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即衝和,四時不正氣為屙。潔古製此代麻桂,羌防蒼細芷芎合,生地草芩喘加杏,無汗加麻有桂多,胸滿去地加枳桔,煩渴知膏熱自瘥。
【注釋】此湯就是衝和湯。張潔古創製它來替代麻黃湯與桂枝湯。其藥物組成包括羌活、防風、蒼術、細辛、白芷、川芎、生地黃、甘草、黃芩。若患者有氣喘症狀,就加杏仁;若無汗,則加麻黃;若有汗,就加桂枝。若出現胸膈滿悶的情況,去掉生地黃,加入枳殼、桔梗,用以寬胸理氣。若患者煩躁口渴、飲水較多,加知母、石膏,熱證自然會減輕。
十神湯
十神外感寒氣病,功在溫經利氣殊,升葛芎麻甘草芍,薑蔥香附芷陳蘇。
【注釋】這個湯即由升麻、葛根、川芎、麻黃、甘草、芍藥、香附、白芷、陳皮、蘇葉、生薑、蔥白組成。它能夠在外部發散寒邪,在內部疏解鬱滯之氣,所以稱為治療寒氣病的方劑。與其他藥劑相比,它具有溫通經脈、調暢氣機的特殊功效。
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倉廩散
人參敗毒虛感冒,發散時毒疹痢良,參苓枳桔芎草共,柴前薄荷與獨羌,時毒減參加翹蒡,血風時疹入荊防,表熱噤痢加倉米,溫熱芩連實硝黃。
【注釋】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因氣虛而感染時氣引發的病症。其藥物組成為枳殼、桔梗、川芎、茯苓、人參、甘草、柴胡、前胡、薄荷、獨活、羌活。所謂“時毒”,是指感受四季不正常的邪氣,出現兩腮或兩頤腫脹,或者咽喉腫痛的情況,依照本方減去人參,添加牛蒡子、連翹來治療。“時疹”,指的是疾病初起就出現的疹子。“血風”,指的是全身瘙癢的疹子。對於這兩種疹子,都依照本方減去人參,添加荊芥、防風來治療,此時方劑名為荊防敗毒散。如果患者表現為表熱無汗、噤口痢疾,依照本方加入倉米來治療,此時方劑名為倉廩散。若是溫病、熱病且熱邪較盛,都添加黃連、黃芩。若腸胃結實、大便堅硬,都添加芒硝、大黃。
五積散
內傷生冷外感寒,五積平胃半苓攢,麻桂枳桔歸芎芍,薑芷加附逐陰寒,腹痛嘔逆吳萸入,有汗除麻桂枝添,虛加參術除枳桔,婦人經痛艾醋煎。
【注釋】五積散由蒼術、陳皮、厚樸、甘草、半夏、茯苓、麻黃、官桂、枳殼、桔梗、當歸、川芎、白芍、乾薑、白芷組成。若表證較重,加重桂枝的用量;裡證較重,則加重官桂的用量。若因陰寒導致四肢冰冷,加用附子;出現腹痛、嘔吐氣逆症狀,加用吳茱萸。若患者有汗,去掉麻黃,改用桂枝。若患者氣虛,加用人參、白術,去掉枳殼和桔梗。女性若有經期腹痛症狀,加用艾葉,用醋煎藥後服用。
升麻葛根湯
升葛芍草表陽明,下利斑疹兩收功,麻黃太陽無汗入,柴芩同病少陽經。
【注釋】升麻、葛根、白芍、甘草所組成的,就是升麻葛根湯。當陽明經表邪不能解除,或者頻繁出現腹瀉,以及斑疹透發不暢等情況時,都適宜以此方為主進行治療。要是同時伴有太陽經無汗的表證,就加入麻黃;若同時伴有少陽經口苦、耳聾,呈現寒熱往來這種半表半裡的症狀,就添加柴胡和黃芩。
二聖救苦丹
初起時疫溫熱病,救苦汗吐下俱全,熱實百發而百中,大黃皂角水為丸。
【注釋】這種丹藥是用四兩大黃、二兩皂角研成粉末,再用水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無根水送服。身體虛弱者、老年人、幼兒需酌情減少服用量。
此藥用於治療初起的時疫,以及傳染性傷寒、溫病、熱病等,對於熱邪強盛且身形與正氣都充實的患者,療效顯著,屢試不爽。服用之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嘔吐、瀉下的情況,這三種祛邪方法同時發揮作用,疾病很快就能解除。
