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的脈象浮且緩,浮脈表示有風邪,緩脈表示有痹症。這種痹症不是中風。患者會感覺四肢非常煩躁,麵色發黃,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運行。趺陽脈的脈象緊且數,數脈表示有熱邪,熱邪會消耗穀物,所以患者食欲旺盛;緊脈表示有寒邪,進食後會感覺腹脹。尺脈浮是傷腎的表現,趺陽脈緊是傷脾的表現。風邪和寒邪相互作用,進食穀物後會頭暈目眩,穀物無法消化,胃中感覺很不舒服,濁氣向下流動,導致小便不通。陰部受到寒邪的影響,熱邪流入膀胱,身體發黃,這種情況稱為穀疸。額頭上發黑,微微出汗,手心和腳心發熱,傍晚時症狀加重,膀胱感覺急迫,但小便通暢,這種情況稱為女勞疸。腹部腫脹如水,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心中煩躁發熱,無法進食,時不時想嘔吐,這種情況稱為酒疸。
【注釋】寸口脈浮而緩,浮脈為風,緩脈為痹,痹症並非中風,前麵已經詳細說過了。現在趺陽脈緊而數,尺脈浮,四肢感覺煩躁,麵色發黃,這就是疸病。黃色是土的顏色,土病就會出現這種顏色。土屬於脾胃,脾是陰土,主管濕氣;胃是陽土,主管熱氣。所以凡是疸病,都是因為濕氣瘀滯、熱氣鬱結。這種病表現在外,就會四肢煩躁、麵色發黃。這是因為患者本身就有濕熱,外感風寒相互作用,內傷女勞,再加上進食穀物、飲酒,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這種病。如果胃脈數,說明熱邪勝過濕邪,就會從胃的陽熱方麵表現出來,熱邪會消耗穀物,所以患者食欲旺盛,這種情況稱為陽黃。如果胃脈緊,說明濕邪勝過熱邪,就會從脾的陰寒方麵表現出來,寒邪會導致患者不想進食,進食後就會感覺腹脹,這種情況稱為陰黃。陽黃表現為熱疸、酒疸,陰黃表現為女勞疸、穀疸。如果尺脈不沉而浮,說明傷腎,腎傷導致的疸病也是女勞疸。如果胃脈不緩而緊,說明傷脾,脾傷導致的疸病也是穀疸。穀疸患者進食穀物後會感覺腹脹,穀物無法消化,胃中感覺很不舒服,精氣被阻滯無法上行,所以會頭暈目眩,濁氣流入膀胱,所以小便不通。女勞疸患者額頭發黑,這是腎病的表現;微微出汗,說明濕氣沒有瘀滯;手心、腳心和心口發熱,傍晚時症狀加重,這是腎陰熱的表現;膀胱感覺急迫,但小便通暢,這是下焦虛的表現。腹部腫脹如水,說明脾腎都已受損,這種情況是不治之症。如果患者心中煩躁發熱,無法進食,時不時想嘔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即使出現目青、麵黑等症狀,也一定是酒疸。
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這些症狀都會導致發黃。
【注釋】脈沉,說明病在裡。口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瘀;小便不暢,是因為濕氣鬱結。熱瘀和濕氣鬱結在裡,就會導致發黃。前麵提到脈浮、緩、緊、數等脈象都會導致發黃,那是由於外因引起的;而這裡脈沉導致發黃,是由於內因引起的。所以治療發黃有發汗和瀉下兩種方法。
【集注】李彣說:脈沉且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說明濕熱在體內蓄積,無法排出,所以會導致發黃。
患了疸病後口渴的,這種疸病比較難治;患了疸病但不口渴的,這種疸病可以治好。如果疸病發生在陰部,患者一定會嘔吐;如果發生在陽部,患者會感覺發冷發熱。
