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膈散
主治心火向上亢盛,中焦燥熱結實,出現煩躁口渴,眼睛發紅、頭目眩暈,口舌生瘡、嘴唇乾裂,吐血、鼻出血,大便和小便不通暢,各種風證引起的抽搐,胃熱導致發斑、發狂,以及小兒驚風急迫,痘瘡出現黑陷等症狀。
藥物組成連翹四兩)、大黃用酒浸泡)、黃芩用酒炒製)、薄荷一兩)、甘草二兩)、梔子炒製)、芒硝。
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竹葉、生蜜後煎煮。
【集注】汪昂說:這是治療上、中二焦實熱的瀉火方劑。熱邪在內侵犯人體,治療應用鹹寒之藥,並用苦甘之藥輔佐。所以用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在上部疏散火熱,而用大黃、芒硝的猛烈通利之性,蕩滌中焦的熱邪,使熱邪向上向外、向下排出,這樣膈間的熱邪自然就清除了。使用甘草、生蜜,是因為病在膈間,用甘味藥來緩和藥性。古代方劑中使用涼膈散的情況較多。在本方基礎上加菖蒲、遠誌,名為轉舌膏,可治療心經蘊熱。加青黛、板藍根,名為活命金丹,可治療肝經風熱。張潔古減去芒硝、大黃,加入桔梗作為舟楫之藥,使藥力向上浮行,治療上焦各種熱證,對於大便不實的患者較為適宜,不能因為這個方劑有瀉下作用就輕易詆毀它。
竹葉黃芪湯
主治消渴病,因氣血虛弱,胃火亢盛而導致口渴。
藥物組成淡竹葉、生地黃各二錢)、黃芪、麥冬、當歸、川芎、黃芩、甘草、芍藥、人參、半夏、石膏各一錢)。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柯琴說:氣血都虛弱,而胃火獨自亢盛,善於治療的醫生會采用補瀉兼施的方法;使寒藥不至於損傷陽氣,溫藥不至於助長火勢,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四君子湯是補氣的方劑,加入黃芪並去掉茯苓、白術,是擔心茯苓、白術的燥性助長火熱。四物湯是補血的方劑,加倍使用生地黃,正是取用其寒性。人參、黃芪、甘草是治療煩熱的聖藥,這體現了補中有瀉。而且生地黃甘寒,能清瀉心腎之火;竹葉輔助芍藥清瀉肝膽之火;石膏輔佐芍藥清瀉脾胃之火;麥冬與黃芩共同清瀉肺腸之火,如此一來,胃火就不能獨自亢盛,氣血也能得到補養。隻有半夏這一味藥,性溫且味辛能發散,用在大寒的方劑中,是想要它溝通陰陽的通路。岐伯治療陰虛導致失眠的患者,用半夏湯,喝完藥後很快就能入睡,現在的人認為半夏燥烈,口渴的患者禁用,這是不明白陰陽的道理。
【按語】這個方劑就是竹葉石膏湯加上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黃芪、黃芩。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病解除後,出現心煩口渴、氣短,氣逆想要嘔吐的症狀。而這個方劑治療消渴病,患者氣血虛弱、胃火亢盛。因為患者氣虛,所以加入黃芪,輔佐人參、甘草來補氣;因為患者血虛,所以加入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來補血;因為患者胃火亢盛,所以加入黃芩,輔佐石膏來清瀉胃火。兩方都有煩渴的症狀,所以其他藥物相同。從這兩個方劑來推導,使用半夏的用意自然就明白了。脾為胃輸送津液,脾喜濕,胃喜燥,當津液不能正常運行時,遇到熱邪就會化為痰,遇到寒邪就會形成飲。胃火清除,脾濕得以燥化,痰飲自然就會消除。半夏能夠消痰破飲,使尚未化為痰的津液恢複清潤,已經形成的痰濁之液自然化解,這不是其他藥物所能比擬的,所以這兩個方劑在胃火亢盛、口渴的病症中都使用了半夏。
清胃散
主治胃經濕熱之症,症狀表現為齒齦腫痛,疼痛有時還會牽引至頭部,或者麵部出現發熱。
藥物組成升麻、甘草、生地黃、川黃連、牡丹皮、當歸。
