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
風溫原本是人體感受春風所引發的病症。若錯誤地使用發汗之法,會導致身體灼熱,且汗出如津。患者會出現陰陽脈象都呈浮象,難以言語,身體沉重,嗜睡,呼吸時鼾聲作響。若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會出現眼睛直視、小便失禁且尿量減少的症狀。若誤用艾灸等火療方法,會導致身體發黃,出現手足抽搐、驚厥等情況。治療風溫,可選用葳蕤湯;若脈象虛弱且多汗,宜用桂枝湯合人參白虎湯。一次錯誤的治療尚可拖延一些時日,若反複錯誤治療,如既發汗又攻下,攻下後又用火療,就會加速患者死亡。
【注釋】冬季人體受到寒邪侵襲但當時沒有立即發病,之後又感受春天的寒邪,這種情況稱為溫病;若再次感受春風,則稱為風溫。風溫患者本身有汗,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之法,會助長體內火邪,使身體發熱如同火燒,自汗不止,汗出如津液般滲出。同時,火熱之邪擾及心神,導致患者言語艱難,難以出聲;熱邪耗傷正氣,致使身體沉重、嗜睡;肺氣不利,所以呼吸時會鼾聲作響。風溫患者的脈象,陰陽部寸關尺分陰陽,一般寸為陽,尺為陰)都呈現浮象,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攻下之法。
倘若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會使熱邪陷入膀胱,耗竭體內津液。津液虧虛不能上榮於目,就會出現眼睛直視的症狀;膀胱失約,則會導致小便失禁,並且尿量減少。風溫之證本身熱邪較盛,若錯誤地采用火療的方法,如熏蒸等,強行發汗,會使體內火勢更旺,津液大量耗亡。熱邪熏蒸,膽汁外溢,就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熱盛動風,會導致手足抽搐;熱擾心神,則會引發驚厥。對於風溫病症,不能隨意使用發汗或攻下之法。一般主要用葳蕤湯進行治療,葳蕤湯具有滋陰解表的功效,適合風溫初起,邪在肺衛,兼陰虛者。如果患者脈象虛弱且多汗,說明正氣不足且營衛不固,此時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合人參白虎湯清熱益氣生津。“一逆引日再命終”這句話,意思是一次錯誤的治療,還可以使患者生命延續一些時日。但如果既進行發汗治療,又使用攻下之法,攻下之後還采用火療等錯誤療法,這就是反複錯誤治療,如此便會加速患者生命的終結。
溫瘧
溫瘧是因為冬天被風邪侵襲,寒氣潛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還比較微弱,邪氣無法自行外出。遇到暑熱天氣,暑熱銷爍腦髓、肌肉,再加上勞作用力,使腠理開泄,邪氣與汗液一同外出,就會導致陰虛陽盛,從而產生發熱症狀。熱勢衰退後,邪氣又重新入裡,導致陽虛陰盛,隨後就會出現寒戰症狀。溫瘧的症狀與溫熱病相同,治療方法也一樣。
【注釋】經典醫籍上說:溫瘧的成因是冬天人體遭受風邪侵犯,風邪裹挾的寒氣潛藏在骨髓裡麵。到了春季,自然界陽氣尚且微弱,人體陽氣也未充盛,藏於骨髓的邪氣不能自行外出。等到炎熱的暑天,暑熱之氣侵襲人體,銷爍腦髓,損耗肌肉。此時若勞作用力,人體的腠理開泄,潛藏的邪氣就會隨著汗液一同外出。邪氣外出後,人體會出現陰虛陽盛的狀態,於是就產生了發熱症狀。當熱勢逐漸衰退,邪氣又會重新入裡。邪氣入裡後,人體就會呈現陽虛陰盛的狀態,所以隨後會出現寒戰症狀。溫瘧所表現出的症狀與溫熱病類似,因此在治療時,也采用和溫熱病相同的治療方法。
濕溫
溫病患者又感受濕邪,就會形成濕溫病。其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胸部滿悶、頭痛、胡言亂語、容易出汗,同時兩條小腿發冷。
【注釋】溫病再次被濕邪侵襲而引發的病症,稱為“濕溫”。具體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胸部脹滿、頭痛、言語混亂、多汗以及兩小腿冰冷。治療應采用白虎湯加蒼術、茯苓的方劑,同時針對溫邪和濕邪進行調理。
