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風寒積聚病脈症並治第十一1-2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症並治第十一1-2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症並治第十一1-2(1 / 1)

腎著這種病症,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寒冷,如同坐在水中,外形看起來像水腫,但反而不口渴,小便通暢,飲食也和往常一樣。此病病位在下焦,是由於身體勞累出汗後,衣服裡又冷又濕,時間久了就患上此病。表現為腰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如同帶著五千枚銅錢,用甘薑苓術湯治療。

【按語】此處缺失腎中風、腎中寒兩條內容,肯定是有脫漏。

【注釋】腎著,指的是腎臟被寒濕之邪所傷,致使氣血凝滯不行而引發的病症。腎臟受到寒濕侵襲,所以身體沉重、腰部寒冷,如同坐在水中。雖然外形類似水腫,但患者並不口渴,且小便通暢,這並非水腫,而是濕氣所致。飲食正常,是因為病在下焦的腎臟,而非中焦的脾臟。詢問患病原因,是身體勞累出汗後,衣服內寒濕之氣長期侵蝕。所以腰以下冷痛,是寒邪過盛;腹部沉重,是濕邪過盛。如同帶著五千枚銅錢,是形容沉重的程度。

使用甘薑苓術湯,通過補脾土來製約水濕,驅散寒邪以滲利濕氣。

【集注】尤怡說:這種病不在腎臟內部,而在腎臟外部的部位,所以治療的關鍵不在於溫補腎臟以散寒,而在於溫暖脾土以戰勝水濕。

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方:

甘草二兩)白術二兩)乾薑四兩)茯苓四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腰部很快就會暖和起來。

出現腎臟的死臟脈象,輕按堅實,重按脈象紊亂如同轉動的丸子,並且脈象向下延伸至尺部,跳動雜亂,這是死症。

【注釋】腎臟感受風寒之邪,如果脈象輕按極為堅實,重按脈象紊亂如同轉動的丸子,並且脈象向下延伸至尺部,整個尺部脈象雜亂跳動,這些都是腎臟出現死證的真臟脈象。

【集注】程林說:腎臟出現死症時,輕按堅實,這與《內經》中所說的“辟辟如彈石曰腎死”意思相同,都表現為堅實的脈象。重按脈象紊亂如同轉動的丸子,並且脈象向下延伸至尺部,這是陰陽離決的表現,所以是死症。以上所提及的真臟脈象與《內經》中的記載互有異同。總之,脈象沒有胃氣,在寸、關、尺三部中呈現出不同的脈象特征。

有人問:三焦因虛竭而不能各歸其部,上焦虛竭會出現善噫,這是為什麼呢?老師說:上焦接受中焦傳來的水穀之氣,若中焦之氣不調和,不能消化穀物,所以會出現善噫。下焦虛竭,就會出現遺尿、大便失禁,這是因為下焦之氣不調和,不能自我約束,這種情況不需要治療,時間久了會自愈。

【注釋】三焦竭部,是指三焦因為虛竭而不能各歸其位,不能相互協調發揮作用。上焦接受中焦的水穀之氣,下焦的生氣來源於中焦,三焦相互協調,就是調和的狀態。如果中焦虛竭,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之氣不能被正常接受,那麼上焦就不能與中焦協調配合而失去調和。失去調和後,水穀之氣鬱滯不能宣泄,所以會經常噯氣。下焦虛竭,不能為中焦提供上升的生氣,也會失去調和。失去調和後,腎氣獨自下沉,自然不能約束二便,所以會出現前有遺尿、後有大便失禁的情況。說不需要治療,時間久了會自愈,對於善噫這種情況或許可行。但對於遺尿、大便失禁,沒有不治療就能自愈的,恐怕此處存在錯簡。

【集注】程林說:竭,就是虛的意思。《本經》說:三焦不能歸其本位,上焦不歸位,會噯氣並伴有酸水上泛;中焦不歸位,不能消化穀物、進食;下焦不歸位,就會遺尿。上焦是胃的上口,中焦指脾臟,脾臟功能失調就容易噯氣,因為脾氣不和,食物的氣息逆行於胃口就會導致噯氣。《內經》說:膀胱不能約束就會遺尿,因為氣不調和,大小便就不能約束,所以會出現失禁而不能自我控製的情況。

