬,所以仍然用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這是因為大便堅硬、小便通暢,不希望再發汗而進一步耗傷津液。加入白術,是因為身體沉重,表明濕邪在肌肉部分,用白術輔助附子驅逐肌肉中的濕氣。

【集注】成無己說:煩躁是風邪所致,身體疼痛不能自行轉身側躺是濕邪所致。經典中說:風邪致病脈象浮虛。《脈經》說:脈象來勢澀滯,是因為寒濕之病。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炙,去掉外皮,破開)白術四兩)生薑三兩,切碎)大棗十二枚,掰開)甘草二兩,炙烤)

以上五味藥,加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第一次服藥後,患者身體如同麻痹一樣,過了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藥,三次藥服完,患者會有頭目昏眩的感覺,不要感到奇怪。這是因為附子和白術共同作用於皮內驅逐水氣,但水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才會這樣。按照常規治法應當加桂枝四兩。這原本是一個方劑的兩種用法,因為大便堅硬、小便通暢所以去掉桂枝。如果大便不堅硬、小便不通暢,就應當加桂枝。附子用三枚,恐怕用量過多。身體虛弱的人和產婦,應該減少劑量服用。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五福臨門之柴氏貴妃 第七通幽冥來電 我出馬遇到的那些事兒 從校服到棺木 被冥王大人寵翻天後,我獨占一方 分手後,漂亮女總裁纏上我! 神雕之穿越尹誌平 仙界掃黑辦 鳳凰龍旗棄公主掛帥當女帝 被他吻時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