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1-4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傷寒心法要訣1-4(1 / 1)

汗下失宜致變壞症

太陽病已經過三天,且已經用過發汗之法,如果又用催吐、攻下或者溫針等治法後,病仍不解除,反而導致病情惡化成為壞症。這時應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看是觸犯了哪一經而致病情逆轉。然而有時病情複雜,難以辨彆陰陽以及屬於六經中何種病症,患者陷入極度困苦、垂危的狀態,症狀表現已不能作為準確判斷依據。此時,隻能用單味人參煎成藥湯放冷後服用。若服藥後患者鼻上微微出汗,就意味著有生機的跡象。

【注釋】太陽病三日,用過發汗法後病仍未解除,之後又采用催吐、攻下或溫針等治法。如果這些治法運用得當,病就會解除。要是運用不當,不僅病不會好,反而會因誤治導致病情惡化成為壞症。此時應當觀察患者的脈象與症狀,了解是觸犯哪一經而造成病情逆轉。比如發汗後陽氣耗損,出現口渴、煩躁、胡言亂語;攻下後寒邪入裡,出現結胸、心下痞硬;催吐後出現內心煩悶、腹部脹滿;溫針後出現黃疸、鼻出血、驚恐、發狂等情況,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甚至出現脈象微弱似有若無,神誌昏迷不能言語,患者不自覺地循衣摸床、雙手交叉護胸等,這種病情再次加重、瀕臨垂危,難以辨彆陰陽,依據六經辨證也無法判斷的病症。在這種時候,隻能用人參煎湯,慢慢地涼服,等待病情轉機。倘若能看到患者鼻上微微出汗,那就是患者有生還可能的征兆。

表症

表證適宜發汗,多見於太陽經病症。表現為沒有出汗、身體發熱、厭惡風寒,頭頸部僵硬疼痛,身體也疼痛。如果自行出汗,那就表明是表虛症。

【注釋】表證,指的是寒邪侵襲在體表,症狀為無汗、發熱、惡寒怕冷)、惡風怕風吹)、頭頸部拘緊疼痛、身體疼痛。因為太陽經主管人體體表,所以稱為表證。出現這些症狀且無汗的,都屬於表實症。即便有這些症狀,要是自行出汗,都屬於表虛症,不可輕易發汗。即便有風邪,隻適宜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表之邪就可以了。表實無汗,症狀嚴重的,用麻黃湯主治;症狀較輕的,用麻桂各半湯主治。有時出汗有時無汗的,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主治。表實且燥熱嚴重的,用三黃石膏湯主治;症狀稍輕的,用大青龍湯主治。不煩躁但有熱的,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以上所說的表證,不一定要全部症狀都具備,也不用考慮患病天數多少,隻要見到頭痛、惡寒等一兩個症狀,就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即便同時有裡證,也應當先解表。表證解除後,才可以攻下裡證。臨床醫生對此不可不詳細分辨。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太陽篇》。

裡症

裡症適宜攻下,症狀表現為不大便,厭惡熱,出現潮熱,汗出蒸騰,口燥,胡言亂語,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但如果大便溏稀,表明是裡虛證,不可用攻下之法。

【注釋】裡證,指的是熱邪在體內鬱結,出現不大便,厭惡熱,定時發熱如潮水般,持續不斷地自汗,口燥舌乾,胡言亂語,腹部脹滿堅硬疼痛。陽明腑主管人體內部,所以稱為裡證。裡實證,有脾約證、胃實證、大便難證,這三種都是可以攻下的病症,然而也有輕重的區彆。三承氣湯、脾約丸,要衡量病情合適的情況下使用,這樣大概就不會有過錯。如果大便溏稀就是裡虛證,即便有上述裡證的表現也不能用攻下之法。《傷寒論》中有幾處急下的病症,不等大便堅實就采用攻下之法,這是瀉下體內的熱邪,而不是瀉下燥結之物。詳細含義見《傷寒論·陽明篇》和《傷寒論·少陰篇》。

