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1-8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傷寒心法要訣1-8(1 / 1)

少陰陽邪停飲

少陰經感受陽邪並伴有水飲停聚之症,患病六七天反而無法入眠,出現腹瀉、口渴、咳嗽、嘔吐,小便不利,此時宜用豬苓湯煎服。

【注釋】所謂少陰經感受陽邪並伴有水飲停聚,指的是少陰經出現陽邪熱症的同時,還兼有水飲停聚的病症。少陰病正常表現為嗜睡,到了六七天卻反而心煩不能入睡,這是少陰經有熱的緣故;出現腹瀉、口渴、咳嗽、嘔吐,小便不利,這是水飲停聚的表現。這種情況使用豬苓湯,既可清除熱邪,又能通利停聚的水飲。詳細內容可查看《傷寒論》少陰篇。

少陰陰邪停飲

少陰經感受陰邪並伴有水飲內停,會出現腹痛,四肢沉重且疼痛,小便不利,自行腹瀉,或者咳嗽,或者嘔吐等症狀,可用真武湯來平複病症。若咳嗽,加乾薑、細辛、五味子;若小便通利,去掉茯苓;若嘔吐,去掉附子並加倍使用生薑;若腹瀉,去掉芍藥加入乾薑。

【注釋】少陰經感受陰邪且有水飲內停,意思是少陰經受陰寒之邪侵襲,同時還兼有水飲內停的病症。水飲病的主要症狀為腹痛,四肢沉重且疼痛,大便自行泄瀉,小便不通暢,這種情況適宜用真武湯來溫煦中焦、利水滲濕。水飲病還可能出現一些其他症狀,比如咳嗽,或者小便通利,或者嘔吐,或者腹瀉。如果咳嗽,就在真武湯基礎上加用乾薑、細辛、五味子;如果小便通利,就去掉方中的茯苓;如果嘔吐,就去掉附子,並且把生薑的用量加倍;如果腹瀉,就去掉芍藥,加入乾薑。

喘急短氣

喘息時發出喝喝聲,頻繁張口呼吸,短氣像是氣喘但不抬肩。呼吸急促、難以順暢呼吸的屬於實症;氣息短淺、不能連續呼吸的當作虛症看待。從內因來講,與水飲病症或痰熱有關;從外因來說,要從陰陽表裡的角度進行判斷。若出現眼睛直視、神誌昏迷、汗出如油、脈象微弱、四肢厥冷的情況,生命就難以保全。

【注釋】喘息,表現為呼吸急促,發出喝喝的聲音,頻繁張口,甚至抬肩、腹部起伏,這就是喘證。短氣,則像是氣喘卻又並非真正的氣喘,不會張口抬肩。這兩種症狀都是胸中氣機出現問題。肺主司氣機,所以都與肺相關。不管是喘急還是短氣,如果氣息急促、壅塞,無法順暢呼吸,這屬於邪氣有餘的實症;如果氣息短淺、虛弱,不能連續呼吸,這屬於正氣不足的虛證。從內因來看,是指飲用生冷之物損傷肺臟,或者是因為體內有痰熱。從外因來講,是指人體受到外界寒冷之邪侵襲肌表,肌表主管皮毛,皮毛與肺相互配合,皮毛受到外邪侵犯,接著邪氣會依次影響到肌膚、肌肉、胸部、腹部,進而傳入胃腑,這些情況都會引發氣喘。此時應當仔細分辨陰陽表裡,根據邪氣的變化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喘急和短氣,如果同時伴有眼睛直視、神誌昏迷、汗出如同毛發被潤發油浸濕即汗出如油,為病情危重之象)、脈象微弱、四肢厥冷,這些都是瀕臨死亡的症狀。若與三陰寒症一同出現,這屬於陰喘,適宜用四逆湯加杏仁、五味子,若正氣虛弱則需加倍使用人參。若與三陽熱症一同出現,這屬於陽喘,適宜用白虎湯、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與太陽表證一同出現,這屬於表喘,沒有汗的,適宜用麻黃湯,若同時伴有煩躁,適宜用大青龍湯,有汗的,適宜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若與陽明裡證一同出現,這屬於裡喘,適宜用大承氣湯,若同時兼有結胸症狀,適宜用大陷胸丸。如果兼有水氣,表實證的,適宜用小青龍湯,表虛證以及小便不利的,都適宜用五苓散加葶藶子。裡實證的,適宜用葶藶大棗湯,若兼見腹部、脅部堅硬疼痛的,適宜用十棗湯。裡寒證的,適宜用真武湯。如果脈象微細,口鼻處氣息短淺、氣喘乏力,且沒有陰陽表裡的典型症狀,這屬於氣虛喘,適宜用保元湯加五味子、杏仁。如果氣喘並且咳出的痰液濃稠粘滯,喉嚨間發出漉漉的聲音,這屬於痰喘,症狀嚴重的適宜用瓜蒂散、礞石滾痰丸,症狀較輕的,適宜用二陳湯加苦葶藶子、蘇子之類的藥物。

