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瀉肺湯
主治肺經積聚熱邪導致的氣喘,伴有胸膈部位脹滿、痰多,以及大便乾澀不暢等症狀。
藥物組成:人參、黃芩、梔子、枳殼、薄荷、甘草、連翹、杏仁、桑白皮、大黃、桔梗。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王又原說:經典中講:邪氣所侵犯的地方,其正氣必定虛弱。而且肺作為嬌弱之臟,它經不起損耗是很明顯的。自從“肺熱傷肺”這種說法流行開來,一說保肺補肺,眾人就一同喧嘩反對;一說清肺瀉肺,就樂於附和。怎知道古人的清肺、瀉肺等方劑,卻必定都以人參來命名,由此也可明白肺氣不可損耗,而人參是必定要用的。肺的本體清肅,效法於天,向下施濟並司掌下降之令,一切渾濁之物不能向上乾擾,這都是靠胸中之氣強健運行且不停息。如果肺氣稍有鬆弛,那麼下降之令就無法正常施行,渾濁之氣就會逆行向上,從而出現咳嗽、氣喘急促,肺葉脹滿上舉,胸膈部位拘緊疼痛,熱邪轉移到大腸,導致大便艱難乾澀等症狀,種種看似邪氣有餘的表現,實際上種種都是正氣不足的征象。所以不論內傷還是外感,是熱證還是寒證,關鍵在於以人參來固護穩定肺氣為主。有時輔佐以地骨皮、知母、阿膠來滋養,用烏梅、五味子、罌粟殼來收斂,用半夏曲、生薑來降氣,用杏仁、桑白皮、枳殼、桔梗來通利,用梔子、黃芩、連翹來清熱,用麻黃、薄荷來發散,用大黃來攻下,總體依靠人參的強大藥力,把握關鍵樞紐來運轉,已侵入的邪氣容易排出,而將來的邪氣也無法侵入。肺中的邪氣借助各種藥物一同排出,而肺氣不會隨著各種藥物一起損耗。既然如此,那麼人參又怎麼會傷害肺呢,為何畏懼而不敢使用呢?又有人說風寒咳嗽,忌諱使用五味子;咳嗽用罌粟殼,止咳效果如神,但會像刀割肺一樣傷害肺。然而這些沒有根據的言論,不知最初從何而來,都是因為不研讀《本草》,不了解藥物的性味、功能,從而以訛傳訛。近代的醫生,也不能分辨,隻有有見識的人能夠明察。
瀉白散
主治因肺氣鬱積而生熱所導致的咳嗽氣喘,同時伴有麵部浮腫、身體發熱的症狀。
藥物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季楚重說:經典中講:肺厭惡氣上逆。氣上逆就會導致上焦鬱積生熱,氣鬱會產生痰液,火鬱會產生熱邪,從而使得肺的治理調節功能不能正常運行,壅塞嚴重就會出現氣喘、胸滿、麵腫、咳嗽等症狀。白色對應肺的顏色,“瀉白”,就是清瀉肺中多餘的邪氣。以桑白皮為君藥,其質地滋潤且味道辛辣,滋潤可潤燥,辛辣可瀉肺。以地骨皮為臣藥,其質地輕且性寒,質輕可除肺中實證,性寒可勝熱。甘草生用能瀉火,輔助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中的各種實邪,使肺金之氣清肅,那麼氣喘咳嗽就可以平複,相比黃芩、知母這類苦寒傷胃的藥物要好得多。火熱會損傷正氣,救治肺的方法有三種:實熱損傷肺,用白虎湯來治標;虛火克製肺金,用生脈散來治本;如果正氣沒有受傷,但鬱火又很嚴重,那麼瀉白散的清肺調中作用,既能治標又能治本,還彌補了上述兩方的不足之處。
阿膠散
主治肺臟虛弱且有火邪,咳嗽時沒有津液,咳嗽伴有氣逆哽塞的症狀。
藥物組成:真阿膠一兩)、牛蒡子二錢半,炒製)、馬兜鈴五錢,炒製)、杏仁七錢)、炙甘草五錢)、糯米一合)。
每次服用一兩左右,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程應旄說:痰液中帶有紅線,咳嗽帶有血點,時間一長就會逐漸發展成肺痿,這是因為肺處於五臟中位置最高之處,肺葉間分布著細小的孔竅,氣從這些孔竅出入,呼吸時形成津液,灌溉全身,這就是所謂的“水出高源”。一旦受到火邪侵襲,吸氣時隻會引火上升,呼氣時並沒有津液外出,時間久了肺竅就會全部閉塞,喉間有時發癢有時生瘡,肺的六葉就會日漸焦枯。現在用阿膠作為君藥,是為了消散孔竅中的瘀血。用杏仁、牛蒡子來宣通竅道。馬兜鈴,是為了清除竅中的熱邪。糯米用來補脾土,因為脾為肺之母,脾氣充足則肺氣自然輕清通暢而沒有阻礙了。
二陳湯
主治身形肥胖壯盛之人,因濕痰引發的病症,如氣喘、咳嗽、胸腹脹滿等。
