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2-6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刪補名醫方論2-6(1 / 1)

《金匱》枳術湯

主治胃脘部心下)堅硬,如同大盤子,周邊卷曲如同杯子,由水飲所導致的病症。

藥物組成: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以上兩味藥,加入五升水,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服藥後若腹中變軟,病症就會消散。

【注釋】心下指的是胃的上脘部位。上脘部位凝結堅硬如盤,周邊卷曲如杯,說的是大小形狀時有變化,這是由水飲導致,並非有形的食物停滯。使用枳實來破除結聚的氣邪,用白術來消除水濕。分三次溫服,那麼腹中就會變軟,凝結散開,堅硬之症也就消除了。李杲效法仲景,在此方中加倍使用白術,是以補養為主。而原方以枳實作為君藥,是以瀉下為主。然而一方緩和、一方峻急,一方補養、一方瀉下,它們的用途不同,僅僅在藥量多少轉換之間而已。

桂苓甘術湯

主治心下部位有痰飲,出現胸脅部支撐脹滿、頭目眩暈的症狀。又說:呼吸短氣且體內有輕微水飲,應當通過利小便的方式來去除水飲,可用桂苓甘術湯主治;腎氣丸也可主治。

藥物組成: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三兩)、甘草三兩)。

以上四味藥,加六升水,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服後小便就會通利。

【集注】趙良說:《靈樞》提到心包絡的脈氣變動就會出現胸脅部支撐脹滿的病症,這是說痰飲積聚在心包,病症必然會如此。頭目眩暈,是因為痰飲阻滯了胸中的陽氣,使其不能向上布散水穀精微。茯苓味淡滲濕,能使水飲從下竅排出,因其通利作用而去除水飲,所以將其作為君藥。桂枝能通陽輸水,可走行於皮毛,使水飲從汗液排出而解,所以作為臣藥。白術燥濕,輔助茯苓消除痰飲以解除支撐脹滿。甘草補中氣,輔助桂枝健運中土以克製水邪。至於呼吸短氣且有輕微水飲,這是水飲停蓄,導致呼吸不利才這樣。《金匱要略》同時列出兩個方劑,其精妙含義更加彰顯。呼氣短的情況,使用苓桂術甘湯這種輕清之劑來通其陽氣,陽氣得以運化,小便就能排出。吸氣短的情況,使用腎氣丸這種重降之劑來通其陰氣,腎氣通暢,膀胱開合正常,小便自然通利。

【按語】風水屬於陽水,石水屬於陰水。陽水多為實證,陰水多為虛證。陽水停聚在上部,所以多有氣喘症狀;陰水停聚在下部,所以多有脹滿症狀。因此治療陽水用發散、攻下之法,治療陰水用溫陽、補養之法。然而陰中必定有陽,這個方劑治療的是陰水停聚在陽位且偏上的病症,腎氣丸治療的是陰水停聚在陰位且偏下的病症。由此推論,陽中也必定有陰,所以有小青龍湯、五苓散這樣的治法。如今世人不分陰陽虛實,都用《金匱》腎氣湯來治療,服用後沒有效果,卻始終不改變方法,每每導致患者吐血而死,實在令人歎息。