心下悸

自覺心臟跳動不安,有築築、惕惕、怔怔、忡忡之感,難以自我安定。如果飲水多但小便少,這是水飲停聚導致的;若伴有四肢厥冷、冷汗,這是虛寒引起的。

【注釋】“心下築築惕惕、怔怔忡忡”,描述的是心悸病症發作時的狀態。當出現飲水較多但小便量少的情況,這是水飲停聚於心下部位所引發的心悸,適宜使用茯苓甘草湯,或者五苓散來治療。要是伴有四肢厥冷的症狀,這表明體內有寒,適宜用真武湯。若是在出汗之後出現心悸,這是由於身體虛弱所致,適宜用小建中湯。如果並非是在出汗後出現心悸,那就說明身體虛弱的程度更為嚴重,適宜用炙甘草湯。

戰振栗

戰是指身體劇烈抖動、聳動,栗是說內心感到恐懼,振同樣是身體聳動,但相比戰程度較輕,所以說振是因正氣虛弱而無力。栗與戰同時出現,表明正邪相互抗爭。這種症狀如果出現在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法之後,是因為損傷內外正氣導致病情逆變。若沒有導致逆變,是邪氣隨著治療而衰減,正氣因而調和,病情趨向緩解,即正氣戰勝邪氣,通過戰汗使病情平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戰”,具體表現為身體不由自主地抖動、聳動。“栗”,指的是從內心深處生發出來的恐懼之感。“振”,同樣是身體出現聳動的現象,然而與“戰”相比較,其力度較弱。所以在相關論述中提到:凡是出現“振振”的情況,都應歸咎於正氣虛弱。“栗”,是由邪氣引發的。“戰”,則是正氣與邪氣抗爭的外在表現。栗與戰同時出現,意味著正氣與邪氣相互交鋒、抗爭。這種症狀要是出現在使用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治療方法之後,那是因為這些治法損傷了人體的內外正氣,從而致使病情發生逆變。倘若沒有導致病情逆變,說明邪氣因為治療而逐漸衰減,正氣也因此趨於調和,進而病情開始緩解,也就是正氣戰勝了邪氣,通過身體抖動並出汗的“戰汗”過程,使病情得以平複。

呃逆噦噫

呃逆在如今的稱呼,就是古代叫做“?”的病症。它和噦不同,噦聲從胃裡發出,而呃逆?)是發出格格的連聲,這是因為臍下之氣往上衝。呃逆有點類似噯氣、噫氣,但本質有彆,不過它們都屬於氣逆的病症,治療思路有相通之處。虛熱類型的呃逆,用橘皮竹茹湯治療;若二便不利,通過通利二便來使病情安寧;氣不歸原的,適合用都氣湯;寒虛的情況,用丁萸附理中湯;若有痞硬、下利症狀,用生薑瀉心湯;出現痞硬、噫氣,則旋覆代赭石湯有效。

【注釋】現今所說的呃逆,就是古代稱作“?”的病症。“?”這種情況,是指氣噎塞而發出聲響。世間有人把噦當作呃逆,這是因為不了解噦噦的聲音是從胃裡發出並經口傳出,並不像“?”那樣發出格格的連續聲音,“?”的聲音是氣從臍下沿著衝脈往上,然後從口中發出。呃逆和噯氣、噫氣比較相似。噯氣,是因為吃飯吃得太快太急,當時就會噯氣,這是轉動食物之氣。噫氣,是由於飲食過量損傷脾胃,過一段時間才會噫氣,氣味是食物腐臭的味道,所以說它們本質有差異。但它們都屬於氣逆導致的病症,所以說治療思路有相同的地方。呃逆這種病症,多是因為胃氣虛竭。如果兼有熱證,用橘皮竹茹湯加上柿蒂來治療。如果兼有大便不通利,就用三承氣湯治療。若兼有小便不通利,用二苓散湯治療。若是兼有腎虛,不能收斂衝脈之氣使其歸原,用都氣湯加上牛膝治療。若兼有寒虛,太陰經病症表現為手足溫暖的,用丁萸理中湯治療;若是少陰經病症,手足厥冷的,還要加上附子。如果兼有痞硬、下利的症狀,用生薑瀉心湯治療。要是兼有痞硬、噫氣的症狀,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結胸

