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
主治傷寒表證尚未解除,或者有心悸且煩躁,或者腹中拘急疼痛,脈象呈現浮取澀、沉取弦的病症。
藥物組成: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膠飴一斤)、大棗十二枚,擘開)。
將以上六味藥,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加入膠飴,再上火加熱使其溶解,每日分三次服用。嘔吐之人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為藥味甜的緣故。
【注釋】這個方劑,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倍芍藥用量,並加入膠飴。名為小建中湯,意思是輕微地建立中焦之氣,因為中焦雖然已經虛弱,但表證還未調和,不敢用大補之法。所以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加倍使用芍藥,加入膠飴,來調理、建立中焦,而不采用喝稀粥、溫服以取汗的方法,這是因為其主要用意在於中焦虛弱,而不在於傷寒表證。中焦虛弱得以建立,營衛自然調和,津液能夠生成,汗出後病症就可解除,煩躁、心悸也可消除。患傷寒,浮取脈象澀,表明營衛不足;沉取脈象弦,表明肝木乘脾土。營衛不足則表虛,肝木乘脾土則裡急,表虛裡急,所以也用這個方劑主治。嘔吐之人不可使用,是說凡是患有嘔吐病症的人都不可使用,以免甜味助長嘔吐。
炙甘草湯
主治傷寒病出現脈象結代、心中悸動不安的症狀。還可治療肺痿病,症見咳嗽吐痰較多,心中感覺溫溫液液指心中泛泛欲吐,自覺黏稠不適)。
藥物組成:甘草四兩,炙製)、生薑三兩,切片)、桂枝三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十二枚,擘開)、人參一兩)、阿膠二兩)、生地黃一斤)。
將以上九味藥,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其中八味藥,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每次服用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柯琴說:仲景對於脈象弱且偏於陰虛的情況,會用芍藥來滋養陰液;對於陽虛的情況,會用桂枝來通調陽氣,病情嚴重時會加用人參來恢複脈象,以往未曾使用過地黃、麥冬。難道是因為傷寒的治法重在扶助陽氣嗎?還是因為陰液沒有快速滋補的方法呢?在此,因為心氣虛而脈象結代,用生地黃作為君藥,麥冬作為臣藥,大力滋補真陰,為後世學者開辟了滋陰的思路。地黃、麥冬,味道雖甘甜但藥性寒涼,並非生發陳腐、莠草之物,必須借助人參、桂枝來通調陽氣以複脈,生薑、大棗來調和衛氣與營氣,阿膠補血,酸棗仁安神,甘草藥性和緩,可使藥力不致迅速下行,清酒藥性猛烈,能快速向上運行,如此內外調和,悸動可安寧,脈象可恢複。用清酒七升、水八升,最後隻煮取三升,是因為長時間煎煮藥性就不會峻猛,這是給體虛之人用酒的方法。並且可知地黃、麥冬與酒配伍效果最佳。此證應當用酸棗仁,治療肺痿病用麻子仁是可以的。如果沒有真正的阿膠,可用龜板膠代替。
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二湯和論
若太陽病表症尚未解除,卻多次使用攻下之法,於是出現協熱下利,泄瀉不止,表裡之症都未解除,脈象微弱,胃脘部痞塞堅硬,此時宜用桂枝人參湯治療。若本是桂枝湯證,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導致泄瀉不止,脈象急促,氣喘且汗出,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桂枝人參湯
藥物組成:桂枝四兩)、甘草四兩)、人參三兩)、白術三兩)、乾薑三兩)。
煎法:用九升水,先煮人參、白術、乾薑、甘草這四味藥,煮取五升藥液,再加入桂枝,繼續煮至藥液為三升,白天服藥兩次,夜晚服藥一次。
葛根黃芩黃連湯
藥物組成:葛根半斤)、黃連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製)。