陽症

陽症表現為身體輕快,呼吸氣粗且發熱,眼睛視物清晰,麵色和口唇發紅,內心煩熱,口腔、舌頭乾燥口渴,指甲發紅,小便也色紅。

【注釋】陽證,指的是陽熱類型的病症。無論在三陰經病還是三陽經病中,凡是出現這些症狀的,都屬於陽熱亢盛。陽主動,所以患者身體感覺輕快。陽氣旺盛,所以呼吸氣粗甚至氣喘。陽主熱,所以口鼻呼出的氣是熱的。陽主清醒,所以眼睛視物清晰,難以入眠。眼睛視物模糊的情況,也有因熱極而出現視物朦朧好像不清晰,但這種情況必然伴有眼睛發紅、眼屎增多,並非像陰證那樣視物模糊且精神短少、目光無神。陽氣熾熱,所以身體發熱,麵色和口唇發紅,指甲發紅。陽熱入裡,所以內心煩悶,口腔、舌頭乾燥口渴,小便發紅。如果是表實證,用三黃石膏湯來發散表邪。如果是裡實症,用三承氣湯攻下裡實。如果表裡並非堅實且熱邪旺盛,用白虎湯、解毒湯等清熱就可以。詳細內容見《傷寒論》三陽經相關篇章。

陰症

陰症表現為身體沉重,氣息短淺,周身發冷,眼睛視物不清,麵色不紅。患者沒有發熱,隻想臥床休息,還會出現四肢厥冷、嘔吐、下痢等症狀,小便色白,指甲發青。

【注釋】陰證,指的是陰寒類型的病症。無論在三陰經病還是三陽經病中,凡是出現這些症狀的,都屬於陰寒虛衰。陰主安靜,所以患者身體沉重。陰主睡眠,所以眼睛視物不清且隻想臥床。陽氣虛寒,所以氣息短淺,口鼻出氣寒冷。陰寒之氣彌漫於體表,所以麵色沒有紅色,四肢厥冷,指甲發青。陰寒之邪侵入體內,所以出現嘔吐、下利清穀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小便顏色清白。以上都是三陰經的寒證,臨床醫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附子湯、四逆湯、理中湯、吳茱萸湯等合適的方劑來治療。詳細內容見《傷寒論》三陰經相關篇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證表現為身體四肢厥冷,但內在有厭惡熱、煩躁口渴、大便乾結難解的症狀,脈象沉滑,指甲和小便都呈現赤色。此時恰當運用發汗、攻下、清熱之法,陰液就能得以保全。

【注釋】經典醫籍中說:陽氣太過強盛,陰氣就不能與之相互營運。所謂不相營運,就是不能相互交融。既然不能相互交融,陽氣就會將陰氣格拒於外,所以稱為陽盛格陰。其外在症狀雖然是身體四肢厥冷,很像陰寒病症,但體內卻煩躁口渴、大便乾結難解、小便赤色、厭惡熱不想靠近衣物、指甲發紅、脈象沉滑,這是一派陽實熱證的表現。正確運用發汗、攻下、清熱這三種治法,那麼陽熱之邪就能得到消解,陰液也能夠得以保全。如果是表實無汗的情況,用三黃石膏湯。裡實大便不通的,用三承氣湯。熱邪熾盛但沒有明顯表裡症狀的,適宜用解毒白虎湯。

【集注】劉完素說:體內積蓄的熱邪極為強盛,脈象應該是疾數的,但因為熱邪蓄積太甚,導致脈道運行不利,反而使得脈象沉細似有若無,好像要斷絕一樣。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認為這是病傳變成寒極陰毒之症。有的患者剛開始發病,陽熱就突然很厲害,隨即出現這些症候;有的是兩感之病熱邪很盛的情況,這些一般都適宜用解毒湯加大承氣湯攻下。之後熱邪稍微減退但還沒有痊愈的,用黃連解毒湯調理。如果還有輕微發熱沒有消除的,用涼膈散調理。有的因為延誤攻下,熱邪至極,以至於身體發冷、脈象微弱,甚至昏迷,瀕臨死亡。此時如果急忙攻下,那麼殘存的陰液會突然枯竭,患者必死無疑,這是因為陽熱先竭儘而導致的。但如果不攻下也會死亡,此時適宜用涼膈散或者黃連解毒湯,滋養陰液、消退陽熱,使積蓄的熱邪逐漸消散,這樣心胸就會再次溫暖,脈象也會漸漸恢複。

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症表現為麵色呈現淺淡的赤紅色,身體發熱但不口渴,伴有四肢厥冷、煩躁。患者會出現下利清穀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便清長,指甲青白。此時脈象浮而微弱,可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恢複陽氣。