溫膽湯
傷寒病後液津乾,虛煩嘔渴不成眠,乃是竹葉石膏證,膽經飲熱此方先,口苦嘔涎煩驚悸,半苓橘草枳竹煎,氣虛加參渴去半,再加麥粉熱芩連。
【注釋】傷寒病之後出現燥熱口渴、虛煩等症狀,這屬於竹葉石膏湯的適用證候,並非溫膽湯的證候,詳細內容在《傷寒要訣》中有記載。若是少陽膽經有痰飲化熱的情況,就會出現口苦、嘔吐、心煩、驚悸,這才是溫膽湯的適用證候。溫膽湯由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組成。如果患者身形與正氣都虛弱,或者是經過發汗、催吐、攻下治療之後正氣虛弱,以及本身氣虛的患者,都要加用人參。若患者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麥冬、天花粉,用來滋生津液。若有熱象,加黃芩、黃連,以清除熱邪。
雜病心法要訣
中風總括
風邪從外部侵襲傷害肢體,痰火在體內發作累及心竅。肢體受傷會出現麻木不仁或不能行動,心臟發病會導致神誌昏迷、不能言語。應當區分是中絡、中經、中腑還是中臟,還要進一步審察虛實、寒熱、痰的情況。脫證中,撒手是脾絕的表現,開口、眼合是心肝的問題,遺尿是腎絕,鼾聲表明肺的異常。閉證則表現為手握固、牙關緊閉。剛開始發病時,首先要用通關散取嚏,痰涎壅盛的,用各種吐法使其吐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風,指的是虛邪、賊風從外部侵襲人體,傷害人的四肢和軀體,所以稱為中風。痰火,指的是痰火從體內發作,影響心這個主宰精神意識的器官,所以稱為痰火。身體受到風邪侵襲,輕的會出現麻木不仁,重的會癱瘓不能行動。心臟受到痰火影響,輕的會出現舌頭僵硬難以言語,重的會痰涎壅盛、神誌昏迷。這種病症,有的由內引發,有的由外引發,單獨一種發病病情較輕,內外兼發則病情較重,應當仔細辨彆是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以及中經絡又兼中腑臟的情況。並且要詳細審察是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以及脫症、閉症的程度深淺、病情緩急,進而進行治療。一般剛發病時,適宜先用通關散取嚏,能打出噴嚏的可以救治,打不出噴嚏的大多會死亡。牙關緊閉的,用開關散擦牙使牙關鬆動。痰涎非常多的,用各種吐法使痰吐出。如果牙關緊閉,湯藥不能咽下,就把應該服用的藥,根據引子調成麵茶的樣子,含在沒生病的人的嘴裡,用葦管或者筆管插入病人的鼻孔,把氣和藥一起吹進去,藥自然就能進入咽喉。不能用金屬器具撬開牙關,恐怕會損傷牙齒。
【按語】中風這一病症,區分中血脈、中腑、中臟,最初是由李東垣提出的。中血脈的情況,用大秦艽湯治療;中腑的情況,用小續命湯治療;中臟的情況,用三化湯治療。然而,從來沒有見到過真正符合三化湯所對應中臟症狀的病例。唯有《金匱要略》一書中,將中風分為四種證候:即中絡、中經、中腑、中臟,這種說法最為恰當,可作為後世遵循的準則。大致來說,出現口眼歪斜、肌膚麻木不仁的症狀,表明邪氣在絡;出現半身不遂、筋骨不能隨意運動的症狀,表明邪氣在經;出現神誌昏迷、不認識人,以及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表明邪氣在腑;出現神誌昏迷、不能言語,口唇鬆弛、流口水的症狀,表明邪氣在臟。學習的人仔細研讀各家的論述,自然就會明白此說準確無誤。
中風死候
