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熱裡熱陰熱陽熱
發熱持續不斷,像羽毛覆蓋體表般微微發熱,叫做熱翕翕;而像蒸籠熱氣向上蒸騰一樣的發熱,稱為熱蒸蒸。表熱時小便色白,裡熱時小便色赤。表熱無汗,需用麻黃湯;有汗則宜用桂枝湯。裡熱輕的,適合用涼膈散;裡熱重的,適宜用三承氣湯。發熱伴有口燥、舌乾、煩渴,屬於陽經之熱;發熱伴有厥冷、下利清穀,屬於陰經之熱。陽經之熱適合用白虎湯、解毒湯等清熱;陰經之熱適合用四逆湯、白通湯等溫陽。
【注釋】“發熱無時熱翕翕”,意思是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如同羽毛覆蓋在體表一樣的表熱。“炊籠騰越熱蒸蒸”,指的是發熱像蒸籠熱氣向上蒸騰,是從體內向外散發的裡熱。表熱時,熱不在裡,所以小便色白;裡熱時,小便就會色赤。“外需麻桂”,即表熱無汗的情況適合用麻黃湯,有汗的適合用桂枝湯。“內涼承”,就是裡熱輕的適合用涼膈散,裡熱重的適合用三承氣湯。發熱同時伴有口燥、舌乾、煩渴的,是陽經的熱證。發熱同時伴有厥冷、下利清穀的,屬於陰經的熱證。陽經之熱適合清熱,用白虎湯、解毒湯這類方劑。陰經之熱適合溫陽,用四逆湯、白通湯。
【按語】熱翕翕和熱蒸蒸這兩種發熱,都伴有出汗,兩種症狀相似。如果把熱翕翕這種表熱,誤當作熱蒸蒸的裡熱而用攻下之法,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把熱蒸蒸這種裡熱,誤當作熱翕翕的表熱而用發汗之法,會進一步損傷正氣。熱翕翕出汗的熱感雖與熱蒸蒸相似,但用手觸摸,熱翕翕隻是微微溫熱;不像熱蒸蒸出汗的熱,用手觸摸有熱氣透出手掌。這兩種情況有時疑似難辨,此時應當審察小便的顏色是白還是赤,舌苔是乾燥還是潤澤,自然可以做出判斷。
惡寒背惡寒辮
對於惡寒這一症狀,需要從表、裡、陰、陽的角度進行辨彆。發熱且惡寒,這是陽經表證,若有汗,適宜用桂枝湯;若無汗,則適宜用麻黃湯。不發熱卻惡寒,這是陰經裡證,若有汗,適宜用桂枝加附子湯;若無汗,適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背部惡寒且口中不燥,這屬於少陰經的情況,適宜用附子湯;背部惡寒且口燥口渴,這屬於陽明經的情況,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
【注釋】惡寒這一病症,存在表證、裡證以及陰證、陽證的區彆。發熱並伴有惡寒,這是陽經表證的表現。若同時有汗出症狀,依據病症特點,適合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解肌發表;若無汗出,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不發熱卻出現惡寒症狀,這是陰經裡證。當伴有汗出時,此時陽氣可能受損,適宜用桂枝加附子湯,以在解肌祛風的同時,溫經複陽;若無汗,則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解表。背部感覺惡寒,且口中沒有乾燥的感覺,這裡所說的“陰”,指的是病症屬於少陰經範疇,適宜用附子湯來溫經散寒。背部惡寒且伴有口燥口渴,這裡的“陽”表示病症屬於陽明經,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生津。
【按語】陰陽兩類經脈的病症中,惡寒症狀雖然相同,但身體有無發熱卻不一樣,陽經表證的惡寒發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陰經裡證的無熱惡寒用溫陽的方法治療。少陰經和陽明經的背部惡寒症狀雖然相似,然而口中是否乾燥的表現卻不同,針對少陰經的背惡寒口和用溫陽之法,針對陽明經的背惡寒口燥渴用清熱之法。惡寒雖然看似是較為輕微的症狀,但從仲景所立的這些治法中,可看出辨彆病症的要點,其他病症也可依此類推進行辨析。
惡風
風邪與寒邪大多相互伴隨,較少單獨出現。三陽經的病症,大多都有惡風與惡寒同時存在的情況。惡風與惡寒都屬於表證,治療應當從解表入手。然而風屬陽,寒屬陰,所以三陰經的病症通常隻有惡寒,而沒有惡風的症狀。
