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1-4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刪補名醫方論1-4(1 / 1)

妙香散

主治夢遺滑精、驚悸以及情誌鬱結等病症。

藥物組成為:山藥二兩)、人參、黃芪、遠誌炮製後使用)、茯苓、茯神各一兩)、桔梗三錢)、甘草、辰砂一錢,另外研成細末)、麝香一錢)、木香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物研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

【集注】汪昂說:心屬君火。君火一旦妄動,相火就會隨之而動,相火寄居於肝膽之中。腎陰虧虛,那麼腎精就不能潛藏;肝陽過強,那麼肝氣就不能固攝,所以會出現遺精並伴有做夢的情況。山藥既能滋陰,又能澀精,因此作為君藥。人參、黃芪用來固攝元氣,遠誌、茯苓和茯神用來寧心安神,心神安寧、元氣穩固,那麼腎精就能安守其位。辰砂可鎮心安神,安定魂魄。木香和麝香能開通鬱結、暢通竅道,桔梗可引導諸味入心的藥物長時間停留在膈上,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使其在體內協調作用。這個方劑不是以瀉火、固澀為主要治法,而是通過安神固氣,使精與神氣相互依存,從而減少做夢、防止遺精。

【按語】朱震亨說:主管閉藏的是腎,負責疏泄的是肝。這兩個臟腑都有相火,並且其聯係向上與心相連;心,屬君火。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容易衝動,心動那麼相火就會迅速隨之而動。即便沒有房室之事,精液也會暗自流動而滲漏。所以聖人教導人們收攝心神、修養心性,其中的意旨十分深遠。朱震亨的這個論述極為恰當。他一生致力於通過補陰來克製相火,深刻領悟了《內經》中“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的要旨。近代的醫生隻知道陽氣能促進生長,卻不知道陰氣也能促進生長;隻知道陰氣會導致肅殺,卻不知道陽氣也會導致肅殺。《內經》雖然常常指出陽脫、陰脫,陽絕、陰絕都會致人死亡,無奈那些固執己見、心存偏見的人執迷不悟。就拿夢遺這個病症來說,老年人心中有所動,但相火衰弱不能迅速隨之而動,雖然會做夢但不會遺精,由此可以知道朱震亨使用一味黃柏,稍微佐以冰片,製成清心丸,專門清瀉相火,治療中年相火旺盛、夢遺心悸的患者,屢試屢效。

天王補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導致神誌不安,津液枯竭,出現健忘、心悸怔忡,大便不暢,口舌生瘡等一係列症狀。

藥物組成為人參、酸棗仁、當歸、生地黃、麥冬、天冬、柏子仁、遠誌、五味子、丹參、元參、白茯苓、桔梗。

將上述藥物研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花椒籽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集注】柯琴說:心主火,而主宰心的是神,火太過旺盛就會使神困頓。心藏神,要補神就一定要補心;補心就必須清瀉心火,這樣神才能安定。天王補心丹因此用生地黃作為君藥,利用其能入足少陰腎經以滋養腎水的特性,因為腎水充足就可以抑製心火,這並非是補心陽,而是補心神。大凡果核中的果仁,就如同心中的神。能清利心氣的,沒有比柏子仁更好的;能補血的,沒有比酸棗仁更佳的,因為它們蘊含著“神”。人參、茯苓味甘,可補心氣;五味子味酸,能收斂心氣;麥冬、天冬性寒,能清瀉氣分的火,心氣調和則神自然歸位。當歸味甘,用以補心血;丹參性寒,能夠化生心血;元參味鹹,可清瀉血中的火,血液充足則神自然潛藏。再加上桔梗作為舟楫之藥,可載藥上行,遠誌作為向導之藥,引領諸藥,使它們協同進入心經,從而安定神明。用這個方劑來養生,那麼身體各部分都會聽從指揮,又怎會有健忘、心悸怔忡、津液乾涸、舌上生瘡、大便不暢的擔憂呢?