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羅謙甫說:陽明胃經氣血充盛,且兩陽合明,所以熱邪強盛,因此邪氣侵入人體發病時常常表現為實症。如果出現口渴嚴重、舌苔異常、煩躁等症狀,這是氣分受傷,熱邪聚集在胃腑,耗傷津液,此時用白虎湯主治。如果長期飲用美酒、食用肥厚油膩及燒烤過度的食物,導致濕熱壅滯在胃腑,逆亂於經絡,從而引發此類病症,這是血分受傷,治療適宜清瀉胃熱。方中以生地黃滋養陰液、涼血為君藥,輔以牡丹皮,可清除血中鬱熱並疏通氣滯。以黃連清熱燥濕為臣藥,佐以當歸,使其能入血分並循著經絡發揮作用。仍用辛涼的升麻,作為胃經的引經藥,引導諸藥直達病所,那麼咽喉不適、齒齦腫痛等症狀,就能徹底清除了。
導赤散
治療內心煩熱,口腔糜爛,舌頭生瘡,小便顏色黃紅,陰莖中產生疼痛,熱淋小便澀痛),排尿不順暢。
藥物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梢。
以上三味藥,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紅色在中醫理論中對應心。所謂“導赤”,就是引導心經的熱邪從小腸排出體外,因為心和小腸在中醫裡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而所出現的口腔糜爛、舌頭生瘡、小便黃紅、陰莖中疼痛、熱淋排尿不暢等症狀,都是心經的熱邪轉移到小腸所導致的症狀。所以不用黃連直接瀉除心經的熱邪,而是用生地黃滋養腎陰,清涼心經的熱。木通能通利小腸。再用甘草梢作為輔佐,利用它容易瀉除最下部的熱邪的特性,陰莖中的疼痛就可以消除,心經的熱邪也可以被引導排出。這個藥方)適合於腎水虧虛而心火並非實熱的人,因為它能利水卻不損傷陰液,瀉火卻不傷害胃氣。如果是心經實熱的情況,就必須加入黃連、竹葉,病情嚴重的還要再加生大黃,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淋散
治療膀胱有熱邪結聚,水道不通暢,出現淋證、澀痛、小便灼熱疼痛,或者尿液像豆汁一樣,或者形成砂石,或者如同膏狀膿物,又或者小便帶血的情況。
赤茯苓用量為一錢五分)、赤芍用量為一錢)、梔子仁用量為一錢)、當歸、甘草用量各為錢二分)。
以上五味藥材,加入燈心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八正散
瞿麥、梔子、萹蓄、大黃、木通、滑石、車前子、甘草各用一錢)。
加入燈心草一錢,煎煮後服用。朱震亨的方劑,加木香一錢。)
【注釋】使水道通暢並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是三焦的職責。接受並儲存津液,經過氣化作用而排出尿液,這是膀胱的職責。如果水道輸送功能失常,那麼在內會水液蓄積導致氣喘、腹脹,在外會水液泛溢肌膚導致水腫,這是三焦的病症。如果膀胱接受儲存津液卻不能氣化,那麼就會出現各種淋證、澀痛、小便不通的症狀,這是膀胱的病症。經典上說:陰沒有陽就無法生長,陽沒有陰就無法氣化。所以陰陽偏盛,都不能正常生化。陽盛陰虛,導致膀胱之氣不能氣化而生病的,適合通關丸治療。陰盛陽虛,導致膀胱之氣不能氣化而生病的,適合腎氣丸治療。這與氣化陰陽所導致的病症相關。經典上說:下焦虛弱就會遺尿。又說:膀胱不能約束就會導致遺尿。經典上說:胞宮的熱邪轉移到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又說:膀胱功能不利會導致小便不通。所以虛弱而有寒邪的,膀胱能夠儲存但不能約束,就會產生遺尿、失禁等病症,適合用補中湯、固真湯治療。膀胱氣分有熱,壅塞鬱結不能通行,就會導致約束而不能排出尿液,從而產生淋證、澀痛、小便不通等病症,適合用八正散、五淋散治療。這些病症不全是因為氣化失常,還與虛寒、實熱所導致的病症有關。八正散、五淋散都是治療淋證、澀痛、小便不通的藥物,但它們的藥力輕重有所不同。症狀較輕的,體內有熱但尚未鬱結,雖然出現淋證、澀痛、尿液赤黃如豆汁、有砂石、膏狀物、尿血、小便不通等症狀,但疼痛較輕,病情不緊急,適宜使用五淋散單純清利水道,所以用梔子、茯苓清熱並疏導水液,當歸、芍藥滋養陰液來化生陽氣,再輔助以甘草調和陰陽,使用甘草梢,是意在作用於前陰。症狀較重的,熱邪已經結成實邪,不但疼痛劇烈、病情緊急,而且大便也不通暢了,適宜使用八正散同時瀉除二陰之邪,所以在眾多作用於前陰的藥物中,加入大黃直接攻下後竅。朱震亨的方劑中加入木香,其用意大概也是在於促進氣化吧!