【注釋】風邪和寒邪,總體來說,常常相互關聯,單獨出現的情況較少。寒邪致病時,往往也伴有風邪;風邪致病時,通常也有寒邪相隨。因此,在三陽經的各類病症中,惡寒與惡風這兩種症狀常常同時出現。惡風與惡寒都屬於表證的範疇,按照治療原則,應當采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不過,風在屬性上屬於陽,寒在屬性上屬於陰,所以在三陰經所表現出的病症中,一般隻有怕冷惡寒)的症狀,而不會出現怕風惡風)的症狀。
頭痛
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頭痛時,身體都會發熱。而厥陰經頭痛,多伴有四肢厥冷且無發熱症狀,還會嘔吐涎沫。如果患者大便不通、小便紅赤,應當考慮用攻下之法;若小便色白,說明表症還未清除。
【注釋】這裡的三陽指的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頭痛身皆熱”,意思是三陽經引發的頭痛,身體都會出現發熱症狀。對於三陽經頭痛,治療應依據三陽經的病症特點來處理。厥陰經頭痛,大多四肢厥冷且不發熱,還會嘔吐涎沫,這是厥陰經挾帶寒邪向上逆行導致的,適宜用吳茱萸湯溫通並降逆。三陽經頭痛,如果出現大便不通、小便紅赤的情況,表明是裡實熱證,按照治療原則應考慮攻下,適宜用承氣湯。要是小便顏色清白,即便大便不通,也說明裡熱尚未結實,表證還沒有解除,此時治療應先從解表入手。三陰經一般沒有頭痛症狀,隻有厥陰經會出現頭痛,這是因為厥陰經的經脈與督脈在頭頂部位交會。三陰經通常不會發熱,但厥陰經和少陰經也會出現發熱,稱之為“反發熱”,這是因為這兩臟內有相火,陰寒過盛將陽氣格拒於外所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項強
項背拘強、轉動不靈活,這是太陽經相關病症。若脈象浮且無汗,宜用葛根湯;若有汗,則在桂枝湯基礎上加葛根。若脈象沉,宜用栝樓桂枝湯。結胸病出現項強,如同柔痙之狀,宜用大陷胸丸,服用後病情必定好轉。若見到病症表現符合少陽經特點,就不要再用發汗、攻下之法,用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栝樓為宜。
【注釋】項強,一般屬於太陽經病症。項背強,通常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幾幾”,是形容拘緊強直較為嚴重的樣子。脈象浮,屬於太陽與陽明兩陽經的表脈。如果沒有汗,說明病症是從傷寒發展而來,適宜用葛根湯;若有汗,表明是從中風發展而來,適宜用桂枝加葛根湯。脈象沉,意味著邪氣已經進入胸裡,適宜用栝樓桂枝湯。結胸,指的是結胸病,項強如柔痙,即項部拘強、背部反張,伴有出汗,如同柔痙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宜用大陷胸丸。“但見少陽”,指的是太陽與少陽並病出現的項強。“休汗下”,意思是邪氣進入少陽經,不能再用發汗、攻下之法,適宜用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栝樓來治療。“良”,就是好的意思。栝樓桂枝湯的方劑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身痛
身體疼痛,若還未發汗,多屬表實證;發汗之後仍身體疼痛,則屬表虛證。表虛證身痛,適宜用桂枝新加湯,即桂枝湯中加倍使用生薑、芍藥,並加入人參。若尺部脈象遲緩,表明血虛,宜用建中湯加黃芪。若出現少陰經的身痛,伴有脈象沉、四肢厥冷,宜用附子湯治療。若屬厥陰經身痛,見有四肢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等症狀,應以四逆湯治療。若是風濕導致的身痛,全身疼痛且難以轉側,筋脈牽引、煩疼不寧,宜用桂枝附子湯。