酸棗仁湯

主治虛勞之人出現虛煩而無法入眠的症狀。

藥物組成為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白茯苓二兩)、川芎一兩)。

以上五味藥,先用水八升煮酸棗仁,煮至剩下六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煎煮,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

【集注】羅謙甫說:經典中記載:肝藏魂,人在睡眠時血液會流歸肝臟。又說:肝是耐受疲勞的根本。還說:陽氣在人煩勞時就會亢盛。過度疲勞必然會損傷肝臟,煩勞過度則會導致陰精耗竭。肝臟受損、陰精耗竭,那麼虛勞虛煩而不能入眠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酸棗仁味酸、性平,對應少陽木氣生化而能治療肝病,對於勞損至極的情況適宜收斂、補益,使用酸棗仁達二升之多,以滋生心血、滋養肝血,這就是所說的用酸味來收斂,用酸味來補益。考慮到肝鬱需要疏散,用川芎的辛散之性來疏散,輔助酸棗仁通暢肝氣、調和營血,這也就是所說的用辛味來補肝。肝性急需要緩和,用甘草的甘緩之性來緩和,防止川芎疏泄太過急切,這就是所說的用土來保養肝木。然而終究擔心勞傷至極會引發虛火,導致陰陽失調,陽不能入於陰分,從而仍然無法入眠,所以佐以知母來滋補腎水以抑製虛火,茯苓通利陽水以平衡陰分,使腎水充足則魂自然安寧,虛火清降則神得以平靜。這是治療虛勞導致肝損傷嚴重的神奇方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砂安神丸

主治心神昏亂,出現驚悸、怔忡,睡眠不安穩的病症。

藥物組成為朱砂另外研末)、黃連各半兩)、當歸二錢)、生地黃三錢)、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用酒浸泡蒸餅後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再用朱砂為藥丸包衣。每次服用三十丸,在睡前用唾液送服。

【集注】葉仲堅說:經典中講:神氣寄居於心中,精神完備。又說: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神的居所。而且心為君主之官,若君主不明,那麼精氣就會紊亂;精神過度勞累,那麼魂魄就會離散,所以會出現睡眠不安穩,產生各種邪妄的夢境。症狀輕的表現為驚悸、怔忡,嚴重的則會出現癡呆、癲狂等情況。朱砂具有光明的特性,顏色赤紅,與心相通,質地沉重能夠鎮怯,性寒能夠勝熱,味甘能夠生津,可抑製陰火的浮遊,滋養上焦的元氣,是安神的首選藥物。如果心有熱,配伍黃連的苦寒之性,以清瀉心火,再佐以甘草的甘味來調和瀉火之力。心主血脈,使用當歸的甘溫之性,來歸養心之血液,再佐以生地黃的寒性來滋養心血。心血充足則肝臟能夠有所藏,魂自然安寧;心熱解除則肺能夠正常司職,魄自然寧靜。

補中益氣湯

主治因陰虛內熱,出現頭痛、口渴,體表發熱、自汗,不耐風寒,脈象洪大,心煩意亂,四肢困倦,懶得說話,沒有力氣行動,一動就氣喘籲籲且氣息上逆等症狀。

藥物組成為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以上八味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加水煎煮後,溫服。

