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方活命飲
附:薛己治療瘡瘍的通用方劑)
主治各類瘡瘍,尚未成膿的可以使其內消,已經成膿的能夠促使其破潰,同時還有止痛、消毒的功效,堪稱聖藥。
藥物組成:穿山甲、白芷、防風、皂角刺、乳香、沒藥、當歸尾、赤芍、花粉、貝母、陳皮、金銀花、甘草。
以上十三味藥,用一碗酒,煎煮數沸後服用。
【集注】羅謙甫說:這是治療瘡瘍開始著手攻毒的首要方劑。經典中說:營氣運行不順,逆亂於肌肉紋理之間。所以癰疽的發生,無不是從營氣鬱滯開始,進而導致血結痰滯,熱毒蘊積為患。治療的方法,關鍵在於疏通經絡的鬱結,行散血液的瘀滯,再輔助以豁痰理氣解毒之法。在這個方劑中,穿山甲用來攻堅破結,皂角刺直達毒邪所在之處,白芷、防風、陳皮通行經絡、理氣而疏解鬱滯,乳香定痛和血,沒藥破血散結,赤芍、當歸尾驅散血熱並促使其運行,以破除血結。再佐以貝母、金銀花、甘草,一方麵豁痰解鬱,另一方麵散毒和血,因此它對於破潰堅硬腫塊、止痛是很適宜的。然而,這個方劑是為營衛尚且強盛、中氣沒有虧虛的人所設。如果脾胃素來虛弱,營衛失調,那麼就有托裡消毒散等治法,必須斟酌情況選用。這是薛己所論述的千古不變的治療方法。現將治療瘡瘍選用方劑的方法附在後麵,讓學習者牢記於心。
薛己說:治療瘡瘍的方法,如果瘡瘍腫勢高突、焮紅疼痛,先使用仙方活命飲來消解,之後用托裡敗毒散。如果瘡瘍漫腫而疼痛輕微,就用托裡散,若沒有效果則加生薑、肉桂。如果膿液流出後反而疼痛,這是氣血虛弱,用八珍散。如果不化膿、不腐潰,這是陽氣虛弱,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芪、肉桂。如果不生肌、不收斂,這是脾氣虛弱,用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如果惡寒怕冷,這是陽氣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加生薑、肉桂。如果午後發熱、內熱,這是陰血虧虛,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芪。如果想要嘔吐或正在嘔吐,這是胃氣虛,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如果自汗、盜汗,這是五臟虛,用六味地黃丸原方加五味子。如果食量減少、身體疲倦,這是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果喘促咳嗽,這是脾肺虛,用前方加麥冬、五味子。如果想嘔吐且食量少,這是脾胃虛弱,用人參理中湯。如果腹痛泄瀉,這是脾胃虛寒,用附子理中湯。如果發熱口渴、小便淋澀不通,這是腎虛陰火,用加減八味丸。大凡體質怯弱的人,不必區分瘡瘍是腫是潰,隻應當先補胃氣。因為瘡瘍的發生,是由於陰陽虧損,膿液已經泄出後,氣血更加虛弱,哪有不適合補養的道理呢!有的人懷疑人參、黃芪會導致中焦壅滿,即便偶爾使用,又加上發散敗毒的藥物,結果所補不及所損。還有的人因為患病就不服補劑,因而導致失誤的情況太多了。實在太可惜了!
