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房內,孫兆躺在床上,麵色慘白,肩頭的箭傷已經化膿,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劉長安走到床前,仔細觀察了片刻。
王福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神色,但很快被決然取代:"請仙君施法。"
劉長安轉身看了他一眼,隨後王福周身泛起淡淡白光。
在劉長安的操控下,王福的麵容開始扭曲變化,骨骼發出細微的響聲,身形也逐漸變得與床上的孫兆一般無二。
就在這時,異變突生!
本該昏迷的孫兆突然睜開雙眼,看到眼前正在變化的王福,瞳孔驟然收縮。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要呼喊,卻隻發出嘶啞的氣音。
“他醒了!”大夫人失聲驚呼。
王福臉色一變,毫不猶豫地抓起旁邊的枕頭,死死按住孫兆的口鼻。孫兆拚命掙紮,雙腿胡亂蹬踢,打翻了床邊的藥碗。
“爹!”大公子想要上前,卻被母親死死拉住。
劉長安冷冷地瞥了少年一眼,那目光中蘊含的威壓讓少年瞬間僵在原地,再不敢動彈。
孫兆的掙紮漸漸微弱,最終徹底不動了。王福仍不放心,又按了半晌才鬆開手,探了探鼻息。
“死了。”他喘著粗氣,額上全是冷汗。
劉長安繼續施法,將已經死去的孫兆變成了王福的模樣。整個過程詭異而靜謐,隻有骨骼變化的細微聲響在房間內回蕩。
“還差最後一步。”劉長安看向新任的"孫兆"。
“明白。”新"孫兆"點頭會意,取過桌上的一把匕首,對著自己左肩狠狠刺下——位置與真孫兆中箭的傷口一模一樣。
“啊!”大夫人失聲驚呼。
“無妨。”劉長安伸手在傷口上一撫,傷口立刻止血結痂,“這樣就更像了。”
他轉向還在發抖的年輕公子:“記住,從今往後,他就是你父親。若是走漏半點風聲……”
“不敢!小人不敢!”年輕公子連連磕頭。
劉長安最後對新"孫兆"囑咐道:“好自為之,善待百姓。若讓我知道你重蹈覆轍……”
“仙君放心!小人一定做個好官!”新"孫兆"忍著疼痛,鄭重承諾。
離開縣衙時,夕陽正好。劉長安回頭望了一眼這座象征著平山縣最高權力的建築,輕輕歎了口氣。
回到李家村時,趙世宇和孫有才已經等在村口。
“怎麼樣?”趙世玉關切地問。
劉長安點點頭:“一切順利。接下來,就看王福的表現了。”
“那就好。”趙世玉說道:“第一批貨今天下午已經到了,走吧,帶你看一看。”
暮色透過藏經閣的高窗,為滿室塵埃鍍上暗金。劉長安與趙世玉立於堆積如山的文物之間,空氣中彌漫著陳舊木料與泥土的氣息。
劉長安的目光凝滯在一尊斷首的菩薩石像上。
那石像衣袂流轉間尚存盛唐風韻,頸項處的斷痕卻粗糲刺目。他伸出手,指尖在冰冷的石紋上輕輕拂過。
“心裡不痛快?”趙世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遞過一本清單,“覺得我們和那些趁火打劫的沒什麼兩樣?”
見劉長安沉默,趙世玉輕歎一聲,走到那菩薩首級旁:“有些真相,知道了反而更痛心。”
他指向另一尊螺發佛首,“比如這龍門石窟的造像,約莫從1907年起,將遭遇近三十年的係統性盜鑿。那些如今尚存的精美浮雕,很快就要變得千瘡百孔。”
他的聲音在幽暗中沉沉響起,如誦讀一篇血色賬目:
“譬如賓陽中洞的《帝後禮佛圖》——那組描繪北魏皇室禮佛盛況的浮雕,將在1930年代被美國人普愛倫盯上。他會勾結北平奸商,將浮雕砸成碎塊,皇帝部分運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皇後部分流落堪薩斯。一件完整的藝術傑作,就此身首異處。”
趙世玉走向一排彩陶:“這些唐三彩,將在1905年因隴海鐵路修建重見天日。初時人們視明器為不祥,大量珍品被當場砸毀。待其價值被羅振玉等大家認可後,又引來了更瘋狂的盜掘。無數駿馬、駱駝、胡俑,將飄零至東京、倫敦和紐約的博物館櫥窗。”
他停在一尊力士像前,手指輕觸其斷裂的臂膀:“而天龍山石窟的劫難更甚。1924年,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將賄賂守寺僧人,在兩年內將主要佛首盜鑿一空。其中北齊‘第十號窟主尊佛首’,要等到2008年才由山西商人從海外拍賣會重金購回。”
庫房內陷入長久的寂靜。每一件被點名的文物,都仿佛在昏暗中發出無聲的歎息。
“我們現在的行為,看似是掠奪,實則是在槍響前搶救。”趙世玉的聲音斬釘截鐵,“根據後世統計,龍門石窟僅96個重點窟龕就被盜走造像262尊,毀壞1063尊。若不及時保護,難道要眼睜睜看它們在戰亂與貪婪中被砸碎、被販賣嗎?”
他捧起那尊讓劉長安駐足良久的菩薩首級:“保護好、傳承好這些文明碎片,是後世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們既然能在這個悲劇的源頭做點什麼,就不能袖手旁觀。”
劉長安深吸一口氣,陳舊歲月的味道充盈肺腑。他緩緩伸手,從趙世玉掌中接過那尊冰冷的石像。“我們帶它們走。”他的聲音在空曠中格外清晰,“這是我們共同的民族符號,應當保護好,傳承下去。”
兩個時代的重量,在這一刻沉沉地壓在了他們肩上。
劉長安的指尖拂過一尊唐代佛首冰涼的石麵,感受著那千年風霜打磨出的溫潤質感,眉頭卻微微蹙起:“這一批收來的,統共有多大規模?”
趙世玉從懷中掏出一本麻紙訂成的冊子,翻到墨跡未乾的那頁:
“龍門石窟的佛首收了十二尊,多是盛唐氣象,高的近二尺,最重的一尊怕有八十斤上下。”“三彩收了八件,其中三匹駱駝、兩匹馬,都是半人高的精品。另有胡人俑、仕女俑若乾,體量稍輕。”“還有幾尊從天龍山來的北齊佛首,石質緊密,分量更沉。”他翻過一頁,指尖點著下麵的彙總:“若都用軟木、稻草仔細裝箱,約莫需要十五口鬆木箱。總體積不到三方,總重在一千五百斤以內。”
“還不到兩千斤……”劉長安掃過那些數字,微微頷首,“收納這些綽綽有餘。既如此,不妨放開手腳繼續收購。”
喜歡長安日記請大家收藏:()長安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