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慎汗慎清慎下
陽明經表證反而出現出汗的情況,這是風邪傳變而來,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進行治療。陽明熱證若沒有出汗,是因為津液耗損導致的,若伴有煩躁口渴,仍需用白虎湯來治愈。陽明腑實證出現出汗、發熱的症狀,原本就應當采用攻下之法,但如果同時有惡寒、脈象浮緩的表證,就應先解表。想要知道大便是否硬結,可以通過觀察是否放屁來判斷,如果服用少量藥物後不放屁,脈象又微澀,此時攻下會造成誤治。舌苔滑潤、尿液色白且小便頻數,即便大便硬結,也不要攻下,采用導便的方法可使病情安穩。小便次數多可以知道大便必然硬結,如果沒有痛苦且小便次數減少,說明津液已經回到胃中。
【注釋】陽明表證正常情況下應該沒有汗,若反而出汗,這是風邪傳至陽明所致,仍需按照表證來治療,適宜使用桂枝加葛根湯。陽明熱證正常應該出汗,若反而無汗,這是由於或嘔吐、或發汗、或攻下,使得體內津液耗損。如果沒有煩躁口渴的症狀,就按照表證來治療;若有煩躁口渴的症狀,仍需按照熱證來治療,適宜使用白虎湯。陽明腑實證出現自汗、潮熱,原本就應當采用攻下之法。但要是伴有惡寒、脈象浮緩的表證,就應該先解表,表證解除之後,才可以進行攻下。想要知道大便是否已經硬結,應當先少量給予小承氣湯,如果服藥後放屁,說明大便已成硬結,應當給予大承氣湯進行攻下。如果服藥後不放屁,說明大便還沒有硬結,此時攻下必然導致大便溏稀,就不要再給予攻下之藥了。如果脈象呈現微澀,同樣不可以攻下,若誤下會導致嚴重不良後果。舌苔滑潤、尿液色白,說明裡熱輕微,即便小便頻數、大便硬結,由於熱邪主要在大腸末端,也不可以攻下,使用蜜煎導法、豬膽汁導法自然可使病情安穩。凡是小便頻數,就可知道大便必然硬結,即便大便硬結但沒有脹滿或疼痛的痛苦,應當查看每日小便次數,如果小便次數逐漸減少,這表明津液已經回到胃中,千萬不可攻下,不久之後大便自然會排出。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陽明篇。
少陽脈症
出現往來寒熱,胸脅部脹滿,脈象弦,頭目眩暈且耳聾,口苦,神情默默不想吃東西,心裡煩躁,容易嘔吐,這些是少陽經病症。有的患者還可能出現口渴,或者咳嗽,身體微微發熱,或者脅部硬痛,腹部疼痛,或者心悸但不嘔吐,小便不利等症狀。若舌苔滑潤發白,就應以小柴胡湯為主進行治療。
【注釋】“脈弦”,指的是少陽病所呈現的脈象。往來寒熱、胸脅脹滿、頭目眩暈、耳聾、口苦、神情默默不想進食、心煩且容易嘔吐,這些都是少陽經的主要病症表現。而有的患者會出現口渴,或者咳嗽,身體微微發熱,或者脅部硬痛、腹部疼痛,或者心悸但不嘔吐、小便不利,舌苔滑潤發白等情況,這些都是少陽病可能出現的兼證。以上這些情況都適宜用小柴胡湯來主治,並且可根據具體症狀的不同進行藥物的加減運用來治療。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少陽篇。
少陽病用柴胡湯加減法
若出現胸中有煩悶但不嘔吐的情況,使用小柴胡湯時應去掉人參和半夏,加入瓜蔞;要是口渴,就把方中的半夏換成天花粉。若有腹痛症狀,需去掉黃芩,加入芍藥;有心悸且小便不通暢,就把黃芩換成茯苓。如果脅下出現痞硬,將方中的大棗換成牡蠣。若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用桂枝替換人參。要是有咳嗽症狀,去掉人參和大棗,加入乾薑和五味子。臨床應用小柴胡湯時,應當仔細斟酌這些變化。
【注釋】少陽經的主要病症,適宜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對於那些可能出現的兼證,一定要在臨證時仔細斟酌後進行藥物的加減。如果患者表現為胸中煩悶但不嘔吐,那麼在小柴胡湯中去掉半夏與人參,添加栝樓實。要是患者口渴,就把方中的半夏替換為栝樓根。若患者出現腹部疼痛,就去掉黃芩,添加白芍。若有心下悸動、小便不利的症狀,就添加茯苓,去掉黃芩。若脅下出現痞硬的情況,添加牡蠣,去掉大棗。如果患者不口渴,體表有輕微發熱,那就去掉人參,添加桂枝,通過輕微發汗來解表。若患者咳嗽,就去掉人參和大棗,添加乾薑和五味子。這些具體含義在《傷寒論》少陽篇小柴胡湯的相關內容中有詳細闡述。
