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有餘,出現吐血、鼻出血,用瀉心湯治療。
【按語】“心氣不足”四個字,應當是“心氣有餘”,如果是不足,怎麼能用這個方子治療呢,必定是傳抄有誤。
【注釋】心氣有餘,是熱邪亢盛,熱邪亢盛損傷陽絡,逼迫血液妄行,導致吐血、鼻出血。所以用大黃、黃連、黃芩,這些大苦大寒的藥物,直接瀉三焦的熱邪,熱邪去除,吐血、鼻出血自然就會止住。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病人胸部脹滿,口唇枯萎,舌質青紫,口燥,但隻想用水漱口,不想咽下,沒有怕冷發熱,脈象微大且來勢遲緩,腹部不脹滿,但病人自己說脹滿,這是有瘀血。
【注釋】表實無汗,胸部脹滿且氣喘的,是風寒導致的胸部脹滿;裡實大便秘結,胸部脹滿、煩熱的,是熱邪壅滯導致的胸部脹滿;麵目浮腫,胸部脹滿、氣喘不能平臥的,是水飲停聚導致的胸部脹滿;呼吸不暢,胸部脹滿、歎息後稍微緩解的,是氣滯導致的胸部脹滿。現在病人沒有怕冷發熱等其他病症,隻有胸部脹滿、口唇枯萎、舌質青紫、口燥、漱口不想咽,這是瘀血導致的胸部脹滿。口唇和舌是血液榮華表現的部位,血液有病不能榮養,所以口唇枯萎、顏色改變。熱在血分,所以口燥但隻想漱口不想咽。脈象微大且來勢遲緩,這是陰寒凝聚的脈象,一般應當伴有腹部脹滿,現在腹部不脹滿,詢問病人,說脹滿在胸部不在腹部,結合上述這些症狀推斷,是有瘀血。
病人表現出像有熱的症狀,心煩脹滿,口乾燥渴,但脈象反而沒有熱象,這是熱伏於陰分,是瘀血,應當攻下瘀血。
【注釋】這是承接上文,相互詳細闡述症狀和脈象,以明確治療方法。像有熱的症狀,就是所說的心煩、胸部脹滿、口乾燥渴的熱證表現。病人應當出現數大的陽脈,現在反而見到沉伏的陰脈,這就是熱伏於陰分,是瘀血。有瘀血的,應當攻下,適宜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之類的方劑。
【集注】李彣說:瘀血在體內並沒有實熱,所以外在症狀隻是像有熱的樣子,而脈象不數疾,反而沒有熱象。心煩脹滿,是因為瘀血導致經氣不舒暢;口燥口渴,是因為瘀血導致津液不能布散。血屬於陰,瘀血則脈象伏於內,所以稱為陰伏。應當攻下,以祛除瘀血、化生新血。
下血,如果先大便後下血,這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如果先下血後大便,這是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先大便後下血,這是遠血,是說血在胃中,也就是古代所說的結陰,現在所說的便血。先下血後大便,這是近血,是說血在腸中,也就是古代所說的腸澼痔下血,現在所說的臟毒腸風下血。一種用黃土湯治療結陰之血,是從溫的治法;一種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臟毒之血,是從清的治法。
【集注】趙良說:腸胃屬於陽明經,就下血而言,胃在大腸之上,如果血液聚於胃中,必然先大便後下血,距離肛門遠,所以叫遠血。如果血液聚於大腸,距離肛門近,所以叫近血。所以治療遠血用黃土湯,治療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
黃土湯方
甘草、乾地黃、白術、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以上七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兩次溫服。
赤小豆當歸散方見狐惑病篇)
寸口脈象弦而且大,弦脈表示陽氣衰減,大脈表示中空如蔥管芤象),陽氣衰減表示寒,中空如蔥管表示虛,寒與虛相互搏結,這種脈象叫做革脈。婦人出現這種脈象會有流產或崩漏下血的情況,男子出現這種脈象會有失血的病症。
【注釋】詳細解釋見《傷寒論·辨脈篇》內,這裡不再重複解釋。
因火邪致病的,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按語】這個方子是治療火逆導致驚狂的,與第一條脈動主驚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錯簡。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以上藥物研為末,用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煮去一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
心下悸動的,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按語】這個方子是治療寒水導致心下悸動的,與第一條脈弱主悸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等分)
以上兩味藥,研為末,用煉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劑,用開水送服三丸,一日服三次。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