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弈的官船消失在天際,山北縣碼頭送行的人潮卻久久未散。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空落落的悵惘,仿佛抽走了主心骨。許多老人依舊望著空蕩蕩的河道抹淚,婦人們低聲啜泣,連孩童都感受到了這份沉重,依偎在父母身邊,不再嬉鬨。
然而,這種失落與彷徨,並未持續太久。
當日下午,縣衙門口的鳴冤鼓並未因林弈的離去而蒙塵。新任縣令周安,這位由林弈一手提拔、以清廉乾練著稱的官員,早已換下送行時的官袍,身著尋常公服,端坐於明鏡高懸的大堂之上。他沒有沿用舊日胥吏,而是啟用了數名在漕幫案和後續治理中表現突出的本地年輕秀才和實乾之人,充任書吏、衙役頭目。
“升堂——”
隨著衙役一聲並不算十分洪亮卻足夠清晰的唱喏,衙門外聚集的百姓看到,那扇象征著公權力的大門依舊敞開著。有膽大的百姓,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遞上了狀紙。周安審理的第一樁案子,是兩戶農家因田埂界限不清引發的爭執。他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也未像舊日官吏那般索要好處,而是親自帶人前往田間地頭,丈量勘察,依據魚鱗圖冊林弈主持重修的田畝清冊)和鄉鄰證詞,做出了公允的判決。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開。百姓們恍然意識到,林大人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規矩”還在,他選定的“官”還在為民做主。那份因離彆而產生的恐慌,漸漸被一種踏實感所取代。
與此同時,位於縣城東側的“漕運調度司”內,也是一派繁忙景象。這是林弈為保障漕運長效暢通而設立的專門機構,由原漕幫中棄暗投明、精通水道且品性端正的老河工,以及幾名精通算術、為人正直的年輕士子共同掌管。他們按照林弈製定的《漕運新章》,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往來的漕船序列,收取合理的過閘費用,並定期組織附近民夫對河道進行小規模的維護疏浚。賬目每日張貼公布,清晰透明,再無往日層層盤剝的黑暗。
碼頭上,扛包的力夫們拿到了當日足額的工錢,不再有把頭克扣;等待裝貨的商賈,按序排隊,繳納明碼標價的稅銀,無需再向漕幫繳納高額的“保護費”。運河之上,千帆競渡,槳櫓聲聲,貿易的活力並未因林弈的離開而有絲毫衰減,反而因為規則的穩定和環境的清明,越發蓬勃。
城西,那片原本屬於漕幫頭目、被抄沒後改建的“濟民倉”前,幾名由縣衙指派、德高望重的裡正和商戶代表,正在核對賬目,清點倉內存糧。這是林弈設立的平抑糧價、備荒賑災的基石。按照他定下的章程,豐年按市價收購餘糧入庫,遇災年或青黃不接時,則以平價或借貸方式發放給貧苦百姓,絕不允許囤積居奇,更不允許官吏插手牟利。倉廩實,則民心安。看著那堆積如山的糧垛,過往飽受饑饉之苦的百姓,心中便有了底。
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城北那片新辟的“工坊區”。林弈深知,僅靠漕運和農業,難以讓山北真正富裕起來,也無法徹底吸納因漕運整頓而失去“生計”的原漕幫底層人員。他利用抄沒的部分贓款,引入了江南的織機、聘請了流落的工匠,建起了織布坊、造紙坊、鐵器鋪。不僅招募流民和貧苦婦女入內工作,給予工錢,更鼓勵本地年輕人前來學藝。
如今,織布坊內機杼聲聲,年輕的女工們手腳麻利,織出的棉布、麻布質地細密,已開始銷往鄰近州縣;造紙坊裡,工匠們正在嘗試用本地豐富的蘆葦、稻草製造更廉價的紙張;鐵器鋪中,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不絕於耳,打造的農具、廚具頗受鄉民歡迎。這裡,不僅解決了數百人的生計,更悄然孕育著山北未來的產業希望。幾個在工坊中表現出色的年輕學徒,已被管事看重,開始接觸更核心的技藝,甚至有人對著織機提出了小小的改進想法。
夜幕降臨,縣學內燈火通明。林弈離任前,特意撥出一筆款項,用於修繕縣學,並設立了“勵誌齋”,專門資助貧寒學子讀書。此刻,齋內坐滿了埋首苦讀的年輕麵孔。他們中,有原本身份低微的漕工之子,有家徒四壁的農家子弟。是林弈的到來,打破了身份的壁壘,給了他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講台上,一位被周安縣令延請來的老舉人,正在講解《孟子》。學子們目光炯炯,聽得無比專注。他們知道,讀書不再僅僅是考取功名,更是明理濟世,如同那位已經離開的林大人一樣。
夜色中,一支由原縣衙差役和部分自願加入的退伍老兵組成的巡夜隊,提著燈籠,行走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這是林弈推行的“保甲聯防”製度的一部分,確保了宵消匿跡,夜不閉戶不再是奢望。
縣令周安處理完最後一份公文,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靜謐而充滿生機的縣城,他心中感慨萬千。一年前,這裡還是人間地獄;一年後,已是安居樂業之所。林大人留下的是一個骨架堅實、血脈通暢、擁有了自我造血能力的活生生的軀體,而非一個依靠他個人威望勉強支撐的空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拿起案頭那份林弈離任前與他長談時留下的《山北縣治理要略》,上麵詳細記錄了各項製度的運作要點、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應對建議,字裡行間,皆是深謀遠慮。周安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他不能辜負林大人的托付,更不能辜負這數萬山北百姓的期望。他不僅要守城,更要在林大人打下的基礎上,繼續開拓,讓山北變得更好。
同樣的信念,也存在於漕運司的老河工心中,存在於工坊的管事心中,存在於縣學的學子心中,存在於每一個受益於新政、看到了希望的普通百姓心中。
林弈人雖已離去,奔向更廣闊的天地。但他播下的種子,已然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深深紮根。他建立的製度,如同堅固的河堤,規範著權力的運行,保障著民生的底線;他留下的產業,如同不息的活水,滋養著經濟的脈絡,孕育著未來的希望;他培養的班底,如同星星之火,散布在各個關鍵節點,秉持著他的理念,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發展。
山北縣,這個曾經淮州最黑暗的角落,如今已徹底擺脫了過去的陰影,不僅擁有了自我修複和發展的能力,更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林弈未來道路上,最穩固、最可靠的“根據地”和“人才搖籃”。這裡的民心,這裡的製度,這裡成長起來的人才,都將是他未來麵對京城風雲、踐行更大抱負時,最堅實的後盾。
火種已留,靜待燎原。
喜歡天命寒門請大家收藏:()天命寒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