少陽禁汗禁吐禁下
少陽病有三條禁忌務必詳細明了。誤用發汗之法會導致譫語;誤用吐法或下法,會引發心悸、驚恐,嚴重時會致使吐瀉不止,連水漿都無法入口,如此一來生命就難以維持了。
【注釋】“三禁”,說的是少陽病禁止使用吐法、汗法、下法。若錯誤地使用發汗之法,就會產生譫語症狀;若錯誤地使用吐法或下法,就會出現心悸和驚恐的症狀。在少陽經病中,即便出現心下硬滿的症狀,也不可用下法,若強行下之,情況嚴重時會導致腹瀉不止。同樣,即便有胸中滿悶的症狀,也不可用吐法,若強行吐之,嚴重時會使人水漿都無法咽下,從而發展成危險的病症,危及生命。詳細內容可見《傷寒論》少陽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少陽可吐可汗可下
如果出現胸滿且伴有煩熱,適宜用梔子豉湯。若胸中有痞硬感且氣上衝咽喉,可用瓜蒂散來平複症狀。當有發熱、惡寒,四肢煩悶疼痛,輕微嘔吐,胸脅部有支撐結聚之感時,用柴胡桂枝湯可使病情安寧。若心中鬱鬱不舒且微微煩躁,嘔吐不止,心下部位疼痛且硬滿,需用大柴胡湯來攻下實邪。若誤用下法後,柴胡湯症依然存在,可再次給予柴胡湯,服藥後通過振奮正氣而汗出病解。
【注釋】前文闡述了少陽病的禁忌,是擔心用藥不當;此處說明可采用的治法,貴在靈活變通。胸滿且煩熱,這是太陽經與少陽經感受的較輕邪氣,適宜用梔子豉湯來湧吐邪氣。胸滿且感覺痞硬,氣向上衝至咽喉,使人呼吸困難,這是太陽經與少陽經感受的較重邪氣,適宜用瓜蒂散來催吐。發熱、惡寒,四肢煩悶疼痛,輕微嘔吐,心窩部位有支撐結聚之感,這是太陽經與少陽經的表證,適宜用柴胡桂枝湯,通過微微發汗來解除兩經之邪。心中鬱悶、微微煩躁,嘔吐不止,心窩部位疼痛且硬滿,這是少陽經與陽明經的表裡兼證,適宜用大柴胡湯緩緩攻下,以解除兩經之邪。誤用下法後沒有導致病情惡化,柴胡湯證仍然存在的,可再次給予柴胡湯來和解表裡,若病能解除,服藥後必然會蒸蒸發熱、全身振顫而後汗出病解,這是因為下法後正氣虛弱的緣故。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太陽篇與少陽篇。
三陽合病並病
合病是指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而並病是指一經之邪傳變並於另一經。二陽合病,即太陽與陽明合病,會出現胸滿、氣喘發作,若伴有腹瀉,宜用葛根湯;若伴有嘔吐,則加半夏,用藥同理。太陽與少陽合病,若腹瀉,用黃芩湯;若兼嘔吐,再加半夏。陽明與少陽合病,若少陽脈象弦象減弱,說明胃氣尚存,病情相對順和易愈。若脈象滑數,多是宿食內停,宜用大承氣湯攻下。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膨大,患者口燥、身體沉重且出現譫語,想要睡覺,閉目時全身汗出如蒸籠,甚至遺尿、麵部垢膩,此時宜用白虎加人參湯。若脈象浮大且有汗,應禁用汗法、下法,遵循此原則應對。二陽並病,若發汗不透徹,出現麵部發紅、鬱熱不適,宜用大青龍湯。若表證已解,出現潮熱,手足出汗,大便困難、譫語,宜用大承氣湯攻下。太陽與少陽並病,會有頭項疼痛、頭目眩暈昏冒,心下部位痞硬,如同結胸之狀,此時禁用汗法、吐法、下法,隻適宜針刺治療。若出現譫語、驚恐、不能進食、腹瀉頻繁,病情多凶險。
