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要訣2-3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雜病心法要訣2-3(1 / 1)

木香流氣飲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注釋】膚脹,指的是皮膚腫脹;脈脹,則是經脈發生腫脹。這兩種腫脹的特點是全身都會出現腫脹。單腹脹,是隻有腹部腫脹,四肢不會腫脹。鼓脹,是腹部脹大如同鼓一樣。這兩種脹同樣是腹部腫脹而四肢不腫脹。對於膚脹,適宜使用木香流氣飲進行治療;脈脹也可用此湯,不過要再加上薑黃和撫芎。木香流氣飲的方劑在論述各種氣病的相關篇章中有記載。

厚樸散下瘀血湯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樸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注釋】對於單腹脹和鼓脹,應當依據氣血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治療。腸覃屬於氣病,所以和實證氣脹的治療方法相同,都使用厚樸散。厚樸散由厚樸、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組成。石瘕屬於血病,因此和實證血脹的治療方法一致,適宜使用下瘀血湯,下瘀血湯由大黃、桃仁、?蟲、甘遂組成。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芪歸苓樸,半夏吳萸連二薑,升柴烏麻青柏澤,蓽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樸芩連乾薑黃。

【注釋】腫脹之症可分為虛、實、寒、熱不同類型。若患者出現腫脹,同時形體虛弱、正氣不足且伴有寒象,適宜使用寒脹中滿分消湯。該方由人參、黃芪、當歸、茯苓、厚樸、半夏、吳茱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蓽澄茄、草豆蔻、益智仁、木香組成。若患者腫脹且形體虛弱、正氣不足同時伴有熱象,則適宜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其藥物組成為縮砂仁、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廣陳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樸、黃連、乾薑、薑黃。

水腫治法

上部腫脹多因風邪,適宜發汗;下部腫脹多因濕邪,適宜利水。發汗適宜用越婢湯加蒼術,利水適宜用貼臍法或琥珀丹。若全身腫脹,應外散內利,用疏鑿飲子。若氣喘不能平臥,應先用蘇子葶藶丸。陽水屬熱實證,熱盛用大聖浚川散,濕盛用舟車神佑丸。陰水屬寒虛證,脾虛便溏用實脾飲,腎虛脛足冷硬用腎氣丸。

【注釋】從上開始腫脹的,多是外感風邪,所以適宜發汗。從下開始腫脹的,多是內生濕邪,所以適宜利水。發散肌表水濕之邪,適宜用越婢湯加蒼術,其藥物組成是麻黃、石膏、甘草、蒼術。利除體內水濕,適宜用貼臍等方法。一種方法是將四錢去油巴豆、二錢水銀粉、一錢硫黃,研勻做成餅,先把一片新棉鋪在肚臍上,放上藥餅,外麵用布包紮,大約一個時辰左右,會自然瀉下惡水,等瀉下三五次後,去掉藥物,用粥調養身體。如果病久身體瘦弱,可隔一天用一次,一塊藥餅大約能救治三到五人。另一種方法是把鮮赤商陸根搗爛,貼在肚臍上,用布包紮固定,水會從小便排出。還有一種方法是將四個田螺、五個大蒜、三錢車前子末研成餅,貼在肚臍中間,用手帕包紮,過一會兒小便通利就可痊愈。或者內服沉香琥珀丸,其藥物組成是苦葶藶子、真鬱李仁、防己、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茯苓、澤瀉、麝香。如果全身腫脹,就應當外散風邪內利濕邪,適宜用疏鑿飲子內外分消。如果水邪強盛向上攻衝,氣喘急促不能平臥,就應當用蘇子葶藶丸來平喘,即把這兩味藥等份研成末,用棗肉做成丸子。陽水屬於熱實證,熱邪強盛適宜用大聖浚川散;濕邪強盛適宜用舟車神佑丸攻下。這兩個方劑記載在《醫宗必讀》中。陰水屬於寒虛證,若脾虛食欲不振、大便稀軟,適宜用實脾飲;若腎虛小腿和足部冷硬,適宜用腎氣丸。

疏鑿飲子茯苓導水湯。

水腫兩解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湯,疏鑿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秦艽大腹苓皮澤,茯苓導水澤芩桑,木香木瓜砂陳術,蘇葉大腹麥檳榔。

【注釋】對於水腫病症,采用外散風邪、內利濕邪的內外分消治法,其中藥性峻猛的方劑為疏鑿飲,其藥物組成有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而藥性平和,同樣用於外散內利、內外分消的方劑是茯苓導水湯,該方由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陳皮、白術、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組成。

實脾飲

裡實自然尋浚佑,裡虛實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樸草果炒乾薑,投諸溫補俱無驗,欲諸攻下又難當,須行九補一攻法,緩求淡食命多昌。

