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這一類病症,張仲景在其論述中確立了三百九十七條治法,一百一十三首方劑,其內容神妙靈動、變化多端,可以說已經詳儘至極。而對於雜病的治療,張仲景著有《金匱要略》,此書將各種病症分門彆類,全麵概括,無一不是在為醫者展示規範和準則,希望醫者能夠觸類旁通,以應對無窮無儘的病症變化。
然而,這些著作的文辭旨意古樸深奧,義理內涵深邃幽遠,條目又繁雜眾多,不容易理解領會,人們大多為此感到苦惱。因此,特意摘取其中的關鍵要旨,編成歌訣,使學習者便於熟讀並默默記誦,進而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再去仔細研讀《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全書,就會更容易閱讀和理解,從中獲得心領神會的樂趣,而不會有望洋興歎的感慨了。
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就會發現兩千年來這些重要的醫學法則和精微的理論,如同日月般光輝燦爛,不會被歲月塵封,如此或許對醫學這門學問能有一些小小的補益吧。
傷寒傳經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
六經所引發的病症都涵蓋在傷寒病範疇內,外界六氣致病本質相同,但人患病症狀卻各異,難以預先判定究竟是寒症還是熱症。推究其原因,人的身形有厚薄之分,臟腑有虛實之彆。人感受的邪氣雖一致,然而因形質與臟腑的差異,病症或寒化、或熱化、或虛化、或實化,變化多樣。
明白了水火相互克製的道理,就知曉邪氣入經絡後,依循水火相克而從化的原理,病邪或隨陰寒化,或隨陽熱變,理解起來並不困難。雖說傷寒病症變化繁多,但總體而言,都脫離不了陰陽表裡的範疇。
【注釋】六經,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為病儘傷寒”,意思是六經引發的病症,都包含在傷寒病的各種變化中。
“氣同”,指自然界的六氣,侵襲人體致病的根源相同。“病異”,指人受六氣侵襲後所患病症不同。“豈期然”,即不能預先確定病症必然呈現寒熱哪種狀態。“推其形臟原非一”,指推斷人的身形強壯或單薄、臟腑充實或虛弱情況不同。“因從類化故多端”,是說人感受邪氣相同,但因形質與臟腑差異,病症變化多樣。“明諸水火相勝義”,指水強則火滅,火盛則水乾。“化寒變熱理何難”,是說邪氣入經絡,或從陰化寒,或從陽變熱,依據水火相克從化之理,不難理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意思是傷寒病症變化繁多,但都在陰陽表裡範疇內。
太陽風邪傷衛脈症
外感中風之邪損傷衛氣,脈象會呈現浮緩之象,患者會出現頭部與頸項部僵硬疼痛,同時厭惡寒冷、懼怕風邪,身體發熱且自然出汗,還伴有鼻子發出聲響、乾嘔等症狀。而桂枝湯就具有治療這種因中風導致的虛邪病症的功效。
【注釋】“中風”,這是一種疾病的名稱。“傷衛”,指的是風邪損傷了人體的衛氣。“脈浮緩”,說的是外感中風時所表現出的脈象特征。“頭痛項強,惡寒惡風,發熱汗自出,鼻鳴乾嘔”,這些描述的是外感中風的症狀表現。“桂枝功”,意思是桂枝湯對於治療因中風而產生的虛邪病症具有功效。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太陽上篇》。
太陽寒邪傷營脈症
傷寒病症是寒邪侵襲營氣,此時脈象浮緊。患者會有頭疼、身體疼痛的症狀,既怕冷又怕風,沒有出汗卻氣喘,發熱情況或已出現,或尚未出現,還伴有嘔吐氣逆。這種由傷寒導致的實邪之症,用麻黃湯發汗療效顯著。
【注釋】“傷寒”是疾病名稱。“傷營”指寒邪損傷營氣。“脈浮緊”為傷寒所對應的脈象。“頭疼身痛,惡寒惡風,無汗而喘,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嘔逆”描述的是傷寒的症狀。“麻黃湯發”意思是針對傷寒實邪,使用麻黃湯發汗最為靈驗。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太陽中篇》。