中暍、溫毒、風濕
溫病合並中暑中暍)形成溫毒病,症狀與溫熱病相似,但發熱更劇烈。傷濕後汗出時受風,會引發風濕病,表現為發熱、身體沉重、疼痛牽引。
【注釋】中暍即中暑。溫熱病患者再中暑,稱為“溫毒”,治療與溫熱病相同,但需加強清熱。傷濕患者又感風邪,稱為“風濕”,症狀為發熱、身體重、疼痛牽扯,治法在“身痛”篇已有詳細說明。中暑的詳細內容在“暑門”。
痙證
痙證表現為背部反張、搖頭、牙關緊閉,頸項強直、肢體拘急、難以轉側,身體發熱、足部寒冷、麵色赤紅,需辨彆剛痙與柔痙再全麵治療。
【注釋】風、濕、寒邪共同作用引發痙證,典型症狀為脊背反張、搖頭、口噤不開、頸項僵硬拘急、轉側困難,伴身熱足冷、麵赤。
需分辨病情:風濕偏盛、有汗者為“柔痙”;風寒偏盛、無汗者為“剛痙”。均可用小續命湯為主方,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證者去人參、附子,加羌活、獨活;裡實證者去人參、附子,加芒硝、大黃。重症可用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發散邪氣。這是治療痙症的大概治法,痙症的詳細治法在“痙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易愈生症
神氣清朗、色澤光亮、聲音洪亮,身體輕快、肌膚潤澤、脈象平和洪大,原本是健康之態),但忽然出現牙關緊閉、難以言語且煩躁不安,脈象停伏的情況,此時)經過戰汗病情就會安寧。飲水較多且水液能夠正常消散,可知將要出汗而病將緩解),能夠進食且脈象浮,表明邪氣還於表而病情趨於平複。子時發病得到午時會緩解,這是陽氣來濟助陰氣而病解),午時發病得到子時會緩解,這是陰氣順從陽氣而病解)。
【注釋】容易痊愈的病症,從神氣方麵來看是神氣清朗,從麵色方麵來看是色澤光亮,從聲音方麵來看是聲音悠長,從身體方麵來看是身體輕快,從皮膚方麵來看是肌膚潤澤,從脈象方麵來看是平和洪大,這些都是生機未絕的征象,所以稱為生證。如果有像這樣的生症,卻忽然出現牙關緊閉不能說話,煩躁得很厲害,六部脈象停伏,應當仔細觀察,這並非病情變凶險了,而是正邪相互交爭,是將要發生戰汗的征兆,是疾病即將痊愈的跡象。凡是傷寒出現口渴的,大多是陽證,容易痊愈,如果忽然飲水很多且很快就消散不停,可知是將要出汗而病將緩解。傷寒大多不能進食,如果忽然能夠進食而且脈象浮,可知胃氣調和,邪氣回到體表而病將緩解。如果不能立即緩解,是因為陰陽沒有到合適的時間,子時發病的到午時必然緩解,這是陽氣濟助陰氣而病情緩解,午時發病的到子時必然緩解,這是陰氣順從陽氣而病情緩解。
難治死症
傷寒出現死症的情況,是陽證見到陰脈。持續大熱不止,脈象失去神氣。陰毒、陽毒病發展到六七天,麵色枯萎、聲音衰敗,聽聞此類情況大多會死亡。心臟將絕時,麵色如煙熏,陽邪獨留體內,出現神誌昏迷、直視以及搖頭症狀。口唇周圍呈黧黑色,腹部脹滿且腹瀉,出現柔汗、陰黃,這是脾臟衰敗的緣由。肺臟將絕時,脈象浮而沒有胃氣,汗出如油,氣喘不停。口唇顏色變青,四肢冷汗淋漓,舌體卷曲、陰囊上縮,這是肝臟堪憂的表現。麵色發黑,牙齒變長且乾枯有汙垢,大小便失禁,腎臟令人憂愁腎臟將絕)。水漿不能入口,脈象代散,呃逆不止,生命難以留存。誤發風溫之汗而引發痙病,誤發濕溫之汗,濕溫複感暑熱,都會加速生命終結。強行發汗治療少陰病,擾動其經血,出現從口鼻眼出血的情況,稱為下厥上竭。發汗後狂言、不能進食且仍然發熱,脈象躁動,這是陰陽交的死症表現。四肢厥冷不能恢複持續七八日,肌膚寒冷且躁動不安,片刻不得安寧,這種病叫做臟厥。厥逆且無脈象,突然出現脈象是凶險的。厥逆伴有下利時應當不能進食,反而能進食的情況叫做除中。