【注釋】若體內屬實,出現大小便澀滯不通的情況,可直接使用浚川散、神佑丸。若體內屬虛,大小便通暢,則適宜使用實脾飲,實脾飲的藥物組成為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樸、草果、炒乾薑。對於腫脹病症屬於虛寒類型的,自然應當使用各種溫補的藥物進行治療。然而,如果使用這些溫補藥物後都沒有效果,這表明在虛證之中必定存在實邪。此時想要使用攻下之藥,但患者身體又難以承受。可是若不攻邪,終究無法治愈疾病,因此必須采用“九補一攻”的方法。也就是連續九日使用補養的藥物,等到出現可以攻邪的時機,然後在某一天使用瀉下之藥進行攻邪。不過,攻邪藥物在剛開始使用時,必須少量給予,如果藥力不足以克服病症,再逐漸增加藥量。一定要仔細斟酌藥物的用量與患者元氣是否相當,要做到驅逐邪氣而不損傷正氣,這才是正確的方法。此後,或許可以改為補養七日、攻邪一日,或者補養五日、攻邪一日,補養三日、攻邪一日,如此循序漸進地治療,以疾病痊愈為目標。另外,如果患者能夠在飲食上戒除鹽和醬,堅持清淡飲食一百天,大多能夠康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瘧疾總括

夏天人體被暑邪所傷,暑邪留舍於營分之內,到了秋天又感受寒風,寒邪與衛氣共處。在此時,如果人體又被外邪束縛,導致暑天該出的汗沒有排出,就會引發瘧疾。

【注釋】經典醫籍中提到:“痎瘧皆生於風”,意思是四季發生的瘧疾,沒有不是因為風寒之邪在外部束縛,暑邪在體內潛伏而致病的。又說“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這是針對當時所患瘧疾而言。還提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以及“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這是指夏天人體被暑邪侵犯,若暑邪強盛,當時就會發為暑病;若暑邪較為微弱,就會留舍於營分。當再次感受秋天的寒風,寒邪與衛氣並居,那麼暑邪與風寒之邪就會合並,從而形成瘧疾病症。那些當時沒有立刻發為傷寒病的,也是因為有暑邪預先潛伏在營分之中。因為隻有風邪而無暑邪,隻會引發風病;隻有暑邪而無風邪,隻會引發暑病;隻有風邪與暑邪合並為邪,才會引發瘧疾。

日作間作

瘧疾之邪循著經絡,沿脊柱兩旁的肌肉潛伏下行,若邪氣深入,則進入脊柱內,注入衝脈,橫向連接到脂膜之處,並影響臟腑。當瘧邪與衛氣交會時,正邪相互爭鬥。瘧邪得陰氣向內迫近就會使人寒戰,得陽氣外出則會使人發熱。邪氣淺時,每天與衛氣交會,瘧疾就每日發作;邪氣深時,衛氣運行遲緩,瘧邪不能每日與衛氣交會,瘧疾就間隔發作。

【注釋】瘧氣這種邪氣,潛藏在營分,順著經絡,沿著脊柱兩旁肌肉的表麵下行。這是疾病初期,邪氣尚淺時傳變的次序。邪氣深入時,就會進入脊柱內部,潛伏並注入衝脈,橫向連接到各條經脈脂膜的起始處,向內波及臟腑。這是邪氣逐漸加深時傳變的次序。衛氣一天一夜在全身循環,每天清晨,從足太陽經的睛明穴出來,在風府大量會合,此時腠理打開,客居在營衛的邪氣就會進入。邪氣進入後,得陰氣向內迫近就會產生寒戰,得陽氣外出就會發熱,內外相互逼迫,正邪相互爭鬥,疾病就發作了。疾病初期邪氣淺,衛氣運行沒有失常,邪氣每天與衛氣會合,所以每日發作。患病時間久、邪氣深時,衛氣運行遲緩且失常,邪氣不能每天與衛氣會合,所以間隔一天發作。有時間隔兩天、三天,甚至數天才發作,這也是因為衛氣運行越遲緩,會合越晚,所以發作越晚。

瘧晝夜作

衛氣不沿著經脈在脈外運行,衛氣與邪氣在陽分交會,瘧疾就在白天發作;衛氣與邪氣在陰分交會,瘧疾則在夜晚發作。病邪衰退時,自然會趨向陽分;病情進展時,往往會深入陰分。