風寒營衛同病脈症
若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脈象卻浮緊,且周身疼痛,頭疼發熱,既惡風又惡寒,伴有乾嘔、無汗,還煩躁不安;或者類似傷寒症狀,身體沉重但有時又稍感輕鬆,脈象浮緩,有嘔逆、無汗、氣喘,頭疼發熱,惡風惡寒,同時煩躁,且沒有少陰病的表現,這種情況就是營衛同時受病,需用大青龍湯治療。
【注釋】這裡所說的“中風”,指的是風邪損傷衛氣所引發的病症。頭疼、發熱、惡風、惡寒、乾嘔,這些屬於中風的典型症狀。而脈象浮緊,則是寒邪損傷營氣所出現的脈象。身體疼痛,是寒邪傷營的症狀表現。如今呈現中風的病症,卻出現傷寒的脈象與症狀,並且還伴有不出汗這種表實之象,以及體內有熱而煩躁的情況。“傷寒”指寒邪損傷營氣的病症。身體沉重但不痛,偶爾會感覺輕鬆一些,這是風邪傷衛的症狀。脈象浮緩,是風邪傷衛的脈象。嘔逆、無汗且氣喘,頭疼發熱,惡寒惡風,這些屬於寒邪傷營的症狀。也就是以傷寒之病,卻出現中風的脈象與症狀,再加上太陽經無汗,體內有熱而煩躁。“而無少陰症”,意思是沒有身體沉重且隻想睡覺這類少陰病的症狀。“營衛同病”,指的是風邪與寒邪同時侵襲人體,導致營氣與衛氣同時受病。上述兩種情況都屬於無汗的實邪之症,所以都適宜用大青龍湯來發汗解表。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太陽下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誤服三湯致變救逆
對於傷寒這種表實無汗的病症,以及病酒且症狀類似中風的情況,切不可使用桂枝湯。若給傷寒患者誤用桂枝湯,會使表氣愈發緊閉,裡氣上逆加劇,從而嘔吐不止;要是給病酒者誤服桂枝湯,會致使濕熱在體內蘊積,損傷營血,出現吐血膿的症狀。若患者尺部脈象遲緩,此時服用麻黃湯發汗,會導致漏汗不止,患者還會惡風,出現四肢拘攣、小便困難的情況。當出現大青龍湯症,但脈象微弱,且有自汗、惡風症狀時,若誤用大青龍湯發汗,會使患者出現四肢厥冷、筋肉惕動、心悸、頭目眩暈,發熱依舊不退,身體肌肉還會瞤動。嚴重時,身體振顫不停,站立不穩,幾乎要撲倒在地。針對因尺遲誤用麻黃湯出現的變證,宜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對於誤用大青龍湯導致的這些變證,應用真武湯來救治。
【注釋】此處提到的“傷寒”,特指具有無汗症狀的傷寒實邪病症。“酒病”,指的是飲酒後所患病症,其表現類似中風。“桂勿與”,意思是上述兩種情況都不應該使用桂枝湯。如果給傷寒患者錯誤地使用桂枝湯,會使肌表之氣更加固密,體內之氣更加上逆,進而導致嘔吐不止。要是給酒病患者誤用桂枝湯,會使得濕熱在體內醞釀,損傷營血,出現吐出膿血的症狀。這些都是錯誤使用桂枝湯後引發的變證,應當根據具體出現的變證來進行治療。
“尺遲”,指的是傷寒患者尺部脈象遲緩。“服麻”,就是服用麻黃湯以發汗,結果導致汗出不停,這種情況稱為“漏汗”。“肢急”,即四肢出現拘攣緊張的症狀。“小便難”,是說小便量少並且排出困難。對於表現出傷寒脈證的患者,正常情況下應當使用麻黃湯來發汗,但如果尺部脈象遲緩,這表明營氣不足,此時不可發汗。若錯誤地進行發汗,就會導致漏汗、惡風,四肢拘攣、小便困難等變症。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挽救誤治造成的逆症。“微弱”,說的是本應表現為大青龍湯證的患者,脈象卻呈現微弱之象。“汗風”,指大青龍湯證患者出現自汗且惡風的症狀。大青龍湯證正常脈象應為浮緊,若脈象呈現浮緩且微弱,反而有汗出的情況,這說明大青龍湯證的典型脈證並不完備。如果錯誤地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會導致患者出現四肢厥冷、筋肉不自覺地跳動、心悸、頭目眩暈,發熱症狀仍然不消退,身體肌肉還會瞤動。“振振欲擗地”,形容患者身體不停地聳動,無法起身站立,好像要摔倒在地一樣。這些都是錯誤使用大青龍湯發汗後出現的變證,應當使用真武湯來挽救誤治造成的逆證。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的太陽篇。
