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這裡所講的是牝瘧,其文字有脫漏簡化的問題,《內經》中對牝瘧的內容已有詳細記載,所以在此不再作解釋。
中風曆節第五
寸口脈「遲」浮)而緩,「遲」浮)則為「寒」風),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按語】“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這五句,原文位於本條開頭,應當放在後條開頭。“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這六句,原文在後條,應當置於此條開頭,如此文氣才連貫順暢。這必定是簡冊錯亂導致,應當對調位置。其中“有浮者血虛”一句,必定是多餘文字,應當刪除。“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中的兩個“遲”字,應當是“浮”字,“寒”字應當是“風”字,這樣文義才能清晰明了,況且遲脈與緩脈不會同時出現,所以應當修改。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風),寒「虛」風)相摶,邪在皮膚,)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按語】“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這兩處的“虛”字,應當為“風”字,需加以改正。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摶,名曰斷「泄」絕)。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曆節也。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鳥頭湯主之。
【按語】“名曰斷泄”中的“泄”字,應當是“絕”字,這樣才與下文文意連貫,應當進行修改。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嗢嗢)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語】這裡的“溫溫”一詞,根據文義或正確用法,應該是“嗢嗢”,所以應當將“溫溫”改為“嗢嗢”。“嗢嗢”常用來形容心中不適、惡心欲吐等狀態,相比“溫溫”在此處更符合文意表達。
血痹虛勞第六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瘰)者,皆為勞得之。
【按語】“若腸鳴”這三個字,與上下文的內容不連貫,肯定是簡冊編排錯誤,應當刪去。“俠癭”的“癭”字,應當是“瘰”字。況且臨床上有先患勞損而後出現瘰鬁,或者先有瘰鬁而後發生勞損的情況,但從來沒見過勞損與癭病先後發病的,所以應當把“癭”字改成“瘰”字。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虛)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語】“陰寒精自出”中的“寒”字,應當是“虛”字,需做相應修改。
男子麵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按語】“脈浮者,裡虛也”這句話,應該是在流傳過程中誤增的文字,並非原文應有內容,即所謂的衍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語】此條中“脈得諸芤”這五句話,和上文的文意不連貫,屬於多餘的文字。應當將其另外分成一條,置於本門十二條的後麵。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按語】這一條內容的注釋,在《傷寒論·辨脈篇》裡已有詳細闡釋,因此在此便不再重複解釋。
五勞極虛,羸瘦,腹滿,不能飲食,緩中補虛。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大黃?蟲丸主之。
【按語】“兩目黯黑”這句話之後的“緩中補虛”四個字,應當放在“不能飲食”之後。這必定是在傳抄書寫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應當把“緩中補虛”移到相應位置。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第七
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痿、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浮)而數,「微」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按語】在“肺癰”之上,應當有“肺痿”二字。否則,本文論述關於肺痿的含義,就沒有依托之處,肯定是有文字脫漏,應當補上“肺痿”。文中“脈微”的三個“微”字,應當是三個“浮”字,這樣才與上下文意連貫,應當予以改正。
「大」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語】“大逆上氣”中的“大”字,應該為“火”字。隻有這樣,從病症的文義以及對應的用藥邏輯上才能相互契合,所以應當將其改正。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