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葛解肌湯
主治三陽合病,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熱,心煩難以入眠,咽喉乾燥,耳朵失聰,惡寒怕冷)且無汗,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病症同時出現。
藥物組成石膏、柴胡、羌活、白芷、黃芩、芍藥、桔梗、甘草、葛根。
加入生薑、大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陶華創製這個方劑來替代葛根湯。卻不知葛根湯隻是治療太陽經與陽明經病症的藥物,而這個方劑以柴胡為君藥,那就又可治療少陽經病症;將其用於太陽、陽明合病,並不合適。若用它來治療三陽合病,且表裡邪氣較輕的,沒有不見效的。仲景在治療三陽合病時,用白虎湯主治,是因為熱邪極為亢盛。說發汗會導致譫語神誌不清,胡言亂語)、遺尿,攻下會導致額頭出汗、四肢厥冷,這正是告知人們隻適宜采用和解之法,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攻下之法。這個方劑中,葛根、白芷可解除陽明經的主要病邪。羌活能解除太陽經未儘之邪。柴胡可解除少陽經剛剛侵入之邪。佐以石膏、黃芩治療各經之熱,且主要用意在於清瀉陽明經熱。佐以芍藥收斂諸多發散藥物,使其不至於發汗太過。桔梗引領諸藥上行至三陽經。甘草調和諸藥,通調表裡。應用於三陽經病症,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減藥物,沒有不能治愈的。如果口渴引飲,加倍使用石膏,加入栝樓根,以清熱生津。如果惡寒嚴重且無汗,減少石膏、黃芩的用量,加入麻黃,春夏時節可加重麻黃用量,以發散太陽經寒邪。如果有汗,加入桂枝,以解除太陽經風邪,這樣使用都沒有問題。
升麻葛根湯
主治陽明經表有熱邪且伴有下利的病症,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痘疹初發。
藥物組成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炙製)。
以上四味藥,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柯琴說:這是針對陽明經初病,具有解表和裡功效的方劑,既可以用來發散表熱,也可以用來治療裡虛,一個方劑而兼具兩方麵的長處。身體發熱、自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這是陽明經的本證。仲景未曾設立專門治療陽明經表證的方劑,看到陽明病初起,汗出較多且惡寒的,就用桂枝湯;沒有汗且惡寒的,就用葛根湯。症狀與太陽經證相同卻稱為陽明經病,是因為陽明經的表病是從太陽經傳變而來,所以治法仍與太陽經證相同。這個方劑治療陽明經自身發病,不用麻黃、桂枝,是擔心發汗太過而耗亡津液,反而導致胃中乾燥。用升麻、葛根升發胃脘的陽氣,來散發肌肉的表熱;用芍藥、甘草清瀉脾經的火熱,以解除胃腑的裡熱。有汗能使其發散,無汗能使其停止,功效與桂枝湯相同,但已遠離了生薑、桂枝的辛熱,而且不需要喝稀粥來助長陽氣。胃實是陽明經的裡證,仲景使用承氣湯三方來治療。然而陽明經初病時,常常有熱邪轉移到脾而出現下利的情況,正如《內經》所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下利正是胃熱的征兆,所以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時,必然會出現下利,仲景用葛根湯來發散兩陽經的表熱,也就是用來治療裡熱。這個方劑就是仿照此義,去掉生薑、桂枝的辛熱,用升麻代替麻黃,就成為陽明經的解表方劑,而不是太陽經的解表方劑了。葛根稟性甘涼,可以發散表實,與升麻協同上升,能使清陽向上通達而濁陰下降。由此可知,芍藥收斂脾陰,甘草緩和急迫、調和裡氣,下利自然就會停止;之所以治療裡證仍用解表藥,是因為這是表實導致的下利,而不是裡實所致。痘疹從裡透發到表,從少陰經而出並在太陽經顯現,初起時內外都有熱邪,所以也適宜用涼散之劑。如果沒有汗就加麻黃,有汗就加桂枝,口渴發熱就加石膏,咽痛就加桔梗,頭痛就合用芎芷散,頭麵腫就合用消毒飲,有少陽經病症就加柴胡、黃芩,火盛就加黃芩、黃連,凡是邪氣在三陽經,按照這些原則加減用藥,沒有不有效的。
