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神情
心主藏神,脾主藏意與智,肺主藏魄,肝主藏魂,腎主藏誌與精。人體之氣平和、情誌暢達時,就會產生喜悅歡笑;人體之氣暴躁、情誌激憤時,就會產生憤怒。憂愁思慮縈繞心頭無法消散,就會產生憂慮愁思。悲傷哀痛內心淒苦,就會生出悲慟哭泣之情。內心產生恐懼就會尋求他人陪伴,外界突然觸動會因巨大聲響等而受到驚嚇。
【注釋】五臟所藏的七種精神活動:心藏神,脾藏意和智,肺藏魄,肝藏魂,腎藏精和誌。五臟所產生的七種情誌:心產生喜,肝產生怒,脾產生憂思,肺產生悲,腎產生恐。人體之氣平和則情誌暢達,所以會產生喜悅歡笑。人體之氣暴躁則情誌激憤,所以會產生憤怒。憂愁思慮縈繞心頭無法消散,所以會產生憂思。內心感到淒涼哀傷,所以會產生悲慟哭泣。內心恐懼又受到外界異常事物觸動,所以會產生恐懼驚駭。
神病治法
朱砂安神丸
體內感覺不恐懼但出現心跳悸動,悸動且伴有驚恐警惕之感的就是怔忡。容易忘記之前說過的話叫做健忘。好像昏迷又好像清醒,精神不集中的狀態稱為恍惚。心誌喪失、損傷精神,導致心膽虛弱,痰飲、九氣、火氣等邪氣乘虛而入。治療心氣有熱,先用朱砂安神丸來清熱,其他病症則在彆的門類中有精妙治法。
【注釋】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失誌、傷神等病症,都是因為心氣虛、膽氣弱,各種病邪得以趁機侵犯人體。如果是心氣有熱,首先使用朱砂安神丸來清熱。其他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的各種病邪導致的病症,就應當結合虛損、九氣、癲癇、痰飲等門類的病症來選擇合適的方劑,自然會有有效的治法。
仁熟散
恐懼害怕不敢獨自睡覺,這是由於膽虛氣怯,可用仁熟散。仁熟散由柏仁、地黃、枸杞、五味子、茱萸、桂心、人參、茯神、菊花、枳殼組成,研成粉末,用老酒調服。
【注釋】對於那些恐懼害怕不敢獨自睡覺的人,都是因為氣怯膽虛。仁熟散,就是用柏子仁、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桂心、人參、茯神、菊花、枳殼,研磨成粉末,用老酒調和後服用。
癲癇總括
醫經上說癲狂原本屬於一類病症,狂是陽邪致病,癲是陰邪致病。癲病剛開始發作時,患者心情不愉悅,病情嚴重時就會精神癡呆,言語錯亂沒有條理。狂病發作時,患者易怒且凶狠狂躁,大多難以入眠,兩眼直視,怒罵不止,不認親疏。癇病發作時會口吐涎沫,昏迷、牙關緊閉、摔倒在地,抽搐過後蘇醒就如同正常人一樣。
【注釋】李時珍說:醫經中有的提到癲狂之病,有的又將癲病稱作狂病,可見癲狂屬於並發病症。邪氣侵入陽分引發狂病,邪氣侵入陰分引發癲病。癲病剛開始發作時,患者情誌不舒暢,嚴重時精神癡呆,言語混亂,而睡眠與平常一樣,這是因為邪氣與陰氣相並。狂病剛開始發作時,患者多怒且難以入眠,嚴重時凶狠狂躁想要傷人,兩眼直視,怒罵不已,分不清親疏,而且夜間大多不能入睡,這是因為邪氣與陽氣相並。然而癲狂都與癇病不同,癇病發作時會口吐涎沫,突然神誌昏迷、摔倒在地不省人事,牙關緊閉,抽搐時間長短不一,蘇醒後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等都如同正常人,以此作為區彆。癇病雖然分為五種,稱作雞癇、馬癇、牛癇、羊癇、豬癇,是因為發作症狀偶然與之相似的緣故。實際上致病原因不過是痰、火、氣、驚這四種罷了,所以其治療方法與癲狂病相同。
三聖散青州白丸子滾痰丸遂心丹礬鬱丸控涎丹抱膽丸鎮心丹
癲狂癇疾三聖吐,風痰白丸熱滾痰,痰實遂心氣礬鬱,痰驚須用控涎丹,無痰抱膽鎮心治,發灸百會自然安,初發皂角灌鼻內,涎多欲止點湯鹽。