托裡消毒散
藥物組成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白芍、金銀花、白芷、甘草、連翹。
加水煎煮後服用。
【注釋】方中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用於補益氣分,使正氣充足;當歸、川芎、白芍能夠滋養血分,以補充陰血;金銀花、白芷、連翹具有解毒的功效,可解除體內毒邪。
桂枝湯
主治風寒之邪侵襲肌表,脈象浮弱,自汗出,伴有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症狀。此外,雜病中出現自汗、盜汗,以及虛損、虛瘧等情況也可應用。但如果脈象浮緊,無汗出者,或者平素嗜酒之人感受風寒且汗出者,則禁止使用。
藥物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製)、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藥液,每次服用一升,服藥後覆蓋衣被,使身體微微出汗,不可讓汗出如水流淌,否則病必不能痊愈。若服用一升後,汗出病愈,不必將藥服完。服藥後,再喝一盞稀粥,以輔助藥力。
【注釋】大凡風寒在表,脈象呈現浮弱且自汗出的情況,都屬於表虛證,適宜用桂枝湯來主治。之所以稱為桂枝湯,是因為以桂枝作為君藥。桂枝性味辛溫,辛能發散邪氣,溫可助陽以護衛肌表。芍藥性味酸寒,酸可收斂汗液,寒能入陰以補益營血。桂枝作為君藥搭配芍藥,在發散邪氣之中蘊含著收斂汗液的意圖;芍藥作為臣藥輔佐桂枝,在固護肌表的同時也有使微微出汗的作用。生薑性味辛,輔助桂枝以解除肌表之邪。大棗性味甘,輔助芍藥以調和營血。甘草性味甘平,具有安定內部、抵禦外邪的能力,用它來調和中焦之氣,進而調和表裡、調和諸藥。桂枝與芍藥相互配合,生薑與大棗相得益彰,借助甘草的調和作用,使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衝突,這是以剛柔相濟來達到調和的目的。其精妙之處還在於服藥後片刻飲用熱稀粥以增強藥力。因為穀氣充實於內,不僅容易釀汗,更能使已經侵入的邪氣不能稍有停留,未來可能侵入的邪氣也無法再次進入。又巧妙地在於溫服後約一個時辰,全身微微似有汗出,這是傳授給人們微微出汗的方法。不可讓汗出如水流淌,否則病必不能痊愈,這是告誡人們不可過度發汗。這個方劑是仲景眾多方劑中的佼佼者,是解肌發汗、調和營衛的第一方劑。凡是中風、傷寒,脈象浮弱,自汗出且表證不解的,都可以用它來主治。其他病症隻要見到其中一二個症狀即可使用,不一定要症狀全部具備。所以麻黃湯、葛根湯、青龍湯等發汗方劑,也常參考應用。如果無汗出,這是麻黃湯證,脈象浮緊是麻黃湯對應的脈象,所以不可用桂枝湯。然而剛開始發病無汗,應當用麻黃湯發汗,如汗出解除後又出現煩躁,脈象浮數的,以及瀉下之後脈象仍然浮,氣上衝逆的,還有瀉下之後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不止的,都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邪。為什麼呢?因為此時表邪雖然未解,但腠理已經疏鬆,邪氣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並且經過發汗、瀉下之後,津液已經受損,所以脈象和症狀雖然與麻黃湯證相同,但主治方劑應當是桂枝湯。醫術粗疏的醫生錯誤地認為桂枝湯專門治療中風,不治療傷寒,使得人們疑慮而不敢使用;又認為它隻治療肌表病症,不治療其他疾病。卻不知這個方劑加倍芍藥、生薑並加人參,名為桂枝新加湯,用來治療營表虛寒、肢體疼痛;加倍芍藥並加飴糖,名為小建中湯,用來治療裡虛、心悸、腹中拘急疼痛;再加黃芪,名為黃芪建中湯,用來治療虛損、虛熱、自汗盜汗。由此可知仲景的方劑,可以通治多種病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麻黃湯
主治太陽經感受風寒之邪停留在肌表,症見頭項部拘緊疼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冷且無汗,胸部滿悶、氣喘,脈象呈現浮緊或者浮數的情況,使用該方來發汗解表。雖然有上述症狀,但如果脈象浮而軟弱,自汗出,或者尺部脈象微弱與遲緩的,都不可使用。此外,對於風寒濕邪導致的痹證,肺經氣機壅塞,出現昏亂不語,以及冷風引發的哮吼症狀,使用本方最為適宜。
藥物組成:麻黃三兩,去除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製)、杏仁六十枚,去除皮和尖)。
將以上四味藥,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二升,撇去上麵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取二升半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服藥後覆蓋衣被以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稀粥來助汗。服一次藥後汗出,就停止服用後麵的藥。如果汗出過多,用溫粉撲身止汗。
