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天槐影濃,新餅出熱鍋
大暑剛至,京城禦街的槐蔭鋪了滿地涼蔭,林晚星正站在灶台前揉麵團,陶盆裡的蕎麥粉泛著褐紅的光——這是蘇硯托北方貨郎捎來的"雁門蕎麥",據說種在雁門關外,粉裡帶著點塞外的粗糲香。
"蘇硯,把鏊子再燒熱點。"她抬手擦汗時,發間的銀茉莉蹭到了粉袋,沾了點白花花的蕎麥粉。蘇硯伸手替她拈掉,指尖劃過她眉梢時,兩人都頓了頓,又各自低頭忙活。灶上的鏊子"滋滋"作響,剛攤好的"蕎麥蔥油餅"鼓著金黃的泡,香氣把巷口賣西瓜的劉大爺都引了來。
"晚星姑娘這新烙的餅,聞著比油酥火燒還勾人!"劉大爺挑著西瓜擔子,筐裡的瓜皮泛著翠綠的光,"前兒在北城遇見個賣乾貨的,給了包"胡麻籽",說撒在餅上,香得能多吃兩碗飯。"
蘇硯接過紙包,掀開時眼睛亮了亮:"正好試試做"胡麻蕎麥餅"。"他轉身從後院抱來捆棗木枝,塞進灶膛,"用棗木燒火,餅裡能浸點甜香。"
鋪門剛打開,熟客周嬸就挎著竹籃進來,籃子裡裝著些嫩茴香:"我家那口子從河北捎來的"新茴香",你瞅瞅能不能入菜?"茴香苗頂著細碎的黃花,"河北人伏天就愛用這做餡,包包子烙餅都爽口。"
林晚星用刀把茴香切碎,和著肉末拌成餡:"您等著,今兒讓您嘗嘗"茴香肉丁餅"。"她又從櫃裡摸出罐"陳年醬油",淋在餡裡,"再加點薑末,鮮得能掉眉毛。"
正忙得熱鬨,門口的銅鈴突然"叮鈴"響了。一個穿藏青布衫的老者走進來,腰間係著根舊布帶,手裡拎著個藤編小箱,箱角纏著圈褪色的藍布條。他站在門口沒動,目光在鋪子裡掃了一圈,最後落在灶上的鏊子上,喉結輕輕動了動。
二、舊箱藏新謎,餅香牽故影
"店家,要兩塊剛烙的蕎麥餅。"老者聲音像磨過的青石,沙啞裡帶著點沉厚。他抬手時,林晚星瞥見他手背上有塊月牙形的疤痕,像片殘缺的柳葉。蘇硯遞餅時,老者用指尖按了按餅邊,那動作竟與沈知意祖父翻書時的姿勢分毫不差。
"這蕎麥......是雁門來的?"老者咬了口餅,抬頭時眼裡閃過絲異樣,"三十年前,我在雁門關外也吃過這樣的餅。"他從藤箱裡拿出個布包,打開是些暗紅的粉末,"這是"漠北椒粉",關外山上采的,比京城的辣得正,烙餅時撒點,驅寒。"
林晚星正往麵團裡摻胡麻籽,聞言動作頓了頓。她記得沈知意提過,沈毅的祖父當年在雁門關戍邊時,最擅用漠北椒粉調味。可她沒作聲,隻把椒粉收進瓷罐:"多謝老先生,正好給餅添味。"
老者吃完餅,從藤箱底摸出個舊羅盤,放在桌上:"這個押在這裡,改日來取。"羅盤的銅針已經氧化,底座卻刻著朵小小的梅花,與沈知意家傳玉佩上的紋樣如出一轍。蘇硯瞥見羅盤內側——那裡刻著個"戍"字,正是沈毅祖父當年戍邊時的記號。
"老先生也懂堪輿?"蘇硯笑著問。老者手僵了僵,把羅盤往桌邊推了推:"家傳的舊物,不值錢。"他起身要走,藤箱晃了晃,掉出張折疊的紙,上麵畫著幅《雁門戍邊圖》,落款是"癸酉年秋,於雁門關"。
林晚星心頭猛地一跳。沈知意的《食療方》裡,恰好夾著張沈毅祖父當年在雁門關戍邊時的批注,日期正是癸酉年秋。她剛要開口,老者已經撿起紙片,快步走出鋪子,布衫下擺掃過門檻時,落下片乾枯的胡麻葉——那胡麻葉的形狀,與後院種的胡麻葉截然不同。
"蘇硯,你看。"林晚星撿起胡麻葉,那葉尖有個極小的缺口,"這是漠北的胡麻葉,咱們後院種的是本地胡麻。"
蘇硯眉頭皺起來:"他剛才說三十年前在雁門關吃餅,沈老太爺當年戍邊,正好是三十年前。"他轉身從櫃裡翻出沈知意之前送的《食療方》,扉頁上貼著張小小的書簽,正是用漠北胡麻杆做的,與老者掉落的葉子紋路完全吻合。
三、夜燈映舊物,燈下現真章
入夜後,鋪子裡的客人漸漸散了。林晚星正收拾碗筷,突然聽見後院有響動。蘇硯抄起門後的木棍,兩人躡手躡腳走到後院,隻見那藏青布衫老者正蹲在胡麻叢旁,用手扒著泥土,嘴裡喃喃著:"當年就埋在這叢胡麻下......"
