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剛過,山北縣衙旁的舊倉庫被改造成了一座特彆的學堂。沒有聖人畫像,沒有戒尺教鞭,牆上掛著林弈親手繪製的《山北縣物產圖》和《水利工程圖》,牆角堆著竹器工坊送來的教學模具。
開課那日,天還沒亮,學堂外就擠滿了人。有光腳的孩童,有剛下工的年輕工匠,甚至還有幾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手中都拿著統一發放的沙盤和竹筆——這是林弈設計的廉價文具。
“都排好隊!”趙小乙維持著秩序,“識字的站左邊,不識字的站右邊。”
結果右邊排起了長龍,左邊隻有稀稀拉拉十幾個人。這個結果讓林弈暗自心驚——全縣青壯年,識字者竟不足百一。
辰時正,鐘聲敲響。林弈走上講台,台下頓時安靜下來。
“今日起,這裡就是你們的學堂。”他的聲音在倉庫裡回蕩,“在這裡,你們要學三樣本事:識字、算數、明理。”
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水”字。
“認識這個字的,舉手。”
台下隻有零星幾隻手臂舉起。
“好,”林弈點頭,“那誰知道,咱們縣修了多少處水渠?”
這下所有人都舉起了手。石窪村的狗蛋搶著說:“八處!能澆三千畝地!”
“說得對。”林弈在黑板上寫下“八”和“三千”,“這就是識字的好處——能把知道的事記下來,傳下去。”
第一堂課,他教了十個與日常生活最相關的字:水、糧、工、商、田、戶、兵、稅、藥、路。每個字都配上圖畫,還編成順口溜。
更妙的是,他讓識字的衙役當“助教”,每人帶十個學生。王鐵柱也被安排來學習,這個在戰場上勇猛無比的漢子,握著竹筆的手卻抖個不停。
“大人,我、我粗人一個...”他滿臉通紅。
“正因為是粗人,才要讀書。”林弈親自指導他握筆,“難道你想一輩子隻會打仗?”
晚間課程最是熱鬨。工坊下工的工匠、田裡回來的農民,都擠在學堂裡。林弈特意把課程分成基礎班和進階班,因材施教。
進階班的第一課,他出了道題:“若一畝地產紅薯二十三石,十畝地能產多少?若一斤果脯賣三十文,十斤能賣多少?”
學生們埋頭計算,有的掰手指,有的在沙盤上劃拉。竹器工坊的李小竹最先算出答案,這個原本在工坊打雜的少年,展現出了驚人的算學天賦。
“很好。”林弈又追問,“那若是降價三文,還能盈利多少?”
這個問題難住了大多數人。林弈便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盈虧圖,講解成本與利潤的關係。
“原來做生意有這麼多門道!”一個年輕商人恍然大悟。
除了識字算數,林弈還開設了“格物課”。他從最簡單的杠杆原理講起,用竹竿和石塊演示如何省力。
“明白了這個,就知道為什麼推車能省力,滑輪能吊重物。”
最讓學生們著迷的是“地理課”。林弈畫出簡單的山北縣地圖,標注出物產分布和商路走向。
“原來咱們縣往北走是草原,往南走是江南!”孩子們眼睛發亮,“大人去過江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