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3-6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刪補名醫方論3-6(1 / 1)

三物白散方

主治傷寒病中,寒邪實證導致結胸且沒有熱證的情況,以及胸膈間寒邪實證、痰水在體內凝結等病症。

藥物組成: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去掉外皮,炒至黑色,研磨成泥狀,一分)。

先將桔梗和貝母這兩味藥搗成粉末,再把巴豆放入石臼中與藥末一起杵搗,然後用米湯混合後服用。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身體瘦弱的人酌情減少用量。如果病邪在膈上,服藥後必然嘔吐;病邪在膈下,服藥後必然腹瀉。如果服藥後沒有腹瀉,就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過度不止,就喝一杯冷粥。

【注釋】這個方劑是治療寒邪實證與痰水結胸的,是藥性極為峻猛的藥物。以巴豆作為君藥,巴豆極其辛辣濃烈,能夠攻逐寒邪、驅逐水飲,如同破關奪門一般,藥力所到之處病邪無不破除。以貝母作為佐藥,能開解胸膈間的鬱結;以桔梗作為使藥,它就像舟船一樣,承載著巴豆去搜逐胸膈間的病邪。病邪在膈上就會嘔吐,在膈下就會腹瀉,從而使病邪全部清除乾淨沒有殘留。然而,若隻知道一味依靠藥物的毒性來攻逐病邪,卻不考量患者身體強壯或瘦弱的情況,很少能妥善處理好後續問題。所以身體瘦弱的人要減少用量,服藥後不腹瀉就喝熱粥,腹瀉過度就喝冷粥。這是因為巴豆藥性溫熱,遇到熱就能促進藥力運行,遇到冷就能使藥力停止。不用水而用米湯送服藥物,是借助穀物之氣來保護胃氣。

大黃黃連瀉心湯

主治傷寒表證已解,出現心下痞悶,按壓時感覺不柔軟,且脈象表現為關上脈浮的病症。

藥物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以上兩味藥,用二升剛煮沸的沸水浸泡,稍等片刻後絞榨藥渣去掉藥汁中的殘渣,分兩次溫服。

【注釋】針對痞硬這種虛邪之症卻使用大黃、黃連,這怎能不引發後人的疑惑呢?仲景令人產生疑惑之處,恰恰就是其精妙所在。隻是因為後人未曾仔細研讀體會,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都采用煎煮的方式來服用此藥,這與仲景的本意大相徑庭。觀察用氣味輕薄的剛煮沸的沸水浸泡大黃、黃連,稍等片刻就去掉藥渣,這樣僅僅獲取了藥物無形的藥力,而不注重其有形的藥味,這是取用藥物氣味都很輕薄的特點,不會導致嚴重的瀉下。雖說此方是用來治療痞症,但其中用藥治療的精妙含義無窮無儘。

附子瀉心湯

主治傷寒表證解除後,出現心下痞悶,並且伴有惡寒、汗出的病症。

藥物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另外單獨煮取藥汁,一枚)。

將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味藥切碎,用二升剛煮沸的麻沸湯浸泡,稍等一會兒後絞榨藥渣去掉藥滓,再加入單獨煮好的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注釋】心下部位堅硬疼痛,這是結胸證;心下堅硬但不痛,這是心下痞症。惡寒並且又出汗,這並非是表證未解,而是表陽虛弱。所以用大黃、黃連、黃芩來清瀉心下痞所產生的熱邪,用附子來溫煦體表的陽氣,綜合內外病症進行治療。其用藥的精妙之處在於,用麻沸湯浸泡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味藥,稍等片刻就去掉藥滓,再加入另外煮好的附子汁,這樣的用意在於清瀉痞熱的力度較輕,而扶助陽氣的力度較重。

甘草瀉心湯

主治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患者出現腹瀉,每日達數十次,食物不消化,腹中腸鳴作響,心下部位痞塞堅硬且脹滿,乾嘔,心中煩悶不安。醫生見心下痞塞,認為病邪未除儘,又再次使用攻下之法,結果痞塞更加嚴重。這並非是熱邪結聚,隻是因為胃中虛弱,外來邪氣上逆,所以導致心下堅硬。

藥物組成:甘草四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半夏洗淨,半升)、大棗掰開,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入一鬥水,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後再煎煮,取三升藥液,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注釋】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隻要表證未解,總之不可使用攻下之法,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因而形成痞證。患者每日腹瀉數十次,水穀不能消化,腹中腸鳴,這是誤下導致胃中空虛。心下痞塞堅硬且脹滿,乾嘔,心中煩悶不安,這是邪氣乘胃虛而上逆。醫生見心下痞塞堅硬,認為攻下未儘,又再次攻下,痞塞就更加嚴重。但這並非熱邪結聚形成的痞證,也不是寒邪凝結導致的痞證,而是邪氣乘胃空虛,外來邪氣上逆,陽氣內陷、陰氣凝聚所形成的痞證。方劑以甘草命名,是取其和緩的意思。用甘草、大棗的甘溫之性,補益脾胃、緩解急迫,治療痞塞加劇的症狀。用半夏的辛味,破除上逆的邪氣。黃芩、黃連清瀉陽氣內陷所形成的痞熱,乾薑驅散陰氣凝聚所產生的痞寒。既能緩解急迫、破除逆氣,又能清瀉痞證的寒熱,治法完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生薑瀉心湯

