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奉了諸葛亮將令,自江陵點起三千精兵,辭彆劉備,取路向南,直奔桂陽郡而來。這三千兵馬,皆是跟隨劉備轉戰多年的百戰老兵,又經過一年多的休整與訓練,個個精神飽滿,裝備精良。子龍將軍,素以沉穩冷靜、勇猛善戰著稱,雖領軍在外,卻無半分驕矜之色。他治軍嚴謹,號令分明,三千兵馬在他的統領下,行軍途中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大軍一路南下,旌旗整肅,軍容鼎盛。所過之處,百姓們隻聞軍馬過境之聲,卻不見絲毫滋擾。趙雲嚴令,不得擅取百姓一針一線,不得踐踏農田一草一木,若有缺糧,寧可向當地官府公平買賣,也絕不強征。這般仁義之師,與尋常軍隊的燒殺搶掠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劉備的仁德之名,在他們尚未抵達桂陽之前,便已順著官道,傳入了沿途百姓的耳中。
夜宿之時,趙雲亦不曾懈怠。他親自巡視營寨,檢查崗哨,與士卒同食共寢。中軍帳內,他時常獨自一人,在燭火下反複研究桂陽郡的地圖,以及諸葛亮臨行前交予他的錦囊。錦囊中,不僅有對桂陽郡內政治、軍事形勢的詳細分析,更有對太守趙範其人性格的精準剖析。
“趙範,漢室宗親,血緣較遠,頗有才乾,在郡中經營有方,頗得民心。然此人好名,重利,雖有小智,卻無大勇,性情多疑而又易受人言所動。與荊州牧劉表舊部關係不睦,與江東孫權亦無深交,曹操兵敗赤壁後,他便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趙雲反複咀嚼著這些字句,心中對此次任務的策略,已然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他知道,對付趙範這樣的人,威逼與利誘,遠比強攻更為有效。
與此同時,桂陽郡城內,太守府。
太守趙範,年約四旬,麵容儒雅,留著一部打理得十分整齊的胡須。他正坐在書房內,處理著郡中的公文。自曹操赤壁兵敗,荊州大亂以來,他便如同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桂陽郡的安寧。他既不願投靠實力強大卻名聲不佳的曹操,也不願依附野心勃勃的江東孫權,更與劉表舊部離心離德。他心中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在這亂世之中,保全自己的一方土地,安撫治下的百姓。
然而,亂世之中,豈有真正的世外桃源?
“報——!!”
一聲急促的呼喊,打破了書房的寧靜。一名探馬渾身是汗,跌跌撞撞地闖了進來,甚至來不及行禮,便噗通一聲跪倒在地。
“啟稟太守!大事不好!劉備麾下大將趙雲,率兵三千,已至郡界,離城不過五十裡!”
“什麼?!”趙範聞言,手中筆杆“啪”的一聲掉落在地,墨汁濺滿了公文。他猛地站起身,臉上血色儘褪,眼中充滿了震驚與恐慌。
趙雲之名,天下何人不知?長阪坡單騎救主,於百萬曹軍中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那份勇武,已近乎神話。如今,這位傳說中的“常勝將軍”,竟率兵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
“速速召集文武,前來議事!”趙範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很快,太守府的大堂內,便聚滿了桂陽郡的文武官員。眾人聽聞趙雲兵臨城下,皆是麵麵相覷,議論紛紛,整個大堂如同炸開的蜂巢。
“太守大人,趙雲乃劉備麾下第一勇將,其勇冠絕天下,我軍兵微將寡,如何能敵?依下官之見,不如開城投降,以免生靈塗炭啊!”一名文官顫聲說道。
“放屁!”此言一出,立刻引來武將的怒斥。隻見一名身材魁梧,麵容凶悍的武將越眾而出,他名叫陳應,乃是桂陽郡的管軍校尉,自恃勇力過人。他抱拳向趙範道:“太守大人休聽此懦夫之言!趙雲雖勇,但不過匹夫之勇,且隻帶了三千兵馬,我桂陽城內亦有精兵數千,城高池深,又有何懼?末將願領兵出戰,生擒趙雲,以振我軍威!”