老師說:熱邪在上焦,會因為咳嗽而發展為肺痿;熱邪在中焦,會導致大便堅硬;熱邪在下焦,會出現尿血,也會導致小便淋瀝不暢或閉阻不通。大腸有寒邪,大多會出現鶩溏類似鴨糞樣的溏便);有熱邪,會出現腸垢大便帶有粘膩穢物)。小腸有寒邪,患者會出現下重便血;有熱邪,必然會患痔瘡。

【注釋】熱邪在上焦,就像本篇中所說的肺痿吐涎沫的病症;熱邪在中焦,就像本篇中所說的腹滿堅硬疼痛的病症;熱邪在下焦,就像本篇中所說的小便淋瀝的病症。此外,大腸有寒邪,大多會出現清稀的鶩溏,也就是腹瀉溏瀉;有熱邪,會出現稠粘的腸垢,也就是下利膿血。小腸有寒邪,會出現下重便血,即所謂的結陰便血;有熱邪,熱邪會流注到大腸,積聚在肛門部位,必然會引發痔瘡。

【集注】徐彬說:小腸是受盛之官,與心互為表裡。丙屬小腸,小腸挾火以滋養陰液,使陰液不致停滯,挾氣以運化血液,使血液歸於經脈。有寒邪時,氣不能向上通行,就會出現下重,血液沒有氣的統攝就會妄行。直腸是大腸的起始部分,肛門為直腸末端,小腸有熱,大腸就會傳導其熱,導致氣結在肛門,所以會生痔瘡。痔瘡,就是丙小腸的熱邪積聚在此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人問:疾病有積、有聚、有漀氣,這分彆指什麼呢?老師說:積,是臟病,位置固定不會移動。聚,是腑病,發作有一定時間,疼痛部位輾轉移動,相對容易治療。漀氣,是脅下疼痛,按壓後疼痛緩解,但鬆開又會複發,這就是漀氣。診斷各種積病的一般方法是,脈象細且貼近骨頭的,就是積病。脈象出現在寸口,積在胸中;稍微超出寸口,積在喉中;出現在關上,積在肚臍旁邊;在關上偏上,積在心下;在關上稍偏下,積在少腹;出現在尺中,積在氣衝部位。脈象出現在左手,積在左邊;脈象出現在右手,積在右邊;脈象兩邊都出現,積在中央,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來判斷積病所在之處。“?”作“漀”解,見首篇。)

【注釋】對於疾病有積、有聚、有漀氣,應當加以區分。積,屬於臟病,無時無刻不存在,病的位置固定不變。聚,屬於腑病,發作有特定時間,疼痛部位輾轉移動。說相對容易治療,是因為腑病相較於臟病容易治愈。漀氣,是水飲積聚在脅下導致的疼痛,按壓後疼痛停止,不按又會疼痛。因為水飲之氣經按壓暫時散開,所以疼痛暫時緩解。以上是就症狀而言,然而診斷各種積病的關鍵,還應當依靠診脈。脈象沉伏,貼近骨頭且細的,就是各種積病的脈象。若脈象出現在兩寸部位,積病在胸中;稍微超出寸口靠近魚際部位,積病在喉中;出現在兩關部位,積病在肚臍旁邊;在關上靠近寸口部位,積病在心下;在關上稍靠近尺部,積病在少腹;出現在尺中,積病在氣衝部位。脈象出現在左手,積病在左邊;脈象出現在右手,積病在右邊;脈象兩邊都出現,即左右都能摸到,積病在中央。依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來判斷積病所在之處。

【集注】徐彬說:積,如同痕跡,是屬於陰的病氣。臟屬陰,兩陰相遇,所以位置固定不移,固定不移就是有專門疼痛的地方,不會改變。聚,就像集市上的物品,隻是偶然聚集在一起,是屬於陽的病氣。腑屬陽,兩陽相聚,不像陰那樣凝聚,所以感受寒氣就發作,否則就停止,這就是所說的發作有特定時間。既然沒有固定的位置,那麼疼痛就沒有固定的地方,所以疼痛部位輾轉移動,其病根不深,所以比積病容易治療。

李彣說:積屬於臟病,病在身體深處,所以脈象細且貼近骨頭。通過寸、關、尺的上下、左右部位,來辨彆積病所在之處,都是指細且貼近骨頭脈象所出現的部位,這與《內經》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的理論相符。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五福臨門之柴氏貴妃 第七通幽冥來電 我出馬遇到的那些事兒 從校服到棺木 被冥王大人寵翻天後,我獨占一方 分手後,漂亮女總裁纏上我! 神雕之穿越尹誌平 仙界掃黑辦 鳳凰龍旗棄公主掛帥當女帝 被他吻時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