寸口脈象平素正常,卻突然發生卒中死亡,這是人體生氣突然斷絕,屬於暴脫之症。此時五臟之氣幾乎停止,呼吸也趨於泯滅,就好像突然墜入水中或從高處墜落,病情凶險難以預料。若脈象一呼一吸之間跳動七八次,並且脈象不大不小,這種情況還有醫治的可能。要是脈象或大或小,白天出現浮象、夜晚出現沉象,多為死亡之兆;脈象完全斷絕,死亡也就毋庸置疑了。脫症若各種症狀同時出現,都屬於死亡的征兆,比如頭部搖晃、向上竄動,氣息長長地噓出;氣喘、出汗如油,喉中痰聲如拉鋸般作響;肌肉萎縮,筋脈疼痛,頭發乾枯直立。
【注釋】“寸口脈平”,意思是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正常的人,卻突然發生卒中進而死亡。這都是因為感受外邪太過嚴重,堵塞了人體九竅的先天真氣,使得先天真氣無法與人體生命活動之氣相互貫通,從而導致人體生氣在體內突然斷絕。這就好比人突然摔倒或溺水,怎麼能預先知道其何時會死亡呢!如果脈象在一呼一吸之間跳動七八次,且脈體不大不小,那麼即便患者病情危急,仍有治愈的可能。要是脈象大得毫無規律,或者細小如絲,出現浮脈預示著白天死亡,出現沉脈預示著夜晚死亡,這種情況就難以救治了。五臟出現脫症,如果同時出現三臟、四臟脫症的症狀,以及頭部搖晃、向上竄動等症狀,都屬於死亡的征兆。
通關散開關散熏鼻法解語法
通關星皂細荷半,開關烏梅冰片南,巴油紙皂煙熏鼻,龜尿舌下點難言。
【注釋】通關散,由南星、皂角、細辛、薄荷、生半夏研磨成粉末製成,將其吹入鼻中,若患者能打噴嚏則還有救治的可能。開關散,是把烏梅肉、冰片、生南星研磨成粉末,用來擦牙,牙關緊閉的症狀就能得以緩解。用巴豆與油紙裹著皂角末,點燃後將產生的煙熏入患者鼻內,患者神誌可恢複清醒。
獲取龜尿後,將其滴點在患者舌下,這樣患者說話就會變得容易。
三聖散瓜蒂散金蠍散五元散巴礬丸
無汗吐宜防藜蒂,有汗瓜蒂入蠍全,重劑藜豆礬皂膽,痰壅吐以巴礬丸。
【注釋】當出現痰涎壅盛,且患者無汗、表現為表實證時,使用三聖散,該方由防風、藜蘆、瓜蒂組成,用以催吐。
若患者有汗、呈現裡實症,就用瓜蒂散,其組成為瓜蒂、赤小豆;或者使用全蠍散,即瓜蒂散再加上全蠍,以此來催吐,這些都屬於催吐的輕劑。病情更嚴重時,則使用五元散,它由藜蘆、赤小豆、白礬、皂角、膽礬組成。還有巴礬丸,由巴豆、枯白礬組成,同樣用於催吐。
烏藥順氣散
烏藥順氣實中絡,喎斜頑麻風注疼,麻黃枳桔烏蠶共,白芷乾薑陳草芎。
【注釋】“實中絡”指的是風邪侵襲經絡的患者,其身形與正氣都較為充實。“喎斜”,說的就是口眼向一側歪斜。“頑麻”,指的是肌膚出現麻木的症狀。“風注疼”,是指風邪流注、攻衝致使骨節疼痛。這個方劑是由麻黃、枳殼、桔梗、烏藥、僵蠶、白芷、陳皮、乾薑、甘草、川芎組成。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虛中絡,喎斜偏廢減參珍,秦艽生地石膏共,羌獨防芷細辛芩。
【注釋】“虛中絡”指風邪侵襲經絡,但患者身形與正氣虛弱。“偏廢”意思是半身不遂。“減參珍”指的是在八珍湯基礎上減去人參,然後加入秦艽、生地黃、石膏、羌活、獨活、白芷、防風、細辛、黃芩。半身不遂本是中經的病症,卻也能用此藥治療,是因為這個方劑能夠滋養血液、榮養筋脈,是為患病已久的風證患者進行調理的藥劑。
換骨丹
中經氣實宜換骨,喎斜癱瘓芷芎防,冰麝朱香槐苦味,仙人麻首蔓蒼桑。
【注釋】“中經氣實”指的是風邪侵襲經脈的人,其身形與正氣充實。“癱”指的是左側肢體不能活動;“瘓”指的是右側肢體不能活動。換骨丹由白芷、川芎、防風、冰片、麝香、朱砂、木香、槐角、苦參、五味子、威靈仙、人參、麻黃膏、何首烏、蔓荊子、蒼術、桑皮組成。這裡的麻黃膏,是將麻黃煎熬成膏狀,再與前麵的藥物混合製成藥丸,並用朱砂包裹藥丸表麵。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