疏鑿飲子

主治全身水腫,伴有氣喘、口渴,大便和小便都不通暢的病症。

藥物組成:羌活、秦艽、檳榔、大腹皮、商陸、茯苓皮、椒目、木通、澤瀉、赤小豆各藥用量相等)。

加入生薑皮,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經典中說:三焦是決瀆之官,人體水道由此而出。如果水飲在體內阻滯,風寒在體表束閉,那麼三焦的氣化功能就不能正常運行。上焦如霧露彌漫、中焦如物浸泡的狀態,都會如同下焦排水的狀態一樣失常。從而導致水氣向外泛溢,皮膚出現腫脹,在腹內停聚則腹部脹滿,向上衝逆引發氣喘、咳嗽、嘔吐,向下蓄積導致小便不利等種種症狀。而治療方法總體不外乎從表證和裡證著手。小青龍湯、真武湯、越婢湯、五苓散、疏鑿飲子這五個方劑,都是治療有水氣且兼見表裡證的藥物。小青龍湯治療表裡寒實,體內有水氣的病症;真武湯治療裡有虛寒,體內兼有水氣的病症。這兩種病症,內部都不會出現脹滿,體表也不會出現腫脹,所以小青龍湯用麻黃、桂枝之類藥物散寒來行水;真武湯用乾薑、附子之類藥物溫寒來製水。越婢湯治療表裡實熱,體內有水氣的病症;五苓散治療表裡虛熱,體內有水氣的病症。所以越婢湯用麻黃、石膏,疏散肌膚之水,清除肌肉之熱,以消除腫脹;五苓散用桂枝、茯苓、白術、澤瀉,解除肌表之熱,通利停蓄之水,以止住嘔吐。疏鑿飲子治療表裡俱實,不偏於寒也不偏於熱,而水濕過盛,出現全身水腫、氣喘、腹脹、便秘的病症。因此以商陸作為君藥,專門通行各種水濕。輔以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使在表之水,從皮膚發散;輔以檳榔、赤小豆、椒目、澤瀉、木通,使在裡之水,從大小便排出。通過上下內外,分消水濕的勢力,就如同大禹疏浚開鑿江河治水的意圖。至於越婢湯加半夏,是因為氣喘上逆,用半夏來降逆;加附子,是因為汗出且惡風,用附子散表邪並固護陽氣。小青龍湯加石膏,是因為氣喘且煩躁,用石膏兼清胃熱。五苓散把白術、桂枝換成滑石、阿膠,名為豬苓湯,專門用於清利陰分並治水。真武湯,去掉生薑加人參,名為附子湯,專門溫陽而不治療水飲。由此可知仲景使用方劑,在眾多溫性藥物中,加入大寒之品;在大寒藥物中,加入辛熱之品。去掉桂枝加滑石,藥物就不會走行於體表;去掉生薑加人參,就不用於治水。其轉換變化如此神妙,那些拘泥不化的人,是不足以與他們談論這些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葶藶大棗瀉肺湯

主治肺癰導致氣喘不能平臥,以及水飲上攻於肺引起氣喘急促的病症。

藥物組成:葶藶一兩,用苦葶藶)、大棗十枚)。

使用五盅水,先煮大棗,煮至剩三盅時,去掉大棗,放入葶藶,繼續煮取一盅半藥液,一次服完,體質虛弱的人酌情減量服用。服藥期間要戒除鹽和醬類食物。

蘇葶定喘丸

主治水飲停聚在上焦,上攻於肺,致使氣喘胸滿不能平臥,同時伴有麵部及全身水腫、小便不利的患者。

藥物組成:苦葶藶子研磨成泥狀)、南蘇子研磨成泥狀),二者用量相等,混合均勻後,用棗肉製成小丸,陰乾後,裝入瓷罐中儲存,這是為了防止藥物滲出油性,從而降低藥力。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錢,在夜間三更時分用白開水送服,以達到瀉下四五次為適度。如果瀉下次數過多,就減少服用量;瀉下次數少,就增加服用量。次日若身體發軟,那麼就間隔一日或者兩日再服用。身形和氣力虛弱的人,先將劑量減半服用,等到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劑量。服用期間必須嚴格戒除鹽和醬類食物,如此服用方可迅速奏出神奇功效。要是不能嚴格戒除所有鹹味食物,即便用藥對症,患者也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

舟車神佑丸

該方又名淨腑丸)

主治水腫、水脹,且患者形體壯實、正氣不虛的病症。

藥物組成:黑牽牛四兩,炒製)、大黃二兩,用酒浸泡)、甘遂一兩,用麵粉包裹後煨製)、大戟一兩,用麵粉包裹後煨製)、芫花一兩,用醋炒製)、青皮一兩,炒製)、橘紅一兩)、木香五錢)、檳榔五錢)、輕粉一錢)。

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製成水丸。每次服用五分,在五更時用白開水送服,以大便通暢三次為適度。如果一兩次沒有通利,次日仍然照服。或者可服用六分、七分,逐漸增加至一錢。如果服藥後大便通利四五次,或者感覺身體和正氣難以支撐,就減少服用量,三分、二分都可以,也可以間隔一兩天或兩三天服用一次,以疾病痊愈為標準。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忌鹽醬一百天。