參蘇飲
主治因感冒風寒而出現的頭痛發熱,怕冷咳嗽,鼻涕和痰液黏稠,胸膈部位滿悶不舒,脈象虛弱且無汗等症狀。
藥物組成為人參八分)、蘇葉八分)、乾葛八分)、前胡八分)、陳皮八分)、枳殼八分)、茯苓八分)、半夏八分)、桔梗五分)、木香五分)、甘草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趁熱服用以取汗。
【注釋】風寒之邪侵襲人體,若侵犯太陽經則會傳經,因為太陽經主司肌表,所以使用麻黃湯、桂枝湯,使營衛通過出汗而解表。若侵犯太陰經則不傳經,因為太陰經主司肺臟,所以使用這個方劑,在外可疏散皮毛之邪,在內可宣暢肺氣。一般來說,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人體正氣必定虛弱,所以以人參為君藥來補益正氣。皮毛與肺相合,肺受到風寒侵襲,皮毛會首先發病,所以會出現頭痛無汗、發熱怕冷等表症,以蘇葉、葛根、前胡作為臣藥來疏散表邪。肺一旦受到邪氣侵犯,胸中就會化生濁氣,所以用枳殼、桔梗、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來清除濁氣,這樣咳嗽、鼻涕痰液黏稠、胸膈滿悶等症狀就會消除。加入木香來宣暢各種裡氣。加入生薑、大棗來調和各種表氣。如此表裡之氣調和,病症也就隨之解除。以這個方劑去掉人參,加入川芎,把前胡換成柴胡,名為芎蘇飲。用於治療氣實且有火的患者,頭痛嚴重時也可使用。若有氣喘咳嗽症狀,加杏仁來降氣,加桑白皮來瀉肺。與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合用,名為茯苓補心湯,治療氣血兩虛,以及剛生產之後,身體虛損而出現吐血,又感風寒而咳嗽的情況,最為適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四季不正常的時氣,同時體內停積飲食,出現頭痛、怕冷發熱,或者霍亂導致的嘔吐泄瀉,又或者發作瘧疾等病症。
藥物組成藿香、桔梗、紫蘇、白芷、厚樸、大腹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以上十味藥,加入生薑、大棗,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集注】吳琨說:四季不正常的時氣,從口鼻侵入人體,不在肌表而在體內,所以不用大量發汗的方法來解表,而是使用芳香利氣之類的藥物來調理體內氣機。紫蘇、白芷、陳皮、大腹皮、厚樸、桔梗,都是氣味濃烈、行氣作用較強的藥物,因此能夠糾正不正常的時氣;茯苓、半夏、甘草則是甘平之藥,是用來培養中焦脾胃之氣的。如果病症屬於太陽經病,那麼與這個方劑毫無關係,傷寒病脈象沉且發熱,以及原本元氣虛弱的人,還有夾陰發熱的患者都應當禁忌使用。另外,金不換正氣散,就是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上半夏、藿香,凡是受到山間瘴氣侵襲,以及到遠方不適應當地水土,出現吐瀉下利的,都以它為主進行治療。因為平胃散可以平複脾胃濕邪,消除瘴氣,半夏的燥性可以醒脾,藿香的芳香可以開胃。之所以稱為“正氣”,是說它能夠糾正不正常的時氣。
白術防風湯
主治春、夏、秋三季外感寒邪,同時內傷生冷食物而出現發熱症狀,以及脾瀉、腸風等病症。
藥物組成白術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以上三味藥,若患者無汗則用蒼術代替白術,並加蔥白、生薑;若有汗則用白術,加生薑。