藥物組成:半夏三錢,炮製過)、茯苓三錢)、陳皮二錢,去掉白色部分)、甘草一錢)。
以上四味藥,加入生薑三片,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李中梓說:肥胖之人多濕邪,濕邪夾雜熱邪就會生成痰,火邪帶著氣逆而上行。半夏味辛,能通利二便從而去除濕邪。陳皮味辛,可通調三焦並理順氣機。茯苓輔助半夏,共同達成燥濕的功效。甘草輔助陳皮,一同發揮調和的作用。成無己說:半夏能運行水濕之氣從而滋潤腎燥。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辛能潤燥”。運行水濕則脾土自然乾燥,並非半夏本身的性質乾燥。有人說:有痰且口渴,應該去掉半夏,用貝母代替。吳琨說:口渴且喜歡飲水,小便通利的人可以替換。不能飲水,小便不利,即便口渴也適宜用半夏。這是因為濕邪是根本,熱邪是表象,所謂濕邪極盛而出現類似燥熱的假象,並非真正的熱象。而且東南地區的人,多因濕熱生成痰,所以朱震亨主張在此方基礎上加枳實、砂仁,名為枳實二陳湯,其藥性較為峻急。前代賢哲說:二陳湯是治療痰證的奇妙方劑,對於上下左右各處的痰證,都較為適宜,然而它隻能治療實證痰證的表象,不能治療虛證痰證的根本。虛證痰證的根本在於脾胃,治療時應仔細斟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溫膽湯
主治因熱邪導致的嘔吐苦水,伴有心中虛煩、驚悸不安、失眠,以及痰氣上逆等症狀。
藥物組成:竹茹、枳實、半夏、甘草、陳皮、茯苓、生薑。
以上七味藥,加水煎煮後服用。
【集注】羅謙甫說:膽作為中正之官,是清靜之腑,喜好安寧靜謐,厭惡煩擾;喜好柔和,厭惡壅塞鬱滯。這是因為膽屬東方木德,具有少陽溫和之氣。如果病後,或者久病且體內原有痰飲沒有消除,胸膈間殘餘的熱邪沒有散儘,必然會損傷少陽的溫和之氣,因此出現虛煩、驚悸的症狀,這是因為中正之官受到熏蒸而不得安寧。熱邪導致嘔吐苦水,是因為清靜之腑受到鬱熱煎熬而不得靜謐。痰氣上逆,是因為肝木膽與肝相表裡)挾帶熱邪而向上衝逆。方劑中用二陳湯治療一切痰飲病症,加入竹茹以清除熱邪,加入生薑以止嘔吐,加入枳實以破氣降逆,這些藥物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雖然沒有直接針對膽進行治療,但膽自然能恢複平和,這是因為膽中的痰熱已經去除。方名中“溫”字,指的是溫和的“溫”,並非溫涼的“溫”,如果認為膽真的畏寒、膽怯而用溫藥來治療,不但方中沒有溫膽的藥物,而且還有清胃的藥物。
小半夏湯
嘔吐的患者,本來應當口渴,口渴意味著嘔吐將要緩解。但如今反而不口渴,這是因為心下部位有支飲停留的緣故。
藥物組成: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用七升水來煎煮這兩味藥,煮取一升半藥液,分兩次溫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主治突然發生嘔吐,胃脘部痞滿不適,胸膈之間有水飲停滯,進而出現頭目眩暈、心悸等症狀。
藥物組成為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煎藥和服藥方法與之前相同
《外台》茯苓飲
主治心胸部位有痰飲宿水,自行吐出清水後,又感覺心胸之間有虛氣脹滿,導致不能進食的情況。該方具有消除痰氣,使患者能夠進食的功效。
藥物組成: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術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以上六味藥,加六升水,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大約人行八九裡路的時間,再繼續服用。