【注釋】身體疼痛,尚未發汗時,這種情況大多屬於表實證,適宜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發汗之後仍存在身體疼痛的症狀,屬於表虛證,此時適宜用桂枝新加湯。這裡說的“桂加”,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進行添加,具體為桂枝湯中加倍使用生薑和芍藥,並加入人參。“尺遲血少建中芪”,意思是身體疼痛且尺部脈象遲緩,這表明血虛,營氣不足。即便還沒有經過發汗,也不能再用發汗之法,適宜用建中湯加黃芪來補益營血。“少陰”,指的是身體疼痛同時出現少陰經的沉脈以及四肢厥冷的症狀。“附子治”,即適宜用附子湯來進行治療。“厥陰”,指身體疼痛伴有厥陰經的四肢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等症狀。“四逆醫”,就是說要用四逆湯來治療。“風濕”,指的是因風濕導致的身體疼痛。“儘痛難轉側”,是說濕氣會讓人全身都疼痛,並且難以轉側身體。“掣引煩疼”,是指風邪會使人筋脈受到牽引,產生煩疼且不得安寧的症狀。“桂附宜”,即適宜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煩躁不眠懊憹
躁是身體因熱而躁動不安,煩是內心被熱侵擾而煩亂不寧。若隻是難以入眠但不躁,應按熱證看待。心中極度煩悶、坐臥不安且煩的情況,不存在寒證,都當作熱證。唯有躁,需從陰陽表裡的角度分析論治。各種心煩的情況,無論是否經過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療方法,若大便鬆軟,可用梔子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煎服;若大便堅硬,熱輕用白虎湯,熱重就用三承氣湯。若躁的同時出現三陰經的症狀,就屬於寒證。
【注釋】身體因熱邪鼓動而不安定稱為躁,心被熱邪乾擾而不寧靜稱為煩。煩是在內心裡受到侵擾,躁是在身體外部表現出躁動,所以會存在隻有心煩而身體不煩,或者隻有身體躁而心不煩的情況。一般來說,煩屬於陽證,躁屬於陰證。如果出現心中煩悶、坐臥不安、反複顛倒,心煩得無法入睡,且這種情況不與躁同時出現,都不屬於寒證,應當作熱證來看待。隻有躁的情況不一樣,應當分辨是表證還是裡證、屬陰還是屬陽來進行治療。所以,太陽經病症中有因不出汗而出現煩躁的,這屬於表證,是大青龍湯的適應證;陽明經病症有心下硬滿的煩躁,這屬於陽證,是白虎湯的適應證;三陰經病症有嘔吐、下利、手足厥冷同時伴有煩躁的,這屬於陰證,是四逆湯之類方劑的適應證。這裡所說的“諸煩”,指的是心煩、失眠、心中煩悶不安。“無論三法後”,意思是不管是否經過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法。隻要大便不堅硬,就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溫膽湯、梔子豉湯等方劑來主治;如果大便堅硬,就要衡量熱邪的程度,熱淺用白虎湯,熱重用三承氣湯來主治。“躁同陰見”,是說躁與三陰經的症狀同時出現,就屬於陰寒導致的躁,適宜用四逆湯、理中湯、吳茱萸湯來主治。
自汗頭汗
自汗若伴有大熱且汗出量多,應當儘快采用攻下之法。要是再加上發熱、下痢不止,情況就很凶險。頭部出汗,熱氣向上蒸騰卻不能散發,會引發黃疸、濕邪、水火失調、瘀血等病症。
【注釋】自汗症狀出現在太陽經階段,多是風邪所致,屬於桂枝湯的適用證候。若出現在陽明經階段,表明熱邪向外透達,是白虎湯的適用證候。倘若出現高熱,熱氣如蒸籠般熏蒸,且汗出過多,就適宜用調胃承氣湯,趕緊瀉下體內熱邪,以救護津液。要是再同時伴有發熱以及持續不停的下利症狀,這是內外正氣都有虛脫之象,所以情況凶險。僅頭部出汗,到頸部就不再出汗,這意味著熱邪無法向外發散,隻能向上蒸騰至頭部。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黃疸之邪鬱積尚未發作,或者是患濕邪病症的人誤服攻下之藥,又或是水飲結聚於胸膈,熱氣熏蒸,也可能是用火法治療時熱邪逼迫,還可能是陽明經蓄血,亦或是熱邪侵入血室等原因導致,針對這些不同病因,應當分彆按照相應門類的治法進行治療。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