【注釋】經典醫著提到:陰氣過於強盛,陽氣就無法與之相互營運。所謂相互營運,就是無法相互融合。既然無法融合,陰氣就會將陽氣格拒於外,所以稱作陰盛格陽。色淺赤,指的是麵色呈現出浮淺的紅赤色。此證外在表現為麵色發紅、身體發熱且煩躁,很類似陽熱之症,但內在表現為不口渴,大便下利清穀,小便顏色清白,指甲青白,四肢厥冷,脈象浮而微弱,幾乎難以察覺,這是一派陰寒虛衰的症狀。應當將通脈四逆湯放冷後服用,順應體內陰寒之性,進而恢複陽氣。如果下利停止但脈象仍未出現,應加倍使用人參。若下利且沒有脈象,適宜用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若出現四肢厥冷、煩躁得如同要死的症狀,適宜用吳茱萸湯。

陽毒

陽毒是陽熱達到極致的病症,若錯過發汗、攻下的時機,會出現舌體卷曲、焦黑,鼻內生像煤煙一樣的黑色穢物,患者神昏、口噤、發狂,如同見到鬼神,咽痛且唾中帶血,皮膚上出現赤色如錦雲般的斑疹。發病六七日前,因病程短、毒邪尚未深入,還可治療。若表裡俱實,即有上述症狀且無汗、不大便,宜用黑奴丸表裡雙解。若無表裡實證但熱盛,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兼見煩躁口渴,可與白虎湯合用清熱。裡實而大便不通,宜用解毒承氣湯攻下。表實無汗,則宜用三黃石膏湯發汗解表。

【注釋】陽毒,指陽熱極為亢盛的病症。失汗下,意思是本應發汗卻未發汗,本應攻下卻未攻下,錯失了發汗、攻下的恰當時間。熱毒熾熱不止,所以會出現舌體卷曲、顏色焦黑,鼻內生如煤煙狀穢物。熱毒向內攻襲,侵擾心臟,故而神昏、口噤寒顫、發狂,好像見到鬼神一般,還伴有咽痛、唾血症狀。熱毒向外侵及肌膚,因此皮膚上出現像錦雲般赤色的斑疹。六七日前,說的是發病時間短,毒邪還未深入,所以仍可救治。表裡俱實,是指存在上述症狀,同時無汗且大便不通,這種情況適宜用黑奴丸對表裡之邪同時進行解除。沒有表裡實證,但熱邪亢盛的,適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同時伴有煩躁口渴,就與白虎湯合用進行清熱。裡實導致大便不通暢的,適宜用解毒承氣湯攻下實邪。表實且無汗的,適宜用三黃石膏湯發汗以解除表邪。

陰毒

陰毒是陰寒達到極致的病症,患者麵色青黑,咽喉疼痛,全身厥冷畏寒。身體沉重強直、疼痛,就像被棍棒擊打一樣,腹中絞痛,腹部堅硬得如同石頭。有的患者會出現嘔吐,或者下利,或者煩躁不安,或者冷汗自出等症狀。對於這些情況,都要以溫補之法為先。如果患者無汗,宜用還陽散、退陰散,通過溫通之法使患者發汗,讓寒毒得以消散,陽氣得以伸展。同時,凡遇到這種病症,都應趕緊艾灸氣海、關元穴位二三百壯,再配合服用藥物,這樣治療,患者大多能夠痊愈。

【注釋】陰毒,指的是陰寒極為亢盛的病症。人體血脈受到陰毒邪氣侵襲,所以麵色呈現青黑色。陰毒在體內攻衝,因此咽喉疼痛、腹中絞痛。陰毒在體表肆虐,所以全身厥冷,身體沉重強直且疼痛,就像遭受棍棒擊打。由於隻有陰寒而無陽氣運化,所以陰寒凝聚致使腹部堅硬如石。或出現嘔吐,或下利,或煩躁,或冷汗出,這些都是陽虛不足可能出現的症狀,都應以溫補作為首要治療方法,適宜用四逆湯並加倍使用人參。若有上述症狀且患者無汗,適宜用還陽散、退陰散,通過溫通的方式使患者發汗,從而讓寒毒消散,陽氣得以伸展。隻要遇到這類病症,都應當立刻艾灸氣海、關元兩個穴位二三百壯,隨後再服用藥物,如此治療,患者大多能夠存活。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鬥羅:死遁歸來,修羅場裡當團寵 影帝他當眾抱走了死對頭 從十二形拳開始肉身成聖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數字化 現代曆史課,被皇帝們旁聽了 四合院:開局爆錘眾禽 靈泉空間,荒年帶娃找首長爹認親 入獄三年,歸來仍是大佬! 扶唐 哄我婚前試愛?閃婚哥哥死對頭他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