【注釋】營氣順著經脈在脈管中運行。衛氣不順著經脈運行,而是在脈管外運行,白天行於人體的三陽經,夜晚行於人體的三陰經。所以,當邪氣處於三陽經較淺部位時,瘧疾就在白天發作;當邪氣處於三陰經較深部位時,瘧疾就在夜晚發作。如果病邪將要消退,原本夜晚發作的瘧疾轉變為白天發作,這意味著病邪離開了陰分趨向陽分,疾病即將痊愈。如果病情逐漸加重,原本白天發作的瘧疾轉變為夜晚發作,這意味著病邪離開了陽分進入陰分,疾病會更加嚴重。

瘧早晏作

衛氣每天清晨在風府會合,邪氣傳入人體後,每日向下傳行脊椎一節的距離。因邪氣從頭部循行向下,所以與衛氣交會時間越來越晚,瘧疾發作便日益推遲。邪氣傳至骶骨部的衝脈後又向上行,與衛氣交會時間逐漸提前,這便是瘧疾發作日益提早的緣由。

【注釋】衛氣運行,每天清晨在風府會合。邪氣侵襲人體,自頭項經過風府,沿背腰向下,每日傳至脊椎一節。邪氣與衛氣交會漸晚,瘧疾發作就越來越遲。邪氣傳至骶部衝脈後又上行,與衛氣交會變早,瘧疾發作便日益提早。

瘧疾治法

瘧疾初起,正氣充實,一般適宜采用發汗、催吐、攻下之法。若同時有表證和裡證,就用發汗、攻下之法;若出現胸滿、嘔吐氣逆且體內有飲邪的,采用催吐之法。當表證與裡證都消除後,適宜用和解之劑。若和解、清解之法未能治愈,且此時已無表裡之症,就可以使用截瘧藥物來止住瘧疾發作。若是瘧疾遷延日久,患者身形瘦弱、正氣虛弱,就應當使用補養藥劑。

【注釋】瘧疾剛開始的時候,人體正氣較為充實,此時上述汗、吐、下三種治法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如果既有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等)又有裡證如腹痛、便秘等),就通過發汗和攻下的方法來治療。若患者表現為胸部脹滿、惡心嘔吐氣逆,並且體內有飲邪停聚,此時適宜用催吐的方法。當通過上述方法使得表證與裡證都消除之後,就適合用和解之劑來調理。要是采用清解和和解的方法都沒能使瘧疾痊愈,而且此時已經不存在表症與裡症,那麼就可以使用專門截瘧的藥物來製止瘧疾發作。如果瘧疾持續很長時間,患者身體變得瘦弱,正氣虛弱,按照常理就應當使用補養類的藥劑來治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桂麻各半湯

瘧初寒熱兩平者,桂麻各半汗方療,汗少寒多麻倍入,汗多倍桂熱加膏。

【注釋】瘧疾剛開始發作時,若出現的寒熱症狀程度相當,不多不少,這種情況適宜用桂麻各半湯來發汗解表。若出汗較少,且寒症明顯多於熱症,就加倍使用麻黃湯來發汗。要是出汗較多,寒症程度一般,熱症程度也不重,就加倍使用桂枝湯;若熱症較為嚴重,還需再加入石膏。

麻黃羌活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加半夏湯白虎湯白虎桂枝湯柴胡白虎湯柴胡桂枝湯

寒多寒瘧而無汗,麻黃羌活草防尋。熱多有汗為風瘧,減麻添桂嘔半均。先熱後寒名溫瘧,白虎汗多合桂君。癉瘧但熱柴白虎,牝瘧惟寒柴桂親。

【注釋】這些都是各種瘧疾初起時運用的發汗治療方法。如果先是被寒邪所傷,之後又被風邪所傷,表現為先出現寒象,後出現熱象,寒象明顯多於熱象且無汗,這種情況被稱為寒瘧,適宜使用麻黃羌活湯進行治療,該方由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組成。同樣先是被寒邪所傷,後被風邪所傷,先寒後熱,但熱象多於寒象且有汗,這種瘧疾稱為風瘧,適宜用桂枝羌活湯,其藥物組成為桂枝、羌活、防風、甘草。上述兩種病症若伴有嘔吐症狀,均需加入半夏。若是先被風邪所傷,之後又被寒邪所傷,表現為先熱後寒,這種情況叫做溫瘧,適宜用白虎湯治療,若出汗較多則需與桂枝湯合用。若體內陽氣過盛,陽氣單獨亢盛發作,就會隻出現熱象而沒有寒象,這種瘧疾被稱為癉瘧,適宜使用柴胡白虎湯,該方是小柴胡湯與白虎湯合方。若體內陰氣過盛,陰氣單獨亢盛發作,就會隻出現寒象而沒有熱象,這種瘧疾叫做牝瘧,適宜用柴胡桂枝湯,即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