逍遙散
用於治療肝臟血虛且有火旺的病症,症狀表現為頭痛目眩,煩躁麵赤、口苦,身體倦怠、心中煩渴,情緒抑鬱不樂,兩脅部位疼痛,有時怕冷有時發熱,小腹有沉重下墜感,婦人月經不調,脈象弦大且虛弱。
藥物組成:芍藥用酒炒製)、當歸、白術炒製)、茯苓、甘草炙製)、柴胡各用二錢)。
用藥引為煨薑三片,少許薄荷,加水煎煮後服用。加味逍遙散,就是在這個方劑的基礎上加入丹皮、山梔各用五分,炒製)。
【集注】趙羽皇說:五臟有苦欲補瀉的規律,比如肝臟苦急,需要快速食用甘味藥來緩和它。大概肝的特性是急躁且容易發怒,肝氣向上運行則順暢,向下運行就會鬱滯,鬱滯就會使火氣發動從而產生各種病症。所以火氣發於上部,就會出現頭眩耳鳴,有的還會目赤。發於中部,就會出現胸滿脅痛,有的還會出現吞酸。發於下部,就會出現少腹疼痛、疝氣,有的還會出現小便不利。發於體表,就會出現寒熱往來,像瘧疾又不是瘧疾。所有這些病症,哪一個不是肝鬱的表現呢?而肝木之所以會鬱滯,原因有兩個:一是土氣虛弱不能升發木氣,二是陰血不足不能滋養肝臟。大概肝屬木氣,完全依賴土氣來滋養培育,依賴水氣來灌溉。如果中土虛弱,那麼木氣就不能升發而鬱滯。陰血減少,那麼肝臟就不能得到滋養而乾枯。方劑中使用白術、茯苓,是為了增強土氣來升發木氣。使用當歸、芍藥,是為了補益榮血來滋養肝臟。薄荷能解除熱邪,甘草能調和中焦。唯獨柴胡這一味藥,一方麵作為引經藥引導藥物到達厥陰經,一方麵用來升發各種陽氣。經典說:木氣鬱滯就要使它暢達。順應肝臟曲直的特性,所以命名為逍遙散。如果體內熱邪和體表熱邪都旺盛的,加入丹皮解除肌表熱邪,加入炒梔子清除體內熱邪,這就是加味逍遙散的意義所在。
龍膽瀉肝湯
主治脅肋疼痛、口苦,耳聾、耳腫,筋肉痿軟、陰部潮濕,陰部灼熱瘙癢、腫脹,小便渾濁、尿血等病症。
藥物組成:龍膽草用酒炒製)、黃芩炒製)、梔子用酒炒製)、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用酒洗淨)、柴胡、甘草、生地用酒炒製)。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脅肋疼痛、口苦,耳聾、耳腫,這些是膽經發生的病症。筋肉痿軟、陰部潮濕,陰部灼熱瘙癢、腫脹,小便渾濁、尿血,這些是肝經發生的病症。因此使用龍膽草來清瀉肝膽的火熱之邪。用柴胡作為引經藥,引導藥物歸入肝經。用甘草緩和肝的急迫之性。再用黃芩、梔子、木通、澤瀉、車前子等輔助藥物,這些藥物能通利前陰,使各種濕熱之邪有排出的途徑。然而這些都是清瀉肝經的藥物,如果僅依靠它們將病症完全去除,恐怕肝臟也會受到損傷,所以又加入當歸、生地黃,通過補血來滋養肝臟。因為肝臟是貯藏血液的臟器,補血也就相當於補養肝體。而精妙之處在於,原本是清瀉肝經的方劑,反過來起到了補養肝體的作用,其中蘊含著既攻克病症又安撫滋養的深意。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