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3-2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刪補名醫方論3-2(1 / 1)

越婢湯

主治風水之症,症見厭惡吹風,全身都出現腫脹,脈象浮,口不渴,持續自汗出,沒有高熱。還可治療裡水之症,表現為全身及麵目發黃、腫脹,脈象沉,小便不利,因而導致水腫病。假如小便自然通利,這是津液耗損,所以會出現口渴的症狀,此時也宜用越婢加術湯。

藥物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五枚,擘開)、甘草一兩)。

若厭惡吹風症狀明顯,加一枚炮附子。

將以上五味藥,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集注】喻昌說:越婢湯,是在不明顯發汗之中微微發表的方劑,大體上是取其通調營衛的作用。麻黃、石膏這兩味藥,一為甘熱,一為甘寒,合用之後,脾臟偏於陰寒就用甘熱之藥來調和,胃腑偏於陽熱就用甘寒之藥來調和。乃至風熱這種陽邪,水寒這種陰邪,凡是與中土不協調的,都能夠使用越婢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土不協調,水穀就不能化生其精微強悍之氣來充實營衛。營衛虛弱,那麼無論寒邪還是熱邪,都能夠壅塞在營衛運行的通道,從而導致表裡不通暢。所以在表的風水之證要用它,在裡的水腫伴有口渴且小便自然通利的情況,也一定要用它,無非是希望它不要損害中土。不損害中土,自然就能夠在疾病剛剛萌發時消除隱患。

趙良說:五臟各自有其陰陽屬性,唯獨脾胃居於中間而與陰陽兩方麵都相關聯。所以土氣不隻是形成四季之氣,土氣也是順應東南西北四方之後才得以形成,並非僅僅由火所生。於是四方有水寒這種陰邪,就會應於脾臟;風熱這種陽邪,就會應於胃腑,飲食五味的寒熱,凡是進入脾胃的也是如此。一旦有所乾擾,就會導致脾氣不調和,胃氣不清淨,水穀也就不能化生精微物質來運行營衛,充實陰陽。甘味,是土的本味,所以脾氣不調和時,用甘熱之藥來調和;胃氣不清淨時,用甘寒之藥來清理。麻黃味甘性熱,走行於手足太陰經,連及皮膚,在三陰經中運行氣機,以祛除陰寒之邪;石膏味甘性寒,走行於手足陽明經,到達肌肉,在三陽經中運行氣機,以祛除風熱之邪。既利用它們的甘味進入中土,利用寒、熱之性來調和陰陽,利用其善於走行的特性來發散脾氣,再用甘草調和中焦、緩和急迫。麻黃與石膏兩藥相互協同而發揮功效。大棗味甘,能補脾中的血液;生薑味辛,可增益胃中的氣。厭惡吹風是因為陽虛,所以加附子來補陽。對於風水之證,則加白術,以發散皮膚間的風水之氣,生發水穀精微來宣通營衛,白術與麻黃、石膏相互為用,引導藥物進入中土。越婢湯這個名稱,不也很恰當嗎?

【按語】喻昌的論述明晰透徹,趙良的說法,能夠詳細剖析其中的道理,啟發後學,所以將二者都記錄下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主治溫熱之邪在體內發作,導致表裡都出現熱象,症狀表現為頭痛、身體疼痛,不惡寒反而惡熱,無汗且氣喘,極度煩躁、口渴,脈象無論寸關尺陰陽)都呈浮象,使用本方可以發汗並清瀉火熱。若脈象浮弱、沉緊、沉細,且有惡寒、自汗出而口不渴的症狀,則禁止使用。

藥物組成:麻黃四兩,去除蘆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製)、石膏半斤,打碎,用棉包裹)。

