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後隨即嘔吐的,用大黃甘草湯治療。
【注釋】“吐”指有吐出物而無聲音。早上進食傍晚吐出的屬於寒證,進食後隨即嘔吐的屬於火證,因為寒性遲緩,火性急迫。所以用大黃甘草湯,緩減中焦之火,火邪平定嘔吐自然停止。
【集注】王肯堂說:病人想要嘔吐,不可使用攻下之法,卻又用大黃甘草湯治療進食後隨即嘔吐,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想要嘔吐的病人,其病在上焦,順勢湧吐即可,若逆勢使其下行,必然導致氣機抑塞憤亂而病情加重,所以禁止攻下。如果已經嘔吐,且嘔吐不止,有升無降,就應當逆向折煞其勢,引導其下行,沒有比大黃更迅速的,所以選用大黃。
程林說:經典講:各種上逆衝逆的病症,都屬於火證。進食後隨即嘔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納食物,與反胃、寒嘔、水飲等嘔吐不同,所以用這個方劑來平定胃熱。
高世栻說:進食後隨即嘔吐,不是宿穀不化的胃反症,而是火熱攻衝導致的吐逆。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以上兩味藥,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分兩次溫服。
病人想要嘔吐,不可使用攻下之法。
【注釋】病人想要嘔吐,向上湧吐的趨勢正強盛,所以不可使用攻下之法。如果病人嘔吐之後,其勢減弱,就可趁勢加以調治,所以嘔吐之後有可以使用攻下的治法。
【集注】徐彬說:治病的方法,貴在因勢利導,所以《內經》講:病在上部的用湧吐之法,病在下部的用泄下之法。現在病人想要嘔吐,不可強行使其下行,所有病症都是如此。所以說:病人想要嘔吐,不可使用攻下之法。
程林說:這裡的“欲”字,是想吐但還未吐出的意思。
病人胸中感覺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從胸至心都煩悶無奈,用生薑半夏湯治療。
【注釋】這是承接上條,詳細闡述想要嘔吐的症狀,以明確治療方法。喘是呼吸急促,似喘非喘,是說胸中像喘那樣不舒服,但不像喘那樣呼吸急促。嘔是吐出東西且有聲音,似嘔非嘔,是說像要嘔吐的樣子,但不像嘔那樣有東西吐出。噦是乾嘔,似噦非噦,是說好像噦那樣有聲響,但不像噦那樣聲響連連。從胸至心都煩悶無奈,總體是形容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心中煩亂無奈、懊惱想要嘔吐的情狀,所以用半夏降逆氣,生薑安和胃氣。
【集注】沈明宗說: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確實既不是喘,也不是嘔,更不是噦。“徹”是貫通的意思,全句就是說貫通胸部到心中都煩悶無奈,也就是泛泛惡心的意思。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以上兩味藥,用三升水,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煮取一升半,稍微放涼後分四次服用,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嘔吐停止,就停止服藥。
【集解】李彣說:生薑、半夏,其辛溫之氣,足以消散水飲、舒展陽氣,然而要稍微放涼後服用,是擔心寒飲在體內固結,抗拒熱藥而不能接納,反而導致嘔吐。現在熱藥涼服,咽下之後,涼性消失,熱性發揮作用,既不違背病情,又能帶來很大益處,這符合《內經》的宗旨。這個方劑與前麵的半夏乾薑湯大致相同,但前麵的方劑是溫補中氣,所以用乾薑,這裡是消散停聚的水飲,所以用生薑;前麵因為嘔吐上逆,頓服可以使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刻消除;這裡是心中煩悶無奈,寒飲在體內凝結,難以迅速消散,所以分四次服用,使胸中邪氣慢慢散去。
嘔吐之後,口渴想要喝水且貪飲的,文蛤湯主治。
兼治輕微風邪,脈象緊、頭痛的情況。
【按語】“文蛤湯主之”五字,應當在“頭痛”之下,文義才連貫,這是傳抄錯誤。“兼主”的“主”字是多餘的字。該方也用於治療輕微外感風邪,脈象緊,頭痛。
【注釋】嘔吐之後口渴,應當少量慢慢給水喝,胃氣調和嘔吐自然停止。如果肆意貪飲,那麼新飲又會停聚,嘔吐必然不止,應當按照因飲致吐來治療。如果兼有輕微外感風邪,脈象必然緊,頭必然痛,用文蛤湯治療,這是既治療口渴又治療風水。所以在越婢湯方中加文蛤。越婢湯能發散風水,文蛤能治療口渴不止。
【集注】程林說:貪飲的人,飲水必然過多,過多就會使水液在上焦泛濫,必然會有溢飲的隱患,所以用這個方劑來消散水飲,方中都是辛甘發散的藥物,所以也主治輕微外感風邪,脈象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六升水,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出汗病即痊愈。
【集解】李彣說:文蛤湯,就是大青龍湯去掉桂枝,是發汗的方劑,使水飲從毛孔中泄出,以消散體表的水飲。經典講:開通汗孔、通利小便,這個方劑一舉兩得。因為方中有麻黃、生薑等解表藥物,所以也主治輕微外感風邪,脈象緊,頭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有人問:病人脈象數,數主熱,應當消化穀物、正常飲食,卻反而嘔吐,這是為什麼呢?老師說:因為發汗,使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象才數,這個數是外來的虛熱,不能消化穀物,是胃中虛寒的緣故。脈象弦,是正氣虛弱的表現,表明胃氣已經極度虛弱,沒有剩餘的正常功能,出現早上進食,傍晚嘔吐的症狀,這就發展成了胃反病。本來寒邪停留在上部,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呈現弦象,所以叫做虛證。
【按語】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在《傷寒論·陽明篇》詳細闡述,錯簡在此,並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連貫。
【注釋】弦脈是水飲之脈,並非虛脈,患嘔吐病的人若見到弦脈,那是胃氣虛弱。胃氣虛弱,肝邪乘虛而出現弦脈,所以叫做虛證。詢問導致脈象弦的原因,是因為寒邪在上,醫生反而攻下,使胃氣耗儘而虛弱,就不能消化水穀,導致早上進食傍晚吐出,傍晚進食早上吐出,變為中寒胃反症。
【集注】李彣說:食物不能入口,這是有火;食物吃進去反而吐出,這是無火。這種寒邪在上的情況,治法應當溫中才能痊愈,反而攻下就會更加虛寒,嘔吐也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