【注釋】大凡風寒之邪在表,脈象浮緊、浮數且無汗的,都屬於表實證,適宜用麻黃湯來主治。之所以稱為麻黃湯,是因為以麻黃作為君藥。麻黃性溫,味辛且苦,其作用在於迅速升散。桂枝性溫,味辛且甘,其功能在於固護肌表。此症屬於邪氣有餘,所以以麻黃為主藥,這是必定取勝的謀劃。以桂枝監製,這是巧妙的節製。杏仁味辛苦性溫,輔佐麻黃,驅逐邪氣並降逆平喘。甘草味甘性平,輔佐桂枝,調和體內並抵禦外邪。藥物進入胃中,在體表的汗孔中運行,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毛,這樣使毛脈中的精氣相互融合,周身微微汗出,在表的邪氣必然全部去除而不會殘留,疼痛停止、氣喘平複,寒熱症狀立刻解除。不需要借助喝稀粥來幫助發汗。方中不用生薑、大棗,是因為生薑的特性是橫向發散於肌肉之間,會妨礙麻黃迅速升散;大棗的特性是黏滯於胸膈,會妨礙杏仁迅速下降,這是想要儘快使藥力直達病所,稍有遲緩就不能迅速起效,橫向發散就無法升散了。然而麻黃湯是純陽的方劑,發散之力過強,如同單刀直入的將領,使用得當,一戰就能成功,使用不當則難以控製而招致災禍。所以隻能用一次而不可再次使用,如果汗出後病症未解,就應當用桂枝湯來代替。這個方劑是仲景用來開泄肌表、驅逐邪氣、發汗的第一峻猛之藥。醫術平庸的醫生不了解其關鍵在於溫覆取汗,如果不溫覆取汗,就不會峻猛。世人認為麻黃專門能發表,不能治療其他病症。卻不知這個方劑與桂枝湯合用,名為麻桂各半湯,用來調和太陽經中留連未儘的寒熱之邪。去掉杏仁,加入石膏,與桂枝湯合用,名為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來解除太陽經熱多寒少的寒熱症狀。如果陽熱盛於體內而無汗的,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用來疏散太陰肺經的邪氣。如果陰寒盛於體內而無汗的,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用來溫散少陰腎經的寒邪。《金匱要略》中用這個方劑去掉桂枝,《千金方》中用這個方劑將桂枝換成肉桂,都名為還魂湯,用來治療邪氣在太陰經,突然卒中、暴厥,出現口噤氣絕的症狀,服下後即可見效。而且都不需要溫覆取汗。由此可知麻黃湯峻猛與否,在於是否溫覆取汗。這是仲景運用方劑的心法,豈是平常人能夠輕易窺探得到的呢!
大青龍湯
主治太陽經同時受到風寒之邪侵襲,致使營衛同病。具體表現為具有傷寒的脈象卻呈現出中風的症狀,或者具有中風的脈象卻呈現出傷寒的症狀,兩種病症都沒有出汗且伴有煩躁,此時使用本方來同時解表發汗,解除風寒之邪。雖然有上述症狀,但如果脈象微弱,且自汗出者,不可服用,服用後必然導致陽氣耗散。
藥物組成:麻黃六兩,去除節)、桂枝二兩)、杏仁四十個,去除皮和尖)、甘草二兩,炙製)、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石膏如雞蛋大小,打碎,用棉包裹)。
將以上七味藥,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二升,撇去上麵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使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汗出過多,用溫粉撲身止汗。服一次藥後汗出,就停止服用後麵的藥。因為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散,進而身體虛弱,出現惡風、煩躁且無法入眠的情況。
【注釋】如何知道是風寒同時侵襲,導致營衛同病呢?依據是出現傷寒的脈象卻呈現中風的症狀,或者出現中風的脈象卻呈現傷寒的症狀。命名為大青龍湯,是取龍能興雲致雨的含義。治療風邪離不開桂枝,治療寒邪離不開麻黃,將桂枝湯與麻黃湯合為一劑,所以主治風寒同時侵襲人體的病症。兩種病症都沒有汗出,所以減少芍藥的用量,因為不想讓它發揮收斂作用。兩種病症都伴有煩躁,所以加入石膏來解除熱邪。假如沒有煩躁症狀,就應當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仲景在解表方劑中加入大寒且辛甘的石膏,由此可知麻黃湯證的發熱,熱邪完全在表;而大青龍湯證的煩躁,熱邪已經涉及肌表與裡。在疾病初起屬於太陽病時就使用石膏,是因為其辛味能解除肌表之熱,寒性可清瀉胃火,甘味能生津液,這是預先保護陽明經、保存津液的首要措施。醫術粗疏的醫生對此心存疑慮而畏懼使用,應當用的時候不用,必然會導致熱邪鬱結在陽明經,出現發斑、發黃、發狂、昏冒等各種變證。由此可知,石膏是治療中風、傷寒的重要藥物,與麻黃、桂枝配伍而有青龍湯之名,與知母、甘草配伍而有白虎湯之稱。服藥後要使身體微微出汗,汗出過多的,用溫粉撲身止汗。服一次藥後汗出,就停止服用後續藥物,這是告誡人們,即便適合發汗的病症,也不可發汗過度。所以仲景在桂枝湯中不使用麻黃,是不想讓其大發汗;在麻黃湯中使用桂枝,是擔心發汗太過而無法控製。如果不謹慎遵循這些用藥方法,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散,就會發生各種變逆之症,肌表就會變得空虛而無法抵禦風邪,陰寒過盛格拒陽氣,從而更加煩躁且無法入眠。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