【注釋】葶藶大棗湯、蘇葶定喘丸、舟車神佑丸,這三個方劑都是治療腫脹的方劑。然而葶藶大棗湯,用於治療水飲停聚在胸中,肺臟脹滿,氣喘急促不能平臥,皮膚出現浮腫,但腹部脹滿不嚴重的病症。所以單獨使用葶藶的苦味,先瀉除肺中的水氣,再用大棗輔佐,以防葶藶苦味太重損傷胃氣。蘇葶定喘丸,就是在前方的基礎上加蘇子來降氣,氣降則水隨之下降,氣降可以疏通輸水的上源,水降則能開通水液下流的通道。舟車神佑丸,用於治療水飲停聚在各個裡部,向上引發氣喘咳嗽難以平臥,向下蓄積導致小便不利,向外侵及皮膚出現浮腫,在中部停聚致使腹部脹滿急迫的病症。因此一並使用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大黃,直接攻打水飲的巢穴,使水飲從大小便排出,再用青皮、陳皮、木香來行氣,這樣氣行則水行,腫脹都能消除。其更為峻猛厲害的地方,在於少量加入輕粉,使得各種攻水行氣的藥物,迅猛難當,無孔不入,無處不到。使用得當的話,功效神奇,屢試不爽。然而如果不是形體壯實或者邪氣強盛的人,不可輕易嘗試。倘若僅僅貪圖它有消除疾病的能力,卻導致水腫消除後又很快複發,使用的人一定要謹慎啊!

實脾飲

主治身體沉重、懶得進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大便和小便溏薄不實的病症。

藥物組成:白術用土炒)、茯苓、甘草炙製)、厚樸用薑炒)、大腹子、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乾薑。

加入生薑、大棗後煎煮服用。如果患者氣虛,可加用人參。

【注釋】脾胃虛弱,那麼土就不能克製水,水就會肆意在肌表運行,所以身體沉重、出現浮腫。使用白術、甘草、生薑、大棗,來充實脾胃的虛弱。脾胃虛寒,那麼中焦寒冷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留在腸胃,所以懶得進食、不口渴,大便和小便溏薄不實。使用乾薑、附子、草果仁,來溫煦脾胃的寒邪。再輔佐大腹子、茯苓、厚樸、木香、木瓜,是為了通導水液、理順氣機。因為氣是水的根源,土是水的堤防,氣運行那麼水就運行,土充實那麼水就能得到治理,所以命名為實脾飲。然而這個方劑通導水液、理順氣機的力量有餘,對於陰水寒邪強盛而正氣不虛的患者,固然是適宜的。如果患者氣息微弱、聲音低微,那麼一定要用理中湯加附子,把茯苓的用量增加數倍作為君藥,溫補元氣來運行水液,這才是最為恰當的。

【按語】苓桂術甘湯、實脾飲、腎氣丸,都可治療陽虛水氣的病症。苓桂術甘湯,治療上焦陽虛不能輸布水液,水液停留在上焦,出現胃脘部痞滿不適、氣向上衝逆至胸部的症狀,所以使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這類藥物,扶助陽氣、通暢氣機、輸布水道。實脾飲,治療中焦陽虛不能蒸騰運化水液,水液在中焦積聚,向外泛溢導致浮腫,大便和小便通利,所以使用乾薑、附子、茯苓、白術這類方劑,培補脾胃、溫暖中焦,戰勝寒濕之邪。腎氣丸,治療下焦陽虛不能行水,出現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氣喘急促、腹部脹滿的症狀,所以使用桂枝、附子、地黃、茯苓之類藥物,溫陽並滋補,以運行水液。

清脾飲

主治因痰積聚而引發瘧疾,且沒有表證與裡證的情況。

藥物組成:青皮、厚樸、草果、半夏、柴胡、白術、甘草、茯苓、黃芩。

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瘧疾屬於少陽經的病症,若兼見太陽經表證,宜用麻桂各半湯發汗解表;若兼見陽明經裡證,則用大柴胡湯攻下裡實;倘若不兼見表裡證,或者已經用過發汗、攻下之法,瘧疾卻仍然發作,此時應當采用和解少陽的治法。這個方劑是小柴胡湯與四君子湯的合方,既能清解少陽之邪,又能兼顧脾胃,所以名為“清脾飲”。方中減去人參,是因為患者正氣不虛;加入草果、厚樸這兩味氣味醇厚的藥物,目的是輸散胃中的積滯;加入青皮,輔助茯苓、半夏,用來破除生痰的根源。前代賢哲說:“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這個清脾飲就是體現這一理論的方劑。如果患者氣虛,還是要加用人參;若正氣充實,可再加檳榔;熱邪偏盛者,加石膏;汗出較多者,加桂枝。臨證時自然應當根據病情仔細斟酌用藥。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