【注釋】在疸病形成之前,小便不暢且口渴的,說明即將要得疸病。疸病形成之後口渴的,說明熱邪深入且持續存在,所以難治;不口渴的,說明熱邪較淺且即將消除,所以可以治好。疸病發生在陰部的,患者一定會嘔吐,這是因為陰部的問題引起的。發生在陽部的,患者一定會發冷發熱,這是因為陽部的問題引起的。通過是否口渴來判斷疸病的難治程度,通過嘔吐或寒熱來判斷黃疸是在表還是在裡。
【集注】程林說:黃疸是因為濕熱相互作用,有口燥、鼻燥但還沒有到口渴的程度,口渴說明津液內消,邪氣獨勝;不口渴說明津液未竭,正氣未衰,所以治療難易不同。陰主裡,濕勝於裡則嘔吐;陽主表,熱勝於表則發冷發熱。
尤怡說:疸病患者口渴,說明熱邪正盛,濕邪還在增加,所以難治;不口渴說明熱邪已減,濕邪也在消退,所以可以治好。陰部是裡的臟腑,涉及氣,所以嘔吐;陽部是表的軀殼,涉及形,所以發冷發熱。這就是陰陽內外、淺深微甚的區彆。
腹部脹滿,身體按:“舌痿黃”的“舌”字,應當是“身”字,必是傳抄錯誤)萎黃,煩躁不能安睡,這屬於黃疸病範疇。
【按語】“舌痿黃”的“舌”字,應當是“身”字,必定是傳抄有誤。
【注釋】身體萎黃,腹部脹滿,煩躁不能安睡,這種情況屬於黃疸病,病在裡,應當用攻下之法治療。
【集注】徐彬說:腹部脹滿,是裡證,然而出現腹部脹滿,又伴有身體萎黃、煩躁不能入眠,這是瘀熱向外行散的表現,是將要發黃的征兆。所以說:屬於黃疸病範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各種黃疸病症,隻要通利小便即可。假如脈象浮,就應當用發汗的方法解表,適宜用桂枝加黃芪湯治療。
【注釋】各種黃疸病症,指的是所有黃疸類疾病。黃疸病如果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熱邪旺盛而口渴的,應當清熱;濕邪旺盛導致小便不利的,隻要通利小便就行。假如脈象浮,就表明病在表,應當用發汗的方法解表,適宜用桂枝加黃芪湯。由此推斷,可知脈象沉表明病在裡,應當用攻下之法來解除病症。
【集注】高世栻說:通利小便,是治療黃疸病的基本方法,所以說各種黃疸病症,隻要通利小便。然而也有適宜發汗的情況,所以又說:假如脈象浮表示病在表,應當用發汗的方法解表。發汗解表的方劑,適宜用桂枝加黃芪湯,用桂枝湯來解肌發表,肌表得解那麼汗自然就會出,加黃芪來增強肌表功能,肌表調和那麼營衛之氣也就通暢了。
桂枝加黃芪湯方見水氣病篇章中。)
老師說:患黃疸病,出現發熱、煩躁、氣喘,胸部脹滿、口燥的症狀,這是因為疾病發作時,用火法強迫發汗,導致體內原有之熱與火邪之熱相互搏結。要知道黃疸病的成因,是感受濕邪,會出現全身發熱並且發黃,腹部發熱,表明熱在裡,應當用攻下之法治療。
【注釋】這是詳細闡述黃疸病誤用強迫發汗的火法後所引發的病變。患黃疸病,是因為體內有濕熱。現在濕邪在內泛濫,就會出現胸部脹滿、煩躁氣喘;熱邪在內泛濫,就會出現發熱、口燥。如果疾病發作時,又用火法強迫發汗,就會造成兩種熱邪相互結合。因為黃疸病的根源是感受濕邪,那麼全身必然都會發熱,進而身體和麵部就會發黃。現在因為誤用強迫發汗的火法而導致發黃,即便有表熱,也不應當再發汗。隻要觸摸患者腹部感覺發熱,就說明熱在裡,應當用攻下之法來清除體內的熱邪。
【集注】程林說:濕邪在內泛濫,就會煩躁氣喘、胸部脹滿;熱邪在內泛濫,就會發熱、口燥;又用火法強迫發汗,反而導致兩種熱邪相互搏結。卻不知道黃疸病,必定是濕熱瘀滯在脾土之中,所以全身發熱並且發黃,這正表明用火法強迫發汗是錯誤的。如果腹部有熱,那麼熱在腹內,可以用攻下之法來去除濕熱。
