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散
主治天行時氣,也就是在季節更替時流行的疫病,在病症初起,出現頭痛、高熱等症狀時使用。
藥物組成大黃四兩)、白芍二兩)、黃芩、甘草炙製)、桂心、麻黃各三兩)。
將以上藥物製成粗末,每次取一兩,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已經出汗或者瀉下,就不用再次服用。
二聖救苦丹
藥物組成川大黃生用,一斤)、皂角四兩,選用豬牙皂角,去掉外皮和筋膜,微微炒過)。
將以上兩味藥研成粉末,混合均勻,用水泛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錢,用無根水送服。身體虛弱的人減少服用量。
【注釋】天行時氣,指的是四季不正常的氣候,人體感受後而發病,起初並不叫做疫病。由於病氣相互傳染,無論老少症狀相似,一家一戶、整個區域的人都共同患病,所以叫做天行時氣。這種疫氣從口鼻進入人體,一旦受到疫邪侵襲,臟腑都會發病,如果不趕緊驅逐病邪外出,很多患者會很快死亡。迅速驅逐病邪的方法,不是發汗就是瀉下,所以古人治療疫病的方劑,以瀉下之法為主,發汗之法次之,這是為病邪尋找出路。這裡的兩個方劑,一個用來治療冬疫,一個用來治療春疫。冬季的疫病多寒邪,春季的疫病多熱邪。多寒邪的適宜用水解散,方中用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來發散營衛的邪氣使汗出,用大黃、黃芩來瀉除疫毒邪氣。多熱邪的適宜用救苦丹,方中用皂角開通孔竅而發表,用大黃瀉下火熱而攻逐裡邪,使疫毒之邪也能通過汗出和瀉下排出體外。仔細審察後選用這兩個方劑,治療疫病的大致方法就可以依此類推了。
天水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
主治夏季中暑,熱邪損傷元氣,導致體內體外都有熱邪,人體因元氣虛弱而無力行動,出現煩躁口渴想要飲水,腸胃津液乾枯等症狀。此外,該方還能用於催生、下乳,對於水液積聚,出現裡急後重,以及急劇腹瀉、肛門有急迫下墜感等症狀也適宜使用。
藥物組成桂府滑石六兩,水飛法炮製)、甘草一兩)、辰砂三錢)。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取一碗新汲取的涼水,調服三錢藥末。
【集注】柯琴說:人體元氣虛弱不能支撐會死亡,邪氣強盛而不能控製也會死亡。如今熱邪損傷元氣,人因無氣而不能行動,此時若用人參、黃芪來補氣,那麼邪氣會更加亢盛;用黃芩、黃連來清熱,那麼元氣會進一步受損。隻有善於清攻熱邪的藥物,才不會損傷人體元氣;善於補養正氣的藥物,才不會助長邪氣,必須要用氣味純粹的藥物為主來組方。滑石稟受土中衝和之氣,行使西方清肅的時令之氣,具備秋金堅重的形狀,其寒性能夠戰勝熱邪,其甘味不會損傷脾胃,蘊含天乙之精且具有流走的特性,不同於石膏的凝滯,能夠向上清利水源,向下通利水道,蕩滌六腑的邪熱,使其從小便排出。炙甘草稟受草木中的衝和之性,能夠調和內外,止渴生津,作為佐藥使用,既能保護元氣又能清瀉虛火,這樣五臟自然和諧。然而心為五臟之主,暑熱侵擾人體內部,神明不得安寧,必須要用朱砂來重鎮安神,那麼神氣可以迅速恢複;用涼水來滋潤,那麼邪熱可以快速清除,這樣可以使清瀉心陽之熱的作用得以通行。至於熱痢初起,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適宜用這個方劑,是因為滑石的滑利之性可以去除積滯。催生、下乳,以及水液積聚等病症,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所以也能一並治療。這個方劑,補益氣虛而不助長邪氣,驅逐邪氣而不損傷正氣,不愧於“益元”這個名稱,應該與白虎湯、生脈散三方並立為重要方劑。