陳應身旁,另一名武將鮑隆也附和道:“陳將軍所言極是!我兄弟二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何懼區區趙雲?太守大人若肯信我二人,我等必將趙雲的人頭,獻於階下!”
趙範看著堂下爭論不休的文武,心中更是煩亂。他知道陳應、鮑隆雖勇,但不過是井底之蛙,如何能與名震天下的趙雲相比?可若不戰而降,他又心有不甘。他身為漢室宗親,又是這桂陽郡的父母官,豈能輕易將基業拱手讓人?
就在他左右為難之際,一名老成持重的幕僚上前一步,低聲道:“太守大人,如今之計,戰與降皆非上策。戰則必敗,降則不甘。依下官之見,不如先行試探一番。”
“如何試探?”趙範急忙問道。
幕僚捋了捋花白的胡須,眼中閃爍著一絲智者的光芒:“太守大人可先修書一封,言明你我皆為漢室宗親,血脈同源。大人鎮守桂陽,素來安分守己,與劉豫州亦無冤無仇。可先禮後兵,詢問趙雲將軍此番興師動眾,兵臨城下,究竟意欲何為。若他意在借道,我等自當相迎;若他意在奪城,我等亦可借此拖延時間,再做計議。如此,既不失禮節,又能探其虛實,豈非萬全之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範聽完,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他覺得此計甚妙,既避免了立刻投降的屈辱,又不用冒著全軍覆沒的風險去硬拚。他連連點頭,撫掌讚道:“先生之言,甚合吾意!此乃老成謀國之言也!”
他立刻命人取來文房四寶,親自揮毫,寫下一封措辭懇切的書信。信中,趙範先是自陳漢室宗親的身份,對同為宗親的劉備表達了敬仰之情,又盛讚了趙雲的威名,隨後筆鋒一轉,詢問趙雲此番南下,兵鋒直指桂陽,究竟是何意圖。信的末尾,他言辭謙卑地表示,若趙將軍隻是路過,他願開城相迎,以儘地主之誼;若另有他圖,也希望能當麵一敘,共商良策,以免同室操戈,為天下人恥笑。
寫罷,趙範將書信用蠟封好,派了一名能言善辯的使者,快馬加鞭,送往城外趙雲的軍營。
城外,趙雲軍營。
三千精兵安營紮寨,井然有序。營寨外圍,鹿角、拒馬、陷阱密布,防備森嚴;營寨之內,巡邏隊往來不絕,士兵們或擦拭兵器,或喂養戰馬,雖無戰事,卻無半分鬆懈。整個軍營彌漫著一股沉靜而又肅殺的氣氛,足見主帥治軍之嚴明。
中軍大帳內,趙雲身披銀甲,正對著地圖凝神沉思。他那張英俊而堅毅的臉龐上,看不出絲毫的驕矜與輕敵。他知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軍師的計策,絕非僅僅是奪取一座城池那麼簡單。
就在這時,帳外親兵來報:“啟稟將軍,桂陽太守趙範遣使求見!”
趙雲聞言,眉梢微挑。他知道,趙範的反應,比他預想的還要快。他並未感到意外,隻是淡淡地吩咐道:“帶他進來。”
不多時,趙範的使者被帶入帳中。那使者一見趙雲,便被其威嚴的氣勢所懾。隻見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一身銀甲在帳內燭火的映照下,閃爍著冰冷的寒光。他雖未發一言,但那份從容與威嚴,便已讓人不敢直視。
使者連忙跪下,呈上書信:“外臣奉太守趙範之命,特來拜見趙將軍!”
趙雲接過書信,拆開蠟封,仔細閱讀起來。他看得極慢,每一個字都細細揣摩。帳內一片寂靜,隻有燭火偶爾發出的“劈啪”聲。
讀罷,趙雲的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他知道,趙範這是在試探,也是在拖延。這封信寫得滴水不漏,既表達了敬畏,又暗藏著質問,還想用“漢室宗親”這塊招牌來束縛他的手腳。
“回去告訴你家太守,”趙雲的聲音平靜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吾奉皇叔劉豫州之命,前來安撫荊南四郡,以定民心,共抗曹賊。桂陽郡既是荊南之一,自當歸附皇叔,此乃天意民心所向,非為私利。”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更加銳利:“趙太守既是漢室宗親,更當明辨大義,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若肯開城歸降,吾必保其官爵,絕不加害。若執迷不悟,妄圖以卵擊石,待吾大軍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趙雲將書信輕輕放在案上,語氣緩和了幾分,卻也帶著一絲最後的通牒:“你且回去,將吾之言,原原本本地轉告趙太守。吾給他三日時間考慮。三日之後,若不開城,休怪吾槍下無情!”
