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雨落酪香稠,舊碗新痕引疑竇
清明時節的京城總被雨絲纏裹,西市街口的老槐樹已枝繁葉茂,雨滴順著翠綠的葉片滑落,在"晚星酪鋪"的青石板上砸出細密的水痕。林晚星正用竹籃瀝著"杭州雨前龍井",茶葉在水中舒展的模樣,讓她想起昨日沈思酪送來的那疊古籍——其中一本《沈氏酪譜》的扉頁,竟粘著半片乾枯的龍井茶葉。
"這"龍井酪"得用雨前茶才夠鮮。"蘇硯將智能發酵機的溫度調至42度,透明艙體裡的酪漿正微微顫動,"按譜子裡的說法,茶葉得用85度的泉水衝泡,取第三道茶湯才能入酪。"他剛將濾好的茶湯倒進酪漿,店門的風鈴"叮鈴"作響,穿藏青色中山裝的老人站在雨簾裡,手裡捧著個藍布包,包角繡著褪色的"沈"字紋。
老人把布包放在案上時,指節處的老繭蹭過竹製桌沿——那是常年握筆留下的痕跡。"我是沈念瑾的遠房侄孫,"他掀開布包的刹那,林晚星手裡的竹籃"哐當"掉在地上,"這是她臨終前囑咐要還給酪鋪的。"布包裡臥著隻白瓷碗,碗壁薄如蟬翼,碗底的"念瑾"二字被茶漬浸得發深,碗沿有道細微的裂痕,與之前那隻"時空碗"的裂痕位置分毫不差。
"這碗......"林晚星的指尖剛碰到碗沿,案上的全息投影儀突然自動開機,投射出的影像卻讓她渾身一僵——沈念瑾正用這隻白瓷碗攪酪,而她身邊站著的年輕女子,眉眼竟與穿中山裝的老人有七分相似,"1956年的清明,我奶奶就是用這碗給念瑾姑婆送的"青團酪"。"老人的聲音帶著些微沙啞,指腹在碗沿的裂痕上反複摩挲,"她說這碗能映出送酪人的模樣。"
蘇硯端來剛做好的"龍井酪",酪體裡懸浮的茶葉虛影與影像裡的茶湯漸漸重疊:"嘗嘗這個,按《沈氏酪譜》裡的方子做的。"老人用銀勺舀了口,突然道:"這酪裡少了樣東西。"他從中山裝的內袋掏出個油紙包,裡麵是些深綠色的粉末,"我奶奶說,真正的"龍井酪"得加"明前蟹殼黃"的碎末——當年念瑾姑婆最愛把酥餅掰碎了拌進酪裡。"
二、酥餅碎末藏玄機,舊譜新解露破綻
林晚星將"明前蟹殼黃"的碎末倒進玻璃碗,粉末遇熱後散發出股焦香——這是用當年新麥磨的麵粉、蘇州菜籽油和黑芝麻做的,按《沈氏酪譜》的記載,需用果木炭火烤至兩麵金黃,再掰成米粒大小的碎末才能入酪。"您奶奶......"她話未說完,全息投影儀突然投射出段新的影像:穿粗布衫的女子正往酥餅裡摻東西,而她身後的竹筐裡,擺著十幾隻與老人帶來的一模一樣的白瓷碗。
"這影像不對。"蘇硯突然按住老人的手腕,他袖口的紐扣在燈光下閃著光——那是現代工藝的鈦合金紐扣,而非老人所說的"1950年代的黃銅扣"。老人的手猛地一抖,白瓷碗差點摔在地上,碗沿的裂痕裡突然滲出些淡綠色的液體,與沈思酪之前檢測的"防偽液"顏色完全一致。
林晚星想起前日新聞裡的報道:《文物造假團夥仿製"沈氏酪碗",碗沿裂痕含特殊熒光劑》。她不動聲色地往發酵機裡續著牛奶,故意將溫度調至60度——老人帶來的白瓷碗在高溫下,碗底的"念瑾"二字竟漸漸模糊,露出下麵的"仿"字。"您不是沈家人。"林晚星的指尖在碗沿輕輕敲了敲,這是沈瑾傳下的鑒彆假碗的手法,"真正的沈氏酪碗,字是刻在胎裡的,遇熱不會褪色。"