【注釋】疾病有生有死,治療有難有易。一些疾病不用藥物也可痊愈,而致死的疾病即便用藥也難以挽救。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陰陽邪正存在盛衰變化,正氣強盛邪氣衰弱則可生存,陰氣強盛陽氣衰弱則會死亡。傷寒陽症,如果見到浮、大、數、動、滑這類陽脈,就容易痊愈而生存;若見到沉、微、澀、弱、弦這類陰脈,就難以治療而可能死亡。所以陰病見到陽脈的能生存,陽病見到陰脈的會死亡。持續大熱不止,是邪氣強盛而脈象失去神氣,正氣虛弱,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所以會死亡。陰毒、陽毒,是陰陽亢盛到極致而不能生化;麵色枯萎、聲音衰敗,是內外精氣都被耗奪,所以都預示著死亡。麵色如煙熏,神誌昏迷、直視並搖頭,這是陽邪獨留,攻心而致心臟將絕。口唇周圍呈黧黑色,腹部脹滿且下利不止,出現柔汗、陰黃,這是脾臟將絕。脈象隻是浮而沒有胃氣,汗出如油,喘息不停,這是肺臟將絕。口唇顏色變青,四肢冷汗淋漓,舌體卷曲、陰囊上縮,這是肝臟將絕。麵色發黑,牙齒變長且乾枯有汙垢,大小便失禁,這是腎臟將絕。水漿不能入口,意味著生命失去滋養。脈象代散,表明真氣衰敗離散。呃逆不停,說明元氣不能內藏。錯誤地給風溫病發汗,從而引發痙病,錯誤地給濕溫病發汗,這叫做濕溫複感暑熱,都會加速人的死亡。強行給少陰病發汗,擾動其經血,血從口鼻眼流出,叫做下厥上竭。以上都是死亡的征兆。發汗後狂言、不能進食,仍然發熱,不因汗出而熱退,脈象躁動疾速,這叫做陰陽交,是死亡的症狀。厥逆不能恢複,到七八日時全身肌膚寒冷且躁動,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叫做臟厥,是陰邪強盛到極點,真陽外越的表現。凡是厥逆嚴重的,大多沒有脈象,服用四逆湯、白通湯等藥物後,脈象微微接續,是真陽逐漸恢複;脈象突然出現,是回光返照。凡是厥逆大多伴有下利,應當不能進食,現在反而能進食,叫做除中。中,指的是胃。除,是去除的意思,說的是胃氣已經喪失,即便反而能進食,對胃氣也沒有補益。所以仲景說:除中的人會死亡。凡是各種病人不能進食,忽然變得很能吃然後隨即死亡的,也屬於這類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彙方
桂枝湯、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新加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在此基礎上添加飴糖,或者進一步加入當歸、黃芪,就分彆叫做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葛根,名為桂枝加葛根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倍芍藥用量並加入人參,稱為桂枝新加湯。當歸四逆湯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當歸、通草、細辛;若再加入吳茱萸和生薑用生品),就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附子,叫做桂枝加附子湯。去掉桂枝湯中的桂枝,名為芍藥甘草湯;去掉芍藥,則名為桂枝甘草湯。
【注釋】桂枝湯的藥物組成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按照桂枝湯原方,將芍藥的用量加倍並加入飴糖,就命名為小建中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當歸,就叫做當歸建中湯;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再加入黃芪,便稱為黃芪建中湯。依據桂枝湯原方加入葛根,就叫做桂枝加葛根湯。依據桂枝湯原方,把芍藥的用量加倍並加入人參,稱作桂枝新加湯。依據桂枝湯原方加入當歸、通草、細辛,命名為當歸四逆湯,要是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再加入吳茱萸和生薑,就叫做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依據桂枝湯原方加入附子,叫做桂枝加附子湯。依據桂枝湯原方去掉桂枝,名為芍藥甘草湯。依據桂枝湯原方去掉芍藥,叫做桂枝甘草湯。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