【集注】柯琴說:這是王好古頗為得意的方劑,仿照仲景麻黃湯、桂枝湯的組方思路,而製成的平和輕劑。然而,這是治療太陰經的方劑,可以調理脾胃的風濕之邪,但不能治療太陽經的風寒,也不能治療陽明經的表證,以及少陽經的半表半裡之症。《內經》所說的春季被風邪所傷,邪氣留滯纏綿而導致洞泄,到夏季出現飧泄、腸澼的情況,適合用這個方劑。但若是冬季被寒邪所傷,到春季引發溫病的,就不適合用了。現在的人不明白仲景製方的宗旨,隻是擔心麻黃、桂枝會傷害人體,得到這樣平和的方劑,就認為穩妥可靠。卻不知道營衛不調,不是調和脾胃的方劑所能替代治療的;胃中有實邪的,不是補虛的藥物所能適用的;肝膽的相火往來,少陰經的水火相互交爭,不能用燥烈的方劑來統攝治療。首先要明白藥物的原理,才能掌握方劑的應用,能夠知曉方劑的特點,才能運用方劑而不固執拘泥於方劑。如果病症在太陽經,卻先用治療陽明經的藥物發汗,這就如同引賊入室,張潔古難道僅僅是針對葛根提出這樣的觀點嗎!
麻黃加術湯
主治濕邪侵襲人體,導致身體煩疼的病症。
藥物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製)、杏仁七十個)、白術四兩,炒製)。
以上五味藥,先取九升水,放入麻黃煎煮,待水減少二升時,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煎煮至取汁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蓋上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
【集注】程知說:這個方劑是治療濕邪在表時的發散之法。身體疼痛是因為濕邪,身體煩躁是因為有熱。在麻黃湯中加入白術,一方麵輔助麻黃去除濕邪,另一方麵防止麻黃發汗太過,這是治療濕邪的正確方法。在發散的方劑中加入白術,又為張潔古、王好古二人開啟了用藥的思路。
桂枝附子湯
主治傷寒病曆經八九日,風邪與濕邪相互搏結,致使身體煩疼,難以轉身側躺,且無嘔吐、口渴症狀,脈象呈現浮虛而澀的病症。
藥物組成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來煎煮,煮取二升藥液,去除藥渣後,分三次溫服。
【集注】程知說:濕邪與風邪相互搏結後,流入關節部位,身體疼痛極為嚴重,但沒有頭痛、嘔吐、口渴等症狀。脈象浮虛,這是有風邪;脈象澀,這是有寒濕之邪。風邪在表,用桂枝、甘草的辛甘之性來發散。濕邪在經絡,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驅逐。生薑、大棗味辛甘,能運行營衛之氣,通調津液,從而調和肌表。一般來說,陽氣虛弱則濕邪難以運行,溫通經絡、助長陽氣、驅散濕邪,大多要借助附子的強大藥力。
栝樓桂枝湯
主治太陽病證候皆具備,身體強直,俯仰不能自如,脈象反而沉遲,這種情況屬於痙病,宜用該方治療。
藥物組成栝樓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九升,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以微微出汗為度。若不出汗,過一頓飯時間,需喝熱粥來促使發汗。
【集注】喻昌說:在傷寒方劑中,治療項背拘急不舒,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在桂枝加葛根湯證中,患者汗出惡風,表明邪氣在表;而此處太陽病證候同樣都具備,由此可知邪氣也在表。但從脈象沉遲來看,可知在表之邪是由於津液內耗所引發,不應按照一般風寒在表的治法來考慮,所以不用葛根來發表解肌,而是改用栝樓根。栝樓根味苦,能入陰分,具有擅長生津液的特點,以此為君藥;再加上桂枝調和營衛、滋養筋脈來治療痙病,這是將解表之法變為調和之法。既然以栝樓根為君藥,就應當增加其用量;桂枝作為臣藥,用量應當減少。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