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
用於治療肝臟火邪亢盛,左側脅肋部位疼痛。
藥物組成:黃連六兩,炒製)、吳茱萸一兩,用熱水浸泡)。
將以上藥物研製成粉末,做成藥丸。
【集注】胡天錫說:這是清瀉肝火的主要方劑。肝臟的治法有多種,腎水虧虛導致肝木沒有滋養來源,就用地黃丸,這是依據乙癸同源的理論;脾土虛弱導致肝木無法穩固生長,就用參苓甘草類方劑,這是通過緩和肝的急迫並培補脾胃來調理;肝經血虛有火,就用逍遙散來清瀉肝火;肝經血虛無水滋養,就用四物湯來滋養陰液。至於補肝陽的方法,原理與補腎陽相同;而清瀉肝火的治法,和清心火類似。左金丸唯獨以黃連作為主藥,遵循“實則瀉其子”的原則,來直接抑製肝火上炎的勢頭;吳茱萸根據同類相求的原理,引導熱邪向下運行,並且憑借其辛燥的特性來疏解肝鬱,消除肝氣的抵觸阻礙,所以作為輔助藥物。然而,必須是人體本氣充實且脾胃不虛的人,才比較適宜使用。稱為左金丸,是因為肝木主左,而該方用藥是從金氣克木的理論出發來製方的。
瀉青丸
主治因肝火上炎兼感風熱,導致無法安穩入睡,容易驚恐、發怒,眼睛紅腫疼痛,以及小兒急驚風出現抽搐等症狀。
藥物組成:龍膽草、山梔、大黃用酒蒸製)、川芎、當歸、羌活、防風。
以上藥物劑量相等,製成蜜丸,用竹葉湯送服。
【注釋】龍膽草能直接進入肝經,以清瀉肝火,佐以梔子、大黃,可使所瀉之火通過大便與小便排出體外,這是治療火邪的治標之法。肝主風,風能夠助長火勢,治療肝病若不治理風邪,並非恰當治法。所以用羌活、防風疏散肝經之風,也就等同於疏散肝中之火,這是治療火邪的治本之法。肝的特性喜好疏散,所以用川芎的辛味來疏散肝氣。肝的本質喜歡被滋養,所以用當歸的濡潤之性來潤澤肝臟。這是在清瀉肝熱之中,蘊含著滋養肝臟的用意。清瀉肝熱,是治療肝的病症;滋養肝臟,是使肝臟功能和順。因為肝木對應春季,是陽氣升發、萬物開始生長的源頭,不可輕易損傷。
當歸龍薈丸
用於治療肝經實火所致病症,如頭暈目眩,耳聾耳鳴,驚悸不安、抽搐痙攣,煩躁不寧、狂躁過激,大便乾結難解,小便澀滯不暢,或者胸脅部位疼痛,陰囊腫大脹痛等。凡是屬於肝經實火的病症,都適宜服用此藥。
藥物組成:當歸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龍膽草一兩)、梔子仁一兩)、大黃五錢)、蘆薈五錢)、青黛五錢)、木香二錢五分)、黃柏一兩)、麝香五錢,另外研末)。
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用炒神曲製成糊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
【集注】汪昂說:肝木是產生火邪的根本,肝火旺則其他各經之火也會隨之而起,引發的病症不止一種。因此用當歸、蘆薈、龍膽草、青黛直接作用於肝經的氣分和血分,首先平定肝中較旺盛的實火,那麼其他各經之火,也會逐漸平複。輔以黃芩清瀉肺火,黃連清瀉心火,黃柏清瀉腎火,大黃清瀉腸胃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選用眾多大苦大寒的藥物直接折損火勢,使上、中、下三焦之火,全部通過大便和小便排出體外。稍微加入木香、麝香,是利用它們調暢氣機、開通孔竅的作用,使藥力能靈通周遍全身。然而,如果不是實火之症,不可輕易使用此藥。
越婢加半夏湯
主治咳嗽且氣逆上衝,這屬於肺脹病,患者氣喘,眼睛脹突猶如要脫出眼眶的樣子,脈象呈現浮大之象。
藥物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五枚)。
以上六味藥,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除去浮沫後,放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
用於治療肺脹,症狀為咳嗽氣逆上衝,伴有煩躁且氣喘,脈象浮,表明心下有水氣。
藥物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石膏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
以上九味藥,用一鬥水,先煮麻黃,除去浮沫,再放入其餘各藥,煮取三升。身體強壯的人每次服一升,體質虛弱的人酌情減量,每日服三次。小兒每次服四合。
【集注】喻昌說:前麵的一個方劑,是在麻黃湯中用石膏替換桂枝、杏仁,因為脈象大且有熱,又加入生薑、大棗,這樣發散的藥力就輕微而且緩和。後麵的這個方劑,是在小青龍湯中加入石膏,因為病症兼有煩躁,雖然適宜發汗散寒飲,但仍要防止藥物助熱損傷津液。越婢湯方中有石膏、半夏這兩味藥,共同發揮功效。石膏清熱,借助其辛熱之性也能豁痰,半夏豁痰,借助其辛涼之性也能清熱。前麵麥冬湯方中下氣止逆,全靠半夏加入到生津藥物之中。這兩個方劑又借助半夏加入到清溫的方劑裡,仲景對方劑進行加減變化,無非是為後學之人示範如何靈活化裁運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清燥救肺湯
主治各種氣機上逆、胸中滿悶、肺氣鬱滯,以及各種痿證、氣喘、嘔吐等病症。
