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排擠與刁難,並未如那些庶吉士所願般磨滅林弈的銳氣,反而如同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帝國肌體深處的、塵封已久的暗門。他沉下心來,將那些被強加的、瑣碎枯燥的文書工作,視作一場彆樣的修行與探索。
白日裡,他依舊準時點卯,端坐於直房或編修廳角落,埋首於浩如煙海的陳舊卷宗之中。手指因長期接觸脆弱的舊紙和研磨修補用的漿糊而顯得粗糙,官袍袖口也難免沾染墨跡與塵灰,他卻渾不在意。在那些庶吉士或譏誚或憐憫的目光中,他如同一塊沉入深海的礁石,巋然不動。
然而,無人知曉,在這看似被動承受的勞作之下,林弈的思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來自現代的靈魂,讓他擁有一種超越時代的工具——係統性的歸納與統計分析思維。他不再將這些檔案視為孤立的、無用的故紙堆,而是看作一個龐大數據庫的碎片。
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分類整理。
他將涉及錢糧賦稅的奏折副本單獨歸攏,無論是地方官員哭窮請求減免的,還是上報豐收請求增加漕運額度的。他將涉及水利工程的檔案,哪怕是隻言片語的提及,也仔細摘錄下來,標注時間、地點、主持官員及大致耗費。他將記錄官員考核、升遷貶謫的文書,與同期該地的政績、災異報告進行交叉比對。
過程極其繁瑣,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但他樂在其中。
隨著整理的深入,一幅幅被時光掩埋的圖景,開始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串聯起來。
發現一:賦稅征收的“彈性”與積欠的痼疾。
他從一堆請求蠲免賦稅的奏折中,發現了一個規律:某些州縣幾乎每隔幾年就會以水旱災害為由請求減免,而核查其地理誌,這些地區並非全是傳統的災害頻發區。更令他心驚的是,通過對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區的征收記錄,他發現實際入庫的賦稅與理論上應征收的數額之間,存在一個巨大且難以解釋的“缺口”。這個缺口,一部分是合法或慣例的“損耗”、“火耗”,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則成了層層官吏中飽私囊、最終以“積欠”名義不了了之的黑洞。這些數據雜亂地隱藏在無數的零散記錄中,若非他有意進行跨年份、跨地域的彙總比較,根本難以察覺其觸目驚心的規模。
發現二:水利工程的“輪回”與資源的浪費。
在整理前朝水利檔案時,他注意到一個詭異的現象:某條位於北方的重要河道,在短短五十年內,竟有三次大規模疏浚的記錄,每次耗費銀錢都在數萬兩至十數萬兩不等,主持官員皆因此功得到升遷或褒獎。然而,細查其後的地方誌和零星奏報,該河道在每次疏浚後不過數年,便又再次淤塞嚴重。他將這三次工程的奏銷冊記錄經費使用明細的賬冊)碎片拚湊起來對比,發現其中用於采購物料、雇傭民夫的項目和單價,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和可疑的虛高。這絕非巧合,更像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慣例”——將水利工程變成了某些利益群體定期瓜分國庫資金的盛宴。
發現三:人事升遷與“政績”的微妙關聯。
他將官員的考核評語、升遷路徑,與其任內主要“政績”進行關聯分析。發現許多得到“卓異”考評並得以快速升遷的官員,其任內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如修建官署、驛道、水利),或是完成了難度極高的賦稅征收任務。然而,結合地方誌和那些請求賑濟的奏折來看,這些“政績”的背後,常常是勞民傷財、透支民力,甚至是以犧牲長遠發展為代價。而那些注重休養生息、默默發展民生、不事張揚的官員,考評往往隻是“稱職”,升遷緩慢。這套隱形的考核指揮棒,在無形中鼓勵著短視和急功近利的行為。
林弈運用了最簡單的統計方法——列表、對比、計算平均值與異常值,便從這些被世人視為廢紙的檔案中,挖掘出了觸目驚心的真相。他眼界大開,同時也感到一陣寒意。這些積弊並非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單一罪行,而是整個係統在長期運行中形成的、盤根錯節的沉屙痼疾。它們隱藏在繁瑣的公文和看似合理的流程之下,若非以超越時代的眼光進行係統性剖析,極難被發現其全貌。
他不動聲色地將這些發現,用隻有自己能看懂的符號和簡圖,記錄在另外的筆記上。他知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據和規律,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們不僅是理解這個帝國為何陷入困境的鑰匙,未來或許也能成為推動變革的利器。
這一日,當他將又一摞整理好的檔案交還給周修撰時,周修撰習慣性地想要再分派些更繁瑣的任務,卻見林弈抬起眼,目光平靜地看著他,忽然問了一句:
“周前輩,下官整理舊檔時,見弘文十八年,河東道平陽府上報疏浚汾水支渠,耗銀八萬兩,記為‘卓異’政績。然學生查閱其後三年平陽府賦稅記錄,竟連續請求蠲免,言民生凋敝。不知這其中,可有何關聯?或是下官才疏學淺,未能領會其中深意?”
周修撰聞言,臉色微不可察地一變,看向林弈的眼神瞬間充滿了驚疑與審視。他張了張嘴,最終卻隻是含糊道:“陳年舊事,牽扯頗多,非你我所宜深究。做好分內之事便可。”
林弈不再多問,躬身退下。
轉身的刹那,他嘴角勾起一絲極淡的弧度。
他知道,自己已經在這潭看似平靜的死水下,投下了一顆石子。雖然漣漪尚小,但足以讓某些人開始感到不安。
化劣勢為優勢,於無聲處聽驚雷。
這翰林院的故紙堆,或許比他想象的,要有趣得多。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