【注釋】對於癲狂癇疾病,若剛開始發作且痰較多,首先用三聖散進行催吐治療。如果風邪較盛且伴有痰,就使用青州白丸子。要是熱邪較盛且有痰,宜用礞石滾痰丸。若患者體內痰盛,同時形體壯實、正氣不虛,就使用遂心散,該方由甘遂、朱砂與豬心組成。若病症為痰病且伴有氣鬱,可采用礬鬱丸,此藥由白礬和鬱金構成。若患者是痰病且受了驚嚇,就用控涎丹。若患者沒有痰,精神狀態較清醒,但因受驚而心悸,可選用鎮心丹或抱膽丸,這些都是已有的成方。癇病發作時對百會穴進行艾灸,艾灸的壯數沒有限製,直到患者蘇醒即可。如果再次發作就再次艾灸,以疾病痊愈為標準。在癇病剛開始發作時,將皂角汁灌進患者鼻腔內,風痰就會從患者的口鼻中以鼻涕痰液的形式流出。如果患者蘇醒後痰涎還不停,讓其服用鹽湯,痰涎就會自行停止。
諸氣總括
寒氣、炅氣、喜氣、怒氣、勞氣、思氣、悲氣、恐氣、驚氣
一種正氣受到外邪觸動會衍生出九種情況,即寒、炅熱)、喜、怒、勞、思、悲、恐、驚。寒邪觸動正氣,會使體表收斂,腠理閉合;炅熱)邪觸動正氣,會使體內熱氣蒸騰,腠理開通;喜能使氣舒緩,若平素身體極為虛弱,氣舒緩過度就會耗散;勞會使氣消耗;思會使氣鬱結,導致氣難以運行;怒氣會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嘔血,若下行乘襲脾虛,就會形成飧瀉;恐會使氣下陷,損傷精與誌;驚會使心無所依托,引發怔忡等心神紊亂症狀;悲會使營衛之氣不能散布,從而導致氣消減。身體強壯的人受到這些氣的影響,氣能運行而病愈,身體虛弱的人受到影響,氣就會留滯而生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人體內的正氣正常流行時,若不受到外邪的觸動,又怎會生病呢?若是受到寒邪觸動,寒邪會在體表束閉,使皮膚的腠理閉合,此時氣就會收斂,這便是寒病。“炅”代表火,若是受到火邪熱邪)觸動,熱氣會蒸騰使人出汗,腠理打開,氣就會外泄,這就是暑病。若是受到喜的觸動,喜能使氣平和、情誌暢達,氣就會舒緩。但如果平時身體極度虛弱,氣舒緩過度就會耗散,也就是突然虛脫。若是受到勞的觸動,勞作會使人喘息並且出汗,氣就會消耗,這就是勞倦之症。若是受到思的觸動,心思有所專注,氣就會停留而不能運行,氣便鬱結了,這就是鬱氣病。若是受到怒的觸動,怒氣會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導致嘔血,向上逆行到極點後若下行乘襲脾臟的虛弱之處,就會形成飧瀉。若是受到恐的觸動,恐懼會使精氣退縮,損傷精與誌,氣就會下陷。若是受到驚的觸動,心會無所依靠,神無所歸依,思慮也無法安定,氣就會紊亂,出現怔忡、心動不安等病症。若是受到悲的觸動,心肺之氣會因悲傷而憂愁,營衛之氣不能散布,氣就會消減。以上這些由九氣引發的各種病症,身體強壯的人受到影響後,氣能正常運行從而病愈,而身體虛弱的人受到影響後,氣就會留滯體內從而生病。
諸氣辮症
短氣表現為氣息短促,不能連續接續;少氣則是氣息微弱,不足以支撐身體。氣痛是指氣受到病邪阻滯,導致氣道不通暢,疼痛在體內或經絡、或臟腑間遊走竄動。氣鬱是因為在名利追求中誌向未酬,或者公私事務中情緒不暢。上氣是氣向上逆行,可用蘇子降氣湯治療;下氣是氣向下陷,宜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如果矢氣放屁)氣味特彆濃重,多是傷食導致腸胃鬱滯,減少飲食並使用消食導滯之法,症狀自然會緩解。
【注釋】短氣,就是呼吸時感覺氣息短促,沒辦法持續平穩地呼吸;少氣,指的是人體的氣不足,無法滿足身體正常活動需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正氣不足的病症。氣痛,是由於氣被病邪阻礙,致使氣運行的通道堵塞,疼痛在經絡或者臟腑間遊走攻衝。上氣,是指體內的濁氣向上逆行;下氣,是指人體的清氣向下陷。氣鬱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在追求名利過程中誌向不能實現,有的是因為在公私事務上心情不舒暢。對於濁氣上逆的情況,適合用蘇子降氣湯來治療。清氣下陷,則需用補中益氣湯,病情嚴重的可加用訶子、五味子。清氣下陷導致的下氣,氣味不會特彆臭穢,隻有傷食引起的下氣,氣味才會極其臭穢,這是因為腸胃鬱滯,穀氣在體內積聚不能正常通散到腸胃之外。鬱滯在胃裡,會出現噯氣打嗝);鬱滯在腸中,則表現為矢氣放屁)。補中益氣湯的方劑,在“內傷”相關門類中有記載。