"老先生,您在找什麼?"林晚星輕聲問。老者嚇了一跳,轉身時藤箱滑落,露出裡麵的東西——竟是半卷泛黃的賬冊,封麵上寫著"戍邊糧草賬",與沈知意家傳的《戍邊錄》筆跡完全吻合。
"你......你們是誰?"老者後退半步,手按在腰間的藤箱上。蘇硯從懷裡掏出那張《雁門戍邊圖》:"您是當年隨沈老太爺戍邊的趙校尉,對不對?"
老者看著圖,突然笑了:"沒想到沈將軍的後人,竟藏在這樣的小鋪子裡。"他解開布帶,裡麵裹著個油紙包,打開是幾封信,"當年沈老太爺查出糧草官私吞軍糧,我被迫做了偽證。這些年我一直在查,終於找到他私吞糧草的賬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正說著,院外傳來馬蹄聲。李明軒帶著侍衛站在門口,手裡拿著封密函:"晚星姑娘,皇上剛收到密報,說有位老者持有戍邊密證!"他看見老者,驚得後退半步,"趙校尉?您還活著!沈先生常提起您!"
趙校尉握著信的手微微發抖:"我聽說當年的糧草官餘黨還在找沈家人,才特意來京城報信。可剛才在街口看見個穿灰布衫的,他左耳缺了半片,當年就是他逼我做的偽證......"
"是當年的糧草官心腹!"李明軒臉色一變,"我們剛查到,他們藏在城西的破廟裡,想等您拿出賬冊就下手!"
趙校尉從藤箱裡拿出個布包,塞給林晚星:"這是"塞北餅譜",裡麵有"胡麻羊肉餅"、"茴香蕎麥卷"的方子,留著給鋪子添些新吃食。"他又摸出個銅哨,"這是當年沈老太爺送我的,能調動戍邊舊部......"
話沒說完,院外突然射進支冷箭!蘇硯一把將趙校尉推開,箭擦著他的肩膀飛過,釘在胡麻叢上。李明軒大喊:"保護趙校尉!"侍衛們立刻圍成圈,將趙校尉護在中間。
四、餅香續暖意,舊巷迎晨光
三日後,當年的糧草官餘黨被儘數抓獲。沈知意帶著母親和祖母從江南趕回來時,鋪子裡正飄著餅香。沈祖母衝進後院,看見趙校尉坐在胡麻叢旁翻賬冊,撲過去握住他的手,眼淚把衣襟浸濕了一大片。
"老趙......我還以為你......"沈祖母哽咽著說不出話。趙校尉摸著她的手,指腹拂過她鬢角的銀發:"老夫人,是我對不起沈將軍,讓你們蒙冤了這麼多年。"
林晚星端著盤"胡麻蕎麥餅"出來,餅上撒著層金黃的胡麻籽,香得人鼻子發癢:"趙校尉,沈祖母,趁熱吃。"她又端來碟"茴香肉丁餅",餅餡裡的茴香還冒著熱氣,"用新摘的茴香做的,鮮裡帶點辣。"
沈祖母拿起塊餅,咬了口,眼淚又掉了下來:"老趙,這味道和當年你在雁門關給我烙的一模一樣。"趙校尉也拿起塊,餅的熱氣熏得他眼睛發亮:"是啊,當年在雁門關,你總說我烙的餅比軍中廚子強。"
劉大爺挑著西瓜擔子進來,筐裡的"胡麻籽"和"漠北椒粉"擺得整整齊齊:"趙校尉,聽說您破了舊案,我特意從貨郎那訂了"雁門蕎麥",烙餅最香!"周嬸也挎著竹籃進來,裡麵是新摘的嫩茴香:"我又割了些茴香,您可勁兒吃!"
林晚星看著滿屋子的人,突然笑了。灶上的鏊子還在"滋滋"作響,胡麻蕎麥餅的香混著漠北椒粉的辣,在鋪子裡繞來繞去。門口的銅鈴被荷風拂得叮當響,像在唱支溫暖的歌——原來這人間煙火,最能熨帖人心,不管藏著多少秘密,過了多少歲月,總有塊熱餅、碟香餡,在老地方等著,把失散的忠勇,一點點烙回團圓的味道。
喜歡穿越古代擺攤小廚娘請大家收藏:()穿越古代擺攤小廚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