【注釋】某一經的病症尚未結束,又傳至另一經,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且病邪沒有歸並到某一經的情況,稱為合病。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之後病邪歸並到某一經獨自發病,稱為並病。“二陽”指的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太陽經病症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陽明經病症表現為肌熱、惡熱、心煩、失眠,兩經病症同時出現,就是二陽合病。“滿喘”,是說二陽合病時,本應出現腹瀉卻沒有腹瀉,反而增加了胸滿氣喘的症狀,此時適宜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自利”,指的是二陽合病應當出現的腹瀉症狀,適宜用葛根湯。“嘔半”,意思是二陽合病時,不出現腹瀉而隻增加嘔吐症狀,適宜用葛根湯加半夏。“同”,是指這兩種病症都使用葛根湯這一張方劑。“太少”指的是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太陽經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的症狀;少陽經有寒熱往來、口苦、耳聾、目眩、胸脅疼痛的症狀,兩經病症同時出現,就是太少合病。“利芩”,是說太陽、少陽合病時,出現自行腹瀉的症狀,適宜用黃芩湯。“嘔加半”,是指太陽、少陽合病時,不腹瀉隻增加嘔吐症狀,適宜用黃芩湯加半夏。如果沒有嘔吐和腹瀉,卻出現太陽經與少陽經的病症,這不屬於合病,適宜用柴胡桂枝湯來同時解除兩經之邪。
“明少”指的是陽明經與少陽經兩經病症同時出現並伴有腹瀉的合病。“弦負”,弦脈是少陽經屬木的脈象,木氣過盛則會克製土氣,土氣被克則預後不良,甚至死亡。“順長生”,長脈是陽明經屬土的脈象,土氣旺盛則木氣不能為害,病情相對順和,預後良好。“滑數”,是說陽明、少陽合病,腹瀉物粘膩穢臭,脈象必然滑數,這是宿食內停的表現,適宜用大承氣湯;若嘔吐物為酸苦之物,適宜用大柴胡湯。“三陽”指的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合病。“腹膨膨”指的是腹部脹滿。“口燥”指的是口中乾燥。“身重”指的是身體沉重,難以轉側。“譫語”指的是胡言亂語。“欲眠”指的是嗜睡。“合目汗蒸蒸”指的是閉上眼睛後,身體像蒸籠一樣出汗。“遺尿”指的是不自覺地排尿。“麵垢”指的是麵部好像有油垢一樣。這些都是三陽熱盛,津液枯竭的症狀。如果脈象浮,禁止使用汗法;脈象大,也不可使用下法。隻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益氣生津清熱。如果沒有經過發汗、攻下治療,津液尚未損傷,三陽合病的輕症,隻適宜用柴葛解肌湯,以清解三陽之邪。“二陽”指的是太陽經與陽明經並病。“汗不徹”,是說病邪在太陽經時,發汗不透徹,又傳至陽明經。“麵赤”,指的是病邪仍然鬱積在太陽經與陽明經的肌表,還沒有歸並到陽明腑,適宜用大青龍湯來解除兩經的熱邪。“表罷”,指的是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潮熱,手足汗,大便難,譫語”,說明病邪已經歸並到陽明腑,適宜用大承氣湯,以攻下陽明的實熱。“太少”指的是太陽經與少陽經並病。“頭頸強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如結胸症”,說的是太陽經與少陽經兩經的病症還沒有歸並,病邪的態勢尚未確定,此時禁止使用汗法和下法,隻適宜針刺大椎、肝俞、肺俞穴位,以瀉其熱。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法,必然會出現譫語。如果錯誤地使用吐法或下法,必然會出現心煩、驚恐,水漿不能入口,腹瀉不止等情況。出現這些嚴重的症狀,生命大多危險。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合病並病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