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藥膳集》在京城和江南傳開後,來桃記拜師的人絡繹不絕。有的是想借“王府王妃徒弟”的名頭謀利,有的是覺得藥膳賺錢想走捷徑,真正懂藥膳、願意沉下心學的,卻沒幾個。
蘇軟桃早就在心裡定下了“三不收”的規矩:急功近利者不收,輕視藥膳者不收,品性不端者不收。每天來拜師的人,她都會親自麵試,從對藥膳的理解,到學藥膳的初衷,再到日常的為人處世,一一問得仔細。
這天一早,就來了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江南農家子,叫林小滿,皮膚黝黑,手上帶著薄繭,說起藥膳時眼睛發亮:“我娘身子弱,常年喝藥膳調理,我想學好藥膳,既能照顧娘,也能幫村裡的老人調理身體。”
另一個是京城醫家女,叫蘇清和,父親是太醫院的醫士,她從小就跟著父親認藥材,對藥膳的藥理頗有研究:“我覺得藥膳能把藥的功效融在食物裡,比吃藥更易接受,想跟著您學,把藥膳和醫術結合起來,幫更多人。”
蘇軟桃問了他們幾個關於食材辨彆的問題——比如如何區分新鮮的當歸和陳當歸,如何判斷春筍是否新鮮,兩人都答得條理清晰,林小滿還能說出“陳當歸的斷麵會發黑,新鮮當歸斷麵是黃白色”這樣的細節,顯然是真的下過功夫。
“你們兩個,我收了。”蘇軟桃笑著說,“但醜話說在前麵,學藥膳沒有捷徑,得從最基礎的辨食材、洗藥材、控火候學起,要能吃苦,更要用心,不能有半點馬虎。”
兩人連忙點頭,林小滿激動得聲音都有點顫:“謝謝蘇姑娘!我們一定好好學,不辜負您的信任!”
蘇軟桃把他們帶到京郊的藥膳園,這裡不僅種著江南的食材,還有她整理的食材標本——當歸、百合、蓮子、春筍,每種食材都標注了產地、特性、挑選方法、儲存技巧,像個小型的藥膳學堂。
“以後你們每天早上來藥膳園,先跟著農技師傅學認食材、種食材,知道食材從地裡到灶台的過程,才懂怎麼把它做得好吃、做得滋補。”蘇軟桃指著地裡的春筍,“比如這春筍,要知道它什麼時候冒芽,什麼時候采摘最嫩,怎麼挖才不傷根,才能在處理的時候知道怎麼去澀、怎麼保留鮮味。”
林小滿和蘇清和聽得認真,還拿出小本子記下來,遇到不懂的就及時問,一點都不怯生。蕭璟淵聽說她收了新徒弟,特意從王府趕過來,還帶來了他整理的“藥膳與養生”教學手冊——裡麵補充了太醫院的滋補理論,比如“春宜養肝,可多吃薺菜;夏宜養心,可多吃蓮子;秋宜養肺,可多吃百合;冬宜養腎,可多吃羊肉”,把藥膳和四季養生結合起來,讓教學更係統。
“這手冊你們拿著,有空多看看。”蕭璟淵把手冊遞給兩人,語氣溫和卻不失嚴謹,“學藥膳不僅要會做,還要懂為什麼這麼做,知道每種食材的功效,才能根據不同人的體質調整方子,這才是藥膳的根本。”
兩人接過手冊,連聲道謝。蘇清和翻了幾頁,忍不住說:“王爺整理得真詳細,比我父親的醫書還易懂,有了這個,我們學起來就更有方向了。”
接下來的日子,兩個徒弟每天都準時到藥膳園。林小滿力氣大,幫著農技師傅澆水、施肥、挖春筍,很快就摸清了各種食材的生長習性;蘇清和則擅長總結,把每天學到的食材知識整理成表格,還標注了常見的誤區,比如“蓮子去芯要徹底,不然會苦;當歸用量要根據體質調整,體熱者少放”。
蘇軟桃偶爾會來藥膳園考察,看到林小滿能準確分辨出不同產地的當歸,看到蘇清和能說出每種食材的養生功效,心裡很是欣慰。有次她讓兩人試著煮當歸羊肉湯,林小滿控製火候很穩,蘇清和則根據“秋冬滋補”的理論,在湯裡加了少量桂圓,讓湯的溫補效果更好。
“進步很快。”蘇軟桃嘗了一口湯,笑著說,“但還要注意,桂圓雖好,卻不能多放,不然容易上火,下次可以減兩顆,再加點生薑中和一下。”
兩人趕緊記下來,林小滿撓撓頭:“謝謝蘇姑娘,我們下次一定注意。”
蕭璟淵看著他們師徒相處的樣子,心裡滿是驕傲。晚上回到王府,他幫蘇軟桃揉著發酸的肩膀:“你的徒弟都很用心,以後桃記的傳承,就有指望了。”
蘇軟桃靠在他懷裡,輕聲說:“我隻是想把娘的手藝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藥膳不僅是食物,更是一份用心的守護。有他們在,我覺得娘的心願,離實現越來越近了。”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落在桌上的《江南藥膳集》上,封麵的桃花紋在月光下泛著溫柔的光。蕭璟淵握住她的手,心裡清楚,這份傳承,不僅是手藝的延續,更是溫暖的傳遞——從蘇軟桃的母親,到蘇軟桃,再到這兩個年輕的徒弟,這份用心對待食物、對待人的初心,會像藥膳園裡的食材一樣,生生不息,越長越旺。
喜歡靖王的小廚娘又甜又軟請大家收藏:()靖王的小廚娘又甜又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