按壓時感覺脹滿堅硬但不痛的是痞症,堅硬且脹滿疼痛的是結胸症。大結胸證的範圍從心下一直到少腹,小結胸證僅在心下部位,按壓時才疼痛。熱邪輕微且頭部出汗的是水結胸證,口渴隻想漱口卻不想咽水的是血結胸證。瘀血導致的鼻出血未排儘,或者女子月經恰在此時中斷,會引發血結胸。體內有實邪且脈象沉大時,要審慎判斷後使用抵當湯、桃仁承氣湯、大小陷胸湯丸)攻邪。若誤攻脈象浮大的患者,往往會危及生命。若體內不實且脈象浮滑,是小陷胸湯的適應證。臟結證具備結胸症的症狀,若再出現煩躁,情況凶險。

【注釋】患傷寒病時,如果過早使用攻下之法,就容易形成痞硬之症;患中風病時,若過早攻下,就容易形成結胸症,這兩種情況都是表邪趁著正氣虛弱侵入裡部。按壓時堅硬脹滿且疼痛,這是結胸證,屬於實邪;按壓時堅硬脹滿但不痛,這是痞硬之症,屬於虛邪。大結,指的是大結胸證,症狀表現為從心下一直到少腹,都堅硬脹滿且疼痛,手都不能靠近,這種情況適宜用大陷胸湯攻下實邪。小結,指的是小結胸證,隻是心下部位輕微硬結,按壓時才疼痛,不按壓就不痛,適宜用小陷胸湯開結散邪。身體微微發熱,隻有頭部出汗,同時伴有上述結胸症狀的,是水結胸證,適宜用大陷胸丸攻下逐水。口中乾渴隻想漱口卻不想咽水,同時伴有結胸症狀的,是血結胸證。這是因為瘀血未能通過鼻出血解除,或者鼻出血沒有排儘,又或者女子月經來潮時突然中斷,都可能導致血結胸,適宜用抵當丸,或者桃仁承氣湯攻下瘀血。體內有實邪,症狀屬實,且脈象沉大,確實具備可攻之症,經過審慎判斷,認為準確無誤後,才可以使用抵當湯、桃仁承氣湯、大陷胸湯丸)來攻邪。如果判斷後發現體內並非實邪,脈象浮滑或者脈象浮大,這就說明判斷不準確,實際上是小陷胸湯的適應證,不可以貿然攻下。若誤攻這類患者,必然會導致凶險後果。臟結證,其症狀類似結胸證,表現為舌苔白滑,脈象浮且細。“悉具”,是說結胸證的症狀從胸部一直到腹部,兩脅都堅硬脹滿疼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出現煩躁症狀,那麼病情凶險,可能危及生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痞硬

陽證出現心下痞硬,這屬於熱痞,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使其安寧。若有出汗、惡寒症狀,則是寒熱痞,附子瀉心湯可取得清熱與溫陽兩方麵功效。誤下導致少陽經病症,出現發熱、嘔吐,心下痞滿,半夏瀉心湯能夠應對。虛熱且有水氣導致的痞證伴有下利,同時有心煩、乾嘔、腹中雷鳴,虛熱有水氣的痞證用生薑瀉心湯;若痞急且氣逆,甘草瀉心湯有靈驗。需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證解除後才可攻痞;若煩渴且小便不利,用五苓散通利小便。

【注釋】一般來說,傷寒病過早使用攻下之法容易形成痞硬之症,中風病過早攻下易成結胸症,這是常見的情況。然而在《傷寒論》的論述中,中風病過早攻下並非不會出現痞硬,傷寒病過早攻下也可能形成結胸。大致來講,病邪從虛化的多形成痞硬之證,從實化的多形成結胸證。陽證若出現心下部位痞硬,這屬於熱痞,適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如果陽證伴有出汗、惡寒的症狀,這是寒熱痞,宜用附子瀉心湯,此方既能清熱又能溫陽。誤下致使出現少陽經病症,表現為發熱、嘔吐,同時心下痞滿,這是嘔逆痞,適宜用半夏瀉心湯。陽證誤下後,出現心下痞硬、下利、心煩、乾嘔,腹中像打雷一樣作響,脅下有水氣,導致小便不利,這是虛熱且有水氣導致的痞證,適宜用生薑瀉心湯。若有上述症狀,但脅下沒有水氣,痞硬急迫的症狀更加嚴重,這是虛熱且外來邪氣上逆導致的痞證,適宜用甘草瀉心湯。凡是有痞證的患者,如果伴有無汗、惡寒的表症,適宜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證解除之後,才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攻痞。如果有痞症的患者,用了瀉心湯後痞症沒有緩解,患者出現心煩口渴,小便不利的情況,應當先使用五苓散通利小便,小便通利之後,才可以使用各種瀉心湯來治療痞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