煎法:用八升水,先煮葛根,煮至水減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取二升藥液,分兩次溫服。
【集注】柯琴說:體表發熱沒有消除,表明表證未解,泄瀉不止,表明裡證未解,兩種病症的病因相同。一種是脈象微弱且胃脘部痞塞堅硬,這是脈象顯示正氣不足而病症表現為邪氣有餘;另一種是脈象急促且氣喘,反而自汗出,這是脈象顯示正氣有餘而病症表現為正氣不足,對於表裡虛實的判斷,應當依據脈象來辨彆病症。微弱的脈象出現在多次攻下之後,那麼胃脘部痞塞堅硬屬於虛證。所以使用理中湯中辛甘溫補之藥,來止瀉並消除胃脘部痞塞堅硬的症狀,又加入桂枝來解除表證。先煮四味藥,後加入桂枝,這樣調和中焦的藥力充足,而解肌發表的藥力銳利,這是在表裡雙解之中蘊含著權宜之法。原本桂枝湯證的脈象本應和緩,誤下之後脈象反而急促,可知陽氣較重,邪氣束縛在體表,陽氣在內擾動,所以氣喘且汗出,泄瀉不止,這是急劇的泄瀉下注急迫,屬於熱證。所以以氣清質輕的葛根為君藥,來解肌發表並止瀉;以苦寒清肅的黃芩、黃連為佐藥,來止汗並平喘;又加入甘草來調和中焦。先煮葛根,後加入其他藥物,這樣解肌發表的藥力和緩,而清泄中焦的藥力銳利,這又與補中和逐邪的方法不同了。又說:上一條所述的脈象和症狀表明陽虛,雖然體表有熱邪,但裡證屬於虛寒;下一條所述的脈象和症狀表明陽盛,雖然泄瀉不止,但表裡都屬於實證。同樣是協熱下利,同樣是表裡不解,但寒熱虛實不同,攻補的方法也不同。前方是理中湯加桂枝,並且把桂枝列在人參之上;後方是瀉心湯加葛根,並且把葛根列在黃芩、黃連之前。不命名為理中湯、瀉心湯,都是因為表證未解的緣故。補中和裡之劑也能解除表證,清熱和裡之劑也能發散表邪,補中和裡之劑也能消散痞塞,清熱和裡之劑也能止瀉。仲景創製的表裡雙解方劑,神奇精妙到如此程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白虎湯
主治陽明證,表現為出汗,口渴想要飲水,脈象洪大浮滑,不惡寒反而惡熱。
藥物組成:石膏一斤,打碎,用棉包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將以上四味藥,加入一鬥水,煮至米熟,藥湯即成,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柯琴說:陽明經的邪氣從陽化熱,所以不惡寒而惡熱;熱邪蒸騰向外發泄,所以熱汗自然流出;熱邪消爍胃中津液,所以口渴想要飲水;邪氣強盛且屬實,所以脈象滑,然而病邪仍在經脈,所以脈象兼浮。因為陽明經屬胃,在外主肌肉,此時雖有大熱但還未形成腑實,終究不是苦寒之藥所能治療的。石膏味辛性寒,辛味能解除肌表之熱,寒性可克製胃火,其寒性沉降,辛味能向外走散,兼具內外雙解的功效,所以作為君藥。知母味苦性潤,苦味可瀉火,潤性能滋燥,所以作為臣藥。使用甘草、粳米調和中焦脾胃,並且能在土中瀉火,五行中土生甘味,寒藥得甘味則寒性緩和,苦藥得甘味則苦味平和,使石膏、知母沉降的特性,都能因甘味而留連於中焦。以此二味為佐藥,可使大寒之品沒有損傷脾胃的顧慮。煮成的藥湯進入胃中,輸送到脾臟,上歸於肺,水精得以布散於全身,嚴重的煩躁、口渴症狀就可以消除了。白虎是西方金神,以此命名方劑,如同秋金得令,炎暑之熱自然消解。若再加入人參,能補中益氣而生津液,與人參、甘草、粳米的補益作用協同,製約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既能瀉火又不損傷脾胃,這才是萬全之策。
白虎加人參湯
主治太陽中熱之症,症狀為出汗、惡寒、身體發熱且口渴,此即中暑之症。
藥物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依照前麵所述的煮法和服用方法進行煎服。
【集注】趙良說:出汗、惡寒、身體發熱但不口渴的,是中風之證。出汗、惡寒、身體發熱且口渴的,是中暑之症。這兩種病症的表現相似,唯獨以口渴與否來辨彆。然而,傷寒、中風,也都有背部微微惡寒,以及時時惡風且口渴的情況,同樣用白虎人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火邪消爍肺金,而肺主氣;肺臟受傷則衛氣虛弱,衛氣虛弱則肌表不固,由此出現出汗、身體發熱、惡寒的症狀。《內經》說:心將熱轉移至肺,會引發膈消。膈消就會口渴,這些都是相火損傷肺臟所導致的,由此可知關鍵在於救治肺臟。石膏能夠治療三焦火熱,其功效側重於清肺,能退去肺中的火邪,所以用作君藥。知母也是在肺中清瀉心火,滋養腎水之源,人參能生津並補益受傷的肺氣,二者作為臣藥。粳米、甘草補脾以資助肺金,作為佐藥。