將以上四味藥,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二升,撇去上麵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集注】柯琴說:石膏是清瀉火熱的重要藥物,青龍湯、白虎湯都依靠它來發揮功效,然而使用不當,反而會招來災禍。所以在青龍湯中,因為患者無汗且煩躁,借助生薑、桂枝來宣發衛分的陽氣;在白虎湯中,由於患者有汗且煩渴,需要粳米來保存胃中的津液。而在本方中,隻有熱象沒有寒象,所以不用生薑、桂枝;氣喘的原因不在胃而在肺,所以不需要粳米。其用意重在保存陰液,不必擔憂會導致陽氣外亡,因此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的監製作用,取用麻黃的專一開泄之性、杏仁的降氣之功、甘草的調和之力,加倍使用大寒的石膏,以清除內外的實熱,這樣就能使周身微微汗出,內外的煩熱與氣喘症狀也都能消除。

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治少陰病,剛開始得病時,反而出現發熱,脈象沉,得病二三日還沒有裡證的情況。

藥物組成:麻黃一兩)、附子一枚,炮製)、細辛二兩)。

如果發熱輕微,就用甘草替換細辛,輕微發汗。

將以上三味藥,加入一鬥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二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柯琴說:少陰經主裡,正常情況下不應有表證;病發於陰經,應該有表寒症狀。如今少陰經剛開始受到寒邪侵襲,卻反而發熱,這表明既有少陰經的裡證,又兼有太陽經的表證。太陽經表證,脈象應該不沉,現在脈象沉,說明有太陽經的症狀,卻出現了少陰經的脈象。所以身體雖然發熱,但脈象卻是沉的。因此,太陽病脈象反而沉時,就要用四逆湯來急救其裡;而這裡少陰病表反而發熱,便在解表方劑中加入附子,以預先鞏固其裡。發熱無汗,太陽經表邪不得不解,脈沉表明病在裡,少陰經的樞機又不得不固護。倘若隻用麻黃開泄腠理,細辛發散浮熱,而沒有附子來固護元陽,那麼少陰經的津液就會外泄,太陽經的微弱陽氣就會外亡,離生機就越來越遠了。隻有附子與麻黃並用,寒邪雖然得以消散,而陽氣不會亡失;這種裡病涉及表,脈象沉而應當發汗的情況,與病在表脈象浮而發汗的情況截然不同。如果表熱輕微,那麼受寒也較輕,所以用甘草替換細辛,輕微發汗,用甘味藥緩和藥力,與用辛味藥發散藥力,又稍有區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桂枝加附子湯

患太陽病,發汗後,導致汗漏持續不止,患者惡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屈伸,可用該方治療。

方劑組成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附子一枚炮製,去掉外皮,劈成八片)。

煎煮和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不需要喝稀粥。

【集注】柯琴說:發汗太過,陽氣失去製約而汗出不止。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損耗,體表毛孔不能閉合,風邪趁機侵入,所以又惡風;津液向外流失,無法滋潤下焦,所以小便困難。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能柔和地滋養筋脈,若開合失司,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筋脈拘急,從而屈伸不利。這個方劑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可大力補充表陽;表陽固密,汗漏就會自行停止,惡風症狀也會自然消失。汗止後津液恢複,小便就會通暢,四肢也會恢複柔和。汗漏不止與大汗出情況類似,但變化形成的病症卻不同。服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後,若大汗出且極度煩渴,這是陽邪陷入裡,急需救陰,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服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後,大汗出且汗漏不止,這是陽氣亡失於外,急需救陽,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要知道使用發汗方劑時,用桂枝不當,陽邪陷入裡的情況較為多見;用麻黃不當,陽氣亡失於外的情況較為多見。因為桂枝湯中有芍藥而無麻黃,所以即使大汗出,體表毛孔還能自行閉合,一般不至於使陽氣亡失於外。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發汗後病症解除,卻反而出現惡寒的情況,這是因為體虛的緣故,宜用這個方劑治療。

藥物組成: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製)、附子一枚,炮製,去掉外皮,劈成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加入五升水,煮取一升五合藥液,濾去藥渣,分多次溫服。