【集注】趙良說:嘔吐是因為痰飲擾動中焦,向上湧而吐出。嘔吐完本應口渴,口渴就可以證明支飲已全部去除。現在反而不口渴,說明飲邪還留存,沒有完全清除乾淨。使用半夏的辛溫、生薑的辛散之性,消散即將吐出的水飲,那麼殘留的邪氣自然就會除儘。半夏、生薑都味辛,可治療膈上的痰邪、心下的堅實痞滿、嘔吐氣逆以及頭目眩暈。然而心悸必定是心臟受到水飲侵犯,所以加茯苓來利水,克製腎邪,安定心神。後麵這個方劑加入人參、枳實、橘皮,這是因為上、中二焦氣虛弱,水飲進入胃中,脾不能將水飲輸送到肺,肺不能通調水道,從而導致水飲停積形成痰和宿水。嘔吐之後下氣向上逆行,虛氣與邪氣糾結,導致脹滿不能進食。此時應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術作為君藥;茯苓驅逐宿水,枳實破除各種滯氣作為臣藥;陳皮、生薑能開通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的氣機,作為使藥。體內積飲已經去除,但虛氣充滿其中,導致不能進食,這種病症最為常見。
礞石滾痰丸
這是治療實熱老痰的峻猛方劑,體質虛寒的人不適合使用。
藥物組成:黃芩八兩)、大黃八兩,用酒蒸製)、沉香五錢,忌用火煆)、礞石一兩,用焰硝煆燒過後,埋在地下七天後取用)。
將以上四味藥研成細末,製成像川椒大小的水丸,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等情況酌量使用。用一口溫水送服,藥咽下後立刻仰臥,讓藥物緩緩下行,半天內不要進食飲水,也不要起身行動、說話,等待藥氣從胃口逐漸下行至腸道,之後再進行活動和飲食。服藥後,若感覺喉間有稠粘的痰液壅滯,不太舒服,這是藥力在發揮作用相互攻逐,所以痰氣會上泛。過一會兒藥力到達病所,就會逐漸將體內的痰濁等穢惡之物驅趕進入腹中腸道,效果就如同回聲一樣迅速顯著。
《指迷》茯苓丸
主治中焦部位停聚痰飲的病症。
藥物組成:半夏二兩,炮製)、茯苓一兩)、枳殼五錢)、風化硝二錢半)。
以上四味藥,用薑汁製成糊丸。
【注釋】經典中說:水飲進入胃中,遊溢出精氣,向上輸送到脾。“遊”,指的是運行;“溢”,指的是滲溢;“輸”,指的是輸布;“精氣”,指的是水液所化的精氣。意思是進入胃中的水液運行其精氣,滲溢到腸胃之外,然後向上輸布到脾。又說:脾氣散布水精,向上歸聚到肺。意思是水液中清的部分上升,就如同天上的雨露。還說: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意思是水液中濁的部分下降,就如同地上的江河。這些說的都是水液從濁轉化為清,由六腑輸送到五臟;從清再分出濁,由五臟輸送到六腑,水液如此運行循環。又說:水精四散分布,並行於五臟之經脈。意思是水液發源於脾,周遍分布到四臟,並行於五臟的經脈。這些說的都是水液對內滋養臟腑,對外滋潤全身骨骼肌肉,水液的變化精妙之處。像這樣,怎麼會產生痰呢?如果飲食沒有節製,體內不和,水精就不能滲溢到腸胃之外,而直接向下流入大腸、小腸,從而導致泄瀉。如果三焦失去運化功能,氣不能蒸化水液,水液中清的部分不能上升,濁的部分不能下降,水精就會化為水,在內就會停聚導致腹脹,向外就會泛溢導致浮腫,向上會引發氣喘,向下會蓄積導致淋證、小便不通。如果上焦之氣不清肅,不能輸布水液,水液留存在胸中,水液中清的部分就會全部變為濁物,陽熱亢盛時煎灼就會形成痰,陰寒盛時凝聚就會蓄積為飲。所以治療痰證,以清瀉火邪為主,實證用通利的方法,虛證用化解的方法。治療飲證,以燥濕為主,實證用驅逐的方法,虛證用溫陽的方法。因此古人治療飲證有溫補的方法,而治療痰證卻沒有。王隱君創製礞石滾痰丸,治療老痰的這一方劑,用黃芩清胸中無形的各種熱邪,用大黃瀉腸胃中有形的實火,這說明治療痰症必須清瀉火邪。用礞石的燥烈強悍之性,這說明治療痰證必須去除濕氣。用沉香的快速降氣作用,這說明治療痰證必須通利氣機。黃芩、大黃得到礞石、沉香的輔助,就能迅速掃蕩直攻老痰的巢穴,使濁膩的痰垢一點都不殘留,這就是滾痰丸名稱的由來。如果陽氣不旺盛,痰飲同時發作,又不適合用這個方劑,應當用《指迷》茯苓丸合方來治療,用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化硝軟堅,枳殼利氣。它不同於二陳湯的甘緩,又遠離大黃、礞石的峻猛強悍,大概算是攻邪方劑中的平和之劑吧!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