藥物組成:桑葉三錢,選用經霜打過的)、石膏二錢五分,炒製)、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熟後研碎)、真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去掉皮和尖,炒至發黃)、枇杷葉一片,去掉絨毛,用蜜炙製)。
以上九味藥,加一碗水,煎取六分藥液,分兩三次頻頻趁熱服用。如果痰多可加貝母、栝樓;血枯者加生地;熱邪嚴重的加犀角、羚羊角,或者加牛黃。
【集注】喻昌說:按各種氣機上逆、胸中滿悶且屬於肺部病變的情況,是由於肺燥導致的。然而古今治療氣鬱的方劑,多使用辛香行氣的藥物,卻沒有一個方劑是針對肺燥來治療的。各種痿證、氣喘、嘔吐屬於上部病變的,同樣是因為肺燥。但古今的治法,把痿證、嘔吐歸屬於陽明經病變,把氣喘歸屬於肺臟病變,這樣嘔吐與痿證就屬於中焦、下焦病變,隻有氣喘屬於上部病變,所以也沒有一個方劑涉及肺燥的治療。即便氣喘屬於肺臟病變,治療方法不是解表就是攻下,不是行氣就是泄氣,偶爾有一兩個使用潤劑的方劑,又沒有抓住關鍵要點。現在擬定這個方劑名為清燥救肺湯,大致以調治胃為主,因為胃土是肺金之母。方中的天冬、知母能夠清肺滋腎,但因其藥性苦寒而未選用,至於像苦寒降火的藥物,更是在所禁忌之列。因為肺金自身已至於乾燥,所存的陰氣不過一絲而已。倘若再用苦寒藥物使氣下行,損傷胃氣,病人還有生機嗎?確實應該仿照這個方劑進行增減,來救治因肺燥而產生的各種病症,或許才能有所成效。
柯琴說:古代方劑使用香燥的藥物來治療氣鬱,卻不能獲得療效,是因為火性趨燥香燥之藥反而助火)。隻有繆仲醇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采用甘涼滋潤的藥物,以清金保肺為原則來製定方劑。喻昌秉承他的宗旨,彙集各種潤劑,從而創製了清燥救肺湯,立意深刻,用藥恰當,沒有遺漏之處了。
【按語】經典上說:肺臟受損要補益肺氣。這是因為肺主司諸氣。然而火與元氣不能同時並存,所以使用人參、甘草,以其甘溫之性來補氣,氣充足則火自然消退,這是運用少火生氣的方法。至於火燥在肺中壅滯,若不輔助使用甘寒多液的藥物,就不足以滋養肺燥,反而肺氣會被亢盛的火邪所消耗,更加助長肺燥。所以輔助使用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之類藥物,使肺的清肅功能得以恢複,而亢盛的火邪也隨著氣機的運化而消除。經典上說:肺厭惡氣上逆,急需用苦味藥物來降氣。所以又輔助使用杏仁、枇杷葉的苦味來降氣。氣降則火也隨之下降,肺的治理調節功能就能恢複正常;氣機運行通暢就不會鬱滯,各種痿證、氣喘、嘔吐自然也就消除了。要知道各種氣機上逆、胸中滿悶的情況,肺氣必然大虛,如果拘泥於肺熱會傷肺的說法而不使用人參,鬱滯必定無法解除,火邪會更加熾盛,就會出現皮膚皺縮、毛發脫落、喘咳不止直至死亡。這個方劑命名為救肺,就是因為它既能清熱又能補益。如果認為實火可以用瀉藥,而長期服用黃芩、黃連,苦味會從火化,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麥門冬湯
對於因火邪上逆導致氣喘,咽喉不適,需要止逆下氣的病症,以此方主治。
藥物組成: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藥液,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用三次,夜間服用一次。
【集注】喻昌說:這個方劑用於治療胃中津液乾涸,虛火上炎的病症,是從根本上治療的好方法。使用降火的藥物,火反而上升,用寒涼的藥物,熱反而更熾盛,這是隻知道與火熱相互對抗,卻不知道通過補正氣來滋生津液,這樣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害。凡是肺病患者,有胃氣就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氣,是肺的母氣。本草中有知母這個藥名,認為肺借助它的清涼之性,可知清涼是肺的母氣特性。又有貝母這個藥名,認為肺借助它來豁痰,豁痰是肺的母氣相關作用。然而多次用於火邪上逆導致氣喘、咽喉不適的病症,卻屢屢沒有效果,說明這些藥物名不副實。誰能知道仲景的精妙方法,在麥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這些大補中氣以滋生津液的藥物組合中,又加入半夏這味辛溫的藥物,來開胃行津從而潤肺,難道僅僅是用它來利咽下氣嗎!其實這裡利咽下氣,並非單純是半夏本身的功效,實在是巧妙運用半夏後產生的功效啊。
人參清肺湯
主治肺胃虛寒所引發的病症,症狀表現為咳嗽氣喘且急促,無論坐著還是躺著都不得安寧。同時也用於治療多年的勞嗽,出現吐血且帶有腥臭味的情況。
藥物組成:人參、阿膠、地骨皮、知母、烏梅、罌粟殼、炙甘草、杏仁、桑白皮各藥用量相等)。
加入棗子,加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定喘湯
藥物組成人參、麻黃、阿膠、五味子、罌粟殼、甘草、半夏曲各一錢)、桑白皮二錢)。
使用方法為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