三陽受病傳經欲愈脈症
傷寒初起的第一天,若表現為太陽經病症。如果出現想要嘔吐、煩躁不安,且脈象數急的情況,這預示著病邪可能迅速傳變。若此時陽明經與少陽經的病症都未出現,同時脈象平和,身體也無其他不適變化,那麼就表明病邪不會發生傳變。
【注釋】按照一般規律,傷寒病第一天通常是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第二天是陽明經受邪,第三天則少陽經受邪,這是病邪在經絡間傳變的常規次序。倘若剛開始發病,患者很想嘔吐,伴有煩躁不安,脈象呈現數急之象,這意味著病邪強盛,正處於傳經過程且尚未解除。如果到了發病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陽明經和少陽經所對應的病症都沒有出現,而且脈象平靜,身體也沒有明顯不適,這表明病邪已經衰弱,不會再繼續傳變,病情有自行痊愈的趨勢。
陽明表病脈症
葛根湯對應的脈象為浮長,此為陽明經表證之脈象。患者會麵紅持續,額頭疼痛,發熱怕冷且無汗,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安穩入睡。
【注釋】太陽經病症尚未結束,病邪又傳至陽明經,太陽經的表邪鬱積,引發陽明經肌肉發熱,這屬於陽明經表病症。“葛根表陽明”,是說葛根湯可主治陽明經表病症。“浮長”指的是陽明經表證的脈象。麵紅持續、額頭疼痛、發熱怕冷無汗、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安穩入睡,這些都是陽明經表證的表現。使用葛根湯可解除太陽、陽明兩經的病邪。詳細內容見《傷寒論·陽明篇》。
陽明熱病脈症
白虎湯適用於陽明經熱症,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身體發熱,出汗,體溫升高,脈象呈現長而洪大之象。患者不惡寒,反而厭惡熱。若同時出現少陽經症狀,就合用柴胡劑。
【注釋】太陽經病症已經結束,病邪傳至陽明經而未傳至少陽經,且尚未入腑,此時熱邪逐漸深入,導致表裡都發熱,這就是陽明經熱病。“白虎熱陽明”,意思是白虎湯主要治療陽明經熱病。“脈長洪”,說的是陽明經熱證所對應的脈象。煩躁、口渴想要飲水、出汗、身體發熱、不惡寒反而厭惡熱,這些都是陽明經熱病的症狀。使用白虎湯,可解除陽明經表裡俱熱的病症。若陽明經病症未結束,病邪又傳至少陽經,這同樣屬於陽明熱病。“合柴”,指的是白虎湯與小柴胡湯合用,用於治療陽明經熱證,同時出現少陽經弦脈,以及寒熱往來、口苦、耳聾、目眩、嘔吐、胸脅疼痛等病症。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的陽明篇和少陽篇。
陽明腑病脈症
陽明腑實證,脈象洪大,此為邪熱入於陽明之腑。“大便難”與“脾約”的情況類似,都屬於陽明腑病。當出現像熱氣蒸騰般的潮熱,全身持續不斷地出汗,並且伴有腹部脹滿疼痛時,才可以考慮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注釋】當熱邪入腑,出現陽明腑實症時,脈象會表現為洪大。“胃實”“大便難”以及“脾約”,這些表述指的是陽明腑病感受邪氣的不同情形。“脾約”屬於太陽陽明證,“胃實”屬於正陽陽明證,“大便難”屬於少陽陽明證。它們都屬於可采用攻下治法的病症,但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然而,一定要出現像熱氣蒸騰般的潮熱,全身持續不斷地出汗,以及腹部脹滿或者疼痛的症狀,這時才能夠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考慮選用三承氣湯或麻仁丸來攻下實熱。詳細內容可查閱《傷寒論》陽明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