諸氣治法
對於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鬱結之症要消散,氣上逆要抑製、氣下陷要升舉,受驚之症要平複,喜症可用恐來克製,悲症可用喜來克製。勞損之症要溫養,短氣、少氣之症都用補法治療。
【注釋】寒證,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比如麻黃湯、理中湯就是這類。熱證,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像白虎湯、生脈散便是。對於鬱結的病症,要用消散的方法,越鞠丸、解鬱湯這類方劑就是為此。氣向上逆行的,要抑製氣上逆,蘇子降氣湯就有此功效。氣向下下陷的,要升舉下陷之氣,補中益氣湯能起到這個作用。受到驚嚇而致的病症,要使其平複,鎮心丹、妙香散就可用來治療。過喜的病症可以用恐懼來克製,悲傷的病症可以用喜悅來克製,這是以情誌來治療情誌方麵的病症。勞損的病症,要用溫養的方法,短氣、少氣的病症,都用補法,保元湯、四君子湯就是這類補益的方劑。
木香流氣飲
木香流氣調諸氣,快利三焦榮衛行,達表通裡開胸膈,腫脹喘嗽氣為疼,六君丁皮沉木桂,白芷香附果蘇青,大黃枳樸檳蓬術,麥冬大腹木瓜通。
【注釋】木香流氣飲,用於調治所有因各種氣病引發的症狀。它具有迅速通利三焦,讓營氣和衛氣順暢運行的功效,對外能使體表之氣通暢,對內能使裡氣通行,還能疏解胸膈間鬱滯之氣。諸如水腫脹滿、氣逆壅滯導致的氣喘咳嗽、氣痛在體內外遊走攻衝引發的疼痛等病症,都可以用它來治療。該方劑的組成包括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橘皮、半夏、丁香皮、沉香、木香、中桂、白芷、香附、草果、紫蘇葉、青皮、大黃、枳殼、厚樸、檳榔、蓬莪術、麥冬、大腹皮、木瓜、木通。
分心氣飲
分心氣飲治七情,氣滯胸腹不流行,正減芷樸通木附,麥桂青桑檳殼蓬。
【注釋】分心氣飲,用於治療因七情導致的氣滯以及胸腹部位的病症。這裡所說的“正”,指的是藿香正氣散。
所謂“正減”,指的是在藿香正氣散的方劑基礎上,減去白芷、厚樸這兩味藥,然後添加木通、木香、香附、麥冬、官桂、青皮、桑白皮、檳榔、枳殼、蓬莪術這些藥物。
蘇子降氣湯越鞠湯
蘇子降氣氣上攻,下虛上盛氣痰壅,喘咳涎嗽胸膈滿,氣秘氣逆嘔鮮紅,橘半肉桂南蘇子,前樸沉歸甘草同。鬱食氣血痰濕熱,越鞠蒼梔曲附芎。
【注釋】蘇子降氣湯,主治下元虧虛、上焦邪盛,氣機壅滯向上攻衝所導致的病症,像氣喘咳嗽、痰涎壅盛、胸膈滿悶、氣滯便秘、氣逆嘔血等。其藥物組成有橘皮、半夏、肉桂、南蘇子、前胡、厚樸、沉香、當歸、甘草。越鞠湯用於治療六鬱之症,即食鬱、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藥物組成是蒼術、山梔、神曲、香附、撫芎。氣鬱這種病症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必然會與血、痰、濕、熱以及飲食相互交合引發複雜病症。所以,治療鬱症的方劑,也可用於治療氣鬱。如果是氣實症,可加木香;氣虛證,加人參;血實症,加紅花;血虛證,加當歸;痰多者,加半夏;濕邪重者,加白術;熱邪重者,加吳茱萸、黃連;水飲重者,加茯苓;食積重者,加麥芽。具體用藥需臨床醫生根據實際病情斟酌調整。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