主治傷寒患者出汗後表證解除,但胃中功能失調,出現心下部位痞塞堅硬,噯氣帶有食物腐臭味,脅下有水濕之氣,腹中腸鳴且伴有腹瀉的病症。

藥物組成:甘草炙製,二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半夏洗淨,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生薑切片,四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以上八味藥,加入一鬥水,煎煮後取六升藥汁,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注釋】傷寒患者出汗之後,剩餘的病邪轉而影響到陽明經。如果出現心下痞滿堅硬疼痛且不大便的情況,這是因為患者平素胃中燥熱,從而形成實症,此時使用攻下之法是可行的。但如今患者平素胃虛,再加上脅下有水濕之氣,即便沒有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餘熱也會乘胃虛進入體內,結成痞塞堅硬但不疼痛的症狀。胃虛無法消化水穀,就會噯氣帶有食物腐臭味。胃中寒熱不協調,就會出現腹中腸鳴和腹瀉。之所以命名為生薑瀉心湯,其意義重點在於消散因水濕之氣導致的痞塞。生薑、半夏能消散脅下的水濕之氣,人參、大棗可補益中焦脾胃的虛弱,乾薑、甘草用來溫裡散寒,黃芩、黃連用以清瀉痞塞所產生的熱邪。具備了針對虛證、水濕、寒證、熱證的治療方法,對於胃中功能失調伴有腹瀉的痞塞病症,沒有不能治愈的。

半夏瀉心湯

主治傷寒病五六天,出現嘔吐且發熱,小柴胡湯證的症狀都具備,卻用其他藥物攻下,之後僅見心下脹滿但不痛,形成心下痞的病症。

藥物組成:半夏洗淨,半升)、黃芩三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甘草炙製,三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一鬥水來煎煮,煮取六升藥汁,去掉藥渣後再煎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王又原說:傷寒病五六天,小柴胡湯證的症狀具備,卻用其他藥物攻下從而形成痞證。此時就用小柴胡湯,把生薑換成乾薑,把柴胡換成黃連。小柴胡湯用於調和表裡,而本方用於貫通上下。之所以必定以半夏作為君藥,是因為痞症是從嘔吐發展而來,半夏味辛,能破除結氣並止嘔。

旋複代赭石湯

主治經過發汗、催吐、攻下之法解除表證後,出現心下部位痞塞堅硬,噯氣持續不止的病症。

藥物組成:旋複花三兩)、人參二兩)、代赭石一兩)、半夏洗淨,半升)、生薑切片,五兩)、甘草炙製,三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加入一鬥水,煮取六升藥汁,去掉藥渣後再煎煮,取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集注】羅謙甫說:經過發汗、催吐、攻下解除表證後,病邪雖已去除,但胃氣已經虧損。胃氣既已虧損,三焦因此失去正常功能,清陽之氣無處歸附而不能上升,濁陰之氣無法容納而不能下降,所以邪氣滯留,伏飲上逆,故而出現心下痞塞堅硬,噯氣不止。方中用人參、甘草滋養正氣、補充虛損,用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養護胃氣,如此來安定中焦脾胃已經十分周全。再用質地沉重的代赭石,使其收斂上浮之氣、鎮壓上逆之勢;用味辛的旋複花,來宣暢氣機、滌除水飲,輔助人參使氣歸於下焦,輔助半夏在上焦消除水飲。濁氣下降,痞塞堅硬之症可消,清氣上升,噯氣自然停止。看仲景治療少陰經水氣上逆淩心,用真武湯鎮壓;治療下焦滑脫不能固攝,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這裡胃虛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又用這種方法來調理,從而使胸中由閉塞轉為通暢,這些使氣機歸元、固攝下焦的方法,各自精妙到了如此程度。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主治傷寒表證未解,同時體內有瘀熱蘊結而導致發黃病症的方劑。

方劑組成: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掉皮尖,四十枚)、生薑切片,一兩)、大棗掰開,十二枚)、甘草炙製,一兩)、生梓白皮一升)、連軺二兩)。

以上八味藥,用一鬥潦水,先煮麻黃,待水再次沸騰,去掉上麵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半天內服完。

【注釋】濕熱導致的發黃,若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熱盛的就清熱,小便不利的就利水,裡實的就攻下,表實的就發汗,這些方法無非是為病邪尋求排出體外的途徑。本方用麻黃湯來解表,使黃疸之邪從體表而散。去掉桂枝,是為了避免其助長濕熱;佐以生薑、大棗,是為了調和營衛;加入連軺、梓白皮來清瀉體內瘀熱,赤小豆來通利濕氣,共同達成治療表實發黃的效果。連軺就是連翹根,若沒有梓皮可以用茵陳代替。成無己說:用潦水來煎煮,是取其味淡薄,不會助長濕熱之性。

梔子柏皮湯

主治傷寒所致身體發黃、發熱,且無明顯表證與裡證的病症。

藥物組成:梔子擘開,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一兩)。

以上三味藥,加入四升水,煮取一升半,去除藥渣後,分兩次溫服。

【注釋】傷寒出現身體發黃、發熱的情況,若有表證且無汗,就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發汗解表;若有裡實證,就用茵陳蒿湯攻下。如今,外在沒有可發汗的表證,內裡沒有可攻下的裡證,僅見身體發黃、發熱,適宜用梔子柏皮湯來清熱。此處方中的甘草應該是茵陳,屬於傳抄書寫的錯誤。因為茵陳對於退黃有重要作用,在這類黃疸證型中更為契合,而甘草在清熱退黃方麵作用相對較弱,所以疑為誤寫。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真沒想當訓練家啊 代嫁王妃修仙記 被逼自刎,嫡女重生撕婚書覆皇朝 開局吹首大出殯,修仙大佬全震驚 開局婚配,我靠廚神係統名動天下 全員讀心:公主殿下又來吃瓜了 龍族:從黑太子開始 凡人修仙:藥園學徒?我有靈植空間! 暗戀,是膽小鬼的最強言靈 完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