香薷飲
主治因暑熱天氣時乘涼、飲用生冷之物,導致陽氣被陰寒之邪所遏製,出現頭痛、發熱、惡寒怕冷)、煩躁、口渴、腹部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
藥物組成香薷、厚樸用薑汁炒製)、白扁豆炒製)。
加水煎煮後,浸泡放冷,然後服用。
【集注】葉仲堅說:飲劑與湯劑稍有區彆,服用劑量有固定次數的稱為湯,隨時服用沒有次數限製的稱為飲。飲劑是因為口渴而設置的,用於溫熱暑濕之症最為適宜。然而胃厭惡燥邪,脾厭惡濕邪,飲水過多會損傷脾臟,反而導致腹瀉。治療的方法,心下有水氣的通過發汗來解決,腹中有水氣的通過利小便來解決。但與其出現水濕之患後再去治療,不如預先選用既能發汗又能利小便的藥物。香薷氣味芳香、性味辛溫,能夠發散陽氣,具有貫通上下的功效,所以治療暑病時以它為君藥,以解表並利小便。佐以厚樸來祛除濕氣,白扁豆來調和中焦,組合在一起製成飲劑。飲劑進入胃中,熱邪消除且濕氣不會留存,內外的暑邪都能得以清除。如果出現心煩口渴的症狀,去掉白扁豆加入黃連,名為黃連香薷飲;加入茯苓、甘草,名為五物香薷飲;加入木瓜、人參、黃芪、橘皮、白術,名為十味香薷飲。根據症狀進行加減用藥,就能充分發揮香薷的作用。然而對於勞倦內傷導致的病症,必須使用清暑益氣的方劑;對於內熱嚴重、口渴明顯的病症,必須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此時使用香薷,會使表氣更加虛弱,反而助長體內的熱邪。香薷是夏季解表的藥物,就如同冬季的麻黃,氣虛的人尤其不能服用。現在的人不了解暑熱會損傷元氣,一概用香薷來代替茶飲,這就如同開門迎接盜賊一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連解毒湯
主治一切陽熱火盛的病症,症狀表現為麵色赤紅、口乾,狂躁不安、心煩意亂,言語錯亂、難以入眠,高熱且乾嘔,出現吐血、鼻出血等,以及攻下之後大便仍不成形,但熱邪仍然沒有消除的情況。
藥物組成黃連、梔子用量相等)、黃柏、黃芩。
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汪昂說:寒到極點稱為陰毒,熱到極點稱為陽毒。這個方劑名為黃連解毒湯,是以黃連為君藥,直接解除心經的火毒。黃芩可清瀉肺經火毒,黃柏能清瀉腎經火毒,梔子能通瀉三焦火毒,使各種火毒通過膀胱排出體外。如果大便乾結堅實,就加大黃,名為梔子金花湯,通過通利大便,使火毒從大便和小便排出。一般來說,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所以使用大苦大寒的藥物,抑製陽熱而扶助陰液,清瀉亢盛的火邪,從而挽救將要枯竭的陰水。然而,如果不是實熱之症,不可輕易使用。
【按語】黃連解毒湯、白虎湯、三黃石膏湯、大青龍湯,都可治療表裡俱熱的病症。但是大青龍湯治療表實證且壯熱,裡熱程度較輕,主要在肌膚;三黃石膏湯治療表實證且壯熱,裡熱程度較深,主要在胃腑。所以一方用石膏輔佐麻黃、桂枝,一方用石膏輔佐麻黃、豆豉,都是發散太陽經之表邪,解除陽明經之裡熱。大青龍湯,還以杏仁、甘草、生薑、大棗輔佐麻黃,其意圖專注於發散鬱積在肌膚的熱邪。三黃石膏湯,則以黃芩、黃連、梔子、黃柏輔佐石膏,其意圖專注於清瀉深入在胃腑的熱邪。白虎湯治療表熱在肌膚,裡熱在胃腑,所以不用麻黃、桂枝來發散太陽經之邪,專門以石膏為主來清瀉陽明經之熱。解毒湯治療表熱在三陽經,裡熱在三焦,所以既不用麻黃、桂枝發散太陽經表邪,也不用石膏清瀉陽明經裡熱,而是專門用黃連、黃芩、黃柏清瀉上下內外的實火。這些情況都是太陽經的邪氣侵犯到陽明經,但尚未傳入陽明腑而成實熱之症。如果邪氣已經傳入陽明腑而成實熱之證,那麼就應當使用三承氣湯,以攻下裡熱。