老人的臉色瞬間煞白,從中山裝的口袋裡掏出個u盤:"我是文物局的臥底。"他把u盤插進全息投影儀,屏幕上突然跳出串數據——最近三個月,市麵上出現了二十多隻偽造的"沈氏酪碗",每隻碗底都藏著微型攝像頭,"造假團夥想通過仿品獲取酪鋪的秘方,再批量生產"複古酪"牟利。"
三、真酪方破假局,古譜新味藏溫情
"這"蟹殼黃酥酪"的真方子,其實在《沈氏酪譜》的夾層裡。"林晚星從竹籃裡取出片新鮮的龍井茶葉,"得用清明前的龍井嫩芽,與鮮牛奶按15的比例混合,發酵時加三勺"桂花蜜漬青梅"——這是沈念瑾當年特意加的,說能中和酥餅的焦氣。"她邊說邊往玻璃碗裡放青梅碎,那是用當年的新青梅、密雲槐花蜜和少許鹽醃漬三個月的,酸甜味正好能解膩。
蘇硯將智能發酵機的溫度調回42度,酪漿在茶湯的浸潤下漸漸變成淡綠色:"造假團夥隻抄了譜子裡的表麵方子,不知道得加青梅碎。"他剛把發酵好的"蟹殼黃酥酪"盛進碗裡,店門的風鈴突然"叮鈴"大作——沈思酪帶著三個穿製服的警察站在雨裡,手裡拿著張照片,"我們在造假窩點找到了這個。"
照片上是間雜亂的作坊,桌上擺著十幾隻未完工的白瓷碗,而牆上的黑板上,用紅筆寫著"晚星酪鋪每日配方"——原來之前來的"考古係學生"、"旗袍女人"都是造假團夥的人,目的就是套取酪鋪的秘方。"多虧你們發現得早。"帶頭的警察接過林晚星遞來的"龍井酪","這碗真酪的味道,比他們仿的香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人看著案上的白瓷碗,突然道:"其實我奶奶真的是沈念瑾的幫工。"他從中山裝的內袋掏出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女孩站在酪鋪的竹簾下,手裡捧著隻白瓷碗,碗沿的裂痕與老人帶來的那隻分毫不差,"她當年偷偷學了做酪的方子,臨終前說要還給沈家人。"
四、新酪續舊約,雨歇香如故
傍晚的雨漸漸停了,西市街口的老槐樹下積起一汪水窪,映著"晚星酪鋪"的暖光。林晚星往新做的"雨前雙酪"裡撒著龍井碎——這是用茶湯發酵的酪和牛奶發酵的酪分層疊在一起的,底層是乳白的牛奶酪,上層是淡綠的茶湯酪,中間夾著層"蟹殼黃"碎末。
"明天做"清明團圓酪"吧。"蘇硯把剛烤好的"艾草青團"掰成小塊,"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皮,包上酪餡,再蒸三分鐘就行。"他說的酪餡,是用有機牛奶、懷柔栗子泥和少許海鹽做的,按《沈氏酪譜》的記載,需順時針攪兩百下才能成團。
沈思酪用全息相機拍著案上的酪碗,影像裡的沈念瑾和現實裡的老人漸漸重疊。林晚星看著牆上的影像,突然明白:所謂的秘方,從來不是藏在碗裡的字,而是一代代人對味道的堅守——就像這碗酪,不管是真碗還是假碗,隻要用心去做,那份甜香就永遠不會變。
店門的風鈴被晚風拂得輕響,雨過天晴的月光透過老槐樹的枝葉,灑在案上的白瓷碗上,碗裡的酪體映著點點星光,像藏著一整個春天的故事。
喜歡穿越古代擺攤小廚娘請大家收藏:()穿越古代擺攤小廚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