【集注】柯琴說:發汗後病症解除,卻反而惡寒,而且比未發汗時更為嚴重,由此可知陽氣虛弱。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太陽經患病,根源往往是少陰經虛弱,不能藏納精氣,從而無法為陽氣鎮守於內。如今惡寒反而出現在發汗病解之後,說明寒邪已經隨著汗出而解除,此時是太陽經陽氣虛弱,不能衛護肌表,無法為陰氣行使在外的功能,陽氣亡失的征兆已在此顯現。若此時仍用桂枝湯解表,不但不能扶助陽氣,反而會導致陽氣進一步亡失。所以用芍藥收斂少陰經的精氣,甘草緩和陰邪向上逆行,附子補充腎中陽氣,隻要使腎中的元陽歸位,那麼肌表因虛陽不足導致的惡寒症狀自然就會解除。

桂枝甘草湯

主治因發汗過多,患者雙手交叉按壓在心前區,自覺心下悸動,且希望有人按壓的病症。

藥物組成: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製)。

將以上兩味藥,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藥液,一次性服下。

【集注】柯琴說:發汗過多,會使心液虧虛,中氣虛弱,所以出現心悸。患者雙手交叉按壓在心前區,表明通過外部的按壓能有所護衛,按壓後內心會覺得有所依靠,從這般難以忍受的狀態,一望便知其身體虛弱。桂枝原本是作用於營分的藥物,與麻黃配伍,能使營氣向外發散而發汗,這是因其辛味;與芍藥配伍,可收斂營氣從而止汗,這是因其酸味;與甘草配伍,則能補中氣並滋養血液,這是因其甘味。因此,在這個方劑中以桂枝為君藥,單獨用甘草作為輔佐,來補充陽氣、化生心液。甘溫和緩之藥相互配伍,使氣血調和,心悸自然得以平複。不需要使用附子,是因為雖然出汗多,但還不至於陽氣亡失。不需要使用芍藥,是因為汗已經止住,而嫌芍藥的收斂陰氣作用在此處不合宜。

桂枝加芍藥加大黃湯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之後出現腹部脹滿,時而疼痛的症狀,這屬於太陰經病症,宜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若腹部疼痛劇烈且大便乾結等實證表現明顯,宜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方

在桂枝湯的藥方裡,再額外添加三兩芍藥,加上先前的芍藥,總共達到六兩,其餘的都依照桂枝湯的煎服方法。

桂枝加大黃湯方

在桂枝加芍藥湯的藥方中,再額外加入一兩大黃。

【集注】柯琴說:腹痛是太陰經和陽明經病症都可能出現的症狀,然而部位雖相同但病機不同。太陰經主運化排出,太陰經患病時,水穀糟粕的排出就不順暢,所以腹部脹滿且時而疼痛;陽明經主收納,陽明經患病時,水穀糟粕乾燥而不能下行,所以腹部脹滿、大便乾結且疼痛劇烈;腹部脹滿、大便乾結且疼痛劇烈是陽明經病症,並非太陰經病症。仲景因為表證還沒有解除,陽邪已經陷入太陰經,所以加倍使用芍藥來補益脾臟、調和中焦,從而消除腹部脹滿、時而疼痛的症狀,這是運用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的方法。如果表邪未解,而陽邪陷入陽明經,就加入大黃來滋潤腸胃、通導鬱結,從而消除腹部脹滿、大便乾結且疼痛劇烈的症狀,這是表裡雙解的方法。凡是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必然會損傷胃氣,胃氣虛弱則陽邪侵犯陰分,所以病症轉屬太陰經;胃液乾涸則兩陽相互搏擊,所以病症轉屬陽明經。轉屬太陰經則腹部脹滿、時而疼痛但不堅實,這是因為陰分虛弱;轉屬陽明經則腹部脹滿、大便乾結且疼痛劇烈,這是因為陽分堅實。腹部脹滿且時而疼痛,是將要腹瀉的征兆,腹部脹滿、大便乾結且疼痛劇烈,是腸中有燥屎的征象。所以加倍使用芍藥,稍微改變建中湯的方劑,少量加入大黃,略微顯示出調胃的方劑。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源燼:逆道者 親媽重生在七零,帶著崽崽殺瘋了 九幽覺醒,燭龍重生 北冥之主 好孕小撩精帶空間隨軍,釣係首長寵上天 枕上危情 大涼鎮撫司,開局扮演反派 仙子總想壞我道心 懟天懟地懟極品【我似張狂】 重生緬北之我有大佬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