三黃湯
主治三焦實熱,各種屬於實火有餘的病症,尤其適用於大便秘結的情況。
藥物組成黃芩、大黃兩者用量相等)、黃連。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二黃湯
主治上焦火勢亢盛,出現頭麵部嚴重腫脹,眼睛紅腫疼痛,心胸、咽喉、口舌、耳朵、鼻子等部位因熱邪熾盛,甚至生瘡毒的病症。
藥物組成黃芩、黃連、甘草用量均相等)。
加水煎煮,飯後服用。
【注釋】三黃湯中用黃芩清瀉上焦之火,黃連清瀉中焦之火,大黃清瀉下焦之火,對於三焦實火且大便乾結的情況,確實非常合適。如果大便不成形,那就是黃連解毒湯適用的證候。將三黃湯中的大黃換成黃柏,是因為下焦熱邪結聚但尚未堅實。加入梔子,可使熱邪不通過大便排出,而是通過小便排出。上、中二焦實火,適宜用涼膈散。至於上焦實火,就把這個方劑中的大黃換成甘草,名為二黃湯,這樣能讓黃芩、黃連的藥性緩緩下行,停留在膈上發揮作用。張潔古將涼膈散減去芒硝、大黃,加入桔梗,也是這個意思。雖然都是瀉火的方劑,但其中在針對上、中、下焦,以及藥性緩急、藥力輕重方麵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加減轉換的方法,不可不知。
三黃石膏湯
主治傷寒陽證,表現為表裡都處於大熱狀態,但無法出汗。或者已經經過發汗、攻下之法,過了常規病程病症仍未解除,六部脈象洪數,麵色赤紅,鼻乾,舌頭乾燥且極度口渴,煩躁不安難以入眠,出現譫語、鼻出血,以及發黃、發疹、發斑等症狀。以上各種症狀,凡是表實證無汗,且熱邪尚未入裡形成裡實之症的,都適宜以此方為主進行治療。
藥物組成石膏兩半)、黃芩、黃連、黃柏、麻黃以上各七錢)、淡豆豉二合)、梔子三十個)。
每次服用一兩,加入三根蔥白,加水煎煮,趁熱服用。體質壯實、正氣充實的人可加倍服用。
【注釋】仲景對於表裡大熱的病症,創立了表裡雙解的治法:像大青龍湯治療表裡大熱,表實證無汗,所以通過發汗,汗出後表裡之熱都能得到解除;白虎湯治療表裡大熱,因為表有汗,所以不用麻黃、桂枝,又因為裡未成實,所以不用芒硝、大黃,僅用石膏、知母、甘草,在外解除陽明經肌表之熱,在內清除陽明經腑之熱,表裡之熱清除後病症就得到解除。至於表實無汗,熱邪鬱積在營衛,裡未成實,熱邪充斥三焦,呈現表裡大熱的證候。如果用大青龍湯進行表裡雙解,那麼其功效不能作用到三焦;如果用白虎湯進行表裡雙解,那麼其效果不能作用到營衛。所以陶華創製了這個方劑:用黃芩、黃連、黃柏清瀉三焦火盛,佐以梔子曲折下行,使在裡的各種熱邪從下排出。用麻黃開通鬱積在營衛的熱邪,佐以豆豉、蔥白直達皮毛,使在表的邪氣從外發散。加倍重用石膏,是因為石膏與麻黃、豆豉配伍,效法大青龍湯,由此可知解除各種表熱,不能脫離大青龍湯的思路。石膏與黃芩、黃連、黃柏配伍,效法白虎湯,由此可知解除各種裡熱,不能脫離白虎湯的思路。而且麻黃、豆豉得到石膏、黃芩、黃連、黃柏的配合,能大力發表熱而不擾動裡熱;黃芩、黃連、黃柏得到石膏、麻黃、豆豉的配合,能大力清內熱而不妨礙外邪的發散。這個方劑具備治療表裡俱熱的優勢,也是深得仲景的心法。如果表有微微出汗,麻黃用量減半,桂枝用量加倍,以防止肌表進一步疏鬆;如果裡有輕微溏便,則減去石膏,加倍使用葛根,以避免中焦脾胃虛弱。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