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作為皇帝之下的最高政務決策中樞,核心成員不過寥寥幾位。
平日議事,通常隻需這幾位閣內成員參與,依據各部院呈送的奏疏進行票擬。
即便偶有涉及專項事務,需聽取具體經辦官員的意見,也僅是傳召相關部院的堂官、郎中等職司明確的官員前來問話或提供佐證;
事畢即退,極少參與核心決策過程。
勳貴群體地位尊崇,享高爵厚祿,與國同休,但在政治權力的運作中,角色卻頗為特殊。
多數時候,勳貴若乾預政務,會被文官集團以“勳貴不得乾政”為由反對。
因此,崇禎此番破例邀請英國公張維賢與會,確是一個極其罕見且耐人尋味的信號。
然張維賢聽了兒子的“殊遇”之言,臉上並未顯出得意,反而緩緩搖了搖頭:
“殊遇?未必。”
“若老夫猜得不錯,陛下此次除夕內閣議事,應當不會隻特召老夫一人。”恐怕會叫上許多非閣臣成員參與。
張之極麵露疑惑:
“爹今日並未出府,也未派人出去打聽消息,如何得知?”
“此乃情理中事。”
張維賢微微闔眼,片刻後才道:
“仙朝創立在即,萬象更新。故除夕之會,非比尋常朝議,實乃承前啟後之要會。”
意義重大,關乎國體轉向;
涉及層麵之廣,遠非往日任何朝議可比。
豈能僅由寥寥閣臣定奪?
自然需召集群臣,共商大計。
“仙朝創立……有這麼麻煩嗎?”
張之極愣了一下,自顧自地闡述道:
“兒子以為,陛下隻需頒下一道聖旨,言明自某時某刻起,大明改稱‘大明仙朝’,經由內閣附議通過,昭告天下,不就完成了?”
“我等皆已服食仙丹,修煉道法,假以時日便是仙官——”
“糊塗!哪有你想的這般簡單!”
張維賢睜開眼,看著三十歲的兒子那略顯天真的神情:
“一朝一國,有其法統、製度、架構,此乃國體。如房屋之梁柱,豈是改個名號便能了事的?”
“譬如,仙朝之官製,是否仍沿用舊明品秩?”
“修士之階位,與凡俗官職如何對應?”
“資源如何調配?”
“賦稅律法是否需重新修訂?”
“……種種大計,千頭萬緒,豈是一道聖旨便能囊括?”
張維賢頓了頓,看著兒子逐漸恍然又帶著震驚的表情,繼續道:
“若老夫所料不差,除夕內閣首要議題,恐怕便是為此番鼎革定下基調。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後續一切改革都將無從著手。”
張之極消化完父親的話,半晌才道:
“假如真是商議關乎國本的大事,陛下還將父親您納入其中,豈非說明陛下極為看重我英國公一脈,有意讓我們在仙朝占據一席之地啊!”
這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好,自然是好的。”
張維賢長長歎了口氣,臉上並無多少喜意,反而憂色更重:
“陛下召勳貴入內閣議事,確是天恩浩蕩,亦證明陛下或有借重勳貴,製衡文官,乃至構建仙朝新權力格局之意。但這……恰恰又回到了為父最為擔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