豬苓湯
主治陽明病,脈象浮、發熱、口渴想要飲水;以及少陰病,腹瀉六七天,伴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且不能入眠的病症。
藥物組成: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加入四升水,先煮豬苓、茯苓、滑石、澤瀉這四味藥,煮取二升藥液,濾去藥渣;再放入阿膠,烊化溶解後,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集注】趙羽皇說:仲景創製豬苓湯一方,用來清利陽明、少陰二經的水熱之邪。然而其主要目的全在於滋養陰液,並非單純利水。因為傷寒表虛症最忌諱陽氣亡失,而裡熱症又擔憂陰液損耗。所謂亡陰,指的是損耗腎中的陰液與胃中的津液。所以陰虛的人,不但不能輕易使用攻下之法通大便,即便通利小便也需謹慎。因為陰虛之人過度滲利,反而會導致津液耗竭。方中阿膠質地黏稠,能滋養陰液、潤燥;滑石性質滑利,可清除熱邪、通利小便,再佐以豬苓、茯苓滲濕瀉下,既能疏泄濁熱而不使邪氣瘀滯壅塞,又能潤澤真陰而不會導致其過於枯燥,是利水而不損傷陰液的良方。所以太陽經利水用五苓散,是因為太陽經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來溫通,這是通過溫暖腎臟來促進水液運行。陽明經和少陰經使用豬苓湯,是因為這兩條經脈都與津液相關,特意用阿膠、滑石來滋潤,這是通過滋養無形的陰液來推動有形水液的運行。雖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藥的寒溫特性截然不同,隻有明達醫理的人才能知曉其中奧秘。
五苓散
附:茵陳五苓散)
主治脈象浮、小便不利、內熱輕微且消渴的病症。還可治療發汗後,脈象浮數、煩躁口渴的情況。以及中風後發熱,六七天不緩解且煩躁,存在表裡症狀,口渴想要飲水,但飲水後就嘔吐的病症。
藥物組成: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白術十八銖)、澤瀉一兩)、桂半兩)。
將以上五味藥研為散劑,用米湯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病症可痊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這個方劑,是治療太陽經邪熱傳入膀胱腑,水氣不能正常運化的方劑,針對膀胱及其表裡相關病症。一是治療水逆症,即飲水後嘔吐;一是治療消渴症,飲水後消渴症狀緩解。膀胱是貯藏津液的腑,通過氣化功能才能排出尿液。邪熱侵入膀胱,如果水濕過盛,就會導致水濕壅滯不能氣化,水液蓄積於上焦,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從而引起小便不利。如果熱邪過盛,水液就會被熱邪消耗,水液在上焦被消灼,膀胱的津液枯竭,也會導致小便不利。飲水後嘔吐,是水濕盛於熱邪;飲水後消渴症狀緩解,是熱邪盛於水濕。這兩種病症都有小便不利的表現,所以都可以用該方主治。然而,小便通暢的人不可使用,以免過度損耗津液。由此可知,五苓散並非專門治療水熱的方劑,而是治療水熱導致小便不利的主方。以澤瀉為君藥,其味鹹性寒,鹹能入腎與膀胱水腑,寒可克製熱邪。佐以茯苓、豬苓淡滲利水,通調水道,使水液下輸膀胱,同時瀉除水熱。用白術燥濕,健脾助土,如同構築堤防來製約水濕。用桂辛溫,宣通陽氣,蒸騰氣化三焦以推動水液運行。澤瀉與茯苓、豬苓配伍,利水功效加倍,小便通利則水濕不會蓄積。白術得桂相助,可使陽氣上升,通陽效果迅速,陽氣升騰則津液得以運化,口渴自然停止。如果發熱且表證未解,將桂換成桂枝,服藥後多喝溫水,使出汗後病症痊愈。這表明該方不僅治療水停導致的小便不利之裡證,還能解除水停導致的發熱之表證。加入人參,名為春澤湯,其主要用意在於助氣化以滋生津液。加入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熱黃疸,表裡不堅實,小便不利的病症,效果顯著。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