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脈象微弱而數,微弱表示正氣虛弱,正氣虛弱則營氣虧虛,營氣虧虛則血液不足,血液不足就會導致胸中寒冷。
【按語】此條文義不連貫,必定是錯簡。
趺陽脈象浮而澀,浮表示胃虛,虛會損傷脾臟,脾臟受傷則不能運化,出現早上進食傍晚嘔吐,傍晚進食早上嘔吐,隔夜食物不能消化,這種病症叫做胃反。如果脈象緊而澀,病情就難以治療。
【按語】“虛則傷脾”的“虛”字,應當是“澀”字,這是傳抄錯誤。
【注釋】前條是因為誤下導致胃反病,脈象表現為弦;此條不是因為誤下而得胃反病,脈象則表現為浮而澀。趺陽脈出現浮而澀,浮脈可候胃氣,澀脈可候脾氣,浮而無力表明胃虛,澀而無力表明脾臟受傷,胃虛脾傷,就不能消化水穀,所以早上進食傍晚嘔吐,傍晚進食早上嘔吐,吐出的都是沒有消化的隔夜食物,所以叫做胃反。如果脈象緊澀,說明邪氣強盛而正氣衰弱,所以病情難以治療。
【集注】徐彬說:緊脈表示寒邪強盛,澀脈表示津液枯竭,正氣不能戰勝邪氣,所以說:難以治療。
患有胃反出現嘔吐的,用大半夏湯治療。
【注】這是承接上條,以明確其治療方法。胃反、嘔吐,是指早上進食傍晚嘔吐,傍晚進食早上嘔吐的這種嘔吐。用大半夏湯治療,可補養脾胃,止嘔吐。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淨、漂洗後使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以上三味藥,用一鬥二升水,加入白蜜後攪拌二百四十遍,然後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剩下的分兩次再服。
《千金方》記載:大半夏湯用於治療胃反,表現為不能接受食物,食物吃進去就吐。《外台方》記載:大半夏湯治療嘔吐,伴有心下痞硬的病症。
【集解】高世栻說:早上進食傍晚嘔吐,隔夜食物不能消化,叫做胃反;胃反隻是吐而不嘔,但吐與嘔相關,所以說:胃反嘔吐的情況,用半夏增強燥氣來消化穀物,人參補充元氣以安和胃氣,白蜜加入水中攪拌,使甘味散於水中,水得到蜜變得和緩,蜜得到水變得淡滲,這樣胃反的症狀就能平複,嘔吐也會痊愈。
李升璽說:嘔吐的患者一般不宜用甘味藥,這裡卻用白蜜,為什麼呢?不知道這種胃反病本就屬於脾虛,正如經典所說甘味入脾,歸向其所喜好之處。況且以半夏為君藥,其味辛能止嘔吐,以人參為佐藥,能溫養正氣、補中氣,胃反病自然就能止住。
胃反病,嘔吐且口渴想要喝水的,用茯苓澤瀉湯治療。
【注釋】胃反病嘔吐但不口渴的,屬於寒證。口渴想要喝水的,是體內有水飲。所以用茯苓澤瀉湯,來補陽氣、利水飲。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薑四兩)
以上六味藥,用一鬥水,煮取三升,加入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每次溫服八合,一日服三次。
《外台方》記載:茯苓澤瀉湯,治療消渴、胃反且脈象欲絕的病症。
【集解】李彣說:嘔吐且口渴,是津液損耗而胃虛有燥熱。飲水後水就停留在心下,茯苓、澤瀉能降氣行水飲,白術能補脾生津,這是五苓散原方的用意。然而胃反病是因為脾氣虛弱上逆,所以加生薑降逆氣,甘草調和脾氣。另外,五苓散治療有輕微表熱的病症,所以用桂枝。這裡胃反病沒有表熱,卻也用桂枝,是因為桂枝並非單純的解表藥,而是能貫通上下、通達表裡,是通行津液、調和陽氣、消散水飲的藥物。
尤怡說:茯苓澤瀉湯,治療嘔吐沒有停止,且口渴想要喝水的病症,因為嘔吐沒有停止,可知邪氣未除,所以適宜用桂枝、甘草、乾薑來發散邪氣,茯苓、澤瀉來消除水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出現噦逆的,用橘皮竹茹湯治療。
【注釋】噦就是乾嘔,因為它有噦噦的聲音,卻沒有其他吐出物,所以不叫乾嘔,而叫噦逆,屬於氣上逆導致的病症。上逆之氣,從上部孔竅出來,都能發出聲音,所以肺虛氣上逆,就會咳嗽,氣從喉嚨出來就有咳嗽的聲音,如果被邪氣阻滯,就會出現喘滿,所以沒有聲音。
胃虛氣上逆,就會出現噦逆,氣從咽部出來就有噦逆的聲音,如果與其他物質凝結,就會出現痞痛,所以沒有聲音,由此可知這是氣病很明顯。然而邪氣所侵犯之處,正氣必然虛弱,所以用橘皮、竹茹、生薑來清除邪氣,人參、甘草、大棗來補充正氣,那麼上逆之氣自然就會順暢。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以上六味藥,用一鬥水,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解】李彣說:噦逆有屬於胃寒的,有屬於胃熱的,這裡的噦逆是因為胃中虛熱、氣上逆導致的。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降逆氣,竹茹味甘性寒,能疏通氣機上逆且清胃熱,因此作為君藥。
尤怡說:胃虛而有熱邪乘虛而入,就會出現噦逆,橘皮、生薑能和胃降逆,竹茹能清除熱邪、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能補益虛損、安和中州。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