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
加水一鬥,煮取七升,用來熏洗,一日三次。
雄黃熏方:
雄黃
將雄黃研成粉末,用兩片筒瓦合起來,中間放入雄黃粉末點燃,對著肛門熏治。
《脈經》說:病人有的從呼吸途徑侵蝕咽喉,有的從下焦侵蝕肛門或前陰。侵蝕上部稱為惑,侵蝕下部稱為狐,狐惑病,可用豬苓散主治。
病人脈象數,體表無發熱,稍微煩躁,神情默默隻想睡覺,出汗。剛開始得病的三四天,眼睛紅得像斑鳩的眼睛,七八天後,眼睛四周發黑,如果此時能吃東西,說明膿已經形成,用赤小豆當歸散主治。
【注釋】這裡說的“病者脈數”,指患狐惑病的人脈象數。數脈主瘡瘍、主熱,如今體表沒有發熱,而體內有瘡瘍之熱,瘡瘍熱在陰分,所以神情默默隻想睡覺。熱在陽分,所以稍微煩躁、出汗。這種病剛開始的三四天,眼睛紅得像斑鳩的眼睛,這是熱蘊於血分,所以眼眥脈絡發紅。七八天後,眼睛四周都發黑,這是熱邪瘀血腐敗,所以眼眥脈絡發黑。如果不能吃東西,說明毒邪還潛伏在體內;如果已經能吃東西,說明毒邪已經化成膿。所以用赤小豆排癰腫,當歸調理瘍血,米漿調和胃氣。
【集注】李彣說:經典說:脈數不止,而熱不解除,就會生惡瘡。如今膿形成在何處呢?大致在喉部與前陰、肛門,因為積熱生蟲,也會積熱成膿,這也屬於惡瘡之類。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泡使其發芽,然後曬乾。)當歸
將以上兩味藥,杵成散劑,用米漿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陽毒這種病,麵色發紅,斑疹如同有花紋的錦緞,咽喉疼痛,吐膿血,得病五天內可以治療,七天後就難以治療,用升麻鱉甲湯主治。
陰毒這種病,麵色及眼睛發青,身體疼痛如同被棍棒擊打,咽喉疼痛,得病五天內可以治療,七天後就難以治療,用升麻鱉甲湯去掉雄黃、蜀椒來主治。
【注釋】陰陽平衡,是正氣;陰陽偏盛,是邪氣;陰陽發生變異,是異氣。正氣,就是四季平和之氣,人受其影響生病,病情發展緩慢且程度較淺;邪氣,就是四季不和之氣,人受其影響生病,病情發展迅速且危急;異氣,是異常的災癘之氣,人受其影響生病,病情來勢凶猛甚至致死。所以超過五天就難以治療,因為五臟相傳都受到邪氣侵襲。這種氣恰好侵襲人體的陽分,就成為陽毒;恰好侵襲人體的陰分,就成為陰毒。並非後人所認為的陰寒到極點、陽熱到極點的陰毒、陽毒。看其所主治的方劑,主要不過是升麻、甘草、當歸、鱉甲、蜀椒、雄黃,而並不用大寒大熱的藥物,由此可知仲景所論述的陰毒、陽毒,並非指陰寒極盛、陽熱極盛。這兩種病症就是如今民間所說的痧症。陽毒終究屬於陽邪,所以出現麵色發紅、斑疹如錦緞花紋、吐膿血等熱症。陰毒終究屬於陰邪,所以出現麵色及眼睛發青、身體疼痛如同被打等寒症。兩種病症都有咽喉疼痛的症狀,是因為這種邪氣從口鼻進入,下行至咽喉,所以疼痛。
【按語】由此推斷,凡是邪氣經過的地方都會疼痛。所以感染這種邪氣的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會有心腹絞痛,腹部脹滿,全身絡脈青紫暴出,手指甲、腳趾甲顏色如靛葉,牙關緊閉,心中慌亂,生命垂危。如果說邪氣必定從皮毛侵入,不會發病如此迅速,所以邪氣必定是從口鼻進入,下行至咽喉無疑。況且陰毒反而去掉雄黃、蜀椒,必定是傳抄錯誤。所以治療這種病症,不必區分陰陽,隻需針刺尺澤、委中以及手中十指脈絡暴出的地方使其出血,症狀較輕的用刮痧法,隨即服用紫金錠,通過或吐、或下、或汗出而痊愈的人不在少數。如果吐瀉不止,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用炮附子、炮川烏、吳茱萸、丁香、生乾薑、甘草,體虛的人加人參救治,也有很多人能夠生還。
【集注】王履說:仲景雖然提出陰毒的名稱,但其描述的症狀不過是麵色及眼睛發青,身體疼痛,咽喉疼痛而已,並沒有提到陰寒極盛的說法。他的升麻鱉甲湯,也不用大熱的藥物,由此可知仲景所論述的陰毒,並非陰寒的病症,而是感染天地間惡毒異氣,侵入陰經,所以稱為陰毒。後人把陰寒極盛的病症,稱為陰毒,引用仲景所描述的麵色及眼睛發青,身體疼痛如同被打,咽喉疼痛等幾句話,卻使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物。我認為陰寒極盛的病症,固然可以稱為陰毒,但終究不是仲景命名陰毒的本意,後人所論述的陰毒,與仲景所論述的陰毒,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大概後人所說的陰毒,隻是因為內傷生冷食物,或者突然受寒,或者過量服用寒涼藥物,或者內外都受寒邪侵襲而形成的,並非感染天地間惡毒異氣。
李彣說:趙獻可說:這陰陽二毒,是感染天地間疫癘的異常之氣,在家族中相互傳染,就是所謂的時疫症。從方劑中老少都可再服這一點可以看出。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掌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以上六味藥,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老人和小孩可再服一次,以取汗。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