黃疸病,若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且顏色紅赤,自汗出,這表明表氣調和而裡有實邪,應當攻下實邪,適宜用大黃硝石湯。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進一步詳細說明症狀,以明確治療方法。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且顏色紅赤,表明熱邪在裡,患者自汗出,這就說明表氣調和而裡有實邪,適宜用大黃硝石湯攻下實邪。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以上四味藥,加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藥渣,放入硝石再煮,煮取一升,一次性服下。
【集注】李彣說: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且顏色紅赤,是裡有病邪。自汗出,表明表氣調和。裡有病邪,是濕熱在體內過盛,用梔子清除上焦濕熱,大黃瀉下中焦濕熱,黃柏清除下焦濕熱,硝石在苦寒瀉熱的同時,還有燥烈發散的作用,能使藥力無處不到,從而使濕熱全部消散。
黃疸病,用茵陳五苓散治療。
【按語】“黃疸病”之下,應當有“小便不利者”這五個字,這樣茵陳五苓散方的使用才有針對性,肯定是傳抄時遺漏了。
【注釋】黃疸病,脈象沉、腹部脹滿,病在裡的,用大黃硝石湯攻下;脈象浮、無汗,病在表的,用桂枝加黃芪湯發汗;小便不通暢的,病既不在表也不在裡,所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篇中)
將以上兩味藥混合,飯前用溫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集解】尤怡說:這正是治療濕熱導致黃疸病的方法,茵陳散發鬱積的熱邪,五苓散滲利鬱積的濕邪。
黃疸病,若小便顏色不變不黃),想要自行下利,腹部脹滿且氣喘,此時不可使用清熱之法,若清熱必然會導致乾嘔,出現乾嘔症狀的,用小半夏湯治療。
【注釋】黃疸病小便顏色應當紅赤,現在不紅赤而色白,並且想要自行下利,雖然腹部脹滿且氣喘,但這是濕邪過盛而無熱邪,屬於陰黃證。千萬不可清熱,如果用寒涼藥物攻下清熱,那麼胃必然因寒而出現乾嘔。出現乾嘔症狀,就用小半夏湯來治療,以降逆止嘔。
【集注】李彣說:小便顏色不變,想要自行下利,可知裡無實邪,腹部脹滿且氣喘,是脾氣虛弱而肺氣不利罷了!用苦寒藥物攻下清熱,就會使胃寒而虛氣上逆,所以會乾嘔,適宜用小半夏湯降逆止嘔。
高世栻說:小便顏色不變,不是紅赤,想要自行下利,並非真正下利。如果腹部脹滿且氣喘,雖然看似裡實,但不可用寒涼藥劑清熱,像大黃硝石湯就不能用。如果用寒涼藥劑清熱,就必然會乾嘔,呃逆,就是乾嘔。半夏、生薑辛溫散寒,所以出現乾嘔症狀,應當用小半夏湯治療。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篇章中。)
黃疸病,應以十八天為一個療程期限,治療十天以上病情應當好轉,如果反而加重,就難以治療。
【注釋】黃疸病與脾相關,脾屬土,土沒有固定方位,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天。以十八天為期限,是因為這是土氣旺盛的日子,所以治療十天以上病情應當好轉,而且不會超過十八天。如果超過十八天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那麼表明脾氣已經衰弱。所以說:難以治療。
【集注】高世栻說:十八天,是脾土在四季中寄旺的期限,十是土的成數,黃疸病在於脾土,所以應當以十八天為期限。然而治療應當趁早,所以治療十天以上就應當好轉。到十天以上病情沒有好轉,黃疸病反而加重的,這就叫做難治,是說脾氣虛弱衰敗難以治療。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