使者聽完趙雲的這番話,隻覺得冷汗直流。趙雲的話語雖然平靜,但那份潛藏的殺氣,卻讓他不寒而栗。他知道,這位常勝將軍,絕非虛言恫嚇。他連連叩首,狼狽地退出了大帳,快馬加鞭趕回桂陽城複命。
桂陽城內,太守府。
趙範正焦急地等待著使者的消息。當他聽完使者原原本本地複述了趙雲的話語後,他那顆剛剛放下的心,又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開城歸降?他竟要吾開城歸降?!”趙範在大堂內來回踱步,臉上充滿了驚恐與不甘。他沒想到趙雲的回答如此直接,如此強硬,絲毫沒有給他留下任何回旋的餘地。
“太守大人,趙雲此言,顯然是誌在必得啊!”那名幕僚也麵色凝重地說道,“他言辭雖有禮,卻暗藏殺機。三日之期,便是最後的通牒。我等若不從,恐怕……”
“難道當真要將這桂陽城拱手讓人嗎?”陳應再次跳了出來,怒吼道,“太守大人,趙雲不過是虛張聲勢!他隻有三千兵馬,如何能攻下我堅城?末將願領兵出戰,讓他知道我桂陽將士的厲害!”
鮑隆也附和道:“正是!他若敢來,我兄弟二人定叫他有來無回!”
趙範被二人說得心中又升起一絲僥幸。他看向那名幕僚,希望他能再出奇謀。
幕僚歎息一聲,搖了搖頭:“陳、鮑二位將軍雖勇,但趙雲非等閒之輩。硬拚絕非上策。不過……既然趙雲給了三日之期,我等或許可以再行一計。”
“先生快快請講!”趙範急忙問道。
“趙雲此番前來,言為安撫荊南。我等可將計就計,假意投降。”幕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太守大人可親筆回信,言明願開城歸降,並請趙雲將軍單槍匹馬入城,以示誠意,也讓城中百姓安心。待他入城之後,我等便可設下埋伏,將其擒獲。趙雲一失,其三千兵馬群龍無首,必不戰自潰。如此,則桂陽之危可解,太守大人亦可名揚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計一出,陳應和鮑隆皆撫掌大讚:“妙計!妙計啊!如此一來,我等便可不費吹灰之力,擒獲趙雲!”
趙範聽完,心中也不禁砰然心動。若能生擒趙雲,那可是天大的功勞!他日無論是投靠曹操還是孫權,都有了足夠的資本。但他也有些擔憂:“趙雲智勇雙全,豈會輕易中計?”
幕僚自信地笑道:“太守大人放心。趙雲素以仁義著稱,又自恃武藝高強,我等以‘安撫民心’為由,請他單騎入城,他若拒絕,便是心虛,失了仁義之名。他若應允,便是自投羅網!此計,無論成敗,我等皆立於不敗之地!”
趙範被他說得熱血沸騰,心中的恐懼與不甘,漸漸被貪婪與僥g幸所取代。他一拍桌案,斷然道:“好!便依先生之計行事!立刻回信趙雲,就說吾願開城歸降,請他明日單騎入城受降!”
趙範的使者懷揣著那封包藏禍心的“降書”,星夜兼程趕回了趙雲的軍營。他再次被帶入中軍大帳,隻見趙雲依舊身披銀甲,端坐案前,正在擦拭著他那柄寒光閃閃的龍膽亮銀槍。帳內氣氛沉靜而肅殺,讓使者心中不禁又生出幾分寒意。
“外臣拜見趙將軍!”使者跪倒在地,將趙範的回信高高舉過頭頂,“我家太守已深明大義,願開城歸降,以全漢室宗親之名。此乃我家太守親筆降書,請將軍過目!”