【集注】柯琴說:仲景有建中、理中二種治法。風木之氣內生侵犯中焦脾胃之氣,使用甘草、飴糖、大棗,培補脾胃以抵禦風木;用生薑、桂枝、芍藥,平肝並驅散風邪,所以名為建中湯。寒水之氣內生凝聚於中焦脾胃,使用人參、白術、甘草,補脾胃以製約寒水,佐以乾薑來促進脾胃運化以抵禦寒邪,所以名為理中湯。至於因勞倦而形體衰弱,氣少陰虛從而產生內熱的情況,其表證與外感頗為相似,隻有李杲知道這是勞倦損傷脾胃,水穀之氣不能勝過陽氣,陽氣下陷到陰分而發熱,從而創製了補中益氣的方法。他認為風寒從外部侵襲人體形體,屬於邪氣有餘;脾胃在內受到損傷,屬於正氣不足。遵循《內經》中“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原則,大忌使用苦寒的藥物,而選用甘溫的藥物來升發陽氣,以順應陽春時節陽氣升發的時令。大凡脾胃一旦虛弱,肺氣最先虛弱,所以用黃芪保護肌表、閉合腠理,防止自汗。元氣不足,出現懶言、氣喘,用人參來補益。炙甘草味甘,可清瀉心火、消除煩躁,補脾胃並促進生氣。這三味藥,是消除煩熱的絕妙藥物。佐以白術來健脾,當歸用來調和血脈。氣機在胸中紊亂,清氣與濁氣相互乾擾,用陳皮來調理氣機,並且可以消散諸多甘味藥物的滯膩。胃中的清氣下陷,使用升麻、柴胡,這兩味藥氣輕質薄,可引導胃氣向上升騰,恢複到其本來的位置,就能升浮,以實現生長的功能。補益中焦的方劑,搭配發表的藥物,中焦就能安定;益氣的方劑,借助升提清氣的藥物,氣就能得到更好的培補,這就是用藥相須為用的奇妙之處。這個方劑,用來補脾,可使脾土之氣由下向上運行,也可以補心、肺,因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可以補肝,遵循“木鬱則達之”的原則。唯獨不適合用於腎,下焦陰虛的人不適宜升提,下焦陽虛的人更不適宜升提。大凡李杲治療脾胃的方劑,都是益氣的。去掉當歸、白術,加入蒼術、木香,就是調中湯;加入麥冬、五味子之類,就是清暑的方劑。這正是醫生不能拘泥於成方,同時治病又必須有方劑依據。

趙獻可說:後天的脾土,沒有先天之氣的推動就不能正常運行,這種氣因為勞累而下陷到太陰脾經,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所以用升麻、柴胡來輔佐人參、黃芪,這個方劑就是用來補益後天中的先天之氣的。大凡脾胃不足的人,喜歡甘味而厭惡苦味,喜歡補法而厭惡攻法,喜歡溫性而厭惡寒性,喜歡通暢而厭惡阻滯,喜歡升提而厭惡沉降,喜歡燥性而厭惡濕性,這個方劑就符合這些特點。

陸麗京說:這個方劑是針對清陽下陷的情況而言的,並非針對下焦虛弱而清陽不升的情況。倘若人的兩尺脈象虛微,要麼是腎中陰液枯竭,要麼是命門之火衰弱,如果再進行升提,就如同大樹將要搖動卻去拔除它的根基。

升陽益胃湯

主治脾胃虛弱,表現為倦怠懶動、嗜睡,四肢無力、難以舉動。恰逢秋季燥氣當令,濕熱剛剛消退之時,出現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飲食沒有滋味,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增多,食物不消化,同時兼有肺部病症,表現為怕冷、寒戰,神情淒慘不樂,麵色不佳。

藥物組成為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

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吳琨說:脾土虛弱不能克製濕氣,所以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所以口乾、口中無味;中氣已經虛弱,傳導運化功能失常,所以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怕冷、寒戰,是因為肺臟虛弱、肌表不固。麵色不愉悅,是陽氣不能伸展。在這個方劑中,半夏、白術能夠燥濕,茯苓、澤瀉可滲濕利水,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夠升舉清陽之氣,黃連可治療濕熱,陳皮能調暢胃氣,人參、黃芪、甘草用來補益胃氣,白芍味酸能收斂,用以調和營氣,並協同羌活、柴胡的辛散之性,因為古人使用辛散藥物時必定會搭配酸收藥物,以此防止藥性峻猛,就如同兵法中的節製之道。

【按語】人參屬於補益之藥,卻不知將其與枳實、厚樸配伍,就成為補中有瀉之劑。羌活、防風之類屬於發散之藥,卻不知將其與人參、黃芪配伍,就成為補中升陽之劑。近代的醫生,一見到羌活、防風之類的藥物,就說:發散藥不可輕易使用。也不仔細考慮它們與什麼藥物配伍,這都是因為讀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知道事物的變化還有奇妙的原理。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非常現場 蒲劇 穿越成黑山羊?彆急等我先變個人 我在修真界當雜役 我在修仙世界玩全息遊戲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變身流氓鸚鵡,讓校花全網社死! 彆捧!大佬光環太耀眼了 LPL彆聯係了,我們真不熟! 長生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